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澳门经济发展及其有利因素


  澳门不仅跻身世界三大赌城之列,而且在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创造出令人称道的业绩。根据澳门政府的统计,2001年GDP为545亿澳门元(2002年估计达到588亿澳门元),排列全球前100名;但澳门人均GDP达14,30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汶莱、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居第五位。从1996年开始被世界银行列为全世界45个高收入国家或地区之列。澳门经济自60、70年代以来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至今已基本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渡。
  
  澳门属于微型经济体系,经济规模有限,主要经济行业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但澳门又是高度开放的自由市场体系,而且比较富有活力。由于推行的自由港和低税制等政策,使得澳门的投资环境呈现出高回报的特点,吸引着许多外来投资。小小的澳门,背后还联系着一个大市场。一边是澳门较为直接的经济腹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整个中国;另一边则是欧盟和拉丁语系国家。尽管目前澳门的特殊仲介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但澳门在欧盟所享有的贸易优惠和投资优惠等优势,是周边其他城市所无法替代的。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行业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复苏与发展,澳门经济已由“四百余年的沉睡中觉醒”,并达到经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规模迅速扩充,平均增幅高于邻近地区和国家。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84.2亿澳门元增至2001年的545.19亿澳门元,2002年可达588亿澳门元。对外贸易总额由1980年的59亿澳门元增至2001年的376.42亿澳门元。全澳建成楼宇总面积由1979年的30.6万平方米增至2001年的404.32万平方米。1995年澳门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181美元,为历史最高值。之后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陷入困境。但人均GDP也都保持在14300美元以上。在旅游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下,2000年经济开始复苏。
  
  二是城市功能趋向多元化,向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跨出一大步。从八十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强劲增长,澳门的社会经济已从昔日以赌博旅游等消费行业为主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多种行业共同发展,并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多元经济体系。表现在澳门外销产品的较高比重,2001年达184.7亿澳门元;外销市场与国际联系的日益扩大;澳门对外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现代化步伐亦不断加快。港澳之间海上交通的快捷、高速、舒适性已具世界水准。通讯设备和服务已逼近一些发达国家水准。
  
  三是形成明显的四个主导产业。旅游博彩业、出口加工业、银行保险业、地产建筑业是澳门现阶段经济的四大支柱,其中旅游博彩业的发展继续遥遥领先于其他产业,过去曾举足轻重的出口加工业受内外经济因素影响略呈萎缩,整体经济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
  
  四是多元化、集团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经济发展新特点之一。各行各业均涌现出一些具影响力的企业或财团。这些企业(财团)既有由原来的小规模经营壮大成长的,也有不少是九十年代后期暴发起来的新兴力量。此外,在澳经营的“中资”企业,分别从事贸易、建筑、金融、旅游及工厂实业等业务,在澳门经济结构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是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取得较大的进展。澳门作为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虽然本身经济活动规模小,但对外拥有广泛的经济联系管道,经济的外向度极高。在两大主体经济支柱中,旅游博彩业服务物件中的90%以上为来自境外国际间或区际间游客,出口加工业95%以上产品外销。澳门产工业品在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市场享有较好的声誉。到2001年,澳门同13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稳定的经济贸易联系。1992年与欧盟签订贸易与合作协定,把全面经济关系推进到一个更为巩固的崭新阶段;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关系也日趋密切,澳门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经济合作关系在互补互利的原则下大为增强。澳商对内地的投资不断增加,中国内地对澳门的投资也强劲增长,遍布各个行业,除几家传统的中资机构外,许多省市以至基层单位和企业在澳独资或合资兴办了数以百计的新企业,构成澳门外来投资的主力军。
  
  六是澳门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发展。在80年代,澳门初步形成一个结构较为合理的教育体系。到2001年高等教育机构已达12所,提供文凭课程、高等专科学位课程、学士学位课程、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共186个。2000/2001学年注册入学学生为12749人。前身为东亚大学的澳门大学如今拥有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及法律课程,文凭及高等专科学位课程亦相应增加及扩展。特区政府重视培训本地专业人士,通过增加科研投资和发展科研项目,增强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能力。专业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这一切预示着澳门人才缺乏的现象将逐步缓解。
  
  澳门的四大支柱产业虽然各自在整个GDP中的重要性不同,比重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可是它们在澳门经济未来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旅游博彩业
  
  博彩赌博在澳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从1937年开始设立专营赌场,赌场税就成为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61年葡萄牙政府正式颁布法令,将澳门博彩业合法化。1962年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取得博彩业的独家专营权,使博彩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澳门遂发展成了亚洲著名赌城,被称为东方的“蒙地卡罗”。
  
  博彩业的兴盛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1965年外来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大关,1979年突破300万人次,1991年突破600万人次,2001年超过了1000万人次。游客中以香港人占大多数,2001年香港游客超过519.6万人次,约占来澳游客总数的一半,其他依次是中国内地、台湾及日本、韩国的游客。旅游博彩业是澳门经济最大的支柱。旅游业产值占GDP约40%。上千万游客的到来带动了的旅馆、餐饮、旅客运输、娱乐、珠宝金饰、礼品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据估计,澳门人约有1/3以上以旅游博彩及其相关行业谋生。
  
  
  2、制造业
  
  澳门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准不高,少量的大企业与大量的中小企业并存,并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产品90%销往欧美国家,多数行业随欧美经济的景气变化而波动。资金、技术、管理、进出口产品运输、供应与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高度依赖于香港,原料、半成品、前工序加工、劳动力则相当程度依赖于大陆。西方优惠和配额制的保障是澳门出口加工工业的两个保护伞,服装和毛纺业就是在这两个保护伞下发展、壮大起来的。90年代以来,澳门的出口加工工业呈停滞甚至萎缩的趋势,一度在澳门区内国民生产总值中居首位的制造业,又让位给旅游博彩业而退居第二位。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6.8%下降到2000年的9.7%。到2001年由于全球贸易不景气,本地产品出口值为151.3亿澳门元,又比上一年下降了11.4%。
  
  3、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澳门建筑地产业自80年代后期开始高速发展多年后,由1994年起出现严重供求失衡及部份资金撤离的情况,整个行业步入调整期,这也是回归前后澳门经济持续疲软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筑业是紧随房地产业而发展的。前几年,由于澳门地产物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未能改变,地产发展商普遍放缓了物业发展计画,据统计,1993-2001年间,澳门楼房建筑面积由142.7万平方米降至40.4万平方米, 建成或扩建楼宇单位由15668个降至2622个。受此影响,私人建筑工程和建造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调整期。这两年特区政府公共工程投资活跃,给建筑业提供了商机,2001年特区政府在大型基建和公共工程方面的支出达9亿澳门元,约占全澳投资总额的60%,2002年提高到12亿澳门元。随着各项大型私营建筑及投资项目相继展开,例如关闸出入境大楼、妈阁填海工程、东亚运动会场馆、道路及环境美化工程和博彩业开放带来各项投资专案,建筑地产业的发展也可望逐步恢复。
  
  4、金融保险业
  
  澳门的金融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已成为区域内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现代化开放型金融中心。澳门原来只有葡萄牙的大西洋银行于1902年设立的分行一家银行,并作为澳门的发钞银行。1982年澳门政府颁布新银行法,促使更多的跨国银行来澳门注册。1986年9月24日注册成立的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是目前金融实力最雄厚的银行,1995年11月开始参与澳门发钞。
  
  澳门现在共有银行22家,分支行总计135余间,雇员3600多人。银行总资产值为1415亿澳门元,总存款超过1059亿澳门元。澳门银行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际化。22家银行仅有2家是由本地资本注册成立的,其余均为来自世界各地银行集团的分支行或者子银行。资金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美国、英国、葡萄牙、法国等。二是现代化。软、硬体设施都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准,有的还能提供电子银行(包括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三是规范化。银行间竞争激烈,但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均按现行条例和规定而行,使市场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规范化的经营活动。四是集中化。居民以华人占多数,因而中资银行在存贷款业务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长期以来约占全澳银行60%的业务量,而葡资银行也占有15%至16%。
  
  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保险业也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著名保险公司纷纷来澳设立分支机构,目前总数已超过24间,其中9间为人寿保险公司,其余为非人寿保险公司。资产和业务量最大的是中国保险公司。截止2001年底,保险仲介从业员达2059人,人寿保险收入约为9亿澳门元,财险费收入为3亿澳门元。澳门保险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制保险业务:劳工保险和汽车民事责任保险等五项。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保障
  
  澳门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优势条件的合理和充分利用。据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的概括,澳门具有六大优势:自由港、地缘、对外联系、娱乐之都、历史文化、工业政策。回归后,这六大优势更显突出。
  
  一是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优势。100多年来澳门一直实行自由港政策。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个自由港之一。在澳门,货物、资金、外汇自由进出,货币可自由兑换,黄金等贵重金属可以自由买卖,企业自由经营,人员进出境较为方便;税制简单且税率较低,而且是采取“后收税制度”即每年征收的税款只是上一年应缴的税金。税率最高为15%,澳门的税率之低在东亚地区都属罕见,甚至比香港还低。大部份货物进出口免征关税。作为独立的关税地区,澳门在西方许多国家享有特惠关税优惠待遇。这些优势使厂商在融资、进出口、税收和外汇方面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可以说自由港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是地缘优势。地处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中心点,背靠“中国经济增长带”之一的珠江三角洲,面向四通八达的太平洋。这样,澳门既可得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之力,又得以珠江三角洲为腹地之利,同广东、香港构成了极具增长潜力的成长三角。澳门在坚持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中,积极参与国际间和区域性的分工合作,力争发展成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区域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有利于突破自身发展的时空限制,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更使澳门在珠江三角洲及闽澳台地区经济合作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有利于增强澳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是对外联系优势。由于葡萄牙长达400多年的管治背景,再加上澳门的自由港、单独关税区的地位,澳门现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贸往来。尤其是与拉丁语系国家以及欧盟有着广泛而独特的经贸联系,这使澳门成为“欧盟投资伙伴计画”的受惠地区,成为中国联系欧洲和拉丁语系国家的天然纽带。这些方面的优势是其周边城市甚至于香港也不具备的。澳门拥有的人缘传统也不容忽视。这里曾是华人流向世界的出发地,长期以来澳门移居全球各地的各类人士也数量可观,加上他们的后裔,组成促进澳门加强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关系的积极力量。这些有利于澳门在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扮演多种桥梁和仲介作用,无疑将继续成为澳门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四是娱乐之都优势。博彩合法是澳门的旅游业独有特色,博彩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使澳门享有“东方蒙地卡罗”之誉,被视为世界三大赌城之一,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并历久不衰,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为澳门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是历史文化优势。历史上澳门作为东西方贸易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中西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交流、汇集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澳门文化特征。澳门早已成为一座东西文化交汇的历史博物馆,这种特有的优势世界少有,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六是工业政策优势。长期以来,澳门政府一直实行不干预政策,外资可以自由开设公司,与本地企业不存在差别待遇。还制订了多项鼓励投资的优惠法则,包括提供优惠贷款,免税进口工业机械设备及原料,允许部分工业生产工序外移,促进投资移民和专业移民,给予厂房及工业设备贷款利息补贴、优先批地给有利于本澳发展的工业等等。
  
  显然,上述优势在闽澳台经济合作中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后,澳门成为“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将为澳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证。《澳门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以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保护私人和法人财产的取得、使用、处置和继承的权利,企业所有权和外来投资均受到法律的保护。此外,还就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制度、外汇政策、自由港地位、贸易自由、独立关税地区、工商业的自由经营和自行制定工商业发展政策、劳工政策、航运政策、旅游娱乐业政策、批地政策等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既是对澳门原有经济体制的确认,又为澳门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鼓励和吸引外资,增强工商界的信心。按照澳门基本法,澳门可以“中国澳门”的名义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参加不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签订和履行有关协定。至2001年底在澳门运用并且仍然有效的国际公约、双边条约合计有159个。这给澳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澳门各种对外联系。澳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了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澳门参与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和协定已达80多个。回归后澳门以“中国澳门”名义继续保持单独地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11个: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亚太电信组织等。另外,在诸多不具备单独地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澳门可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会议,如特别联大、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系统内其他组织和机构的有关会议,还可以“中国澳门”名义就与澳门特区有关的事宜发表意见。澳门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9个,其中包括葡语国家都市联盟、国际消费者联盟等。澳门地区的各类民间团体和组织,以多种形式参加了许多非政府间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如国际建筑师协会、狮子会、扶轮社、国际青商会等近百个国际民间组织和团体,这种友好联系和交往,大大丰富了澳门地区对外关系的内容。澳门政府在葡萄牙里斯本设立了“中国澳门驻葡萄牙经济贸易代表处”,在欧洲联盟总部设有办事处,还在10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15个城市设立了旅游办事处,这些都是澳门与外界重要的联系纽带。
  
  澳门经济属于外向型市场经济,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国际化程度较高。参加各类国际组织就是获得广泛的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有利于提高和扩大澳门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有利于增强澳门与国际社会及时进行各方面的资讯交流,而且有助于澳门在履行国际义务的同时享受有关国际权益,如欧美国家的进口配额和低关税优惠。总之,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高度自治的部份,加入这些几乎涵盖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国际组织,对促进其自身的社会经济进步、文化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2001年大陆海协会又在澳门设立办事处,其职能主要是:依照海协指示,加强同赞成海协宗旨的台湾及海外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为台湾同胞、工商团体和各界人士提供两岸交流交往、经贸合作等方面的联络、谘询等服务;协助办理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的事项等。另一方面,特区政府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允许澳门台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澳门居民赴台及经澳门赴台的内地居民、外国人办理入台证件和提供旅行服务。这两者结合起来,将可在台湾海峡两岸构设起一座沟通两岸人民的桥梁。
  
  澳台经贸关系的建立已有较长的时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大批台商来到澳门寻求投资机会,并利用澳门的仲介地位作为进入中国大陆的桥梁和跳板。1995年底澳门机场落成启用,由于澳台航线采用“一机到底,换航班号不换飞机”的“变相直航”,为澳台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澳台航线开通以来,不少取道澳门转往大陆的台湾居民,利用澳门机场的中转,经陆路和航空途径转往目的地;另外也有为数不少的台商纷纷来澳考察投资环境。澳台航线开辟后,两地人员往来迅速增加,台胞来澳门人数2000年达到102万人次。同时,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200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4.26亿澳门元。台湾对澳门的投资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如台北区中小企业银行在澳门开设了分行,台湾正大集团和台湾产品中心等相继在澳门成立。可见,澳门机场通航后海峡两岸通过澳门实现了“准直航”,澳门的仲介地位大大提高了。
  
  特殊的历史和独特的经济结构形成了澳门在闽澳台经济合作关系中的特有的相对优势。关键是要把握好时机,最大限度地巩固和利用现有的优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