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经济发展概况及有利条件


  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发展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福建实际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具体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福建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福建20多年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从沿海开放到山海联动开放、从“三来一补”到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等令人瞩目的变化。在福建的对外开放中,濒临台湾海峡的闽东南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和漳州5个地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活力最强、对外开放最高的地区。全省在“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发展战略指引下,逐渐形成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闽东南5地市加上宁德地区4个沿海县(市),经济总量已占全省80%以上,外贸出口、利用外资总量超过全省的90%,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为福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较好的体制条件。
  
  1、福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20年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其中,“六五”期间年均增长13.2%;“七五”期间年均增长9.8%;“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8.9%,位居全国第一;“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1.8%,比全国平均水准高3.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准高约600美元。全省经济总量在1987年提前实现第一个翻番后,又在1992年提前8年实现第二个翻番,于1996年按计划实现翻三番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1999年比计画提前一年实现翻三番目标。到2001年止,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由1978年的全国第22位、第23位,跃居全国第11位和第7位,迈进了全国经济强省的行列。200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8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6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59.94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59.03亿元,增长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510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0.76亿元,增长8.5%。财政实力显着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达476.07亿元,可比增长1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72.9亿元,增长12.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3.31亿元,增长1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89.31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3538.74元,增长4.7%。
  
  2、外经贸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来,福建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挤身全国前列。目前,福建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三资企业已成为福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200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892亿美元,全省累计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31258项,签订合同外资金额772.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6.08亿美元,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一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值的40%左右;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的60%,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4%。这些外商投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已成为福建经济的骨干企业,大大增强了福建经济的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在福建外向型经济构成中,各类开发区的蓬勃发展也是一个重要亮点。如马尾、海沧、融侨等各类开发区从少到多,从粗放发展到规范化、集约化开发经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987年开始在厦门举办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经过十年努力,1997年升格为国家级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逐步与“广交会”形成了各有分工、各具特色的中国两大国际性经贸盛会。“九五”期间全省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0.3%,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03.15亿美元。同时,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与台港澳地区及华侨华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更密切,“九五”时期全省与港澳地区的贸易额及利用资金五年累计分别达到1OO.08亿美元和131.22亿美元。2002年全省出口累计达171亿美元,增长2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5亿美元,增长8.5%。
  
  3、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了闽澳、闽台的经济合作。
  
  中国对外开放后,澳门和香港成为内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澳门与中国内地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澳门是福建省的重要合作地区之一,闽澳经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闽澳双边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加工贸易占相当比重。福建出口至澳门的主要商品有针织服装、茶叶和化妆品,从澳门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毛纱线、动物纤维、化纤和有色金属矿产品。从1985年至2002年,福建与澳门的贸易总值从389万美元增长到2197万美元。至2002年,澳门在福建的直接投资合同项目累计达到592个,合同投资额累计达10.9亿美元,实际投资额累计3.98亿美元,澳门在福建的外来投资国家和地区中排行第八。另一方面,福建省对于澳门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经批准在澳门设立企业14家,累计总投资额1432万美元,这些企业在澳门的工程、地产、金融、旅游和贸易等领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福建对台经贸于80年代中后期获得较大发展,经历了由贸易为主向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合作并举,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投资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投资并举发展的局面。到2002年底,福建省累计吸收台资7246项,协定投资金额147.749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台资94.39亿美元,闽台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了247.55亿美元。在福建落户的台资企业中,有35家在台湾百大企业中榜上有名,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有15家。目前台资专案占福建全部境外投资专案的20%以上,如中华映管、冠捷电子、正新橡胶、东南汽车等十几个已投产或在建的大型专案,对福建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闽台农业合作方面,福建因与台湾同处亚热带,气候相近,生物生长节律相同,因而占尽天时地利。闽台农业合作已从引进台湾优良种苗、进行农业科技交流,迈向以投资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据统计,至2002年9月,福建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1300多个,合同利用台资16亿美元,实际到资10亿美元,占福建农业利用外资的60%。近年来,台湾的一些动植物优良品种已在福建落户,不少台湾的农业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在福建种植原料并加工出口。台资已经成为福建继港资之后的第二大境外资金来源,闽台经贸关系正在出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巨大变化。
  
  4、改革开放使福建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加强。
  
  改革开放20年来,福建花大力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全面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新格局。公路等级明显提高,综合通过能力显着增强。福建公路交通“两纵三横”的主要骨架改造基本完成后,形成了包括5条国道、29条省道和5.4万多公里的全省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全省九地市之间的高级公路相连,1997年泉厦高速公路通车后,福泉、厦漳、罗宁、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又相继开通,并加快同三、京福和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建设,形成“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铁路建设方面,福建出省铁路由原来的鹰潭线增加到鹰厦、梅坎和横南三条铁路,“十五”期间还将重点建设赣龙铁路、温福铁路,并加快福厦铁路、厦汕铁路前期工作。港口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以福州港、厦门港、湄州湾港为枢纽,以沿海其他中小型港口、泊位为配套,立足东南沿海、辐射周边省区的港口群和集疏运体系。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建成投产的沿海港口码头泊位数300多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00多个,形成独特的水运优势;年货物吞吐量10201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980万吨;沿海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255。49万标箱。空港建设突飞猛进。厦门、长乐两个国际机场已投入使用,同时还兴建了武夷山和晋江两个国内航线机场。此外,福建的电力建设和通讯网络建设成效显着。到2002年止,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1075万千瓦,2002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82.9万门;本地电话用户937.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36.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40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11.60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0.92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3.39部,年末资料及多媒体用户253.70万户。便捷的海陆空通道,较强的电力保障,畅通的通讯网络,使福建基础设施由“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
  
  二、福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福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把拓展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经济合作关系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攻方向,闽、澳、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为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寻找优势谋发展,有必要对其山海资源、区位、政策、人文等独特优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加强与台澳等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1、山海资源优势。
  
  福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山海资源优势而着称,其中不少资源的总量在全国居重要位置,比较突出的是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等。
  
  首先是山地资源优势。福建虽然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不能自给,但还有相当数量的茶山、果园、林地及宜农荒地,福建生产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等名优特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福建全省森林面积735.37万顷,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第一位(台湾省除外);人均森林面积0.22公顷,是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的2倍多。福建的植物种类多达3000多种,林种以用材林为主,有松、杉、毛竹等竹木1000多种,山林、药材资源丰富。福建物产富饶,共发现煤、铁、铜、铅、铝、锰、钛等矿产116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6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种的51%,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4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各类矿床730种,其中大型矿床60处,中型矿床106处。福建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其中型砂、水泥用标准砂、叶腊石、高岭土、花岩石、萤石等21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
  
  其次是海洋资源优势。福建的海洋港口优势在全国数一数二。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港湾22处,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全国可建5万吨以上泊位的港湾共34个,福建就占了6个(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其中三都澳、湄洲湾堪称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福建地处亚热带,海洋给福建带来了无穷的海产资源。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12.4%;全省近海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合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达300多万亩,人均可养海面是全国人均的21倍。这些条件使福建成为中国的水产大省,目前全省水产品产量、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鱼虾贝藻的种类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沿海鱼类约745种,占全国海洋鱼类总数的一半,其中黄鱼、石斑鱼、对虾、龙虾、牡蛎、紫菜等海产品,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全省的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也十分丰富,如沿海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的49%。
  
  第三,福建水力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度达1.36万公里,较大的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木兰溪,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福建地处丰水带,地表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7位;人均水资源约为44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已利用水资源近200亿立方米,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足。福建的河流由于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6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福建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100多处。
  
  2、区位优势与人文优势。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海峡,位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线的中部,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它位于国内最大港口上海港与南方大港广州、香港之间,福州至上海航程433海里,厦门至广州381海里,至香港292海里,海运十分方便。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仅149海里,厦门至高雄港仅165海里,朝发夕至。福建与东南亚相距不远,是全国著名侨乡,有800多万华侨和华裔旅居海外,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这种区位条件,对福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加强与“三胞”联系,十分有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区域。福建位于这两大经济圈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两大区域的辐射和带动。闽东南地区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南与港粤毗邻,具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优越条件。经济要素的集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条开放的﹑先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成为全省优势最为明显、发展最具活力、增长最有后劲、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在福建的区位优势中,对台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福建闽东南地区经济的飞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台的区位优势,闽东南地区与台湾的民间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闽台民间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涉及学术、教育、社科、中医、农业等领域。闽东南地区在连江、长乐、平潭、东山、漳浦等县市开辟了众多的对台贸易视窗,直接“小三通”早已是既成事实。从海峡两岸未来实现直接“三通”来看,目前台湾民间和工商业界普遍认为位于福建闽东南地区的厦门和福州两港将成为两岸直航的首选地点,这对于福建来说是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的机遇与挑战。
  
  福建是中国重点侨乡,侨胞旅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福建籍的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人数超过800万,其中闽籍港澳同胞80多万,台湾同胞中祖籍为福建的约占80%,加上归侨、侨眷,总人数超过1200万,是中国第二大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闽台关系源远流长。从一定意义上看,台湾文化的根在福建,闽南语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的主要地方剧种歌仔戏与福建的芗剧属于同一渊源。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文化对台湾影响久远,台湾老百姓70%,约1400万人信奉妈祖,随着文化的认同,交往的增加,台商纷纷来闽投资,闽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七十年代,近万名缅甸华侨因缅甸排华而移居澳门,其中大多数是福州人,1973年成立了第一个福建人的同乡社团——福州三山同乡会。同时也有几千名柬埔寨、印尼华侨移居澳门,其中不少也是福建人。改革开放以来,澳门政府允许大陆移民,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福建约有五、六万人办理了正式移民手续到澳门定居。另外还有二、三万人通过其他管道进入澳门。这样,移居澳门的福建人总数估计约10万人,占澳门总人数近四分之一。近几十年来,定居澳门的福建人在澳门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愈益重要的作用,新移民通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已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同时一批澳门企业前来福建投资,福建也在澳门开办了一批中资企业,其实力和影响仅次于广东,在国内各省、市、区的中资企业中居第二位。闽澳经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