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两变”命题的再讨论

  继1981年第一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下简称“两变”)命题学术讨论会之后,广东哲学界于1984年底在广州再次举行了这一命题的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现将有关主要论点简介如下:

  一、关于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两变”命题的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把“两变”命题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以开拓,就理论本身来看,必须探索“两变”怎么变,它的中介、条件是什么?围遶这些议题,与会者探讨了:

  1.“两变”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概括的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物质,就是人们感性的实践活动,精神就是人们理性的思维活动。因而,这里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显然不能与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许多人都不同意把物质和实践等同,也不同意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完全等同于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因为物质和实践是不同的哲学范畴。而且,在认识论领域,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虽然有联系,但是也有差别。其中,有的同志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同“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虽然同属于一个认识过程,但是,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两变”是着重从认识与认识对象、认识内容的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认识运动的规律;而“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则着重从认识与认识的基础、源泉的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认识运动的规律。有些同志则认为,“两变”着重于揭示认识过程的目的和结果,而“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则着重于表现认识的具体过程和途径。

  2.“两变”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同主体与客体,都是认识论的三对基本范畴。这三对基本范畴,不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整个哲学的基本范畴。这三对范畴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许多人都指出,“两变”的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正确发挥主体在“两变”中的自觉能动性。有些同志认为,主体在“两变”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主体的社会实践作用。第二、主体的专业知识作用。第三、主体的高度智力作用。第四、主体的科学方法作用。所有这些都属于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正确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就能取得“两变”良好效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两变”与信息的关系

  许多同志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两变”命题的研究要引向深入,也应该注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现代科学的新成果中吸取营养。有些同志把信息引进“两变”中,认为信息和实践一样,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人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首先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信息去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否则,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险境。可见,人们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物质变精神,还是精神变物质,都是离不开人脑以外的客观世界的信息的。信息实际上是“两变”赖于产生的必备前提。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材料、能源、信息是现代科学的三大支柱,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信息流,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从信息输出到信息反馈,从实践中来达到认识再到实践中去,从物质变精神再从精神变物质,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则是实现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两变”不可缺少的具体形式。

  二、关于“两变”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

  把“两变”问题的讨论推进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之中,是近两年来尤其是这次“两变”讨论会的一大进展。

  1.“两变”同“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怎样?

  多数同志认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然“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就包含有物质文明可以变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变成物质文明这样“互变”的关系,而这种“互变”的关系又是以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两变”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基础的。在如何理解“两个文明建设”的“互变”与“两变”这一哲学基础的关系时,许多同志的观点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物质同精神、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幷且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物质的机能或属性,是物质的反映。这是从物质和物质的属性上划分的。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则是分别从物质内容和思想内容方面体现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从表现形态及其作用上的鉴别来体现,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两者的联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受物质和精神的制约,它们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包含、互为条件的关系,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为前提的。这有三个方面的表现:①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②物质文明的发展将大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③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保证作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全民中增强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同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扺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勇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一代新人,他们既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又有发达智力和广博知识,将成为新的科学革命的主力军;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带来的科学变革,必将引起许多新的重大的技术革命,从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的同志认为,从上述角度上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关系,是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关系的具体化。

  2.社会主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怎样转化?

  有的同志认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均有相互转化问题,这种转化各有其特点。从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的过程来说:第一,精神产品首先作为一种物质生产资料,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是实体形态的而不是观念形态的。第二,这种作用的结果,同其他物质生产资料发挥的作用凝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不论形式或内容,都是物质的,即物质产品。第三,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是物质生产者使精神产品与物质生产相结合变为一种物质生产资料,也使这种物质生产资料与其他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而最终变为物质产品。第四,一般来说,精神产品向物质产品的转化过程,是精神产品得以推广和普及的前提,重点在于普及,在于精神产品物质化,以便投入下一次的精神生产过程。从物质产品转化为精神产品的过程来说:第一,物质产品一旦进入精神生产领域,就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并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是观念形态的而不是实体形态的。第二,这种作用的结果,同其他生产资料发挥的作用凝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形式是物质的,内容是精神的,也即带有物质外殻的精神产品。第三,茌整个转化过程中,是精神生产者使物质产品与精神生产相结合变为一种生产资料,也使这种精神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结合最终变为精神产品。第四,一般来说,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的转化过程,是物质产品得以改进和提高的基础,重点在于提高,在于拿出更好的设计蓝图,以便投入下一次的物质生产过程。纵观社会主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不仅各自本身有个不断从低级到更高级的发展问题,而且相互之间也有个不断从低级向更高一级转化的问题。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愈发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间的转化速度和效果就愈显然。

  三、关于“两变”原理的应用研究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把“两变”原理的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须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应用研究。

  1.“两变”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

  一些同志认为,毛泽东提出“两变”命题,进一步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全部过程和发展规律,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理由如下:第一,它强调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突出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前提。第二,它说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精神对于物质的巨大反作用。第三,它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第四,它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实际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则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看,共产党人的工作就是要做好“两变”的工作,做好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工作。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认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际上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尤其是“两变”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发挥。从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我党十二大新党章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新的表述,可以看到党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其实质则是在解决实际工作中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问题,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整体,充分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的全过程。首先,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性质,也使“两变”原理具有更为坚实的唯物论前提。其次,它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揭示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环节,使“两变”更加具体化。最后,它还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纳入党的基本路线,既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说明瞭实践在“两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突出了认识过程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意义,从而说明瞭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精神变物质”的意义更加伟大。

  2.“两变”原理与当前现代化建设

  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我们党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建设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研究和应用“两变”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当前,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运动总规律,树立“再认识”的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律,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依据“两变”原理,一方面要批判林彪、“四人帮”所鼓吹的“精神万能论”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又要批判那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提倡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③重视社会实践在“两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我党领导工作方法的经验教训,以“两变”原理作为指导,吸收西方现代决策理论的精华,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领导科学。本来,领导的基本职能应该说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一个实践的问题,但过去我们认识不足,往往只停留在一般号召和一般鼓动上,这是必须改变的。

  3.“两变”原理与改革开放

  许多同志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它能够指导改革实践,为改革开放实践服务。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在改革中贯彻“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就可以更好地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领导方法,指导改革,推动改革,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幷且取得改革开放的完满成功。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原理包含着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论思想。在改革开放中贯彻这一思想,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要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出发。这是基本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就能更好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原理,既坚持物质决定精神,同时又强调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改革开放中贯彻这一思想,掌握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就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扬革命的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改造客观世界。④依据和贯彻“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互相转化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更加自觉地努力改变落后的局面,使落后变先进,使先进更上一层楼,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这是作者参加相关讨论后所写的综述,发表在《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