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资企业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内容提要】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们絶对不应遗忘如何让台资在这区域中发挥作用,就像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絶对不会忘记香港一样。长三角对台资而言是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两岸经济融合最理想的区域。因此,我们提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这一概念,作为两岸新一轮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建立起“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区合作委员会”的新机制,作为两岸经济新的融合模式,提高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水平,以改变台资在长三角自行发展的无序状态,让台资与我们“十一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台资从走向长三角,然后共同走向世界,形成两岸共同的品牌与市场,化解岛内自我封闭的“台独”意识,使两岸经济乃至两岸政治在长三角创造一个更新的关系。上海有责任为台资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去设计一个战略,就如福建制造“海西计划”概念一样,去占领未来两岸经贸整合的制高点。
  
  一、台资企业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长三角是吸引台资企业最具潜力的区域
  
  长三角目前就是台商最密集投资的地区,江浙沪三地的台商投资呈现出总量高、规模大、产业种类多的特点。截至2006年底,江苏省批准台商投资项目累计达14048个,合同利用台资310.04亿美元,浙江省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440个,合同利用台资193.6亿美元,上海市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6398项,合同台资164.87亿美元。目前,长三角两省一市吸引的台资总额已累计达全国吸引台资总额的50%以上。就规模而言,截至2005年底,江苏全省批准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已达68家,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达2322家,台湾“百大”制造业企业在江苏累计投资了197个项目。浙江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也已达到563个。上海2006年新批准的517项台资项目中,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超过110个。台商在长三角的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为辅。在江苏台商投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仅分别为2.9%和8.7%,第二产业占88.4%,在浙江,台商制造业投资亦占台商总投资额的90%以上,服务业仅占3%左右。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的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成为台商服务领域大陆投资最集中的区域,服务领域投资总额近20亿美元,占总投资额12%左右。台商服务业投资比重高于江浙两省。
  
  台资在长三角形成了“前店(上海)后工厂(江浙)”的格局,上海客观扮演了龙头角色,上海有责任引领台资在长三角能健康的发展。长三角吸引台资制造业有一定优势,在吸引服务业方面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开拓,因此,长三角是吸引台资企业最有潜力的区域。
  
  (二)长三角是两岸经济融合最理想的区域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三角不仅为台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更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因此长三角两岸经贸关系存在着深化融合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台商长三角地区投资已呈现出明显的资金、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快速集聚和相应产业链日趋完善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台积电、联电、宏基、华硕、鸿海、台达、广达、中芯、宏力、日月光等一大批国际市场知名大企业在上海、苏州、昆山、宁波及周边长三角地区落户,迅速吸引了与之配套的数百个上下游中、小企业进入江、浙、沪投资设厂。大陆台商在构筑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同时,也与大陆厂商加快了产业合作的步伐。据台官方统计,大陆台资企业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从台湾进口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原材料部分,当地供货从1992年的32.9%上升到2004年的47.5%,零部件、半成品从1992年的23.3%上升到2004年的46.6%。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有完整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人才资源,长三角对台湾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两岸经济在长三角客观形成了一个“两岸共同市场”的刍形。未来,长三角可以根据自身产业规划,有目的地吸引一批长三角所需的台资龙头产业及配套项目落户长三角,强化长三角台资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当地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跻身台资产业链,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强两岸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台资建立长三角全面参与国际产业水平分工的产业体系,带动长三角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三)长三角对台资企业具有多元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台资对大陆,包括长三角的青睐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但随着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提升,长三角对台资企业的吸引力正逐渐从单一的廉价生产基地转向多元化的企业运营基地。随着愈来愈多的台湾大企业集团投资长三角地区,他们正把上海作为他们在大陆企业的投资总部,统筹企业集团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据统计,上海目前已有台资企业设立的地区总部8家、投资性公司9家。随着台资企业在长三角的发展不断深入,在长三角地区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台湾人士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长三角地区健全的法治环境、稳定的社会形势、安全的社会环境以及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前景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虽然两岸金融开放受政治因素制约仍步伐缓慢,但台商仍把长三角看作其未来在大陆发展重要的资金和技术运筹中心,这是由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决定的。目前,已有2家持股身份的台资银行分别设立于宁波和上海,2002年批准设立代表处的7家台资银行中有4家设在上海和昆山,14家台资证券公司代表处设于上海。未来两岸金融业一旦相互开放,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将成为大陆台资企业最重要的资金运筹中心。随着长三角地区台资制造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台资也愈来愈把长三角作为重要的生产型服务业基地。目前,台资运输业的投资以上海为重,至2005年比重高达53.76%,专业技术的服务,如中介机构、研发设计、营销通路等在长三角地区也有一定的发展,如上海台商正在筹划建立全球最大的生产资料与工业装备连锁卖场,预计将在大陆主要工业城市开设52个大型交易市场,为机械制造业及原材料业台商提供新的流通与购销平台,长三角未来有望从台资企业的生产制造基地转化为一个涵盖筹资、研发、营销、生活多方面功能的综合运营基地。
  
  (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也离不开台资
  
  台资的大规模进入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动力,台资企业不仅对长三角的社会经济固定资产投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税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增加本地区的就业人数,提升本地区产业技术研发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先进产业集群和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也离不开台资。台资(目前尚作为外资)位列大陆引进外资前第四位,港资为第一位,台资在浙江为第二位,在江苏与上海为第四位,实际上港资中有相当多是台资,所以台资实际数量在长三角是位列前二位的,这不仅为我们改革开放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技术,同时带来了先进管理经验,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目前长三角台资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长三角对台资有着巨大吸引力,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众多的。
  
  (一)各自为政与局部竞争过度导致长三角吸引台资的整体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长三角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雷同,缺乏特色,经济运行带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区域合作和摩擦并存。长三角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中,采用“倾销式”的竞争方式,以比照政策优惠方式来吸引台资,区域间横向竞争过于激烈,甚至在局部时间、局部范围内表现出无序化竞争态势,不仅导致招商成本过高,加重了财政补贴压力,而且影响了长三角招商引资要素的优化配置,制约了长三角吸引台资的整体优势效应的充分发挥。各自为政成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行政性障碍,涉及海关监管体制、财政税收体制、高额交通收费体制、劳动保障体制等。例如,江苏的货物大多从上海口岸进出,而上海和江苏却分别隶属两个不同的海关关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在向南京海关办理有关手续后,货物到上海后还要经过上海关开箱抽查,增加了企业的商务成本,并延长了通关时间,经常出现“货比单快”的现象。
  
  (二)长三角台资企业与长三角本地重点产业的战略联系不足
  
  长期以来,长三角吸引台资仅仅只是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部分,尽管在某些省份,把台资企业也纳入了地方经济总量的统计,但台资企业仍以自我营运为主,与本地产业体系的战略联系度并不深,台资企业未被纳入长三角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基本上是你归你,我归我,竞争大于合作,没有形成合力。导致了大陆台资企业还难以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摆脱台湾母公司代工的角色。长三角台资企业只有真正融入长三角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共同的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市场营销主导权,才能改变在两岸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扎根大陆,与长三角本土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开展面向国际的竞争。
  
  (三)产业分布失衡,投资区域不均,影响长三角台资的整体效应
  
  当前,长三角台资企业主要分布在苏南、上海以及浙东地区,这些地区是长三角区域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无论是投资政策、产业配套体系、市场条件、社会法制环境都属于比较好的。但是长三角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欠发达地区,包括苏北、浙西等地,这些地区虽然投资软环境有所欠缺,但拥有长三角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经济要素,而长三角台资企业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了这些优势经济要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台商投资领域的不均衡性,还表现在投资过于集中在加工制造业,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比比皆是,造成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也比比皆是。在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吸引台资的力度和成效还远远不够。这就和经济发展对于建立健全多元、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也给长三角在今后如何再持续地扩大利用台资的集聚效应,带来了很大压力和隐患。
  
  (四)长三角台资企业的梯次化发展缺乏规划引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最低成本、最快的速度去争取最大的利润,这是所有企业追逐的目标。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台资企业而言,无疑表现得更加明显。目前长三角台资企业的梯次转移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大陆的新开发地区转移,如向长三角以北迁移;二是向成本更低,遭产品反倾销较少的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经济较落后的国家,以及有“相当投资潜力与市场需求”的印度转移,尤其是以纺织、成衣等传统产业最为典型;三是在台湾当局的政策鼓励下,在大陆投资的一些中小企业台商开始返回台湾投资,台商回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产业梯次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长三角要做是的如何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使这种梯次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变得可调节,不至于造成本区域台资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和断层现象。
  
  综述以上存在问题,说明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我们不可忽略台资企业存在的问题。
  
  三、用一个战略目标引领台资企业在长三角更好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台资企业与长三角的共同发展提出一个战略概念,用一个新的战略概念引领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并建立起一个新的机制,来统合两岸经济在长三角的新发展。这个概念即是:“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设想(名称可议,此为暂用名),即利用长三角的优势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资源优势,通过制定区域战略规划和完善政策体系,在现有两岸产业区域分工合作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与规模,吸引和鼓励台资企业以长三角为制造、研发基地及全球性的营运合作中心,以资本、技术、市场为纽带,与大陆的企业构建广泛的产业战略联盟,从事跨国性的、高附加值经济活动,从而形成长三角在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中国外向性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功能,进而打造一个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示范区。同时,我们设计一个新机制,这就是建立一个“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两岸产学研各方代表人士共同组成,来共同规划“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总计划,并下设两个配套中心,每个中心都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委员会,来规划每一个领域的投资与发展,将分散的无序的两岸经济在长三角整合成一个新的机制水平。
  
  具体设想如下:
  
  (一)以“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战略目标规划长三角吸引台资工作
  
  “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概念来自台湾,来自台湾当局1995年设计的“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当时萧万长为首的国民党智库一大批专家学者为台湾设计了一个经济发展方案,这个“营运中心计划”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可惜台湾当局这些年由“经济挂帅变为政治挂帅”,不拼经济拼政治,从而使这样一个很好的计划流产。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台湾熟悉的概念与语言,移植到长三角,去实现两岸同胞的共同理念,打造成两岸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示范区。
  
  这些年来,两岸经济整合思考已渐入人心,台湾提出“统合论”及“两岸共同市场论”,大陆福建紧接着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区”(简称“海西计划”),这概念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而“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构想,将使两岸的经济整合大大突破“一国两制”、“邦联”或“联邦”、“大中华经济圈”、“两岸共同市场”旧有模式,出现“共同发展,共创双赢、共同繁荣、共缔一中”的新趋势。
  
  建立“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在政治上可以实行某种特殊政策,条件成熟时可以邀请台湾人士共同参与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分会,以一种新的合作机制,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水平,吸引台湾精英来参与共同管理,吸引台湾同胞来共同参政。我们也可以给予这合作区更多特殊政策,如:下放两岸人员往来审批权,扩大两岸双向交流权,允许更多的文化交流自主权等等。通过“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这个平台与新机制,改变台湾民众认同混乱和破除“台湾主体意识论”的禁锢,使台湾民众享受到小台湾没有的空间与成就,享受到伟大祖国“一个中国”的尊严与荣誉。
  
  (二)“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主要内涵
  
  1.以“两岸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两岸现代服务业中心”为总目标
  
  “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主要包括“两岸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两岸现代服务业中心”两大主体。“两岸先进制造业中心”是指能够吸收两岸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等全过程的机制性平台。包括进一步在长三角地区扩展台资企业产业链,拓展长三角台资企业的研发与全球营销环节,在核心技术研发及溢出、技术标准制定、市场开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诸方面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等。“两岸现代服务业中心”则是指充分利用两岸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长三角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两岸消费,向两岸社会企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2.以这两大中心为基础下设若干配套服务机构
  
  (1)两岸金融合作
  
  上海作为中国大陆和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要加快吸引两岸各类金融机构集聚上海,逐步完善两岸金融市场联系机制,鼓励台湾金融企业参与长三角证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再保险市场,在大力发展长三角金融衍生品市场、扩大产权市场交易辐射力的过程中吸收台资金融企业加盟,加强两岸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合作,增进两岸金融合作与联动,推动上海、台北试办互设金融机构及进行国际业务合作,进行大陆台商融资机制试点,向台资开放证券期货、保险业务、两岸合股新设金融机构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等。
  
  (2)两岸航运物流合作
  
  以长三角地区和台湾大型港口的策略联盟为基础,构建两岸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增强两岸航空、航运服务产业联系,把长三角建成两岸产业全球物流体系中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和航空枢纽港,进一步推动两岸特定区域、特定类型的海空直航的措施安排,制定两岸人员进出长三角两岸自由贸易区的便利措施,加快针对两岸自贸区需求的金融、通关、物流、仓储诸配套设施的建立等。
  
  (3)两岸总部经济合作
  
  长三角地区通过税收上的减免奬励措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设立总部功能区及配套的海陆空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通关机制以及产业全球运筹的电子化支持体系建设等,创造两岸企业运行的良好环境,吸引台资大企业的全球和区域总部入驻长三角地区。
  
  (4)两岸社会文化创意合作
  
  通过构建两岸创意产业基地,开放台资参与建设跨媒体集团和新兴创意产业骨干企业,建设跨两岸文化创意产品流通网络、开展全方位两岸文化创意活动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使长三角成为两岸创意产业、创意机构的集聚区。
  
  (5)两岸现代农业合作
  
  通过建立长三角两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两岸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品农产品培植、农产品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层次与水平。
  
  以上设想,仅仅是一个战略概念,仅仅是一个构想,不免粗糙,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一旦一个概念被人们接受,就会给予更多的内涵,会提出更多可行的办法。
  
  四、推动“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具体部署
  
  推进“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是一个逐步落实的过程,从树立概念,到形成各个委员会,产生一整套新机制,制订各个中心的发展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领域发展也会有先有后,但它的最大意义是改变了产业与投资的无序与重复,今后每一个项目的投资,将由这些委员会来引领,这将造就一个新局面。但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当前长三角两岸经济整合有几个问题应先予整改。
  
  (一)上海应在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中要率先发挥龙头作用
  
  “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成形需要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广大台商的共同努力,而上海在其中应率先发挥龙头作用。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长三角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尤其是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带动了上海的改革进程,也极大地促进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的改革开放步伐。现在中央确定在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上取得实际进展,这就为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提供了体制创新的机会。从本质上讲“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就是机制创新的过程,上海要在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进程中发挥体制创新先行作用。率先在区域大通关建设、台胞落地签证等方面试点,加以突破。上海要运用自身的优势,在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进程中以金融和物流为抓手,充分发挥上海服务长三角的作用。上海是长三角区域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拥有数量可观的中外资金融机构,上海要加紧开拓异地金融服务,要将金融业务的触角遍及长三角各个城市,为台商在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上海也是长三角最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是两岸物流的重镇。以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带动现代化的生产,是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加强两岸物流业合作,为两岸经贸合作打造一个顺畅的运输平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标志就是资金、信息、商品和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无障碍流动,而金融和物流是这些经济要素流动最重要的载体,通过两岸金融、物流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这些要素在长三角及两岸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从另外一个侧面推动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最后,上海要通过构建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在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的进程中,上海要首先成为一个市场高地,成为一个配置资源要素的国际性市场节点,上海要建成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航运市场、物流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谘询市场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并为台商企业参与这些市场的创设和运营留下预设通道。
  
  (二)以加强长三角各地对台招商的分工合作为基础
  
  长三角各地长期以来处于各自为政的态势,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着以低税收、低地价、低成本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未来长三角两岸营运中心的建设,应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形成综合效应。事实上,长三角各地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江苏是台资制造业群聚之地,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定位更适于台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浙江则是中国大陆市场建设领先地区,台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这里可以更紧密地与整个中国大陆市场紧密结合。未来三地应加强协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全面合作。“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可以采取多点设置专业特区,合理分工的方式进行合作,在对台经贸合作中,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通过建立招商信息互通、优势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长三角对台招商一体化机制,使两岸的资金、人员、货物流通在长三角区域内达到高度自由化。
  
  (三)以建立长三角两岸产业合作对话机制为主轴
  
  构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是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中长期规划,要求两岸经贸交流从单向、间接、局部向双向、直接、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两岸经贸关系有一个正常化的大环境。从两岸目前的政治形势看,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还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两岸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经贸营运中心,涉及到两岸技术、资本、人才、商品的自由流通,需要建立一个WTO无歧视原则的、境内关外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开放性自由贸易区,以及相应的金融开放等配套机制和政策,这就需要两岸间有一制度性协商平台,建立两岸产业合作对话机制,初期可以是两岸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协商,中期可以是以行业对行业之间的磋商,最后需要两岸当局以适当的形式授权或间接介入协商。这就为两岸开创了一个制度性协商的新平台,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突破两岸政治因素的制约,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朝着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本报告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与新机制,但这构想不免粗糙,提请政协审议,并请各方专家学者多多匡正。
  
  2007年7月12日

  (本文系上海市政协“台资企业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课题报告,由我与钟焰合撰。发表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