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内容之四

  精神文明学所要研究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对实践中一些重大的行业、区域及家庭和个人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状与规律进行必要的探讨。这有利于直接指导实际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使这门新兴学科的功效更好地到渗透于各行各业中去,并立于广阔的社会根基之上,因此,这一研究内容是很重要的。

  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中心,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在过去许多世纪中,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罗马、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国家的历史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的民族文化,并把其絶大部分留传给后代。”这是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曼佛德对城市在历史上、文化上所作的巨大贡献的评价。列宁也曾经明确地指出过城市发展了人类那种充满朝气的和文化发达的大中心的历史功绩。因此,研究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研究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一是集中性,二是先进性,三是整体性,四是辐射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重视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使工人阶级聚居之地在文化、思想和审美等等方面有更好的场所和风气,以此促进工人阶级和广大市民精神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二、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创立是个新生事物。研究其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规律的条件虽然还不很成熟,但是,根据现有实践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也必须作出初步探讨的。我们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很明显,这里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但它是在特殊的条件下发展的:一是许多政策是特殊的;二是它的经济结构是特殊的;三是它的地理环境是特殊的,四是它的战略任务是特殊的;五是它的物质文明建设的效果是特殊的。这些,都决定了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也决定其特殊的规律性。实践证明,从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概括出来的一些规律性,如有所吸取与有所扺制的关系、放与管的关系、宽与严的关系、堵与导的关系、主体层次与思想层次的关系,等等,现在已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内地,对促进中国社会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企事业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

  近些年来,企事业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正在蓬勃开展,出现了许多新鲜经验,有待进一步的总结与概括。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都是社会群体,它们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已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课题。

  中国引进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理论,是立足于本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总体构思相结合,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许多事业单位近几年也比较注重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形成事业文化。因此,从广义上说,企事业文化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有机组合,是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事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容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的实体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其中的企事业精神文化则是企事业文化的深层,也是企事业文化的核心。所谓企事业精神文化,是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反映职工意愿和本企事业特点的,并能激发职工干劲的,增强企事业活力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事业指导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原则和奋斗方向的综合体现,是企事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四、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部分和落脚点之一。它溶企事业单位和各阶层居民于一炉,直接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与水平。因此,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考虑到百姓聚居、百业同街、交往繁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不均的背景和特点。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在进行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时,一是较之资本主义国家有有利的一面,即户籍集中稳定;流动人口絶对量小;居民多数从属于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就是个体所有制的居民,也有一定的组织。二是较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也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如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设施和水平要比农村优越得多,因而在文化素质方面一般高于农村;居民中的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则是以执行国家各种政策法令为已任的,因而思想素质一般也比农村高些。所以,街道的精神文明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好,关键在于要有街道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与科学规划,要有街道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要有善于激发广大居民群众热情投入的途径与方法。

  五、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就中国而论,总人口的8成在农村,在那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确是个广阔的天地。它关系到8亿农村人口的文化、思想和审美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当然,现时农村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基础相对落后,习惯势力相对浓烈,比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其艰巨性、长期性更甚。但是应当看到,近些年来,广大农民对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变革旧观念的渴求是日益迫切的。

  中国广大农村已开始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一部分农民已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广大农村在治穷变富、治愚变智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从乡规民约阶段,到“五讲四美三热爱”阶段,再到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文明路段、文明县等的建设阶段,标示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由比较低的层次逐步向比较高的层次发展、完善和提高。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的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明建设的基本形式。

  看来,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会直接或间接地拖拄其他行业性或区域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后腿,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思想、审美素质,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六、少数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人口比例处于少数的民族,谓之少数民族。全世界约共2000个民族的大多数都属于少数民族。在中国便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许多特殊点,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少数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重大的贡献,它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至今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但是,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偏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少数民族所经受的灾难与歧视特别沉重,也因此形成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严重的落后性。近4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这同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愚昧与文明的矛盾、宗教与科学的矛盾、现实与要求的矛盾、尊重少数民族特点与移风易俗的矛盾,以及少数民族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矛盾,比起一般农村的难度还要大得多。在中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不断地探索前进。

  七、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们常常会碰到民族性、群众性和世界性的宗教问题。这是人类社会精神现象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是对精灵、神道、上帝等超自然力量和超社会力量的盲目信仰与崇拜,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它是人民的鸦片,对劳动人民有着浓重的精神麻醉的消极作用,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现存宗教的消极作用也不能低估。

  但是,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阶段还不具备宗教消亡的主客观条件,它在现实生活的人们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幷发生一定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对于宗教有信仰的自由,不必大声疾呼地向它宣战。有人认为,宗教既然是消极的,又允许宗教信仰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相矛盾。列宁指出,这是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社会主义宪法所规定的。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由宗教教义和道德观念所形成的一些积极因素或客观效果,对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的安定发展,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和沟通海外友好关系等等方面,广大的信教群众同样是有所贡献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中国,信教群众约有1.3亿人,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因此,不能够把他们排斥在精神文明建设之外,也不能把宗教中一些带有积极的客观效果的因素也一概抛弃。同时,要努力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引导和帮助广大信教群众逐步摆脱不科学的信仰,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八、“一国两制”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得出的结论:在中国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港、澳、台则保留资本主义,即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统一在一国之中。这是解决中国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取得国家统一的良策,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而且应当包括文化思想等等方面的内容,也都要以“一国两制”的模式来加以解决,因此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过去对此研究得很少,与面临香港等地1997年之后的陆续回归形势很不相称,这就需要开展多方面的探索,包括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规律以及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等等,都是不能逥避的、紧迫的任务。

  就其建设的最根本规律而言,我们认为如下几条是必须注意的:(一)把握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存异与求同,这是根本的原则。(二)把握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竞争与合作,这是根本的途径。(三)把握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冲突与和谐,这是根本的方式。(四)把握一国两制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机制,这是根本的突破口。同时,在制定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过程中,要抓好当务之急的几件大事:一要逐步办好广东等改革与开放试验区。二要全面研究港、澳、台问题。三要抓住两制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九、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是建立在婚烟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因此,进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研究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恩格斯指出,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即家庭的产生与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和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体说来,(一)家庭受制于社会的一般性质和总的目标。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总的目标,无疑是该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因而在精神上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与总的目标。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离开这个性质与目标。当然,这个性质与目标是有不同层次的。(二)家庭受制于社会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条件。所谓社会的精神动力,主要是指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由此决定的一整套社会伦理道德之类的东西。所谓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体育、卫生等等的规模和设施方面的东西。(三)受制于社会的环境和风气。

  其次,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帮助人类升到更高的水平,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国,它是巩固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也是搞好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十、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牵动千家万户,而且牵动各个个人。高度重视个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之一。当代及今后“和平演变”的尖鋭斗争,归根到底,是走什么道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要求,应当培养“四有”的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身体的健康长寿。居里夫人说得好:“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四有”就没有坚实的载体。二是个人文化的一专多能。“有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广泛学科的知识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需要,三是个人思想的成熟科学。思想的成熟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确立与运用,是关键性的。这只能通过社会的实践,通过长期的学习,不断取得经验与教训,才有可能走向成熟,走向科学。四是个人品德的檏实崇高。檏实而崇高的品德,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品德。它是吸取了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切优秀的品德因素和成份,并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形成的崭新的品德。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培养了这样的人才,还要及时地、大胆地使用。在不少单位部门,如果立党为公,肯定会发现身边的人才,重用他们的长处;要是立党为私,那就讲不清了。因为中国最多的是人才,最浪费的是人才,最缺少的还是人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十分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够较快地解决这个重大的问题?我认为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就是同一些用人者极其低下的个体精神文明的素质密不可分,这个问题不认真加以重视,就会误党误国。

  总而言之,个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进行纵深的探讨,而不是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这是作者为构思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于1989年5月所写的论文。文中提出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企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宗教信仰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精神文明建设等,是精神文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之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