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五月马英九在台湾执政到今年年底,一年半的时光中,对台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两岸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已经初步开拓出新局面,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天气渐渐转凉,入秋以后的两岸关系的确也透露出些许凉意。有些人已经在怀疑,马英九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长期维持现状是否就是和平分裂?两岸和平发展之路真能走得通吗?远的不说,明、后年的两岸关系将向何处去?政治谈判能启动吗?即使启动能谈出成果来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初步形成四个基本观点,谨在此做抛砖之论,以就教于方家识者。
一、两岸关系已发生历史性转折
(一)马英九执政一年多来,在大陆政策的调整上力度还是较大的:1.迅速在承认“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了两会协商;2.放宽了对两岸交流的诸多限制;3.重新对两岸关系做了政治定位,讲出“一国两地区”,回到“一个国家,两个政治实体”的定调;4.提出两岸“外交休兵”,并有相关措施;5.军事上改变了“决战海上”的带有一定攻击性的战略,重新改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守势战略,这在政治上也有积极意义;6.在岛内采取一些针对“去中国化”的反措施,如规定使用汉语拼音、教科书重新修订、纪念抗日先贤——等等。这些表明马的“不独”决非空话。
(二)台独作为一股政治势力,现在仍然存在,活动仍然很嚣张,反对台独仍是大陆对台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台湾执政当局和国民党的长期任务。但是,毕竟政权的转移极大地削弱了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关系的能力。当前,陈水扁一家的弊案越滚越大,民进党难以同扁切割,使整个緑营的前景暗淡。马现在民调跌得很厉害,但民进党也上不来,估计2012年民进党翻盘的机会不大,即使到2016年能再执政,其大陆政策也必须调整,即使不调整,估计执政后总要有两年“过渡期”,这样两岸有望平静十年。对两岸人民而言,这十年将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两岸未来是战是和,就要在这段时期决定。
(三)两岸直接三通是我们推动了几十年的目标,现在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了。它将使台湾和大陆形成“一日生活圈”,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必将升上新台阶,大陆游客大规模入岛成为常态,人民币在岛内可自由兑现,大陆台资更加得到保护,台湾人民在大陆经商、工作、学习者增加,两岸人民通婚增加,两岸社会一体化程度加深。两岸在互相支援救灾、防疫、共同打击犯罪乃至其它多领域建构出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机制。陆资入岛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四)两会协商和谈判的制度化加强,前后已签订了九项协议、一项共同声明和一项MOU(备忘録)。年底陈云林第二次访台虽仍将遭受民进党聚众抗议,但估计抗议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将小于去年,渐渐地台湾民众将把大陆高级官员的来访视为常态,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访台的经验已经昭示了这一点。11月中旬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是两岸交往中第一次在台湾举行有大陆退役将领和退休大使参加的公开研讨会,也是双方智库学者第一次在台北公开讨论敏感政治议题,从台湾媒体和民众的反应来看,似乎已经不排斥双方开始“二轨”性质的政治对话,到明年或后年,两岸智库进入这种性质的对话还是可以期待的。
(五)两岸执政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虽然国共两党之间仍存在许多分歧而且一时难以化解,但至少在未来四年,两党关系的主流将是共同营造和平、和解、合作的氛围。其原因在于:1.双方都从以往的历史中学习了许多,都对对方的底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都明白了必须搁置分歧而不是挑起分歧,都知道了妥协的必要。2.中美之间、国共之间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问题上强化了默契和互信基础。在以往数年间双方有共同反对台独的合作经验,并建立了两党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3.马英九执政后的首要任务是拼经济,马深知最快奏效的方法就是改善同大陆的关系,而大陆方面也一直希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再上台阶。双方由此形成非常紧密的政策交集。4.现在双方形成三大共识,补强了“九二共识(各自表述)”的脆弱性,这三大共识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务实解决当下问题”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共识。
以上五点,标志两岸关系确实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对此大概没人不同意。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14日在新加坡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连方瑀。胡锦涛指出,近一段时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这个“重要进展”是否达到“历史性”的高度?我个人的答案为“是”,理由也有五点:1.在六十年之久的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只有这一次集中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和进展,而且是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实现的。2.这次转折直接导致党中央提出“和平发展”的对台战略,而“和平发展”战略是对“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重大补充和发展,它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对台工作的指导原则。3.这次转折所导致的结构性的变化,如“三通”的基本实现、国共两党关系的制度化改变、两岸经贸关系的再上层楼——等,其深远影响至少要延续到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三十年。4.这次转折是在中华崛起的关键时刻发生的,它使台独发展势头受到重挫,使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台湾因素被置于可控状态,两岸发生战争的威胁大幅度减弱,稳住了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战略机遇期。5.这次转折使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和我对台工作的首要目标都发生质变,即从与台独政权尖鋭斗争的两岸关系,转变为大陆与台湾岛内赞成九二共识的政治力量合作、和解,共建和平发展架构的两岸关系。据此五点,称此次转折为历史性转折!
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其意义就在于如果我们确定两岸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的转折,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就会更自觉在意识深处去建构新思维、认识新情况、发现新课题、寻求新的论述框架和开拓新的和解、合作的路径。反之,尽管两岸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悲观的人仍会认为,这些成绩只是在特定时期达成的集中性的收获,两岸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两岸的“蜜月期”将难以延续,他们也将仍旧用传统的思维逻辑和统独框架来认识两岸关系,在“心中有敌人”的前提下,“和平发展”就变成“欺敌”的幌子,结果是真制造出一个敌人来。
二、和平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转折才一年时间,岛内的台独势力依然活动嚣张,国际上不乐见中国统一的力量还在掣肘,存在了六十年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有解决,而两岸交流的升级和规模扩大又难免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一切意味着对台湾前途的不同选项仍在激烈的拔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否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至少在和平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对这个问题难以做出絶对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这种不确定性对双方的影响表现为四点:
(一)双方都小心地把对终极目标的期待与和平发展拉开距离。大陆讲得很明确——终极目标必须是统一,但在和平发展阶段,大陆深知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大陆所期待的谈判最高目标也就是争取建构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换言之,大陆反对“不统”但可以接受“缓统”,而“缓统”实际上为避免与“不统”迎头相撞留出了缓冲空间。
而台湾方面目前只说不要什么,却不说要什么,马英九选择这种讳言最终目标的表述方式,既是和平发展不确定性的表现,又人为增加了不确定性。
(二)双方都认为和平发展只是通向终极目标的过渡阶段,大陆称其为从“反独优先”到“共议统一”之间的过渡阶段。既然是“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两岸签订的任何协议、建构的任何框架都有可能变动,或曰都不是永久性的,它们不能达到让“现状”就地合法化、固定化、永久化的效果。
(三)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双方甚至对能否签订和平协议都心里没底,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追求具体成果时只能选择“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路径,尽量把能做成的事先做成,让成熟的果实先收获,以此积累彼此互信,改善双方感情、建构更多更强固的连接双方的利益纽带。
(四)不确定性意味着双方之间的矛盾、摩擦将长期存在,甚至某种程度的冲突也难以避免,这就需要双方都加强“危机管理”的意识,不要过度夸大对方的敌意,不要让一时一事的不快冲昏头脑,不要轻信那种“大不了就翻脸”的率性建议,不要因小失大,把本来不伤害自己核心利益的事当成伤害自己核心利益的事而做出过于强硬的反应,结果反倒伤害了自己的核心利益。
很多人意识到不确定性的存在,希望通过政治对话和谈判的早日启动,通过双方早日签订和平协议来消除或至少减弱这种不确定性,其实质是要求台湾方面就统一取向做出承诺,把我方对统一的期待变成双方共同的期待,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这件工作也是早晚必须推动的。但应当牢记的是,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多种政治力量在台湾问题中的互动,要想彻底消除不确定性,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力量对比,使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使台独更衰弱,使那些反对中国统一的力量更无力来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如果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使签了和平协议、即使马英九明确做出了统一的承诺,两岸关系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以当前的情况论,两岸对终极目标其实有不同的期待,台湾方面即使想追求统一,也要反对“一国两制”式的统一,目前双方可以合作的事情还很多,大可不必为这件事争论。如果过急地推动政治谈判,可能欲速则不达!
三、新阶段要有重新认知对方的新视角
和平发展将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一长时段中特别是在其初期和中期,必然会呈现出新旧并列、敌我混杂、选项多元、认识分歧的多样性。而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敌我界限的模糊化。我们同台独势力的矛盾仍然是敌我性质,但对台独也有一个分化、争取的任务。除了这组矛盾外,从宏观的中美关系及两岸关系,到中观的国共两党关系,乃至到微观的政治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都将是既有矛盾和对抗、又有妥协与合作、非敌非友、可敌可友、亦敌亦友、此时敌它时友、此事敌它事友……的非常复杂的关系。
事务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事务的全面性,以如何看待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为例:由于其本身就涵盖多种要素,无论肯定或否定都不难找出依据,但单纯的肯定或单纯的否定一定都不对:如只看到其“不独”的积极面,不在乎其“不统”的问题,可能人为拖延统一的时机,留下历史的遗憾!但过分强调“不统”的问题,甚至将其斥为“实质台独”,又势将抹杀“不统”中含有的“反独”的积极面,把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推向台独,起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分歧点,也要看到共识点和相通点,不仅要有对敌人敢于斗争的勇气及絶不妥协的原则性,更要有对朋友善于合作的诚意及乐于妥协让步的弹性。
在坚持全面看问题的同时还应分清主流和枝节,要突出主流而不是只盯住枝节。蒋氏父子的“统”只是口头宣示的政策目标,现实中则是对两岸交流全面地、严格地禁絶(蒋经国最后的两年除外)。李登辉和陈水扁虽都曾在其任内采取过一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和增进人民往来的措施,但他们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营造有利于台独的大环境,一旦他们发现这个目的达不到,立刻就对两岸交流“戒急用忍”,他们扮演的基本角色是两岸关系的刹车者、捣乱者和阻挠者。而与所有前任不同的是,马英九现在扮演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他一直坚持“台湾经济发展须以大陆为腹地”的政策方向,一直认真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再上台阶、推动两岸人民往来更具规模。这才是马大陆政策的新意和主流!对这样的主流,我们应认清而不是漠视,应鼓励而不是打击。多样性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共存,善意与敌意共存、创新与破坏共存、和解与对抗共存,我们只有多看光明、少看黑暗,多看善意、少看敌意,多看创新、少看破坏,多看和解、少看对抗,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四、和平发展是渐进式的“改变现状”
和平发展阶段在表面上保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以致有些同志担心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将导致“和平分裂”的局面。但除了“统、独、武”这三项观察角度外,其他一些事项却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在逐渐加强、两岸的各种联络纽带与合作机制在逐步建构、两岸交流层级越来越高、制度化保障越来越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逐渐好转、我在对美交涉和对台交往中的话语权在逐步加重、两岸整体力量的对比日益向对我有利的方向倾斜——凡此种种,说明“现状”其实是不可能维持不变的,换言之是必定要变、且渐渐向对我有利的方向演变的。
如果只做静态的比较,两蒋时期,“一个中国”和“统一”还是国民党大力提倡的官方意识形态,而到了马时期,不但尽量少讲“一个中国”,而且絶口不提统一;似乎马还不如两蒋!但如果做动态的比较,结合我对台主导性不断加强这一新要素再来看马英九“不统”的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当年蒋氏父子讲的统一是“中华民国光复大陆”,对我而言是进攻型的;而今由于两岸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决定性的变化,马英九心知要搞所谓“以小吃大”的统一根本是痴人说梦,台湾已经无力再去抢“统一”的主导权,更无力扮演进攻方,能够做的只是消极的、防御性的“不被统”,这才是马英九“不统”的真实意涵。与蒋氏父子相比,马其实是进步了,因为他实际上把统一的话语权拱手让给大陆了,其基本姿态从“进攻方”变为“防御方”了。“一中”的问题亦复如此,当年蒋氏父子坚持“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原因之一是在他们执政的多数时段内,“谁代表中国”的争端还未彻底解决,“中华民国”还在国际社会内有某种空间;而今到了马英九在台执政,不仅国际上早已公认“中国的代表在北京”,就连台湾内部一提起“中国”,絶大多数人都马上联想到是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只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给国际上和岛内民众的印象自然就是台湾已经承认它是北京的“属下”,这是台湾多数人目前无法接受的。所以马就要尽量避免直接承认“一中”原则,避谈“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谈,也要加一些“各自表述”之类的附加条件。这种“淡化一中”的趋势,不仅在马身上体现,也是蓝营代表人物的普遍心理,它其实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即按照原来的游戏规则已经决出了胜负,负方要想继续和胜方玩下去,很自然的选择就是要求修改游戏规则。对胜方而言,在要求对方继续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让对方能“玩下去”的问题。
综上所论,我们在思考“现状”问题时,应当牢记三点:
(一)不要把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对立或割裂来看,现在双方签订的所有协议都没有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今后也不会违反,因此不存在“和平分裂”的问题;和平发展虽然在表面上仍未统一即“不统”,但方向将渐渐被确定为“趋统”,我们应该对和平发展抱持这样的信心!
(二)不要把“不统”与“台独”连接或同质化地看;毕竟现在台湾多数人都支持“不统”,我们不能把这些人统统推向“台独”的怀抱。
(三)我们当然希望追求最好(best)即尽早让现状变为实现统一,但不必否认次好(second best)即现状为和平发展,而且至少要先保住次好(second best)。这不是维持现状,事实上现状一定会改变的,在现阶段,对统一应多干少说甚至只干不说,用“渐进改良”的方式,让现状渐渐发生对我有利的变化。
2009年12月
附録: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或“隐忧”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转折才两年,岛内的台独势力依然活动嚣张,国际上不乐见中国统一的力量还在掣肘,存在了六十年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有解决,而两岸交流的升级和规模扩大又难免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一切意味着对台湾前途的不同选项仍在激烈的拔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否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至少在和平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对这个问题难以做出絶对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比较严峻的挑战和隐忧包括:
(一)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的问题
具体说就是“中华民国”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问题,或曰台湾当局在谈判中乃至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时的法律地位问题。其实,大陆接受台湾方面做为谈判的对方,与之“谈”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其合法性的承认,但这只是“默示”性的承认。当涉及到政治性、安全性的议题并且需要签订有官方约束力的文件的时候,台湾方面将无法接受“默示性的承认”,它必将要求明确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双方各自保持“创造性的模糊”,留出“各自表述”的空间。而这也预示了双方签订带有政治内容的和平协议可能非常困难。
(二)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
很多国家乐见台湾在与大陆改善关系后能有更广大的国际空间,台湾人民对此也有期待。在这个问题上,个人感觉似乎要注意这么几点:1.现在两岸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调整有接轨的趋势,台湾在“外交”方面采取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大陆也有相应的善意表现。2.这个问题是历史形成的,双方都有基本的利益要维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让步,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而不是一方开价、一方买单的关系。3.大陆一方面需要做些让步,至少要同意台湾以适当名义加入一些国际组织;但另一方面,大陆也很担心台湾国际空间的扩大将成为今后统一的阻力,同时又要准备在台湾政局一旦出现逆转时不能让台独增加筹码。这两项政策目标其实是矛盾的,北京在二者间找平衡是一项新的挑战。4.双方应从“搁置争议”和“营造模糊空间”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是单方面去凸显“主权”。台湾任何负责任的执政者都应该对国际格局和台湾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有实事求是的认知,不能提出与其身份不相称的要求。如果天天讲“主权、对等、尊严”的三原则,把民众的期望值提得很高,但现实又做不到,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对现有的国际关系架构和国际法体系形成太大的冲击,如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尊重该组织的章程,大陆即使有意愿,在很多场合也难以要求国际组织专门为台湾修改章程,而且个人感觉北京也不乐见台湾为此开展它的国际动员。6.对于台湾人民确有需求的问题,大陆有诚意去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从主观上希望尽量满足台湾人民的需要,“胡六点”提出“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暗示出北京已经不再笼统地把台湾要求扩大国际活动空间与“台独”划等号,讲话做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判断,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这里既有对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也清楚地划出了两岸在这些问题上博弈的底线和范围。
(三)台湾的安全顾虑问题
两岸关系再和缓,只要没有统一,站在台湾的立场,就会认为以下三点是自然而合理的:1.要求大陆停止对台湾的军事威胁,撤除针对台湾的导弹部署;2.台湾要延续向美国乃至其它国家的军购;3.台湾要求加入以美国为首的东北亚或东南亚的集体安全体系。在两岸关系改善的前提下,估计大陆会对上述几种诉求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可让步、有的可表态反对但不采取行动,有的则仍然要坚决抵制。当然如果双方能谈判建构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台湾方面的这些安全顾虑可望同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连带解决。
(四)两岸交流中的衍生问题
“大三通”实现后有些台商可能会返回台湾。旅游扩大也不必然增强双方的好感,搞不好还增加不快的感觉。在交流中也可能发生很多突发事件,(如大陆游客在台湾与暴民发生冲突),很小的事情如处理稍有不妥,哪怕是回应稍微慢了些,都会被民进党抓住大做文章,(如“三鹿奶粉”事件)从这层意义上讲两岸关系其实还是相当脆弱的。
(五)两岸的政治差距问题
马需要在大陆民主化的问题、法轮功的问题和西藏问题上找寻既表达其反对立场又不过度刺激北京的平衡点。
(六)民进党的掣肘
民进党现在已经走出低谷,在最近的几次选举中连番取得小胜,当然它现在还只能达到恢复基本盘的程度,还不至于造成“翻盘”的效果,但这股势力的潜能絶对不可忽视。相对于国民党而言,民进党在岛内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在于:A.在“话语权”方面,民进党的论述比国民党更容易被台湾多数民众认同。此中关键是民主化之后,民主成为台湾的普世价值,而“民主”的“民”,只能以台湾住民为基数而不能把大陆人口算进去,这就助成了民进党关于“台湾2300万人民是生命共同体”、“台湾人民拥有主权”的言论市场,相对压缩了“一个中国”的空间,从而迫使马英九乃至其后任何国民党领导人都必须把“一中”论述与“台湾”(人民、版图)挂钩。但无论马英九如何完善其论述,在岛内特殊的环境中都会显得不如民进党的论述严密。B.大陆在否定“中华民国”和对台保持军事压力等重大问题上与台湾有结构性的对抗关系,这决定了“以大陆为敌”在台湾具有相当大的正当性,反之“与大陆和解”倒成为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马英九选择了后者,但他又改变不了两岸结构性敌对的性质,这就注定了民进党去扮演监督者和“考官”的角色,而马相应地去扮演解释者和“考生”的角色。但马无论讲多少遍“以台湾优先”,在很多台湾人看来,马对于台湾的忠诚仍不如民进党。C.过去民进党在清廉方面的社会评价长期超过国民党,陈水扁案严重伤害了民进党在这方面的光环,但随着国民党重新执政而民进党渐渐走出陈水扁的阴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过去那个“清廉的民进党”。D.由于民进党没有国民党那么多的历史包袱,年青人在民进党内的“出头”机会要高于国民党。
当然民进党也有其弱势,限于时间这里不讨论了。简而言之:藉助国民党压制住民进党短期内可能,长期看则很困难;那么通过国民党去转化民进党是否可能?台湾的政党变化趋势是都向中间靠,蓝党緑化,緑党篮化,但如果单纯是国民党同民进党斗,那蓝党緑化的程度将远超过緑党篮化的程度。如果把我们的力量再加进去,红和蓝共同对付緑,情况当然就大不一样!现在台湾人民以为他们有三个选项:统一、独立、维持现状。我做台湾人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台湾人知道独立选项是不存在的,渐渐做到让台湾的多数人从“统独选择”走向“统与暂时不统”的选择,而“去除台独选项”和“同意暂时不统”,就是红蓝的结合点。所以结论很简单:要确保不让现状向“台独”的方向恶化,应当争取国民党的合作,只有蓝营向“反独”乃至“趋统”的方向做板块移动,緑营才有可能向“不独”的方向移动。最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表示可在不设定政治前提的条件下与大陆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蓝营拉动的结果。但真正可靠的力量当然还是在我们自己!
要超越不确定性,除了改变力量对比外,也需要新思维:台湾的政治地位如何表述?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如何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矛盾?征服型统一与合作型统一如何区隔?合作型统一的意涵、路径、动力……是什么?如果将来是两岸共议统一,共同决定,那“共议”机制如何建构、议题如何设定?如果出现争议谁来裁判?和平、发展、统一三者间之关系?何谓双赢?大陆想赢什么?台湾又想赢什么?如果一方想要的是另一方输不起的,能双赢吗?两岸关系的和平机制建构与不武、不独、不统是何种关系?除了以和平协议为基础的政治机制之外,这一“架构”应该或可能涉及其它哪些领域的机制建构?两岸和平机制中的谈判机制、经济合作机制、文化合作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彼此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两岸和平机制如何与两岸统一的最终目标衔接?——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更宽广的胸襟、更解放的思维,去寻求新的方案和办法。
2010年5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