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形势下看争取台湾民心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

  争取台湾民心与台“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在“防独、遏独”的同时,满足台湾民众合情合理的对外交往需求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两岸就台政治定位、参与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组织、活动问题进行政治协商的条件尚不成熟的当下,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握台湾民意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与心理,了解这样的心态有着怎样的背景,在大陆“防独、遏独”的斗争中有着怎样的反映与变化,从而找出新时期我在台“国际空间”问题的处理上争取台湾民心的新思维与新做法。

  一、岛内民众对外交往的合理要求在两岸激烈的统“独”斗争中被排挤

  长期以来,反“独”是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一条主线,除了表现在坚决反对“台独”在岛内内政方面的施政之外,最主要的就集中体现在台湾参与国际活动上。由于两岸关系中台当局的政治定位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国民党执政时期,台当局始终未能放弃与大陆在国际社会争国际法的主体资格,在李、扁执政的20年中,台当局在岛内和国际上一再以“台独”路线与作为冲撞“一个中国”底线,因此,两岸在外交战线上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为了防止国际上形成“两个中国”、“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情况,在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上大陆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大陆的做法固然有利于防止“台独”,巩固“一个中国”的国际大框架,但也不可避免地伤及台湾人民扩大对外交往的合理心理。岛内各方机构的诸多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台应该以平等、有尊严的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扩展台“国际空间”问题上始终有较高共识与期待,对台当局扩展“国际空间”的行动采支持立场,且对台湾目前的国际地位是不满意的。如1998年9月“中华欧亚学会”民调显示,91.8%的民众认为台湾应该“加入国际组织,扩展国际生存空间”,有71%的台湾民众对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满意”的。2000年“外交部”民调,有40%的民众认为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应摆在优先位置上,也有较多人认为应该把“国际空间”问题放在两岸会谈首位。2004年5月“外交部”民调显示,有89.1%的民众认为,台“争取在国际社会有平等的地位与尊严是重要的”。可见,两岸政治现实与台湾民众的心理需求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落差。

  二、“台独”势力操作台“国际空间”问题并将岛内民众对大陆的不满引向国家、民族认同

  为了在国际上达成“两岸两国”的“事实”和国际“承认”,“台独”势力及其政客看到了上述民众心理的落差,以其历次早就预见到的必然的“外交”失败结果,一方面将大陆的“反独”、“遏独”政策冠以“三光政策”,一方面不断挑拨操作:一是以“金钱外交”、“冲撞外交”调高台湾民众在台“国际空间”问题上期待度,当这样的期待度与台对外交往的政治现实结果形成极大的落差时,岛内民众在心理上必然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挫折感。如民调显示,对“未来台湾国际地位能否提升”,1994年时有50%的民众表示乐观,随后逐年下降,至2006年时,76%的民众认为台湾在国际上“生存艰困”。二是“台独”势力进一步将民众的挫折感转嫁到大陆身上,引向“大陆欺负台湾”、“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和尊严”等对大陆的负面观感和抗拒心理。如1998年10月“中华欧亚学会”民调显示,有79%的民众认为大陆“打压台湾国际空间伤害两岸人民的感情”。2007年9月“陆委会”民调,近85%的民众不认同大陆反对台湾加入国际组织。2006年8月台湾智库民调显示,有65%的民众认为乍得与台断交“使台湾全体人民受到羞辱”。三是将民众的负面观感进一步引向对大陆的疏离感乃至仇视心理。它直接致使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好感较低。“陆委会”长期追踪的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不友善”,始终多于认为友善的民众。而2003年民众感受大陆对台不友善比例上升到最高点,为70.9%。对此,当时的“陆委会”直指其原因“与SARS风暴期间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打压台湾有关”。四是将民众对大陆的仇视心理导向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岛内民调结果显示,自从1997年9月“陆委会”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自我认同为“台湾人”的比例(36%)首次超越自我认同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34.8%),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望倾向维持现状之后,至今台岛内民众仍然质疑大陆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特别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冲突点,这种不满和质疑更是强烈,台湾多数民众排拒大陆、排拒统一的民意没有根本转变。

  三、妥善处理台“国际空间”问题是争取民心的重要一环

  1998年4月26日,马英九在《中国时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逆向思考,突破僵局》称,“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的‘终极死结’,也是台湾人民对中共最不满意的一点。中共如能在这一点展现弹性,漂亮突破,其善意必在台湾引起正面反响,非但可营造未来两岸协商的良好气氛,亦可建立两岸关系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对此,大陆虽然早已有所感悟,但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在外交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时机和条件并不具备。2008年马英九执政,采行“九二共识”基础上的“活路外交”政策,使我与台当局建立起“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基本政治互信,在外交领域有了妥善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时机和条件。4 年来,台湾在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上通过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上的善意沟通达成一些默契和模式,并取得诸多具体的突破性进展:不仅稳固了与23个“邦交国”的“邦谊”,而且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成为世贸组织下“国际贸易资讯暨合作机构”会员,前“副总统”连战出席APEC,也使得台湾官方与会的层级提高等。

  因此,岛内民意也随之出现变化:一是对民进党的操作有了辨析。2011年5月,针对民进党质疑两岸交流会导致“主权流失”、“国际地位下降”的问题,新台湾国策智库发表的民调显示,有近50%民众不这么认为,有22%的人则认为台湾国际地位有显着提升。二是多数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台扩展“国际空间”。2011年6月“陆委会”民调显示,63.7%受访者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于扩大台湾国际空间。三是多数民众肯定以务实方式参与国际组织。2009年5月《中国时报》民调显示,有55%的民众满意台以“中华台北”观察员身份参与WHA,7%民众虽不满意但考虑到政治现实可以勉强接受,不满意且不能接受者有10%。此外,2008年8月“陆委会”民调显示,有67%的民众乐见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四是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开始降低。“陆委会”对2009年岛内民调的综合分析指出,民众认为大陆对台当局与民众的友善程度有微幅上升的趋势。

  然而,从2012年1月的台湾领导人选举来看,这些“外交”政绩并未能明显转化为对马连任的有利支持,而民调也显示,仍有60%的民众仍认为“大陆是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最大障碍”,对大陆对台善意的认可度仍停留在2008年8月53%的水准,原因何在?一是马当局为避免绿营抹红、抹黑攻击,对我善意宣传不足,民众对我善意无感;二是民进党仍借“东京影展”、“跆拳道比赛”、“WHO密函”等两岸涉外领域的突发事件,不断贬损马英九“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是“鸡肋外交”、“外交休克”,丑化马的“外交”政绩靠“卖台”、“矮化”,仍在强调,只有国际上“确认”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在文书、文件对外交涉上可以抬头挺胸”“才是真正的外交突破”,诱导民众对马英九“外交政绩”的不满情绪,强化民众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对大陆刻板的负面印象;三是台湾民众对目前的国际地位仍不满意,2010年底“中时”民调中心民调显示,只有36%的民众觉得台湾国际地位变好,有38%认为退步,表示“差不多”者有12%。鉴此,这些问题不解决,将成为我化解两岸敌意,拉近两岸情感,做岛内民心工作的极大障碍。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陆在国际社会上对台释放的善意尚不足以根本扭转岛内民众在“国际空间”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更尚未深层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观感、国家认同、两岸统一等问题的基本态度,显示大陆在外交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虽然初见效果,但仍任重道远。未来,在马当局仍然避谈政治协商的情况下,我如何在既有的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上,延续并深化对外交往上的两岸互动默契、创造更多的符合“一中”原则下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的新模式、防止两岸涉外领域突发冲突、增强两岸在国际领域的合作、提高对海外华侨华人、台商台生的服务以促进台湾民众对我善意有感,辅助做岛内民心工作,成为大陆在马英九第二任期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