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本文回顾了1990年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蓬莱寺塔的勘测和修缮工程,并就古建筑的修缮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英德 蓬莱寺塔 修缮 古建筑
Abstract:The thesis reviews the survey and repair project carried out in 1990 for the tower of Penglai temple which is a cultural relic under governmental protection. Besides, opinions on the repair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s are brought forward.
Key words:Yingde tower of the Penglai temple repair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蓬莱寺塔位于广东省英德市浛洸镇西北郊今浛洸镇第一初级中学内。因塔旁原建有蓬莱寺,故又称“蓬莱塔。该塔为六角五层仿楼阁式砖塔,在1990年开展抢救维修时,是197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审定公布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位于浛洸镇,英德的群众俗称其为“浛洸塔”。
一、缘起和经过
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大对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将省财政每年拨付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专款由24万增加到100万,使省内一批极度濒危的文物古建筑获得抢修。经过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并报省文化厅同意,决定将蓬莱寺塔列入第一批抢修名单。同时因英德县属于贫困县,决定修缮的费用由省财政的维修专款全部承担,首期拨给15万元。无需地方配套资金。施工单位选定五华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根据地方缺乏文物维修勘测设计力量,决定由我负责该项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幷且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邓其生教授审核把关。随着勘察测绘工作的完成,发现该塔的第一层原有副阶,为了使得塔身和塔的基础部分得到妥善的保护,省文管办在我们的建议下同意进行复原。同时根据测量中发现塔内承托刹干的扒梁位于第二和第三层,塔刹应较为宏大的推断和建议,省文管办委托邓其生教授作了塔刹的复原设计。根据增加的工程量,追加了6万元维修专款。维修款合计为22万元。
其时我是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物科副科长。文物科主要负责省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接受任务后,我和同事郭宝健于1990年6月10日会合英德县博物馆邝茂盛同志到了浛洸塔维修工地开展勘测工作。五华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施工队已先行到达,并搭设了用竹子捆扎而成可供施工和测量两用的脚手架。现场的修缮领导小组也随之成立,成员除了我们三人外,还有浛洸镇人大副主任吴灶林同志。因为是手工测绘,工作量大而且时间长,为了节省经费节约时间,我们便与施工人员一同住在塔脚搭建的工棚里。当时在场的还有施工队长黄海、黄果林等四人。他们在工地一方面配合我们测量,同时双方也在测量的过程中进行技术交底;另一方面是做饭。现场测量进行了三天。期间夜雨连绵,用竹子和油毡搭起来的工棚多处漏雨,最后靠塑料布盖在蚊帐顶上才顶过去。
经过在积尘盈寸、杂树丛生、残砖坠落的环境中里外摸查度量,我们基本摸查清楚了该塔的结构,为制定维修方案和作出复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英德蓬莱寺塔现状勘查报告》、《英德蓬莱寺塔修缮方案》的修订,塔身现状和复原图纸的绘制,经华南理工大学邓其生教授审核,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实施。抢修工程于1990年九月全面展开,到年底已基本上完成塔身的修补,后因故停工至1992年继续施工。复工后完成了副阶、塔刹的复原设计和施工,整个工程施工至此基本完成。经过省文管办组织了华南理工大学邓其生、吴庆洲等专家到现场验收并获好评。该塔在1991年清远市建委组织开展的清远地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中被评为优良工程。
二、沿革与断代
据《韶州府志》和《英德县志》记载:“舍利塔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宋代重建。因建在蓬莱寺旁而得名。该塔第二、第三层东、南、北面的塔壁砖中,有多处模印反体“舍利弗”三字。又因塔内砖侧面有模印反体“舍利弗”被称为舍利塔。
第四层塔心室东北壁一砖印有“皇宋通宝” 、“天禧口口”古钱200文《韶州府志》和《英德县志》均有“舍利塔建于唐咸通年问(860-874年)”的记载,宋代进行过重修。从现存实物看,该塔形制、结构风格保留了宋代古塔特点。宋代洽洗县(现今英德市)人邹衍中诗云:“半藏舍利半莓苔,劫火曾经未化灰。芳草年年春自緑,六朝往事一寒堆。”清代高僧释法清为此塔曾赋诗:“浮屠何代拥诸天,传是隋朝大业年,苍鲜剥封残碣尽,平原荒草布金田。”此塔建成后,曾作古洽涯县一景。据当地人士提供的情况,该塔南面原有之蓬莱寺己被拆平改建为变电站。
三、测绘与勘查
此次为抢救维修而进行的勘测主要围遶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进行形制与结构测绘;
二是对损坏的地方进行测量记録;
三是瞭解基础及其稳固性;
四是测量塔的倾斜程度。
一九九年六月现场测量、勘察。十月完成图纸绘制。测量结束时形成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英德蓬莱寺塔现状勘查报告》如下:
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英德蓬莱寺塔现状勘查报告
蓬莱寺塔位于广东省英德县浛洸镇郊,为宋代砖木塔。该塔筒壁均由青砖砌成,每层(包括暗层有木楼板,上落阶梯均用砖砌成,为“穿壁绕平座”式结构。各层腰檐、平座亦以青砖砌成,并以砖砌出仿木斗栱、角柱、阑额、栌斗、壁龛等。各面的腰檐和平座均以三朵一斗三升斗拱承托菱角牙砖与挑檐砖叠涩挑出结砌二成。首层开三面圭形真门和三面圭形假门,真假门相间而设。二至五层每层各开2个真门,余开假门。该塔是一处珍贵的文物。1989年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拔出专款进行准修。根据《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实地勘查测绘,现作出现状勘查报告如下:
一、基础部分
该塔基础曾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经过维修加固,并用河卵石加水泥灰沙浆结砌出档土墙对原塔塔基封护。挡土墙厚若三十厘米.其基础约深六十厘米,高约一百二十厘米。挡土墙平面与塔平面相对应,为六边形。
经拆除档土墙后可见,原塔基极为残破,原样毁坏无存,许多部位己烂入塔身约六十至七十厘米,个别部位深达一米,仅在蒸③~①'面有原须弥座台基面中部的小龛,整个须弥座台基“体无完肤”,仅可在残砖断壁之处看到各类斜、直不同的砌法。该塔原来的地面己被旁边新挖的水渠淤泥所填高,并掩埋至第一层一半的高度。
二、墙体(各层外立面)部分
台基以上塔身为五层(残高),平面为六角形。各层各面均有斗栱,每面均为当心间一朵,各角柱之上一朵。各层檐下斗栱均为四铺作。各斗、栱均以砖制成,有模制和削制两种形式(尺寸详见图中大样)。角柱则以半圆砖交错砌成。各层各面均以砖砌出地栿、阑额、普拍枋。
各层均以狗牙砖叠涩砌出屋檐。平座亦以线砖砌成须弥座形式。
第一层塔身原残损严重,后来曾经维修,但维修年代史籍无记载,从现状估计是与塔脚挡土墙为同时之物。但工艺草率,与原塔原物不符。第一层与其他各层有别之处在于檐口之下,每角柱之上有孔,各孔大小相等,对称且高度相等.应为原副阶梁孔。原(副阶)木构己废,仅余孔洞而已.
第二层有由额、额上施平身科斗栱。阑额之下角柱出丁栱承挑。此层残破极甚,且需要拆去加修之砖面重修补砌。此层腰檐全毁。
第二层塔身平座全毁。腰檐残毁百分之丸十,塔身面砖亦多有残破,楼梯顶亦坍落。踏步面亦多有残破。
第三层塔身平座全毁,尚存个别斗栱。腰檐个别斗栱残破,檐口自第一皮角砖以上全毁.楼梯顶和一些踏步亦有残破及酥松现象。
第四层平座有两层保存了局部原貌,一些斗栱松脱。角砖挑出以上部分全毁,上平座楼梯口毁坏情况严重,一直坍塌至束腰部分。腰檐自第一层角砖从上全毁。
第五层是该塔各层中损坏最为严重的。该层是最高一层,但原塔顶己全却毁坏无存。阑额以上除个别部分外,基本上是后来重修补砌的。该层露面的砖均己发生不同程度的风化,不少地方原有的黄泥浆己被掏空,深达二十至三十公分。该层上下楼梯踏步残坏,楼梯顶坍落,外壁龛也有残损。
三、塔腔(各层塔心室)部分
根据现存结构分析,塔内各层原来均有木制楼板,后来全部毁坏。加上塔顶毁坏,置身塔内,有如坐井观天。
内腔的残损情况,以四、五层为甚。四五层砖亦出现表面可见的风化。另外各层楼梯上平座的楼梯口、踏步和顶部均有不同情度的损坏。
内腔与外腔一样,表面均未施石灰砂浆批荡。
内暗层第三层处,发现原承塔刹柱之木梁孔(详见测绘图)。
内腔各层均光素无龛,唯有第四层暗层有四壁龛(详见测绘图)。
内腔各层门、梯结构关系均非常明确,惟独第一层因残毁严重,造成有三门出入,其中一门两壁有残砖伸出估计原是内外壁龛,后中间的砖砌体分隔被打破而形成今天所见到的门。维修时拟恢复。该层从①一②面进入塔内第一层的门过道平面不是直道,而类似瓶状(详见第一层平面图)。
四、塔身倾斜情况
目视可见,该塔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此次修缮,委托广东省二一煤田地质队测绘分队对该塔进行了倾斜观测,测得塔身向西北倾斜,塔底中心与塔顶中心偏离0.289米。
五、其他
各层塔檐、平座坍坏处,杂树、飞榕丛生。塔从出地面算起残高14.07米。通过“穿壁绕平座”结构的各层楼梯可登顶层。塔刹已毁。
对于塔的形制和塔身方面,在经过逐层逐室勘查后获悉,塔身总体结构稳定。没有出现大的结构性损坏和隐患。砌体结实,仅在檐口、塔顶、平座、塔顶等部位出现砌砖脱落、崩坏、个别部位酥坏等情况,损坏严重的平座、腰檐的叠涩砖只剩一皮砖。塔身内各层塔心室原有的木楼板荡然无存。
在勘察过程中,各层腰檐的原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腰檐上有没有覆盖瓦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首先是对各层腰檐及其残损部位寻找覆瓦的痕迹,再者是在塔脚打探沟探寻,都没有发现瓦片。另外在各层腰檐上也没有遗留榱桷的痕迹。估计是简化施工程序以节省工时损耗,减少木构件的运用以使得檐口等受日晒雨淋的部位生命力更强的考虑。而考察粤北地区宋代的砖塔,也有不少腰檐不覆瓦的实例。纯粹以砖叠涩出檐在明代造塔中已全部使用。因此推定该塔也是以砖反向叠涩构成腰檐。
对于塔的基础勘测方面,我们除了由浛洸镇政府请地质勘测部门测得了塔的偏心数据外,还通过访问当地群众,对浛洸塔附近近三十来进行过的工程、地震以及塔的地基进行了瞭解。获悉在这一时间段里对塔有不良影响的工程基本为零,仅于七十年代在位于塔的东边约20米处开挖了一条水渠。该塔所在地地势自南向北平缓倾斜。塔基立于乾燥坚实的山岗土上,整座塔处于稳定的状态,不需要采取纠偏加固措施。
对于副阶的认识。在该塔一层有明显高于其他各层的层高,同时以砖隐砌出仿木构的阑额,其下又有由额,额间施一斗三升平身科斗栱。特别是每处以砖隐砌出的角柱端部,都有两个留出的卯口,个别还有残木。地面还清理出小块残留的地面,由此推定该塔原有副阶。
对于塔刹的认识,由于塔顶已毁,无法探知有无天宫之设以及复盆的尺寸。后来在二、三层发现预砌的承刹梁的孔洞,得知刹干之长与直径大概的粗细。
四、图 纸
测绘图纸于9月完成。副阶复原设计图纸和塔刹复原设计于1992年初完成。
五、复原设计
1.塔刹 塔心柱 塔心柱的复原是塔刹复原的基础。根据现场实测数据,邓其生教授作出了塔刹的复原设计。塔刹复原后整座塔总高约21米。
2.副阶。根据塔身卯口的尺寸,根据各地现存宋塔副阶的样式,决定使用宋《营做法式》规定的六等材复原。设计如图(副阶复原设计图)
3.各层腰檐、平座、塔心室。复原设计主要根据现存的痕迹,摸清楚并尊重它们的建造规律,严格按原状复原。(腰檐复原设计图)
六、修复记録
1.塔刹在各层塔心室灯龛、墙壁的残损修复后,施工便进入了按传统做法复原塔心柱的阶段。只有完成此项工作,才能顺次展开各层塔心室楼板的修复、塔顶的修复、新铸造的塔刹的安装等。按照承托塔心柱扒梁原有的位置,塔心柱须植入塔身内二、三层之间,连同塔顶以上的长度,总高度约10米。找到合适的材料是一个难题。要购置这样长的优质硬木,在当地无法找到,远上韶关、广州等地,木材的价格和运费都无法解决。曾经考虑过用合金钢管、钢筋混凝土柱制作的方案,
但不符合文物维修的原则,将来有条件按传统材料再修复时,又要重新拆卸塔顶和各层楼板,势必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坏和资金的浪费。考虑再三,最后决定就地取材,选用当地可以找到的木麻黄树作塔心柱。工程队根据要求对塔心柱木材进行了乾燥和防腐处理。
塔刹的复盘、仰莲、宝珠、相轮、宝盖均用生铁铸造。葫芦宝瓶用紫铜铸造。承接铸造的是佛山的一家铸造厂。
2.副阶。施工队按要求选用优质格木按图制作,各木件做防腐处理。表面刷铁红色油漆一底二度。地面灰浆坐砌铺方阶砖。檐下滴水处铺卵石散水。
3.各层腰檐、平座、塔心室。对于损坏的部位,根据原有塔砖硬度较高,按今天的标准大多达到或超过60号的情况,要求施工队选用60号以上的青砖。对腰檐、平座等结构强度要求较高的部位,如损坏厉害的,为了加强新修部分与原有砌体的联系,采取了加砌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方式进行补强。
七、 几点认识
1.对濒危的古建筑其危险程度应该进行普查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特别是对古塔这类古代的高层建筑,尤其要关注其倾斜的变化。而不是动辄大修,要舍得花钱“治未病”,实现预防为主,抢救第一。
2.在文物维修的资金使用上,对确实需要抢救的,应先凑足勘测款,通过勘测科学确定维修方案后,才能准确知道需要多少维修资金。
3.文物维修必须严格尊重文物原貌,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维修或改建的产物,切戒无依据地以主观想象“改造”文物。
(邹伟初,广东省文化艺术信息中心。)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