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潜在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福建经济发展水准远低于台湾、澳门,经济发展道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福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际因素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的全面性和持久性进一步显露,我省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外资企业的生产和出口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经营困难,外销订单大量流失,出口收益大幅度下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被迫停止、减少或维持生产。同时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竞相出台新的利用外资政策,对外资尤其是台资颇具吸引力,从而也加大了我省利用外资的难度。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美国经济从2001年3月已呈现进入衰退迹象,结束了创纪录的整整十年的高速增长时期。世界三大经济体的另外两个——欧盟与日本也疲态尽显,东南亚经济回升乏力。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70%的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低潮,是1975年以来的第一次。美国“9?11事件”更增添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要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当时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国际市场总体需求是上扬的。这次则是三大经济体同时衰退。由于福建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其经济发展尤其是外贸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第二,山海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山海资源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整体上有效开发利用不足。如福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但土地开发效果不尽人意。1992年福建提出土地连片开发设想,全省规划了许多开发区,圈了地,投入巨额资金,但专案引进却不理想,部分开发区陷入房地产泡沫经济中,即使是已开发较好的一些开发区,其进程被发展空间大与现有项目少的矛盾和基础设施投入多与项目引进难的矛盾所阻碍。福建不少沿海开放城市,商品房、写字楼等建筑设施供过于求,积压沉淀了大量的资金,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再看看福建农业资源,经过多年的综合开发,福建高优农业有较大的发展,生产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等名优特农副产品,闻名遐迩,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然而福建农产品加工多数属初加工,农产品增加值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福建农产品加工产值只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76%,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已分别达到3.7倍、2.4倍,我国台湾地区也达到2.6倍。福建许多山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旅游服务设施跟不上等原因,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福建的海洋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科技开发跟不上,海洋高科技产业至今还是空白。
  
  第三,产业发展整体水准不高。首先,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产业也十分薄弱。福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工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主要产业、主要产品优势不明显,比如国家外经贸部确定的重点扶持出口的53个产品中,福建仅有“白鸽”牌拖鞋1个产品,而浙江有7个、上海有7个、广东有9个。据统计,2001年福建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2.98%,仅居全国第12位。如电子工业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优势不突出,石化、机械工业在全国还排不上位置。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尤其是金融﹑商贸﹑资讯谘询业的发展尚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其次,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体上看福建省基础设施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力不足﹑交通落后状况还十分突出。以港口建设为例,全省所有港口总吞吐量还不及浙江省一个宁波港,福州、厦门两港由于受海洋港口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发展规模有限,压船现象屡有发生;此外一些港口开发,如湄州湾北岸、漳州港,由于脱离腹地实际,即使是投入巨资建成后,项目引进仍然困难重重,港口货运量严重不足。港口建设﹑沿海大通道及西进出省通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开放的步伐,直接制约福建与周边省区的联系,并严重影响福建进一步吸引外资﹑拓展市场的能力。
  
  第四,周边省区经济高速发展,对福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与挑战,使福建的优势相对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如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苏南经济圈的崛起,福建与它们的差距日益扩大。褔建与周边省市的竞争态势,主要表现在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对腹地市场的竞争上。“大京九”的开通,使华中腹地经济流向进一步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集聚。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江三角洲发展腹地溯长江流域而上,横跨九省,经济基础较好,市场极为广阔。珠江三角洲紧临港澳,从珠江支流西江上溯云南、贵州、广西,腹地空间也较大。而福建位于两大经济圈结合部,经济腹地狭小,急需拓展发展空间。在吸收资源方面,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大,水准高,经济凝聚力和向外辐射力强,产业结构层次较高;而福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向外辐射能力不强,在竞争中也容易处于弱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以资讯技术相关产业为主的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重心,开始转向科技人才、消费和物流较为集中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天津、山东、四川、广西等省市均制定优惠政策,或以资源优势或倚仗经济发达和销售市场容量大,或凭藉便捷的交通条件,扩大招商引资,给外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许多台资﹑外资已绕过褔建,直接北上﹑或长驱直入中国腹地,福建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
  
  第五,福建自身竞争力较低和投资软环境不足。福建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型人才短缺。福建科技投入水准偏低,人才技术弱势明显。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福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学历的人数为2967人,明显滞后于广州(3560人)、浙江(3189人)的水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年福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50亿元,占GDP的1.7%,低于广东(289.2亿元)、浙江(150亿元)等周边省区。2002年福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3万人,远低于广东(25.6万人)。另外,由于省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还未完全接轨,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和国际化行销网路建设才刚刚起步,开拓国际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也比较缺乏。
  
  福建投资软环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体制障碍尚未消除。省内市场发育不足,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后,适合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与全省蓬勃发展的外经外贸形势相比,福建省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改革仍滞后,表现在至今还严重依赖行业垄断、进出口许可证、配额证等不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势,不少国有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有的甚至严重亏损。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一些政府部门还存在办事环节多、办事效率不高、服务品质差以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有些地方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这些不良的作风与作法,严重失信于外商,成为福建省吸引外资的阻力。此外,有关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立法滞后且不够完备,缺乏制约与处罚条款,有关外资及外商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显得相对不足。
  
  二、福建经济发展的思路
  
  新世纪初,福建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角逐中再造新优势,实现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呢?2001年福建提出构建三条通道发展战略,以此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创业环境,调整发展布局,扩大经济腹地,吸引和活跃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使福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迈上新台阶。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是新世纪构建福建发展的奋起之道、繁荣之道,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福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以产业调整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做到“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工业发展在福建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把工业发展作为增强后劲的着眼点,加大重组和改造传统工业的力度。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以下游引上游或以上游引下游,以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方式,营造局部优势,壮大优势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同时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工程、资讯技术、材料技术等的投入,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群体,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赶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升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因此,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福建投资,加速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同时要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在结构调整中还要扩大服务业比重,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不断创新,推动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构筑经济增长后劲主体。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建设已成为新一轮福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有资料表明,规模在100—300万人的城市可成为最佳规模城市,具有这样规模的城市,运作效率才比较高。按此标准,除福州达到外,目前福建其他城市都远未达到规模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是福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增强福建发展后劲,21世纪的福建要以大中城市推动经济增长,要重点研究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问题,加紧这些中心城市的建设,解决福建经济发展后劲的全局问题。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首先,要加快投资硬环境的建设。即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更新的突破,加快建设贯通八闽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出省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提高海空口岸的吞吐能力、中转能力。当前,要加快双福、漳诏、京福等高速公路和福温、龙赣等铁路的建设,把这几条高速公路和出省铁路的建设提到构建海峡西岸大通道主干线的战略位置上。同时要加快福州、厦门两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吸引外资加快湄洲湾的开发建设,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年吞吐能力超亿吨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形成以湄洲湾为中心,以福州港、厦门港为两翼,辅以配套建设其他港口,逐步形成不同层次并具有对外辐射功能的港口综合群体。此外,要进一步提高福建长乐国际机场的快速便捷功能,更好地发挥福建作为“先行一步”开放口岸的辐射作用。其次,着重优化投资软环境。(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优化竞争环境。一是以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完善的市场体系。二是以企业制度创新和战略性重组为突破口,推进企业改革。三是以加快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职能及管理手段,使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转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正、高效、自律的轨道上。(2)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外向型经济技术人才,把“科教兴省”战略推向新阶段。一是创新办学机制。通过引入新的办学模式,建立比较灵活的办学机制,推动福建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二是大力培养造就高级人才,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三是努力营造吸引、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种人才的创业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不断进取的动力机制和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建设人才高地。
  
  第四,缩小山海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必须努力推动山海之间的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协作,使沿海地区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工业化、资讯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使内地山区能够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富民强区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同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加快山区劳动力向沿海较发达地区转移,促进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洼地效应”来吸引更多的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进入山区,加快山区开发。
  
  改革开放23年来,福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好的势头。虽然和经济水准较发达的台湾、澳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福建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定能在新世纪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角逐中再创新优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