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中小学教科书亟待拨乱反正

  马英九连任后,主张两岸继续和平发展的岛内民众对马英九第二任期有着诸多寄望,其中修订台湾中小学历史、地理、社会科目的教科书成为热议的焦点之一。2012年2月,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投书媒体,呼吁“正视中学史地课本”,并对现行中小学教科书的用词及引导的史观提出诸多质疑。新党、统一联盟等召开会议并予以声援,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纲的统派学者王晓波也大声呼吁马英九应至少在2014年修订课纲,否则拖到2017年马英九都卸任了,“还修什么?”

  为什么台湾社会对中小学教科书的质疑如此之大?为何在修订教科书事宜上对马英九有如此急迫的期待?

  一、李扁时期教科书贯彻“台独”史观

  李扁时期,中小学教科书进行大幅翻修,教科书的修订过程实际上是“台独”史观逐步贯彻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一)采用“同心圆”教学架构(理论)为“两国论”、“一边一国”的“台独”史观教育搭起教学框架

  李登辉时期大力推动岛内“本土化”和“民主化”。“本土化”投射到中小学史地教科书上,则是采用学者杜正胜(后来成为扁执政时期的御用“台独教育部长”)1997年提出的“同心圆”教学架构,即在史地科目的教学安排上,将台湾史地从中国史地中提出来单独成篇,并从初一开始,先学台湾史地,再学中国史地,最后学世界史地,其主旨说是要“立足台湾,关怀大陆,进入世界”,但实际上则是淡化台湾和中国的关系,希望把台湾和中国间的脐带切断。李登辉时期最典型的淡化、割裂两岸关系的教科书是1997年9月开启使用的最后一批统编初一教程“认识台湾”,该教程分为台湾历史、台湾地理、台湾社会三册,规定为初一必修课,并取代初一原有的史地等课程。该教材从课程标准编订到试用,据说花费了8年的时间,一经抛出,其内容便引发极大的统“独”争议,历经2次修订、3次公听会后的定稿,统“独”各方仍批评声不断。

  陈水扁执政后,进一步将“本土化”引向“去中国化”,在台湾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乃至历史定位上,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台湾国家意识”。教育领域首当其冲,不仅在教科书的内容上进一步抛开“大中国意识”、“大中国角度”,更将“同心圆”教学架构转为向学生灌输“一边一国”、“两国论”的“台独”“同心圆史观”。2003年新课纲要求“认识台湾”课程越过九年一贯制范围,向高中教学延伸,成为高一、高二必修课;在初中则要进一步强化,要求学生认识台湾历史的发展过程,扩大眼光看到台与世界的关系;小学时期则要求学生认识台湾的重要人物与事件。2004年5月,杜正胜任“教育部长”,民进党立即提案要求行政部门将“同心圆”史观纳入初高中教科书,杜正胜还将台湾地图翻转90度来形象化“以台湾为中心,脱离大中国意识导控”的观点。是年8月,高一年级历史改以教授单独成册的台湾历史,并与2005年重新启用的初一“认识台湾”之“台湾历史”教科书进行整合,形成中小学一贯制的延续的台湾本土历史课程。是年10月,杜正胜决定,从2006学年起,加重高中台湾史份量,使与中国史学时持平,以强化学生对台湾的认同。除了教科书之外,杜正胜还编了一套36册的课外历史读本,以“深化台湾认同,塑造台湾新公民”。

  (二)修改教科书用语,以“台独”观点诠释史料,为“台独”史观教育服务

  1.传播“台湾地位未定论”。

  2003年起,高中历史课纲开始将“旧金山和约”、“中日和约”、“波茨坦宣言”等被认为是支持“台湾地位未定论”史观的史料纳入教科书中,2006年8月,审定后的教材进一步将诠释“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观点也明确写入,挑战“中华民国”根据《开罗宣言》收复并取得台湾法律地位的历史论述,并不再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岸国家”的“事实”。

  2.用词多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存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的理念下,为避免外界对于台湾的定位产生“混淆”,中小学教科书中充斥着如“中国第一大岛”是海南岛,“我国最高山”是玉山,“本国”改为“中国”等等诸如此类的用词,直指“中国不包括台湾,我国(指“中华民国”,笔者注)不包括大陆”。“认识台湾”历史篇还首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一词,取代“二战后”、“光复”等用语,指代1945年抗战胜利迄今的台湾历史。“社会篇”中提出“台湾魂”概念,充满“台独基本教义派”色彩。

  3.强化对国民党“外来政权”的敌视、仇恨。

  如“认识台湾”历史篇将“美丽岛事件”称为“二二八之后最惨烈的政治镇压事件”;将两蒋“生活奢华”与李登辉、连战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民选正、副总统”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相比较,充满“贬两蒋”的意味。社会篇则夸大“二二八事件”中的死亡人数,称“逾万人”。

  4.粉饰日本殖民统治,灌输殖民史观。

  如“认识台湾”历史篇教科书不仅将抗拒日本占领台湾中牺牲的台湾人民低估为1.4万人,更美化日本殖民台湾,并为日本歌功颂德,被质疑是“日本帝国主义台湾总督府的史观”。教科书媚日史观使两岸在抗战期间不同历史记忆间的差距发生质变,且更为扩大。

  (三)在“民主”的招牌下,改统编教材为“一纲多本”,方便、扩大“台独”教育

  在“民主化”的风潮下,1997年8月,台当局宣布,初高中课程诸如语文、公民、三民主义、历史、地理和军训等与意识形态关系较大的教科书,高中自1999学年开始,初中自2000年开始,逐年废除原有的统编政策,教科书编印向民间开放,2002年岛内完全开启教科书“一纲多本”的时代。所谓“一纲”是指“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以下简称“课纲”),由“教育部”定原则,“编译馆”负责教科书审定。所谓“多本”则是开放各级、各地出版业者根据“课纲”规范的科目能力指标自行编写教材,审定通过的教材则开放各级学校教师根据需求选用。“一纲多本”不只是形式上的开放,“更意味着教育内容的多样,以及不由政府所主宰”。其结果,说是要“改善教科书与国家意识挂钩”、避免意识形态干扰,但实际上达到的目的却是便利、扩大“台独史观”的影响。面对台北市等泛蓝执政县市要求废除“一纲多本”和审定教材,自编教科书,台当局御用文人口口声声说“一纲多本”“是一个国家是否真正民主的关键指标,更是言论与思想自由的重要表征” ,但是,至2007年,出版业者自编教材如果不按照扁当局亲选的编审委员会的意见改编,则一律不予通过。

  二、“台独”教育引发社会焦虑

  从上述李、扁时期对台湾中小学史地社会科目的教育来看,不难看出社会焦虑之所在。

  (一)“台独”教育造成国家认同的混淆

  这里不仅有着统派对岛内民众的“中国认同”混淆的焦虑,也有更多岛内民众对“中华民国”认同混淆的不满,这种混淆首先冲击的是“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的“正当性”,正像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把“中华民国”与台湾都和“中国”切断关系的“一边一国”史观教育,导致“中华民国的宪法虽然还未改变其大陆、台湾都属中国的法律架构”,可是在民众的“中国意识”、“国家意识”上,“早已被偷梁换柱,且积重难返”了。这在台湾民众自我认同的民调中有突出的显现。2000年7月,国民党政策会民调显示,63%的人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对此,当时的国民党陆工会主任张荣恭指出,其实民众在统“独”及两岸问题上一直有着相当高的共识,几年来社会的主流意见一直是“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是年8月民进党台北市党部委托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在“自我认同”方面,近39%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近16%表示自己是“中国人”,主张“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者占44%。就以2000年8月民进党民调为对比基线,至扁第二任期,2006年10月,台湾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自我认同为“台湾人”的民众占60%;2008年3月,左格比国际民调公司公布一项在台湾进行的民调显示,称自己为“台湾人”的受访民众增加到71%,只有5%称自己是“中国人”,21%称自己“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2007年2月台湾《中国时报》及2007年9月台湾智库的民调均显示,有超过75%的的民众认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李、扁当局的政治操作确实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有相当大影响。

  (二)马英九第一任期内在教科书问题上没有做出根本性的拨乱反正

  一方面,马英九没有对课纲编审委员进行整体调整,只有个别统派学者加入。对此,马解释说,他第一任期内许多高中历史教科书课纲委员、审定委员都是前朝任命的,任期没到不能换。只靠个别统派学者的加入作用有限,且仅仅是教科书某些用词的修正是无力从根本上转变“台独”史观及其教学框架的。另一方面,据台媒体报导,教科书仍是根据扁时期“教育部”所订的课纲写出来的,现行的历史课纲,在初中、小学的社会科部分是2008年所订,这是扁当局最后阶段推出的。高中2009年度课纲也是在扁任内完成,但没来得及公告。马上任后,在反“独”学者的努力下,拦下了高中语文和历史两个课纲,并进行重新修订,历史课纲一直迟至2011年才修订完成。然而新课纲固然在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上有了一些改变,但若论其基本架构则和扁时期的原课纲,以及初中、小学九年一贯的课纲架构完全一致。换言之,“现行课纲的架构,其实是在扁政府任内完成,而且是由马政府背书的”。

  (三)民意排拒“台独”干扰,期待教育回归专业

  李、扁时期,围绕着教科书的统“独”斗争相当激烈,编撰过程既然避免不了“台独”政治干扰,那么讨论过程中也就呈现出统派焚书掷蛋等激烈抗争,以及辩论会、公听会上统“独”两派的“鸡同鸭讲”,教科书课纲在不断的修订中勉强成稿,又在不绝于耳的批评声浪中仓促出台,直至扁执政后期台当局在课纲与教材审定上干脆一意孤行,不仅严重扭曲历史本来面目,而且课时安排偏离教材本身容量,直接干扰教与学的正常秩序,违反教育专业。加上“一纲多本”与统一考试制度不配套,学生为了考试,埋首于各种教材和辅导书,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教育支出。种种教育乱象使得教师、学生与家长不堪其扰,教育回归专业的呼声不断。早在2007年《中国时报》的民调就显示,对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不再称孙中山为“国父”、“武昌起义”改为“起事”等,67.3%的受访民众表示不赞成,17.8%受访民众的表示赞成。进一步分析受访者政党倾向可以发现,86.4%的泛蓝民众、63.4%的中立民众、45.4%的泛绿民众都表达不赞成。问及民众以上作为会不会挑起族群对立、政治争议,63.3%的受访民众认为会,28.8%认为不会。其中越年轻的受访民众越倾向认为会挑起族群对立、政治争议:20-29岁74.5%,30-39岁70.5%,40-49岁70.7%,50-59岁58.6%,60岁以上40.4%。比较特别的是,不论政党倾向为蓝、绿、中立,均有过半数认为以上作为会挑起族群对立、政治争议:泛蓝79.9%,泛绿54.6%,中立58%。

  三、教科书拨乱反正刻不容缓

  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就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灌输,因此,世界各国的教科书都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国家立场与意志的贯彻,必须符合国家立场与宪法所发扬的民族精神。这与“民主”扯不上关系。在统“独”对立、国家认同分歧的台湾社会,教科书就更要站稳尊重历史史实基础上的政治立场。在教育上完全“民主化”、“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等说辞,在李、扁时期乃至现在都不过是个假议题,它本来就是李、扁把“台独”教育提上日程的正当化、合理化的幌子,目的是推翻尊重“中华民国宪法”、尊重中华民国历史的史观教育,切断台湾与大陆、中国的联系,重新塑造台湾青年新的“台湾国家认同”。因此,在教育上,马英九应破除教育上的“民主”魔咒,防止民主制度这贴良药在教育领域变成“台独”教育的糖衣毒药。李登辉曾称,他“下台后的任务就是提升台湾国家认同,目标是达到75%以上的民众都能接受这种认同”。而作为绿营媒体的《自由时报》在马执政的过去4年中,以专栏形式编发了《台湾自古不属于中国——教科书看不到的历史》系列25期,仍然在进行着“台独史观”的宣传教育。有读者看后表示,看了专栏更觉得台湾与中国“远”,“没有关系”。如果马英九不抓紧第二任期对教科书进行明确彻底的拨乱反正,一旦民进党重新执政,国家认同将进一步“台独化”,两岸关系的未来将永无宁日乃至终将面临战争危机。可见,社会的质疑、忧虑与急切期待并非无的放矢,空穴来风。

  2012年7月11日,马英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表示,目前他已责成“教育部”尽快处理课纲编审委员会的问题,并表示,“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宜符合《宪法》的既定国策”,“应删除有关皇民化、台独化的不宜内容,支持台湾史、中国史应合并为‘本国史’”。马还表示,历史课本反映出的史观,不该基于作者个人意识型态,而是反映出国家基本政策。这是马针对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所做的最明确宣示。

  反“文化台独”,是马英九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历史功过的主要评价指标。面对“台独”势力一再发出“‘一中黑手’伸进教科书”的谩骂、阻挠,马英九将如何完成文化上的拨乱反正,也是其历史定位的评判标准之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