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12年台湾选举的深层解读

  一、国民党的五大优势
  
  刚刚结束的台湾“大选”本应是一场“没有悬念”的选举,因为国民党比对手有五大优势:
  
  从左右选举的结构性因素论,蓝营基本盘大于緑营、马有执政优势、改善两岸关系的成果有目共瞩、提升台湾经济能拿出一张蛮像样的成绩单、不仅有大陆支持,而且有美国、日本的暗挺甚至明挺。
  
  就内部矛盾论:蓝营虽然因宋楚瑜的“自行参选”而遭受冲击,但毕竟宋早已“边缘化”,其重要子弟兵如邱毅、周锡玮、罗淑蕾、林郁方等都回归国民党并在其中发挥作用;而緑营虽然表面团结,但蔡英文与苏贞昌的矛盾举世皆知,而苏贞昌在党内的实力近半,社会影响力也高于蔡,苏在此次大选中明显是“出工不出力”,甚至连“出工”都很不积极;陈致中的参选也可能让国民党渔翁得利,总之緑营的内部裂痕其实比蓝营更深刻。
  
  从中间选民所关注的两党改革动向论:马坚持改革,任用了许多年青人加入其竞选团队;为了“拒絶贿选”而不惜得罪地方派系;宁肯“逼反”宋楚瑜也不愿搞暗盘交易;而蔡虽标榜改革,却让陈水扁的竞选班底全部回笼;国民党提出的不分区立委名单也明显比民进党的名单更受到社会的好评。
  
  从两位候选人的形象论:马虽被政敌扣上“无能”的帽子,但蔡英文毕竟是一个弱女子,没有任何实际政绩可言,加上在竞选过程中的多次“失言”甚至“失策”,并不能在“能力”方面与马形成反差,换言之马在这方面的“劣势”被对手同样的劣势抵消了。但在另一方面,马一家清廉,而蔡因“宇昌案”而令人有“至少是没做好利益回避”的印象,其副手苏嘉全的“农舍案”更招致多数民众的反感。
  
  就竞选策略论:蓝军对竞选主题的把握、对议题抛出时机的算计、对宋楚瑜、李登辉等人的应对策略、乃至竞选文宣、广告的设计都可圈可点,基本没犯什么错误,而蔡在选副手时就一波三折,好不容易提名了苏嘉全,又因为“农舍案”被搞得焦头烂额——凡此种种,使人很自然的会觉得马英九连任应该没有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从开始竞选到发表民调数据截止日,除了几家緑色背景明显的民调机构外,其他民调数据一直都是马领先,“看好度”更是马一直明显超过蔡。选前大陆絶大多数智库学者也都预测马赢。
  
  二、四个新要素与四个悬念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所有押马赢的人都不敢打保票,谁也无法排除蔡英文胜出的可能。从选战序幕拉开的那一天起,双方选情就一直紧密胶着,或反覆此升彼伏;緑营“屡出状况”但整体声势不断上涨,蓝营则几度险象环生,直到投票日,“将再次政权更替”的社会观感仍挥之不去。緑营的动力从何而来?为什么能对选情造成如此冲击?此中玄机在于本次选举出现了四项新要素,由此导致四个悬念:
  
  第一个新要素是两岸关系转入和平发展的新轨道。从1996年开始,台湾每逢“大选”,两岸关系的大氛围都是战云密布,大陆因素在台湾选民心中主要是“负面”因素;而三年多的和平发展已经产生了丰硕成果,使两岸关系的大氛围由风和日丽取代了战云密布,大陆因素也首次不再单纯是负面因素,连民进党候选人都不敢明确表示“反中”,反而要不断表示他们也有意愿和能力与大陆搞好关系。但大陆因素也没有全盘变成正面因素,对大陆的恐惧与敌意在台湾内部仍很有市场。从李登辉后期到陈水扁八年执政,台湾一直处在“向外冲”即企图突破“一个中国”框架的过程中,马执政后开始了向“一个中国”原则的回归,但马受到多方掣肘,坚持“一中原则”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在民进党的推动下,台湾“向外冲”的惯性并没有消失,和平发展三年多,台湾支持急速独立的人没增加也没减少,但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人数在增加,这是事实。于是这次选举就成为一次对和平发展成效的民意测验:向“一中”回归的力道能否压住“向外冲”的势头?从和平发展中感受到的来自大陆的善意能否压过对大陆的防范或敌意?
  
  第二个新要素是民进党的政策调整。由于第一个要素的作用即和平发展产生巨大压力,迫使民进党做战略撤退,从陈水扁的激进台独转变成蔡英文的“温柔台独”,即在坚持反对“一中”原则和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坚持“中华民国等于台湾”、目前国号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人们2300万,疆域台澎金马;与大陆签订的协议可“概括承受”,经过台湾人民的民主程序形成台湾共识,循“台湾共识”与大陆发展良好关系——。这套新的论述帮民进党建构了一个战略高地,并与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在坚持“台湾主权”方面,蔡强马弱,蔡明确,马模糊;在台湾未来前途的选择方面,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即要“独”;而马只敢说不要什么(即“不统、不独、不武”)却不敢明确说要什么,其坚持“一中”法理本来在逻辑上就暗含了统一目标,但对外又信誓旦旦地承诺“不统”;在和平发展方面,蔡的政策“令人不放心”,但在岛内也的确产生很多欺骗性,很多选民相信即使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也坏不到哪里去;蔡的“台湾共识”凸显“台湾人民”和“台湾民主程序”的优先,这种“单边思维”虽然在现实中行不通,却令台湾的很多人感觉“受尊重”、“爽”;而马英九坚持“九二共识”是强调与大陆的默契与相互理解,但在某些人心中也是他“亲中卖台”的证明。总之这次选举,虽然没有像以往那样“统独分界”,以至有的观察者认为“统独议题”已经边缘化,但实际上这个议题在人民头脑深处仍然存在,关键在于双方都有所变化:原属“统”的一方打出了“不统”的旗号,但“九二共识”体现的“一中”原则本身就是统,所以笔者将马的这套政策称为“弱统”或“弱一中”政策;原属“独”的一方提出了“和而不同、和而不统”,其实质仍是台独,但加上了“和”的包装,所以笔者称其为“柔独”或“柔两国”的政策。从选战过程可见,越到后期,选举主轴越转向“是否承认九二共识”的议题,到最后,此次选举变成了一次关于九二共识的公投,它要测验的实质问题是:在现阶段,台湾的多数民意,是支持“弱统”或“弱一中”呢,还是支持“柔独”或“柔两国”?
  
  第三个新要素是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对于台湾经济的影响。马执政三年多,得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台湾经济有不俗的表现,台湾的企业家一批批地站出来挺马和表态拥护九二共识,就是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两岸关系改善给台湾经济带来的商机。但遗憾的是和平发展毕竟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而ECFA刚刚签订一年多,其效力难以完全展现,而台湾经济恰逢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超大风浪,能取得今日的成绩已经算难能可贵,但还达不到让多数人都明显感到经济已经复苏的程度。在经济复苏和增长中真正增加了财富的首先是企业主,一般劳工阶层则需等待社会财富分配出现“溢出效应”后才能感受到个人的好处,现在还处在这个过程中。因此除了一些直接从大陆游客处能赚到钱的从业者(如出租车司机、食品小贩、旅馆餐饮业、旅游商品业)外,仍有相当多的人对经济复苏“无感”,而这就成为民进党挑起阶级矛盾、诉诸中下收入者支持的理由。“三只小猪”从一般的竞选募捐行动变为非常成功的民众动员方式,这个例子说明民进党对中下阶层的诉求是有效的。于是这场选战到最后,被赋予了某种“穷人vs富人”、“中低收入者vs企业家”的色彩,相应的悬念则是:在族群矛盾做为选战武器被搁置以后,重新挑起阶级矛盾,让台湾陷入所谓“民主内战”,这样的策略有效吗?
  
  第四个新要素就是这次选举是在两党都经历了较大的内部权力调整和程度不同的改革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党基本完成了世代更替,马的竞选班子几乎全是由年青人组成,马一直支持金溥聪带领政党机器去尝试与传统不同的竞选方式,如脱离地方派系的牵制,派出“刺客”空降到艰困选区,国民党提名的立委有很多形象清新的“新人”;蔡英文也给民进党带来了新的选举风格,其个人形象也让民进党的传统支持者有新的想像空间。而两党在经历这些变化的同时也都使本阵营内的一些人被边缘化,从而产生一些内部矛盾。这次选举,其实是以马为首的“新国民党”迎战以蔡为首的“半新”的民进党,选民对哪一方的改革更肯定?也是不到投票结果宣布就难以下结论的悬念。
  
  三、选举结果予我们的启示
  
  最后投票结果是:马以80万票的优势胜出,国民党赢得64席立委,这是一个可以用“完胜”来形容的精彩战绩。对于前述的四个悬念,这一“完胜”所昭示的答案是:
  
  1.经过近四年的和平发展,向“一中”回归的力度已经在台湾内部压制住“向外冲”的势头!台湾同胞从和平发展中感受到的来自大陆的善意已经压过对大陆的防范或敌意。台湾民意这一带有大转折意味的变化将为我今后进一步争取台湾民心开拓更光明的前景和更广阔的空间。
  
  2.台湾的多数民意,最终选择了支持“弱统”或“弱一中”,而没有选择支持“柔独”或“柔两国”!这为我在未来四年,进一步巩固两岸已有的政治互信、推动台湾民意向更认同一中原则的方向演化、同时进一步争取民进党调整其大陆政策,都提供了更现实的可能性。
  
  3.选举结果证明民进党想以阶级矛盾替代族群矛盾的策略不成功。也显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台湾,企业家的重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如何强化我们同台湾企业家的关系,则是今后对台工作和统战工作可更多着力的课题。当然,进一步让台湾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有感”,也是应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4.选举结果表明马英九坚持改革是成功的,我们对“新国民党”也要有新认识,不能过多听信那些在改革中被边缘化的人所发的“牢骚”和对马的抱怨。同时,应尽速建立同“新国民党”内中生代乃至新生代的关系,在国民党内培养新的“亲陆派”。
  
  2012年1月16日

  (原载:《两岸关系》,2012年2月号,总第176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