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国民党“永远的志工”——连战

  从“圆圈里的玩童”到温和理性的政治人物,连战漫长的政治旅途走到今日并未停歇。迫于对国民党、对两岸前途的使命感,他以近70高龄,一肩担起国民党中兴、在岛内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重担,并在“反对台独”、推动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浓浓地写下了一笔。

  一、传承家训

  连氏祖籍福建省漳州龙溪,清康熙年间(18世纪初),家祖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满清统治,故渡海赴台,择居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也就是今日台南地方法院旧址。自此晚辈沿袭祖训,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为业。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后,日本侵占台湾,马兵营被日军占领,从此国破家亡,亲人四散,祖产一笔勾销。“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的家痛,加之“以轩黄之华胄,而为异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的国殇,使连战的祖父连雅堂一度远赴祖国大陆,书生报国,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成为孙中山同盟会的机关报。后连雅堂“忍居”台北,是由于他一直发愿修一部台湾历史。而亲历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奴化统治,更使连雅堂觉悟到修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载录传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着史的工作,昭示他的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1921年4月《台湾通史》全书刊印完毕时,台湾仍未光复,此时,连雅堂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终老祖国大陆,待台湾光复后再回葬台湾。连雅堂本着“只有先建设祖国,才能光复台湾”的认知,于1931年写信给在日本东京完成学业已2年的独子连震东,让他“回国效命”,投入到实际的抗日工作中。1933年,连雅堂也携家眷返回大陆,定居上海,直到1936年6月28日病逝。连雅堂去逝2个月后,他的孙子在西安降生,他生前为这个婴儿取名“连战”,寄托着希望子孙与日寇奋战到底的决心。连震东则“毕生贡献给党国”:1932加入国民党,在西安从事抗战,1945年随陈仪反台授降,从此与岛内政坛结下渊源。1946年,连战10岁时,随着母亲,“抱着祖父的骨灰,飘洋过海到台湾”,而他的祖母已经在西安安葬了。

  “忠、公、爱乡爱国”的家训,经由父辈点滴灌输,深植于连战的心中;而祖父的人品及其以撰写《台湾通史》而奠定的崇高史学地位,又使连战父子这两代单传必须肩负起不辱门庭的使命。因此,连战的父亲对连战的培养颇为用心。这个用心似乎不在期望连战将来能做什么,他父亲从未对他的未来有任何特殊的要求,只是相当尊重他的个人兴趣与意愿,“十分民主开明”;但在为人上,连父“自小植苗”,教导他“任何事不必心存投机,务必脚踏实地,待人要光明磊落,务必问心无愧,永远不要自欺欺人,必须对得起国家民族”等,期勉连战“诚信做人,勤恳做事”,做一个“忠实厚道的君子”。这些促成了他后来稳重内敛的个性,而其强烈的使命感及其对原则的坚持,正是连战承袭连氏一门方正、耿介和执着的具体表现。

  幼年的连战,自称是个活泼好动之人,虽然中小学时期一直是读书游戏两不误,还能把班务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他的好动,在“讨狗嫌”的年龄,还是让母亲非常头疼,治他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她非离开不可的片刻,以笔划地,圄之于圆圈内的小板凳上,不得出来,否则严罚。因此,连战自称他曾是个“圆圈里的玩童”。说来有趣,也是因为活泼的天性,使连战感应到“政治学中的智慧”,而选择了“更适合自己活泼个性的”那条“科班的政治不归路”。

  连战考入台大政治系后,才“收敛起玩性,埋首钻研真知”。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以及“少学问无以治世”的明训,这时在日渐成熟的连战身上显现出来。连战开始意识到,“只有主动自发,努力冲刺”,才能“成为够分量的连家传人”。连战后来自述,所谓“世家子”,“拥有的极可能是沉重的传承使命与不可不成才的自我惕励,滋味相当壮烈”,不是妄封他“四公子”称号的人们所能想像的。

  二、“党国”使命

  连战对“党国”的感情缘于父亲潜移默化的培育;他对“党国”的忠诚,也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他对“党国”兴亡存续“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却是从2000年国民党交出在台执掌了半个世纪的执政权,他一肩担起国民党主席的重任后才凸显出来。

  2000年3月18日,李登辉、连战的选票,在扁宋两个阵营同时操作的弃保效应下双重失血,最后以23.1%的得票率惨败。愤怒的国民党支持群众包围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和李登辉官邸,“李登辉下台”的呼声在夜空中激荡至天明。那一晚,面对败选的结果,连战“万念俱灰,已经失去了斗志”,他“在第一时间请辞党的第一副主席职务,哪有更上一层楼的打算?”然而,国民党的再造重生却非他莫属。一方面,在支持群众的强烈呼吁下,在党内众多中常委的一致要求下,李登辉被迫提前辞去党主席职务。一方面,党内能孚众望的领导人少之又少,连战是唯一能接替李登辉的人选。故败选后一周内,党内各级干部纷纷前往连战家中探望,一致劝导连战此时不能逃避对党的责任,必须立即推动国民党的再造工程。而最能触动连战的是,接任代理党主席后,在环岛谢票的过程中,他面对的不是基层党员对他败选的怪罪,而是对他的热情支持与中肯建言;他感受到的是基层党员对国民党再造重生的热烈反响与殷切期盼;他还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国民党最为低谷的时刻以入党来表达对国民党的支持与信任。这一切不仅使连战深受感动与鼓舞,更使之体认到对国民党的那份无可推卸的责任。此后,为了重塑国民党的形象,唤回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信心,连战带领国民党重整再发,从国民党的定位与理念、党内民主化机制、党产信托、组织精简、人才培养、设立智库等各方面进行总体检与大改造,以利国民党浴火重生,东山再起。

  2004年“总统”选举,连宋搭裆参选。连战之所以一定要完成“连宋配”,“总统”职位并不是吸引力所在。以连战当时的个人状况,他“有贤妻照料家事,子女也都争气”,加之厚实的家庭经济状况、自认“过去对国家有所贡献”,他早应顺从家人的意见,安享天伦,“别无所求”。导致他参选的唯一驱动力是他的历史使命——国民党一定要在他的手上东山再起!因此,在党内无贤可让的情况下,连战再披战袍。这次再披战袍的连战,在改造国民党的同时,更开始改变自己。

  连战私下是个有亲和力,幽默风趣的人,他从台大政治系教授、主任、“驻萨尔瓦多大使”、“青辅会主委”、“青工会主任”、“交通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省主席”、“行政院长”到“副总统”,一路走来,历练完整,作风稳健,但由于自身的家教与涵养,“不会宣传”成了他最大的缺点,这使他的政绩常被掩盖、忽视,外界对他的不了解甚至以“公子哥儿”冠之。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连战,为了在一个“需要形象”的年代让握有选票的民众喜欢,连战变了。他的笑容增加了,在与基层接触、全省走透透的时候,既拜访国民党的党代表,亦热情地问候各个层面的人;他不但唱歌,而且跳舞;他可以主动拥者一群面目黧黑的坐在油污矮墙上的老人们一起照像,甚至可以面对E时代主持人放肆的隐私盘问;名星的演唱会、艺人的婚宴,也都看得到他的踪影。媒体说,“他的身段从僵硬到柔软,他的表情从木讷到温暖,他的人从闭锁到开放。在媒体及大众的眼前,连战正进行着形象重建的巨大工程。”连战不仅以坚强的理念和斗志与对手较量,也在以人格魅力与对手比拼。如果没有对国民党深切的使命感,一个人,一个长年从政的政治人物,何以豁出了自己?

  连战个人的巨大努力与付出,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然而连战没有消沉。虽然二次败选后,国民党内充斥着沮丧、消沉、迷茫与内争,使连战深感“百年老店”积弊难除,欲振乏力,但面对民进党“全面执政”、“长期执政”、“割喉到断”的猖狂气焰,面对李登辉试图将台联党与国民党“本土派”合流的压力,面对岛内出现“以理性中道的民主原则制衡执政当局,遏止民粹极权”的“新民主运动”浪潮,面对泛蓝支持者对国亲合并抱有的殷切期望,连战斗志高昂。面对严峻的政治环境,他体认到,如果不结成广泛的反扁联盟,展开浩大的“新反对运动”,就不足以制衡要独裁、谋“独立”的泛绿阵营。然而,无力独擎反对运动大旗的国民党,只有与亲民党稳固结合,才能形成在野制衡的核心力量。而“立委”选举在即,更频频催迫泛蓝整合的脚步。连战深知,只有有效整合国亲资源,统一调度,避免自相残杀,确保过半席次的实现,才能凝聚过半民意的支持,阻滞国民党的离析,世代交替、路线定位、党产处理等党务改革也才会在新形势下有从容运作的余地。而国民党一旦“立委”选败,连战势必黯然下台,国民党很可能不是分裂就是转向“台湾国民党”,在连战心中,这“与毁党何异?”连战以极大的诚意说服宋楚瑜,也做好了以坚定的信念排拒来自国亲两党内外的反对与挑战的心理准备。2004年5月19日,连战断然启动国亲合并。

  然而,国亲合并的努力随后在选举与党派利益的种种纠结之下遭致流产,连战对国民党的使命感、对信念的执着奉行虽不言自明,但连战的政治宿命却是耐人回味。连战不得不顺应自身年龄及党内必须世代交替的现实,准备退居二线。然而,以连战的威望,在2005年7月国民党主席直选产生后,连战仍为国民党贡献心力是勿庸质疑的。

  三、民族大义

  连战虽有强烈的“本土意识”,但他秉承连氏家族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怀,既爱台湾,也胸怀大陆。他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台湾人,但我更要强调说,我是中国人”。他认为“国家的统一是全中国人的理念和最高理想”,“不能在这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做坚持”。对“台独”主张,他批判它是一种“忽视历史、血缘的现实的言论,违背了民族大义”,“完全不能接受”。这些理念,反映在连战的政策上,便不仅有解除戒严、纳本省籍参政、减少“政府”层级、联合国“一国两席”、拓展“务实外交”等等,还有“王锡爵事件”中“人机分离”的灵活处理、台港谈判中旗帜问题的务实模式,从而直接挑战台当局的“三不”政策,开启实质结束两岸“不接触”的时代。

  连战与李登辉最终分道扬镳,虽有客观情势的必然,但也是基于两人对国家认同的重大分歧。李登辉于1988年1月继蒋经国出任“总统”后,先后任命连战为“外交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1996年李连搭裆竞选首届直选“正、副总统”成功,不久又提名连战为国民党第一副主席。两人之所以能维持这样良好的互信与合作关系,关键在于两人在大政方针上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大陆政策上,相当一段时期内两人都维持“一个中国”的定位框架。然而,1999年5月,李登辉出版《台湾的主张》一书,7月9日,又抛出“两国论”,彻底摆脱了“一个中国”框架。此时,连战才真正认识到他与李登辉对台湾今后的发展有了不同的看法。虽然作为“副总统”,连战当时不得不为李登辉援颊,但还是强调,“并不因此(两国论)而修改宪法、《国统纲领》或有关法律,更无意更改大陆政策、两岸交流、协商及统一的目标”,随后连战提出“要交流、要和平、要双赢”的“三要”、 “不统、不独、不对立”的“三不要”的两岸关系主张。

  2000年“总统”选举,国民党丢掉执政权。连战深刻体认到,李登辉试图将国民党引上“台独”路线,是国民党分裂的根源,是导致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清除李登辉“台独”影响,厘清并矫正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国民党败选后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连战在各种场合多次明确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反对“台独”、“面对现状、增加交流、相互尊重、追求统一”的一贯立场,从而与李登辉最终划清界限。在两岸定位上,连战抛弃‘两国论”,强调“两岸对等分治”但“对等不等于主张独立”;提出两岸回归“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走向上,连战表示“将依《国统纲领》,推动两岸关系进入中程阶段”,并重申在参选“总统”时提出的十项主张(“连十条”),包括:“一,以汪道涵访台为基点,尽快实现双方领导阶层会晤,以确立台海和平的共识,进而安排两岸定期高峰会议。二,建立两岸对等的官方沟通管道,以便直接有效处理问题与开展合作。三,在两岸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检讨两岸经贸关系,放宽两岸投资与贸易限制,协商开放双方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四,扩大境外航运中心的功能,建立两岸经贸特区,优先协商开放金马与大陆沿海地区商务与航运往来,进而建立金马福建和平区。五,针对两岸协力互助参加国际组织与活动,积极进行对话,两岸应宏观看世界,结合双方力量,促进亚太区域的金融稳定与经济合作。六,协商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推动军事相关人员交流互访,以及演习通报、查证与互派观察员,并建立双方领导人“热线”。七,签署两岸和平协定,以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创建台海和平区,确保两岸繁荣发展及亚太安全。八,开展两岸民主与经济建设经验的交流,缤短双方在民权与民生方面差距,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九,完善两岸交流秩序,针对因交流衍生的问题,双方认真协商,确立制度化的解决之道。十,维护台商权益,关心台商情况,促成两岸签署投资保障协定”。连战强调,做为决策者,在两岸之间寻求和平,避免战争、开展合作、创造双赢,是最为首要的施政考虑,他深切的盼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帮中国人”,让世人看到一个没有炮声的台湾海峡。就国民党“改名”及“本土化”等问题,连战表示,“中国国民党不论坐着、站着、走着,都是中国国民党,没有改名的问题”,“本土化”不是“除中国化”。

  连战的民族大义,还从其他的方面得以清晰地展示出来。早在连战留美学成回台后,也许是因为“台独”要角彭明敏当过他的老师,那时两人关系较近,所以一度遭到“在美国做过台独”、“同情台独”、“协助台独”等诸多指控。为此,连战与妻子亲上法庭,“打过激烈的诽谤官司”,要求造谣生事的对方拿出证据,证明他们“做过对不起国家民族的行为”。几个月后,在了无凭证下,对方败诉。连战父亲欣慰地拿着判决书给蒋经国看,而蒋经国表达出了对连氏父子民族情怀的深厚了解与信任。

  四、“和平之旅”

  2005年4月26日,连战以国民党主席身份,踏上了大陆的土地。4月29日,历经60个春秋,度尽劫波的兄弟,终于笑握双手。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会晤,开启了两岸关系新的历史时期。

  当然,这趟“和平之旅”并非偶然,它基于连战内心的民族情怀,基于连战对5年来陈水扁“台独”施政下两岸关系倒退与濒危的警惕,基于连战长期以来对大陆政策理性而务实的思考,基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和缓的目的,基于他的“登陆”对两岸关系正面意义的评估。一方面,中国大陆的综合国力迅速攀升,中国在亚洲及世界经济体系内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使得近年来两岸交流的岛内民意水涨船高。而随着陈水扁的“台独”路线与政策达到空前的嚣张,两岸关系濒临破裂的边缘。国际社会猛然惊觉两岸关系蕴含着严重危机,一旦全面引爆势将吞噬亚洲的经济荣景、触发全球经济危机,甚至引发世界性战争,其后果无法承受。美国更是被迫直接出面,对民进党当局施以各种政治压力,并在2004年3月大选后为民进党当局划下更为严格的政治限度,以确保两岸关系不再恶化。另一方面,民进党以意识形态治台,用权谋进行分化,族群之间裂痕越深,民粹日炽,不仅两岸之间猜疑日甚,岛内民生更是痛苦指数不断攀升,经济颓势难挽。为了化解两岸之间的严峻形势,创造台湾经济的发展契机,顺应岛内的主流民意,也是为了国民党的未来发展,怀有强烈“台湾心、中国情”、以从政以来“两岸关系除‘汪辜会谈’外没有实质进展”为“最大遗憾”的连战,不畏民进党的民粹压力与“台独”分子的暴力示威,毅然访问大陆,举世瞩目。

  这趟“和平之旅”,蕴含着相当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它缓和了两岸关系,开启了重塑岛内整体民意的进程。有国际媒体认为,连战“化刀剑为犁锄”的“和平之旅”,“已带给民进党当局极大的压力”,“已动摇陈水扁倾向台独政策的基础”。陈水扁在连战大陆行前后表现出的左右摇摆的态度,正体现了其内心的焦虑与方寸之乱。民进党不仅失去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也遏制不了随后岛内各党赴大陆的热潮,更无法再继续漠视要求两岸交流的岛内民意,而其便宜行事的“卖台”、“抹红”的选战伎俩也随之宣告破产。祖国大陆在“胡连会”以及连战大陆行之后宣布的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大陆居民赴台观光、台湾民众赴大陆就业、松绑台湾人民赴大陆签证、台湾学生大陆学费行“国民待遇”等一系列措施,每每惠及台湾民众,也使台湾民众意识到,不能再以简单的“统战”两个字来概括大陆人民的善意。岛内媒体认为,这是对岛内“整体民意的重塑”。其次,确立国民党路线,开启两党交流的历史新页。岛内媒体评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政党之间的百年恩怨,在连战与胡锦涛握手的一刹那“走进了历史”。这趟“和平之旅”,不仅为国民党确立了今后的两岸政策方向,使国民党在台湾内部政党互动中站据了有利的位置,也为国共两党建立了未来双方沟通接触的机制。它既开启了国民党致力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契机,也为祖国大陆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岛内有了强力的着力点。而就连战本人来说,也向大陆民众展现了台湾领导人“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全世界”的政治家气度。

  五、誓做“永远义工”

  总结自己5年半来的党主席工作,连战自认,“党务改革,已经找回党魂、党德;对于执政党的施政缺失,勇敢批判制衡;对于两岸关系迈出大步,实现了当时‘不信民心唤不回,不容青史竟成灰’的誓言”。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年满70岁的连战最为向往的退休生活。然而,他真的能闲下心来,沉浸在个人的桃花仙境之中吗?连战说,他不会就此离开,他要进入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以自己丰富的从政经验“研拟政策,造福民众”。

  根据最近一项民意调查,国民党满意度达48.9%,支持度达33.9%,不仅是国民党5年多来最高,更居岛内各政党之冠。对于连战个人,也有46.6%的民众表示满意,居连宋扁李4人之冠;而国民党重掌执政权,也获得高达69%的民意支持。这个结果,让国民党上下相当振奋。这是国民党自2000年以来自我改造的结果,是国民党基于对岛内政治生态的清楚认知,面对泛绿一次次分化而没有再分裂的结果,也是国民党党内维护泛蓝团结的结果。连战在其中的贡献勿庸赘言。然而,国民党还没有夺回执政权,即使未来重新执政,国民党在党内改造、国亲合并、社稷民生等问题上仍然任重道远。

  日前,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致电卸任党主席连战,祝贺他荣任国民党荣誉党主席。连战说,他当本着“连胡会谈”的精神,“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继续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及发展。8月18日,第17次国民党全代会将“连胡会”5项共同愿景纳入国民党政策纲领。连战也计划卸任后,第二次访问祖国大陆,为两岸和平发展再尽心力。8月底,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启动党籍干部的基层交流。连战表示,这项交流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岛内6个县市党部与中国宁波市等城市交流;第二阶段将扩大到岛内10个县市党部;第三阶段纳入台北市与高雄市。参访成员目前只局限在国民党干部,未来将逐步扩大到非国民党员,包括关心两岸发展的朋友。

  日前,“3·19枪击案”不清不楚地结案,连战一句“这就是陈水扁送我卸任的大礼吗”,透露出连战内心相当的愤懑与不甘。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国际政治学学养的老政治人,他深知,岛内政治民主化、制度化还只是一个开端,政治文化的清明仍是需要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远景。

  老骥伏枥,壮志未酬。基于一个“永远的国民党党员”、“一个国民党荣誉义工”的责任,鉴于泛蓝整合、两岸和平、台湾民主政治、经济前景等等问题仍多,连战对国民党还要做出新的“最好的贡献”。正可谓“劝君不必栖碧山,另辟天地在人间!”他要以一个“永远的党工”身份,继续谱写人生的新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