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概况
一、独特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特性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大陆架的边缘之上,东面是烟波浩淼的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距300千米;西濒台湾海峡与福建省中南部、广东省东北部相邻。台湾海峡东西两岸最宽处不超过400千米,最近距离(台湾新竹海岸与福建省平潭县海坛岛)仅有130千米;北滨东海,东北与日本琉球群岛相距600千米。台湾地处我国东南海上交通和西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也是我国大陆东南沿海通往太平洋各国的海上门户。凡自西太平洋及南海进出我国大陆沿海各重要港口,如大连、青岛、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港口,台湾都是必经之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便利了台湾对外尤其与环太平洋各国的联系。在发展经贸的过程中,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成了重要的地缘与区位优势。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海洋生物资源
台湾从平地到高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形成了在同一时空内热、温、寒三带兼有的气候特性,与同纬度的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相比,其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更为明显,高温、多雨、多风的气候特点,光热、风能等气候资源及水资源相对丰富,不仅为各类生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台湾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多,面积较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5弱。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与台东纵谷平面。台湾省河川众多,水网密布,全省共有大小河流约150多条,由于受地形、地貌与气候的影响,河流多为流程短小、水势湍急的特点,虽不利于航运,但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电力开发。此外,台湾的附属岛屿,如兰屿、绿岛、琉球屿、和平岛等,以及澎湖列岛,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立起了离岛风景区。这些岛屿有的邻近台湾本岛,有的远离本岛,均未受公害污染,加上各自特有的自然景观,也成为吸引游人的热点。
(1)动植物资源。台湾是我国植物种类繁多、类型复杂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台湾本岛生长的植物就有1180属,4000多种。从平原、丘陵到高山,可同时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不同的植物景观,称得上是天然植物园。目前森林覆盖率占全省总面积一半以上,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森林中经济价值高的树木有300多种,其中红桧、扁柏、冷杉、台湾杉等均是极优良的木材。
台湾种植和栽培的作物种类在百种以上,除水稻外,粮食作物还有小麦、玉米、高粱、甘薯、大豆等杂粮作物。种植的经济作物包括甘蔗、茶叶、花生、芝麻、烟草、棉花,以及黄麻、剑麻、香茅草等。其中,甘蔗种植历史悠久,遍布台湾岛中部和东部平原及低丘陵地区。早年稻米、甘蔗、茶叶并称“台湾三宝”,为传统的外销产品。台湾鲜果四季不断,种类之多、产量之丰,曾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其中香蕉、凤梨、柑橘最为著名,荔枝、龙眼、槟榔、木瓜、芒果、西瓜、葡萄等热带和温带水果,产量丰富。
台湾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野生动物有黑熊、云豹、长鬃山羊、猕猴、梅花鹿、穿山甲、飞鼠、蛇蜥、山椒鱼等,以及大量的鸟类、蝴蝶,其中帝雉、兰鹇为世界稀有珍贵鸟类之一。蝴蝶种类达400多种,年产量高达2500 - 4000万只,居世界第一,享有“蝴蝶王国”之称。
(2)海洋生物资源。台湾四面环海,恰处我国东海渔场与南海海场之间,海域广阔,海洋生物极为丰富。据统计,台湾海域共有鱼类191科,597属,1276种,还有虾、蟹以及各种藻类、贝类、珊瑚等,可称是天然的“海上生物牧场”。
台湾海峡和台湾北部近海为我国大陆架的一部分,有长江及以南的诸河川流入,携带了极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饵料充足,每年均有随暖流回游的鱼群。台湾本岛南部至菲律宾的吕宋岛之间的海域,盛产旗鱼、鲔鱼、金枪鱼、鳟鱼等鱼类。台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省有经济价值的捕捞鱼类达20多种,占主要地位的有鲔鱼、鲻鱼、鲣鱼、黄花鱼、白带鱼、鲳鱼、旗鱼、鲷鱼、鲨鱼等。每年鱼产量达100万吨以上,除供全省食用外,同时为水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其中鲔鱼即金枪鱼,是制造鱼罐头的上等原料,鲔鱼肝是提取高单位鱼肝油的原料。鲻鱼即乌鱼,乌鱼子是台湾著名特产之一。珊瑚和珊瑚制品则是台湾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产品之一,产量曾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赢得“珊瑚王国”的美誉。
2、贫乏的矿产资源和紧张的土地资源
在矿产资源方面,台湾全省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约110种,包括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大类。台湾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分布不规则,储量不足,实际有开发价值的矿藏不过20种。部分矿藏经过长期开采,已呈萎缩之势,有的已近枯竭。台湾可供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矿产资源可说是异常贫乏,为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最少的省区之一。
台湾蕴藏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地热等。煤炭是台湾矿业主要产品之一,但因煤层埋藏深,地质结构复杂,薄厚变化大,单位面积储量低,开采难度较大,产量一直不高。1999年底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仅为1.03亿吨,1999年煤炭产量只有9.2万吨,煤矿生产处于萎缩状态。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已完成地质勘探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完成震波勘探线超过600千米,完成重力勘探线超过300千米。同时在台湾海峡东侧海域完成钻井95口。至1999年底,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31亿升,天然气储量约107.1亿立方米。目前台湾已投产的油、气井共约140多口,其中9口为海域生产井。台湾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温泉达90多处,其中12处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台湾金属矿藏无论种类和储量均不如非金属矿藏多,地位也不如能源矿藏重要。全省已探明较有开发价值的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铜、铁矿等。金矿是全省最重要的金属矿藏,至1999年底探明的总储量约580万吨,含金品位在4%左右,多为金与银或铜共生。铜矿在全省金属矿藏中储量较为丰富,到1999年底,铜的储量为470万吨。台湾铁矿较缺乏,硫化铁、钛铁矿及褐铁矿的总储量不过200万余吨,且分布较为零散。台湾金属矿藏受先天条件的限制,储量贫乏,是台湾发展现代工业不利因素之一。
台湾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也相对较丰富,是发展建筑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矿业生产中地位也较最为重要,但由于台湾地质结构复杂,开发成本较高,以及环保等因素,台湾非金色属矿生产也日趋萎缩,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台湾经济价值较高、已开采的非金属矿有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砂石,以及长石、蛇纹石、瓷土、火粘土、滑石、石膏、石棉、云母和硫磺等。大理石是台湾储量最丰富的非金属矿藏,到1999年底,已探明的总储量为2997亿吨,1999年大理石产量为1780万吨。石灰石是台湾水泥工业所需的主要原料,1999年底已探明储量约3.44亿吨,但近年开采量大幅下降,1999年开采272万吨,只有1991至1997年年产量的20%。砂石是台湾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已探明的储量在370亿吨以上,仅次于大理石的储量,全省砂石开采量居各类矿产品的首位,除供全省每年约1亿吨的消耗量外,出口的天然沙和粗石材,产值占外销矿品的35%左右,居各类矿产品首位。近年由于砂石开采过快,储量快速萎缩,为了保护河川,防止水土流失,台湾岛内多数地区已禁止开采,可利用的砂石主要靠海滨地区的海滩沙和砂丘沙。除上述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外,台湾尚有海盐和宝石等矿藏。
台湾的土地资源较为缺乏。台湾省由台湾岛及其周围23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台湾岛周围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兰屿、绿岛、琉球屿、龟山岛以及钓鱼岛、赤尾屿等,澎湖列岛则有64个岛屿。台湾全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本岛占全省面积的97%以上。澎湖群岛土地面积为126.86平方千米。在3.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中,平原地区面积占26.7%,平原利用趋于饱和,除开发为农业用地外,多已成为人口密集的乡镇市区。山坡地区占总面积的27.2%,开发多用于农业及保育区,其中山坡保育区面积占山坡地区总面积的68.9%,高山地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6.1%。总体上看,台湾省山地多平原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极为宝贵。
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特性
1、紧缺的能源电力资源
台湾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供给对外依赖性大。台湾能源电力主要依靠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发电及其他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于台湾能源类矿藏资源贫乏,煤炭、石油、天然气自产量均极低,1998年台湾产煤只有7.9万吨,仅占台湾能源总供给的0.06%;2000年,台湾自产石油与天然气分别只占能源供给量的0.03%与0.7%。发电是台湾最主要的能源供给来源,1999年底,台湾共有各类发电厂70座,总装机容量为2824万千瓦,其中水力发电站39座,装机容量为442.2万千瓦,占15.5%;火力发电厂28座,装机容量1891.4万千瓦,占66.4%;核能电厂3 座,装机容量514.4万千瓦,占18.1%。台湾新能源开发,包括地热能、风力能、太阳能、生物能与海洋温差等,大多仍处于科研与试验阶段,无法改变台湾能源不足状况。因此,台湾经济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来补充。2000年,台湾自产能源所占比例仅有2.86%,进口能源供给量为10319.1亿升,所占比例为97.14%。
2、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
台湾交通与通讯事业发展较快,为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岛内公路交通:台湾省现有各级公路总长度3万余千米,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目前,公路交通运输已代替铁路成为岛内运输业的主力。每年公路客货运量约占全省陆上交通运输量的70%至80%。台湾公路交通网以南北高速公路为骨干,环岛公路、横贯公路、滨海公路和其他公路等为连接线,构成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主要线路有:
高速公路系统:1978年10月全线通车的南北高速公路,也称中山高速公路,全长373千米,连接基隆、台中、高雄3个国际港口和桃园、高雄2个国际机场,是全省陆路交通的大动脉。目前这条高速公路利用率已达饱和,为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台湾1988年开始动工修筑北部第二条高速公路,全长108千米,1997年8月全线通车。
环岛公路系统:在南北高速公路通车前,环岛公路系统一直是台湾公路交通的大动脉,现在仍是重要干线,环岛一周,连接了岛上除南投县以外的所有市、县,全长1031千米。其中苏澳至花莲段,即苏花公路,开凿于海岸的峭壁上,下临烟波浩瀚的太平洋,是环岛公路系统中最为险峻的路段。
横贯公路系统:1960年完工的东西横贯公路,也称中部横贯公路,总长达348千米;北部横贯公路于1966年5月完工,全长120千米;南部横贯公路,1972年10月通车,全长182千米。1986年以后又开通了3条新横贯公路,总长285千米。
滨海公路系统:即沿台湾海岸而行的公路,总长826千米,分为北部滨海公路、西部滨海公路,东部滨海公路与南部滨海公路。滨海公路各线首尾并不相连,但借助环岛公路可以贯通。
台湾的铁路、航空、航海交通也十分发达。
铁路:至1997年底,台湾铁路总长度2264千米,其中专业线1072千米,营业铁路线1192千米。1997年纵贯铁路实现电气化,1980年北回铁路通车,1983年东线铁路拓宽,1991年南回铁路通车,形成了环岛铁路,是全省铁路交通的大动脉。
台湾对外联系全赖空运和海运,其中空运主要是客运,海运主要是货运。台湾可供民航机起降的机场有16处,其中桃园、高雄2处为国际机场。桃园国际机场也称中正国际机场,1974年兴建,1979年2月正式启用,2000年,桃园机场飞机起降次达11.6万架次,客运量1671万人次,货运量139万吨。高雄国际机场为1965年由军用机场改建而成,1971年10月正式开放国际客运业务,2000年高雄机场飞机起降架次达10.6万架次,客运量914万人,货运量15万吨。到90年代末,台湾共有台籍航空公司13家,飞行航机184架,飞行国际定期航线计28年国家和地区,47个营运点。
海上交通是维持台湾经济发展的命脉,台湾进出口货物99%需赖海运来完成。台湾沿海港湾甚多,现在拥有高雄、基隆、台中、花莲和苏澳5个国际港口,还有马公、台东、安平、成功、兰屿、绿岛、望安等省级航运港口,辟有国际航线10多条及环岛航线,离岛航线等。高雄港位于台湾岛西南端,是台湾最大的海运中心,港口呈狭长条形,航道水深11至16米,其中第二港口可容10万吨船舶进出;共有码头75座,港区可同时停泊船只138艘,2000年进出港船舶达36007多艘,总吨位为61701万吨;其中集装箱装卸量为743万个标准箱,居当年世界排名第三位。基隆港位于台湾北部沿海的中央,航道水深10至15米,万吨轮船可自由进出,共有码头58座,2000年进出港船舶9165艘,总吨位12100万吨,是台湾第二大港口。1997年4月起,大陆厦门、福州两港口与台湾高雄的 “境外航运中心”实现了 “试点直航”,成为海峡两岸航运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台湾的通讯事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基础设施部门,以邮政与电信为主。台湾邮政由交通部下设邮政总局经营管理。邮政总局下设北、中、南三区邮政管理局及邮政储金汇业局。在各区邮政管理局之下,设立各级邮局、支局等,另设有委托民间代办的邮政所和代售处等机构。电信业务由台湾电信总局经营管理,下设北、中、南3个区电信管理局以及国际电信管理局、长途电信管理局、电信研究所、资料通信研究所与电信训练所等机构。台湾电信事业发展迅速,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通信手段日益现代化。根据台湾“六年建设计画”,台湾电信总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电信智慧型多元网路建设计画”,投资1400亿元新台币,推动十项电信建设,希望将台湾建成“西太平洋电信转接中心”。台湾当局推动建设的“台湾宽频实验网路”,于1999年完成西部环岛架构。此外,近年来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无线电呼叫器、移动电话及网路等业务迅速扩大。2000年台湾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87万户,约占总人口80%,网路用户465万户。
3、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的。台湾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战后台湾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教育水准的提高,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青壮劳动力。
台湾人口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达到2221万余人,与1946年相比,54年间增长了3.6倍,平均每年增长近30万人。2002年台湾人口总数2234万人,其中15岁以下及65岁以上的所谓依赖人口所占比率各为20.8%和8.8%,15岁至65岁的工作人口高达70.4%,较10年前的66.7%及20年前的64.0%为高,也就说是台湾仍属于青壮有力的人口结构,人力资源状况相当优越。
就业人口的教育水准,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一点看,台湾的劳动力素质也是较高的。1968年以后,台湾实行9年义务教育,1989年又宣布增加3年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1993年起实施),使得义务教育实际达到12年。台湾当局重视教育的政策,为人口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8年,台湾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93.3%,其中受初等教育者占19.85%,受中等教育者占50.43%,受高等教育者占29.72%,显示台湾人口教育程度已显着提高。近年来,台湾研究生学历人数快速增加,2001年突破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