【摘要】世客会作为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平台,在族群文化资源的建构与运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成为客家人的文化品牌。广府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可参考其中的经验,创新符合广府族群的资源建构与运作模式。
【关键词】广府 客家 族群 建构
广府与客家是两个相邻且互动频繁的族群,特别是客家人在近代自我认同意识增强的过程与广府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在族群意识与文化建构上,客家与广府呈献了很不一样的特点,其中之一即是客家人族群意识不断强化,重点表现在近代海内外客属社团不断发展并走向联合。尤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下简称世客会)为平台,客家认同区域快速扩展,海内外客家人联系日益密切,客家文化资源得到了整合,逐建构为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历史源流及客家方言、宗族、教育、建筑、民俗、民间信仰、艺术、妇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以世客会为中心的各种平台运作过程中,客家文化资源体系被运作得非常成功,不但让客家文化深入客家人心,增强了客家认同与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还在“文化”变“资本”中为客属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对比客家文化建构与联谊活动的轰轰烈烈,广府族群在这些方面却暗淡许多。学术界对广府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并不着重于广府文化的建构。运作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第一次大会的召开,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规模与影响却越办越小,直至近年“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的筹建,才又让人看到了广府人对自身文化规模运作的契机。
两个族群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建构与运作过程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对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建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但就目前来说,客家与广府之间的比较研究学界涉及不多,对两个族群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建构与运作的比较研究更为薄弱。本文将基于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与世客会两个族群文化资源建构与运作的平台进行比较,算为抛砖引玉。
一、近代客家族群认同的兴起与世客会的发展
华裔学者梁肇庭(Sow-Theng Leong)考察了有关客家和操客家方言的“棚民”认同的来龙去脉,开始了对本土话语的批评论证。在他看来,客家认同的内容随历史条件和语境的不同而变化。近代以来的客家认同过程也证明瞭梁教授的观点。事实上,不仅如此,客家建构的平台也在改变,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
明末清初,赣闽粤边地区,特别是粤东的百姓外迁到珠三角、西江流域、北江流域和罗宵山脉及四川等地。此后,客家人与当地人对资源争夺的矛盾不断升级,土客大械斗时有暴发并持续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几年时间里,广东的西江流域暴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和广府人在械斗死伤数十万。械斗平息之后,双方的恩怨并没有消除,不断有广府人对客家人进行污蔑,如说客家人是非汉人、野蛮民族、在客字右边加“犬”旁。而后又有人对客家人进行误读,其中最有名的有三次:
“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1905年顺德人黄节着《广东乡土历史》,引据外国传教士所编的《中国地舆志》。
“吾粤客人,各属皆有……分大种小种两类,大种语言啁啾,不甚开化,小种语言文化,取法本地人。”——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乌尔葛德英文版《世界地理》。
“其山地多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1930年广东省建设厅主办杂志《建设周报》第37期。
这几次对客家的污名事件都受到了客家人的抗争,当时不少客家名人联合起来进行反污名运动,并成立客家研究会等机构,为客家正名。正名的结果就是徐旭曾的观点得到了强化:客家人不但是中原贵族后裔,而且是最纯种的汉族人,与此同时,海外的嘉应、惠州、韶州等属社团也纷纷响应,不少社团直接将名字改成了客属某会或打上相关的名字,于上世纪20年代发起世客会的香港崇正总会也将反污名当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反污名运动把客家研究推向高潮。以罗香林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客家学者引进西方研究方法,梳理了客家地区的人文历史,回答了“何为客家”、“客从何来”及“什么是客家文化”等相关问题,建构起了一个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幷发展成为客家民系的历史过程与其创造的文化内容,不但有力回击了污蔑客家人的言论,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近代研究方法基础上的成果体系成为了客家与客家文化的象征与标签,给“客家”与“非客家”划了一条较为清晰的族群界线。
之后的客家认同与族群建构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强势的持续下去,直到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客家地区的政府看到了海外客家人回乡探亲寻根潮流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好,特别是招商引资与助学,还有他们对客家文化坚守给原乡人民的触动。于是,大陆学界重启了沉寂了三十年的客家研究,罗香林的客家学术体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伴随着一场场声势越发浩大的客家文化经济活动的开展,在政府的倡导下,民间团体的参与和媒体的宣传将学术界的成果不断在客家大众中普及。“涯系客家人”成为了替代“我是某地人”的身份认同语,各地经济、旅游中的“客家牌”打的响亮而有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入了经济因素的客家文化认同如潮水般席卷了赣南、闽西和粤东,乃至于粤北、广西、四川等地,起关键性作用的平台就是世客会。
周建新对世客会的起源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客家宗族组织龢民间会与社是客家社团的基础”,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客家人基于地缘、语缘和族缘等传统性社会关系而组成”。清代以降,客家人成规模迁居海外,为了团结生存,成立了各种社团。在上世纪初的反污名运动中,原有的社团纷纷改成与“客家”认同相关的名称,新的社团也成立不少,其中就有20年代成立的香港崇正总会。取其“崇尚正义,崇正黜邪”之意旨,象征客家人刻苦、耐劳、勤俭、敢作、敢为、敢当、团结互助、爱国、富于创造、崇尚正义、威武不屈的精神。香港崇正总会自成立之日起,在历届首长的领导下,秉承创会客家先贤赖际熙、胡文虎、张发奎等“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的遗训,大力弘扬客家精神,敦睦乡谊,服务社会,造福民众,关心和积极支持祖国的赈灾、助学及其他公益事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为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47个国家地区的客属团体250位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与会代表决议,将此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约定此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自此开启了客家族群发展和客家运动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意义。周建新提出:“如果说,历史上的反污名化、‘还我客语’等客家运动主要是客家人为自己争取正统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话,那么,当下世客会运动可以理解为客家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发展的自觉行动,是一种传统的创造或再发明。”
1994年,梅州主办了第12届世客会,这是此会第一次在客家原乡举办。此后,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四川成都、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广东河源、广西北海也相继主办世客会,第25届世客会将在福建三明召开。近年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申办都需激烈竞争、精心策划、周密实施,参会人数多达数千,经贸洽谈资金数十亿元。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承办的省市政府全力以赴,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高。周建新认为“在海内外客家人心目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地位和影响不亚于奥运会”。万建中教授把客家建构的过程当作是一个神话来研究。他认为:“客家不仅是一个民系或族群,也是一种现象、一个过程,是现代社会族群构建的元叙事。”以世客会为窗口观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客家的建构过程确实很让人震撼。
二、广府族群认同的相对澹薄与珠玑巷后裔联谊
作为与客家相邻的族群,近代广府在客家认同的兴起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客家认同日益扩展与深入的时候,广府族群的自我认同与族群运动远无法与其邻居相比。
首先,与客家人有崇正总会等世界性的组织相比,广府缺乏一些跨区域的大型族群组织,这也是其无法组织更大规模的联谊会、恳亲会的重要原因。其次,广府或与之相关的地方政府并不热衷于打“广府牌”,在地方文化建构上很少宣传和运作“广府”文化资源。对于广府是什么、从哪来、广府文化有什么特质等相关问题,这个群体内部人员比客家人对自己的相关问题的瞭解是要少得多的。
其三,与客家学界相对应的“广府学界”还没有被学术界和社会认同或认识。客家学界即便仅从罗香林算起,海内外公开发表的客家研究论文也近万篇,著作上千部,而中国知网以“广府”为关键词所搜索到的论文只有百余篇,著作数量也少得可怜,加上对古广信、珠玑巷移民及在广府地区开展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也远无法与客家相比。
作为一个人口同样众多,并更具世界性分布的族群,广府为什么没有如客家一样的建构过程,为什么没有上述特征?
客家人多分布在相对欠发达的山区,经济落后于广府地区。部分迁到广府地区与或广府地区相邻的客家人在这种差距面前确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对污名化感到十分的敏感。团结起来,强烈地发出自已的声音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也是后来客家人过于强调自己来自中原,自己的文化习俗均是中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原因。广府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居住地相对稳定、与周边族群相比在经济上又占一定优势的族群,广府人的“危情”文化认同需要没有这么强烈。
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对文化资源的运作已经逐渐远离当年械斗和反污名的“危情”需求而转化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利用之前文化建构的基础,这种运作取得了较大的影响与成功。而与此同时的广府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也多样化,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远不如客家地区有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来观察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的进程会相对容易些。1995年广东南雄市主办了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马万祺,时任广东省长朱森林、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国雄、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广东省副省长李兰芳、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肖耀堂、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金培、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原政协副主席祁烽以及来自港澳、海外的100多个社团、侨团的代表及内地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肇庆、江门、东莞、惠州、云浮、韶关市等11个后裔恳亲团1700多名代表与会。此会在海内外广府珠玑巷后裔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南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会议举办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尽管珠玑巷后裔的联谊活动每年都频繁开展,但第一届恳亲大会的规模在之后没有再出现过。
三、世客会之于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的启示
广府族群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使之缺乏客家人的忧患与抗争,这反而让广府地区错过一段建构与运作族群文化的好机会。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及其文化认同是一个族群在激励竞争中拥有文化自觉、自信、自豪的核心。在国家倡导文化建设的今天,地区、族群文化建构意义更为重大。
从客家族群文化建构的经验看,世客会的平台融合了学术交流、社团恳亲、经济洽谈、文化展演、旅游推广等方面,综合度、影响力均是其它形式无法比拟的,其成功经验有以下几条:
从意识形态上,世客会从宗族意识到族群意识,再上升到国家意识,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很好地完成了地方与国家之间的意识沟通与连接。每届世客会不但强调客属乡情的联谊,也强调客家“从中原来”、“根在中原”、“情系中原”,这非常符合国家文化思想与统战工作。对于客家族群而言,也能通过对中原之根的认同强化客家内部的文化认同。世客会在团结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在两岸和平交流上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正是对国家意识的对接结果。
建构与联谊的并行。每一届世客会有国际学术研讨会,学者们主要针对主办地的客家文化进行研讨,在对地方历史文脉梳理的基础上为主办地进行文化定位。赣州定位为“客家摇篮”,宁化是“客家祖地”,汀州是“客家首府”,梅州是“世界客都”,河源则是“客家古邑”。这些源自各地在客家历史上充当的角色的定位是地方文化形象塑造与品牌建设的点睛之笔,地方定位的持续把世客会对当地的影响持久而深入地进行下去。
举办地的多样化。世客会举办了24届,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陆共举办了八次。出于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及对主办地经济文化的促进,各客属社团和客家及发源地地方政府竞相申办,使世客会的火炬届届相传、越烧越旺,原定的两年一届不得不常改为一年一届,目前仍有多个地方在等待申请主办权。
四、结语
世客会已经成为客家族群的神圣仪式,是客家人对自已族群资源建构与运作的重要平台。对于新成立的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如何围遶“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成功建构和运作族群资源,可在参考世客会等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创符合广府人自己的“世广会”运行模式。
(吴良生,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广东广府学会顾问委员。)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