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救救我国松林资源!救救我国瑰宝黄山!


  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生松材线虫病,1988年已蔓延到江苏12个市、县,同年传入安徽,1993年已扩散到安徽6个市、县以上。几年来,江苏、安徽各地虽经积极防治,但病害仍在迅速扩散。据初步统计,全国因松材线虫病死亡的松树已达150万株。目前此病不仅直接威胁到我国瑰宝黄山松(病区距黄山直线距离只有60公里),同时也直接威胁到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等省。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为害严重,发展迅速,防治困难,是森林的“无烟火灾”。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地遏止病害的蔓延,那么,黄山和辽宁以南的各省松林,必将遭到毁灭性的灾害。

  松材线虫病的特点:(1)病原线虫——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入松树后,一般2—3个月即可死亡。(2)松材线虫主要依靠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进行自然传播,同时也可以随病、死木及其制品的调运作远距离的人为传播。(3)我国的松树品种大部分都可以染病。如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黑松、油松、白皮松、海岸松等。根据10多年来,我国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日本等国的发病情况,可以说明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具有十分适合发生和流行的条件,因此,已构成对我国松树的严重威胁,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1988年1月8日《人民日报》曾刊登我国有关专家对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呼吁;1989年3月2日林业部、农业部共同签发了“关于加强松材线虫检疫防治工作”的通知;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先后成立了“防治松材线虫指挥部”,10多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艰苦努力下,对松材线虫病的检疫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如江苏省1987年以来,发病面积有所下降;广东省1993年以来已基本控制病害的扩散。此外,对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包括病原、寄主植物、媒介昆虫和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松材线虫病防治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长期而持久的任务,而目前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性、危险性和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费严重不足也直接影响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此外,病害发生的山林相连,你防我不防,你清我不清(清除病死树),检疫防治机构不全,执法不力,不少单位和系统常常从本身利益出发,放松疫区的封锁和防治工作,使人为传播难于控制。总之,领导和群众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善,人员、经费不足是当前造成松材线虫病难于控制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松材线虫病尚局限在江苏、安徽、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因此建议:

  一、各级领导必需高度重视,强化对松材线虫病防治的领导,要采取行政措施,像抓森林防火那样,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群防群治,齐心协力,扑灭病害。

  二、落实经费。中央、省拨出专项经费,再由地方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检疫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在全国统一领导下,摸清“敌情”,划出疫区。当前首要任务是彻底控制病害的继续蔓延,因此,封锁疫区,对疫区内、外设立检查站,严格检疫,严禁疫区内松木及松木制品传入非疫区,彻底杜绝人为传播,这是控制此病扩散的最有效方法。此外,全国各口岸动植物检疫机构,应继续努力,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检疫。

  四、疫区内,及时清理病、死松树,对面积不大的松林可实行一次性或小片皆伐,彻底消灭疫点,补植其他树种,同时,可以考虑从疫区外着手,由外及里向疫区中心包围。对某些重要地段,可以有计划地开设人工隔离带,防治松材线虫的自然传播(1991—1993年,广东深圳沙头角,曾开设宽4公里,长86公里的隔离带,成功地控制病害的自然传播)。

  五、定期开展全国性松材线虫病的普查。各省对辖区内的疫区及其周围地带,必需经常开展疫情的监测,及时掌握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做到及时控制和扑灭。

  六、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当前应重点考虑:(1)先进监测方法的研究,做到早期发现疫情;(2)各疫区因地制宜地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首先是研究彻底控制此病的扩散;其次是疫区内病害的扑灭。(3)加快抗病树种的选育和林分改造的研究。

                   (1994年11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