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英九的“侨务”政策

  马英九上台以来,以新的“侨务”战略视角,配合其大陆政策与“活路外交”政策,扭转李登辉、陈水扁“台独侨务”为两岸“和平侨务”,重新凝聚全侨界对“中华民国”的认同与支持,并结合侨界资源扩展台国际活动空间,进而谋求我与国际社会“正视中华民国的事实存在”。为此,其“侨务”政策提出了新的主张,策略也作了新的调整。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历史阶段,马当局的侨务政策对我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值得重视与研究。

  一、马英九当局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做法

  马英九上台后,推行两岸和解与“活路外交”政策,扭转“台独侨务”,提出了“侨务”上的一些新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

  (一)提出两岸“侨务休兵”,阻止大陆挖亲台侨社的“墙脚”

  2009年6月马英九首次提出“侨务休兵”主张,称,“在外交休兵后,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两岸‘侨务休兵’,希望两岸侨民也能停止无谓的对立与斗争”。“侨务休兵”的主要内容,“侨委会”副委员长任弘明白解释称,“侨务休兵”从积极面说是“一起合作”,从消极面说就是“不互挖侨社”。首先,两岸侨社一起合作,在国际社会树立两岸侨胞和谐相处,彼此照顾、合作的新形象。马称,“希望两岸侨胞都和谐相处”,“不反对与台湾往来密切的华侨与大陆打交道”;“希望台侨和来自大陆的侨民能彼此合作”,“我们大使馆在一定范围内也给他们照顾,在其它没有邦交国家,对岸也会照顾我们侨民”,“若能秉持这种原则互动,就不会让当地人看笑话”。其次,大陆不再逼亲台侨社“易帜”,以侨社利益为首要考虑化解彼此隔阂。马称,希望“以侨社的团结、侨社的利益为最首要的考虑”,“以侨社发展繁荣为重,为中华民族和平相处找出解决之道”。“侨委会”委员长吴英毅称,“如果要做到‘侨务休兵’,两岸就不要互扯后腿,换掉中华民国国旗”。

  (二)提出“对等尊严”原则,限制亲台侨界与我政治交往

  为防止两岸侨社大交流中亲台侨社在我影响下继续转变观念、进而亲我的势头,“侨委会”虽然摒弃以往“汉贼不两立”的原则,代之以“合作”思维,但对政治敏感度高的活动则强调“要顾及‘对等尊严’”。首先,必须认同支持“中华民国”,要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吴英毅强调,“新任侨务委员必须认同支持中华民国”,“海外侨民必须坚持中华民国的主体性”,“侨界尤其是侨务委员或侨务荣誉职人士,在海外交朋友、参加活动必须基于‘对等、尊严’,‘要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其次,以“循序渐进”为藉口,将两岸侨界互动限定在民间、文化等非政治层面。吴英毅称,两岸开启侨界交流,要“先从举办艺文、联谊等较不具敏感争议的活动做起”。2009年7月,马当局修订了“侨务委员会侨务委员暨侨务荣誉职人员与中国大陆互动之基本原则”,规定,“友台侨社不要主动与对岸发展成政治关系”,“不宜参加高度政治性活动”,“更希望侨社到中国参观访问时是以私人而非侨社的名义前往”。第三,举办活动要突出台的主导性。吴英毅称,“两岸海外侨胞若要合办活动,台湾方面一定要先确保拥有主导权”。

  (三)提出“大侨社”、“大侨乡”概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侨委会”以“广交朋友”、“沟通服务”为工作主要方向,重点在于把流失的力量找回来,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吴英毅称,上任后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广交朋友”,“不仅要交新朋友,也要把失去的老朋友重新找回来”;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加强联系沟通服务,达成海外的蓝绿和解,共生共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侨委会”提出“大侨社”主张。其一,要求亲台侨社内部要和谐相处。马当局称,其侨务工作没有蓝绿、党派、族群之分,并呼吁“老”、“新”、“台”侨社“展现和平精神”,“促进不同立场侨团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谋取侨社的安定、和谐及团结”。其二,两岸侨社要和平共存。马当局提出“全侨一家亲”,要将两岸侨团间的“分歧对立”提升为“多元良性竞争”,将“多元差异”转化为“合作价值”,“互相尊重,积极互动与沟通”,以“华人团结”的“大侨社”“和缓两岸情势、带动区域安定”。

  在“大侨社”的基础上,马当局进一步定位侨胞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提出建构台湾为“大侨乡”的“侨务新愿景”。马当局以“大侨乡”来定位“中华民国台湾”,就是要拉近台湾与海外侨胞的情感距离,加深与侨胞的亲近感,从而引导侨胞对“中华民国”的归属感,争取侨胞对台湾政治、经济、“外交”等全方位的支持。

  (四)扩大海外文宣效益,加强对侨胞的政治引导

  其主要做法,其一,“侨委会”继续辅助“台湾宏观电视”、“台湾宏观网路电视”、《宏观周报》、《宏观电子报》、《宏观数位多媒体报》、《宏观广播》等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强化其市场竞争力,建构岛内外交流平台。2010年1月还设立《宏观周报即时新闻网》,提升海外文宣实效。其二,“侨委会”确立“和平”、“双赢”海外文宣诉求,深入介绍当局政策与政绩,通过上述“宏观家族”6大渠道,扩大对“中华民国台湾”之报导,强化文宣效益。其三,邀请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赴台参访,增进对台政经发展现况的了解。

  (五)全方位强化侨务服务功能增强海外侨民的向心力

  其主要做法是:

  1.密切与海外侨社的联系。

  具体做法包括:经常办理各地区侨社工作研讨会,并通过每年一次“全球侨务会议”对相关侨务施政进行讨论与交流,凝聚岛内外共识。办理侨团赴台参访等岛内外交流活动,增进沟通互动及对台当局政策的了解和支持。如2012年4月,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总会一行35人返台参访,并与“侨委会”举行“侨务台北论坛”,为侨务政策的落实与推动提供意见。通过“侨委会”驻外人员与侨团建立联系网路,协助各侨团举办区域性年会或节庆活动,增进侨社向心。如2011年“建国百年”是“侨委会”在海外配合马当局组织的最为重大的一次活动,在“侨委会”辅助支持下,各地侨社纷纷成立筹备委员会,规划各项活动,其中全球侨胞400余人参加了3月28日至30日举行的全球“圣火传递”活动。“侨委会”在全球各地设置17处海外据点“华侨文教服务中心”,提供侨胞艺文、资讯、教育、联谊等活动场所,发挥联系侨胞情感,凝聚力量的功能。“侨委会”高层还勤跑侨社,宣传政令,凝聚侨心。吴英毅称,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已与3位“侨委会”副委员长“出国60次,访问54个国家地区,与约1800个侨团、近百万侨胞直接接触,一年之中有200多天在全球各地推动侨务工作”。

  2.加强对海外侨商台商的辅导与服务并推出多项密切海外侨民与台关系的新政策。

  “侨委会”加强侨台商组织功能,包括辅导并健全海外侨商组织,培训侨商社团干部,强化海外侨商团体联系服务,并积极协助台商融入主流社会,鼓励海外侨商回馈岛内,以强化与台湾之连结。回馈岛内政策包括,其一,鼓励侨胞回应“爱台十二项建设”之“绿色造林”计划,侨胞响应,捐钱、出力。其二,推动“侨乡计划”,鼓励侨民返台购房、“退休养生”。其三,对返台侨民进行旅游或健康检查补助,以笼络侨心。

  3.积极争取、培养年轻侨民。

  面对侨社后继无人的情况,为培养未来侨社骨干力量,在马当局实施多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2012年,“侨委会”进一步提出“迎侨青、聚侨心、壮侨社” 的施政方向,争取年轻侨民对“中华民国”的向心及投入侨务工作。

  (1)“侨委会”从增强年轻侨民对台认识入手,以“精英参与”、“文化交流”、“志工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海外华裔青年参与回台研习、观摩等活动,进而增加其对“中华民国台湾”的认识。

  (2)改进侨生政策。在鼓励侨生回台留学方面,扩大招生渠道,设置高额奖学金,提高侨生在台待遇,设置24 小时“侨护紧急通报”系统,补助侨生参加侨生伤病医疗保险,并修改“离台2年后才可回台接续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政策,便利侨生连续留台深造。在辅助毕业侨生创业方面,“侨委会”将2010年1月1日起主管的“海外信用保证基金”适用对象由原来的侨台商扩大到毕业侨生及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人士,提供留台毕业校友创业经营的基础。2012年6月,为留住来台就学的优秀人才,“劳委会”宣布放宽大学应届毕业侨生(包含港澳学生)毕业后留在岛内从事专门性或技术性工作的申请资格,免具2年工作经验就可申请在台从事起薪3万7619元以上专门或技术性工作。

  (3)培养年轻人才干部。由于留台侨生中不少人在侨居地崭露头角并具有影响力,因此,组织比较健全且散布全球各地的留台校友会组织成为台当局重点关注及培养的对象;“侨委会”还积极辅导各侨商台商组织,成立青年商会,办理侨商精英培训和邀访,强化对台向心,使之成为辅助台当局拓展与侨居地经贸、文教、“外交”关系的重要力量。此外,“侨委会”还加强对侨生干部人才的培训,引导其对侨务的了解与兴趣。

  (六)运用数字科技建构台湾侨教据点为“世界华语文学习中心”,争取侨民对“台湾特色文化”的认同

  侨教是侨务的根本内容之一。马当局侨教政策,在全球汉语热、两岸简繁体字争夺海外华文教育市场,以及自身侨教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台湾网路科技优势,扩布海外网路据点,通过网路创立台湾“繁体字”文化品牌,争取文化认同。目前,马当局在前任基础上布建的华文网路据点,以于2008年完成的定位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学习中心与网路学校”的“全球华文网”,以及配合该网由海外“中华函授学校”转型而来的“全球华文远距教学中心”为主,至2010年,台当局在全球成立了61个“华语文数位学习中心”,推广台湾“优质语文教育”。目前“侨委会”正建构“数位台湾书院”,将侨教内容丰富、多元化,并带动侨教整体发展。

  此外,马当局还强化网路师资培训和教材供给。在师资培训上,“侨委会”举办“华文网路种子师资培训计划线上基础班”,协助海外教师获得数位技能和知识数位运用能力;在教材上,“侨委会”提供同步、非同步全新线上教材,2009年度已开设“华语互动式数位学习课程”,2010年度增设纸艺、香包、花灯等线上“民俗艺术课程”,开展中华民俗文化的多元学习渠道。为根本解决侨校的预算经费、师资、教材问题,“侨委会”目前正与“教育部”协商制定“侨民教育法”,希望“未来针对不同样态之侨校给予不同之辅助”。

  (七)加强运用侨界资源拓展台“国际活动空间”

  由于亲台华侨始终是国际上支持“中华民国”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马当局以“侨务”辅助并结合“外交”,让国际社会通过华侨认识台湾、支持台湾,从而提升台与侨居国的双方实质关系,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2008年11月“第四届全球侨务会议共同声明”呼吁,“全球侨界团结一致,借着在侨居国政、商、学界的影响力,极力协助中华民国拓展外交关系,并增强中华民国的国际能见度”,2009年12月马英九提出,“凝聚侨界向心力,为台湾创造更大的国际空间”。具体做法是:

  1.在现有建制下强化侨务“外交”功能。

  (1)试图从机制上推动“外交”与侨务走向“一体化”。为解决侨务经费、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强化侨务及其“外交”功能,2009年马当局提出了将“侨委会”升格为“部”级单位,并与“外交部”“平行整合”为“外交及侨务部”的组织再造方案,规划“侨委会”并“外交部”后,在人事上,负责“侨务”的特任官拥有“特任副部长”职衔,“侨务委员”、海外谘询顾问仍续聘,“外交部”原驻外的121个驻馆都设“侨务秘书”;吴英毅称,“日后100多所驻外机构均有能力办理外交与侨务工作,使服务侨胞的据点与人力大幅增加”。在机制上,“部”内将特别设立一级单位“侨务发展委员会”,保留“侨教司”。在经费上,目前侨务预算平均每年不过15亿新台币,而“外交部”预算每年至少300多亿,两者合并后,经费得到统合,侨务经费得以大幅提高。在角色功能上,将使“侨委会”转变为更具决策功能的单位,不再局限于协调联系的角色。但由于“侨委会”的存废在民进党的“台独侨务”下已成敏感的政治议题,侨界虽接受“平行整合”的模式但仍激烈反对该案,马当局不得不“暂缓”本案。2010年1月“立院”三读通过“行政院组织法修正案”,维持目前“侨委会”设置。

  (2)加强侨务人才培训。虽然“侨委会”位阶暂时未能提高,但马当局开始着手相关配套措施,首先从人才培训入手。马英九表示,“未来外交跟侨务两种人员应走向考试、训练、晋用逐渐一致化,让外交官员可做侨务工作,侨务官员可做外交工作,提升侨委会外派人员素质”。吴英毅表示,“未来‘外交及侨务部’所有工作人员均需接受外交、侨务、文化与经贸的专业训练”。

  (3)加强侨务理论建设。2010年初,“侨委会”建置了侨务任职人员专属网路论坛“全球侨务论坛”作为侨务智库与人才培养库,邀请学者、专家为侨务政策、工作集思广益,以建立侨务专业与理论体系,培养侨务人才。

  (4)增加侨务驻外据点。2010年3月,吴英毅在“立法院”报告中称,未来计划在40个海外重要地区设置侨务组,人才可先从“外交部”借调。

  2.辅助进行“文化外交”。

  (1)在“侨委会”海外据点设置“台湾书院”。目前,马当局已将“侨委会”海外据点中的休斯顿、洛杉矶、纽约3 个“华侨文教服务中心”转型为兼具文化传播与中文教学功能的“台湾书院”,未来将配合相关计划逐步将这些据点及办学绩优之侨校成立“实体台湾书院”,结合“数位台湾书院”将侨教多元丰富化,推广台优质中文教学品牌,扩展台文化影响力。

  (2)举办文化访问团的巡演活动,提升台多元文化的国际能见度。每年春节、双十期间,“侨委会”都会派出“文化访问团”赴海外进行艺文巡演活动,巡演地点和路线的选择,以活动的规模——主要看侨界和当地主流社会参与人数,以及效益——是否能够提升台国际能见度等为依据。没有被选中的地区,则在当局的补助和支持下选派其他优秀艺文团体到访巡演,让国际社会感受台多元文化。为庆祝“建国百年”,“侨委会”还扩大办理文化巡演活动,规划了百场以上的演出,行销台湾文化创意与艺术精华。

  (3)鼓励侨社在各国举办“台湾文化节”“美食节”等大型指标性活动,一方面推广中华传统艺术及传扬台湾多元文化特色,增进侨社与当地政府交流,另一方面辅助进行“软实力外交”。2011年为配合“建国百年”活动,“侨委会”组织的“百年薪传圣火传递”活动,涉足了除非洲、南美州之外的各大州144个城市,“圣火”传递之当地国、城市的高层官员都出席相关仪式、活动,侨胞则穿上具有“中华民国百年”含义的特制服饰集体亮相,吸引大量当地民众围观。此外,“侨委会”鼓动各种不同年龄层、社会团体以各种现代社会的热点议题,如敬老、慈幼、青年、妇女、慈善、人权、环保、和平等为主题举办活动,提升台湾正面形象,并辅助侨胞、台商加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重要组织。

  (4)以“侨教”融入当地主流教育体制,加强与侨居地主流社会的联系,增加台对侨居国华文教育政策的影响力。“侨委会”率先在美国推出“台湾师资,就地取材”的辅助措施,以“全美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为侨校与主流体系的互动平台,订定“补助美国地区中文学校华语文教师进修教育学分计划”,鼓励当地侨校教师修习教育学分或通过考试取得主流教师证照。“侨委会”不仅争取参与美国国家外语中心“星谈计划”的专款补助,且以协助主流学校研发各种配套华文课程,并招收当地学生修课的方式,争取对美、欧等国家华语文教育政策的影响力。此外,“侨委会”与“教育部”合作推广“华语文能力测验”及“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等机制,共同推动台湾繁体字语文教育进入各国主流教育体系,进而布局全球华语市场。

  3.鼓励侨社在发展台与侨居国关系上扮演积极角色,增进并扩展双方实质关系,辅助拓展“活路外交”。

  “侨委会”强化与海外侨务荣誉职人员、各地区侨社负责人或当地政要之沟通互动,协助拓展“活路外交”。2008年12月,美国高阶政商代表团赴台参访,行前主动联系“侨委会”,要求协助安排行程,突显“侨委会”推动二轨“外交”的影响力。日本地区各侨团之侨领均自动加入日本政界组成的亚东亲善协会、日华恳亲会等团体,拓展“国民外交”。此外,在“侨务委员”的选聘上,“侨委会”将候选人与侨居国主流社会的关系作为选聘的重要条件之一。上文也提到,鉴于传统侨社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台当局在华裔青年身上下功夫,重点辅导留台校友组织,鼓励校友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充当台的“代言人”、“外交后盾”。马当局还辅助台商、侨生在侨居地创业投资,加强侨台商组织功能,促使侨台商协助台当局推动“经贸外交”。

  二、马当局侨务政策的意图及特点

  上述马当局“侨务”政策与策略的调整凸显如下意图和特点:

  (一)“和平”成为马当局维护利益的策略工具

  目前,在海外侨界,无论是人员结构——亲台华侨华人中的比重快速下降,且所占比例不到全体华侨华人的四分之一、两岸实力对比——我国力的增强对亲台侨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还是两岸和平发展框架下的大交流带来的亲台侨社对我观念转变,以及两岸侨社互动大幅增加等一系列新的侨情使两岸侨社和平相处是海外侨社发展的大趋势,加之实践证明,冲突性激化两岸政治分歧的做法,台湾得不到任何便宜,因而“和平”首先成为马当局维护其利益的策略工具。

  马相当认同“两岸关系位阶高于对外关系”的政治判断,认为,台湾面临的政治、经济、“外交”乃至侨务困境都要从两岸关系正常化来着手解决。因此,马一方面以“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不统、不独、不武’”及“九二共识”为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缓和两岸关系,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营造两岸和平、双赢环境;另一方面,以两岸“外交休兵”止损,稳固既有阵地,扭转“麻烦制造者”形象,进行“正常外交”,以稳固“邦交”,恢复台美互信,并扩大国际活动空间,让“两岸关系改善有益国际关系拓展,而国际关系的拓展,又会让台湾对深化两岸关系更有意愿及信心”,形成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马当局才能保住既有利益,并有新的斩获,从而争取更多的抗衡大陆的筹码。

  由于海外亲台华人华侨历来是台当局执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都能发挥重要辅助作用,因此,作为从属于大陆政策、也是对外政策一环的侨务政策要更好的发挥功能,必然会配合马当局上述内外政策目标而做出相应调整。马上台伊始,面对亲台侨社内部的蓝绿对峙,以及两岸侨界的对抗局面,首先将侨务核心工作定位在岛内蓝绿和两岸侨社和谐的“和平原则”之上。2008年11月,马当局召开“第四届全球侨务会议”,明确当前“侨务”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侨社的和谐”,马在开幕典礼致词中明确指出,“新政府上任后,重要工作就是在外交及侨务方面改变了过去推动的烽火外交,不再以对抗、对立为能事,不做麻烦的制造者,而是和平的缔造者,这是极为重要的定位”。“侨务休兵”政策、“大侨社”概念的提出就是“和平定位”的具体化作为。

  (二)强调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突显与大陆的区隔

  既然和平是策略性的、生存性的,那么区隔自然是根本性的、斗争性的。马当局的“侨务”政策与作为,无论是对“侨”的定义、“大侨社”、“大侨乡”理念、“侨务委员”的选聘、“侨务”服务的对象,还是两岸侨社互动的“对等尊严”及其它互动规范,都突出强调侨界对“中华民国”的认同与支持,强调“侨务”的“中华民国的主体性”。“侨委会”委员长吴英毅明确声称,“‘中华民国台湾’这六个字,以及中华民国国旗就是海外3000多万侨胞的最大公约数”,“希望中华民国国旗能永远飘扬在海外,像长江黄河一样绵延不息”。

  马当局凝聚侨民对“中华民国”的认同,主要目的在于与大陆进行区隔,你是你,我是我。它不仅体现的是马及其施政团队对大陆的敌对心态,更深层彰显的是其政治理念仍然在于坚持“中华民国”的“存在”。以区隔凝聚自身力量,影响更多侨民支持“中华民国”,从而累积筹码,最终实现大陆和国际社会对其“中华民国事实存在”的承认。“侨委会”明确表示,“侨务工作绝不会弃守”,“让侨社和谐并可达到‘互相不否认’到‘互相承认’的两岸和平共荣,为两岸互动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

  (三)展开两岸全方位“侨务”竞争

  区隔性思维必然引导政策上的竞争性。马当局与我展开的全方位的所谓“侨务”“良性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海外文宣上强调台“民主、自由”制度的优越性。

  吴英毅称“民主、自由、人权”是台湾在两岸侨务竞争上的最大“认同优势”;“侨委会”提出,要“善用侨胞在华人社会的柔性舆论力量”,“型塑中国大陆移民的政治思维,渐进改变中国社会封闭的思考模式及行为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台当局已把影响目标投射到政治敏感度低的“陆侨第二代”身上。如利用台在海外设置的图书馆藏书,吸引大陆年轻侨民,引导其观念的转变。

  2.在海外文化、教育上,与我拼“精致”、“优质”,并竞逐海外华语文市场。

  马当局结合岛内数字科技、精致文化优势与产官学三方力量向外拓展华语教学市场,扩大台湾优质华语文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吴英毅称,“台湾不怕货比货,因为台湾会做得比较精致,尽量发挥软性力量”,“凭藉海外侨校体系、运维完善的‘全球华文网’,以及规划中的‘台湾书院’,侨委会有信心可以在这方面领先大陆”。

  3.在经济上与我竞争侨商台商投资。

  台当局采取较以往更主动、更有效的方式,扩大对侨商、台商影响力,利用台湾拥有的地缘、高科技产业基础、创新力、资金充沛等四大优势,辅以政策倾斜,吸引侨商、台商返台投资,并运用海外健全的侨商联络网协助推销台湾产品。

  4.在人才上,与我争夺优秀华侨青年。

  马当局一系列侨生政策的新内容,都旨在吸引更多优秀侨生优先选择赴台就学,以培养“台湾的”人才,厚植亲台力量。2012年马在第二任期伊始就提出“揽才、留才、育才”目标,各单位也在整合推出相应措施及法规修订。未来马当局将更进一步延揽、争夺海外优秀人才,“让台湾成为亚太地区优秀人才聚集中心”。

  (四)试图结合侨务建构台湾软实力的国际网路宣传平台,辅助打赢两岸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不对称”战争

  由于侨务是马当局向外推广台湾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平台之一,但鉴于其资源和推广空间有限,无法与我抗衡,因此,马当局试图以其自身网路科技优势来转换实体战的劣势,打赢两岸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不对称”战争。

  吴英毅称,“资讯时代的华侨应重新解读,4000万人可以是4000万个资讯点的大集结”,“整体华侨与侨社可以连接成一个绵密的大侨社连接网路”,台湾“担负起资讯流动总汇管理的角色功能”,“所有华侨持续连接台湾、灌溉滋养台湾”;称“21世纪全世界的华裔若能串联起来,不管在哪个介面都打组织战”,都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此言揭示了马当局试图进行跨国网路的机制建设,再辅以“文化部”的“海外文化中心”、“台湾书院”等海外文化据点,统筹引领华人华侨在海外的整体形象,整合海外侨界资源、力量,辅助马当局台湾“软实力”等各项政策目标的达成和推广。

  三、马当局的侨务政策对我涉台侨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马当局的侨务政策,完全配合其大陆政策及对外政策立场、基调,未来马当局政策仍将维持此基调,将进一步以“大侨社”、“大侨乡”凝聚侨界对“中华民国”的认同与支持,与我在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包括年轻一代华人华侨上,展开“对等、尊严”下的全方位竞争。虽然亲台华侨是国际上支持“中华民国”的重要力量,但也是维系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在两岸和平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融合两岸、抵制“台独”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我大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且两岸侨界统“独”对立降低、彼此互动增强的形势下,我侨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对我涉台侨务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1.为我推动并扩大反“独”统一战线提供政治基础。

  马当局的侨务政策回归“一中宪法”的“中华民国”,坚持“九二共识”,与我有“一中原则”的默契,有反“独”的积极面。这有利我引导侨胞在既往“反独促统”的基础上,继续反对任何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言论、活动,特别是“台独”活动,为我推动并扩大反“独”统一战线,在国际社会积极宣传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提供了政治基础。

  2.马当局宣导两岸“侨务休兵”、侨社和谐,为我推动两岸侨界交流合作提供政策基础。

  马当局将侨务核心工作定位在侨社和谐的“和平原则”之上,这样的定位,符合我战略机遇期中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客观需求,符合两岸人民、海外华侨对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因此,海外侨界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乐见此一发展方向。4年来,台湾“侨联总会”与“中国侨联”和大陆各省市侨联展开了大量交流,随着2009年6月两岸“侨联”签署合作协定、2010年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正式列入“海峡论坛”及两岸“侨联”共同主持论坛会议,两岸侨界频繁往来、密切合作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中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组成部分。未来我借此可搭建更多两岸交流平台,扩增两岸互动交往领域,拉近彼此感情,共同发挥沟通两岸的桥梁作用,也为我引导海外亲台侨胞成为两岸建立互信、共创双赢的促进者提供了合作空间。

  3.为我争取亲台侨胞提供了更大工作空间。

  2011年3月4日,洛杉矶台湾同乡联谊会,包括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顾问及召集人、台湾前“立法委员”范扬胜、台湾侨务委员李秉信、洛杉矶台湾同乡联谊会会长吴程远等,特邀美国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南联盟)成员共同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双方就两岸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基础建设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成为鲜见的、海外来自海峡两岸的侨团负责人以社团名义面对面的交流,开创了海峡两岸的“意识形态”对立的海外侨胞平等和谐交流的先例。可以说,马当局鼓励两岸侨胞和谐相处,搁置争议,增进交流互动,共同举办文化活动,为我提供了将“和解不内耗”引向“两岸一家人”,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引向“聚同化异”,引导侨胞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并凝聚更多共识的契机。

  总之,马当局侨务政策的积极面,为我在海外建构和谐侨社,将亲台侨胞纳入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轨道提供了机遇。

  (二)对我涉台侨务工作的新挑战

  马当局侨务政策在“中华民国”旗帜下彰显其“主体性”,在“对等尊严”下限制两岸侨界的进一步融合,并以侨务为两岸软实力竞争的场域之一,而亲台侨界在“休兵”与情感的感召下也出现回流支持“中华民国”的情况,这对我推进祖国统一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1.和平发展阶段侨务如何深化促统的工作。笔者建议:

  (1)将新时期侨务工作定位为整体对台政策与工作的重要一环,确立侨务工作短中长期工作目标,以达成和平发展阶段侨务深化促统的工作。

  短期目标为充分调动并发挥侨界民间交流平台,如“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两岸四地“华侨青年年会”等的积极性,并开辟更多的民间交流渠道,如建立港澳平台、岛内平台、网路平台,以及更多的两岸平台,以侨界的和谐共处促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以侨界的超然客观态度营造两岸政治对话的氛围,引导侨务议题纳入两会协商渠道,签署相关协议,维护两岸侨胞的共同利益。

  中期目标为持续扩大海外侨胞包括亲台侨胞对我的认同与支持,特别是扩大侨胞在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对台工作等方面参政议政渠道,从而深化侨界对我社会民情、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层理解,扭转以往对大陆的负面刻板印象。

  长期目标则是在侨界交流中逐渐扭转亲台侨界的政治观念从独尊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念走向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相互借鉴、彼此补充的并存观念,淡化两岸社会制度的良莠之争,从政治价值观上深化其“反独促统”立场,接受“一国两制”思想,将侨胞凝聚成推动两岸统一的重要力量。

  (2)树立“大侨务”的理念,扩大侨务工作的范围与渠道。如从侨务内容上,将反独促统工作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外交领域,尤其要重视侨务外交资源、文化软实力的运用。此外,强化我海外优秀青年培养,并辅助其打通在侨居国参政议政的渠道,以在当前掀起的华侨参政热潮中掌握先机。从工作方式上,将统“独”矛盾为主时期的大规模反独促统的侨务政治运动转化为和平发展时期以贴近侨社基层的沟通、宣导、服务为主的点滴人心工程,以及针对侨居地主流社会、媒体的文宣设计工程、形象工程等,以在新的侨情下做出侨务工作应对思路、策略的全面转变,从敌对、分歧转向包容、妥协,从零合竞争转向分享共赢,从而更大力度地团结一切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海外侨界力量,孤立、打击“台独”势力,巩固和平发展局面,深化支持统一的民意基础。

  (3)加强侨务自身组织建设,包括健全现有侨务运行机制,加强培养侨界和有志于侨务的优秀青年,特别是留学生群体,从事侨务的文宣、组织、研究工作;引进新的激励机制,危机处理的快速反映机制;将“维护祖国的统一”、“深化软实力影响”作为亲我侨社建设的核心内涵,促进我侨社间的团结,落实两岸和平发展阶段建构我“和谐侨社”的目标。

  2.如何加快“中国软实力”的理论建设和宣传。笔者建议:

  (1)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强化宣传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在关系,将“九二共识”的“一中各表”转化为“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共识,凝聚两岸侨界对“中国人”的情感与身份认同;在国际社会强化“一中”框架,加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际文宣;尽快研讨、建构含括两岸文化特色的“中国软实力”内涵及相关理论。

  (2)将马当局的软实力竞争政策引向双赢合作。如以中华文化为全体侨胞的“最大公约数”,优先整合两岸文化政策、侨教政策,摆脱正简体字“谁代表正统文化”、“学哪种文字最值得骄傲”的窠臼,扭转“一种文化,两种文字(繁、简体字被分称为“汉文”、“中文”)表述”的状况,尽快研讨、制定大陆新的文字规范及两岸整体文字政策,使两岸在海外的中文推广由竞争转为合作,彻底堵住“文化台独”将“繁体字改称为台湾字”,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遗产”的图谋;两岸民间团体如我“海外交流协会”可与台“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或“海华文教基金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同编撰海外中文教材并将教材纳入侨居国主流学校的中文课程。此外,可在两岸现行的各自举办的中文能力考核考试的基础上,共同逐步建构完成全世界通用的中文能力考核检测机制等,使两岸在海外的中华文化推广由竞争转为分享、合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