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我国经济转型中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要有创新理论思维和政策举措
“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提出的特定概念,其涵义,简言之,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即物价下降;它在没有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一般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因而是经常不可避免的。卢瑞华省长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它列为广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十大问题之首;这一问题的存在,同全国一样,已经使生产越多而产品积压也越多,物价随之越下降,结果企业特别是国企亏损也就越大,整个经济发展陷于恶性循环之中而被迫逐年放缓增长速度,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准的有效提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弦,因而纷纷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然而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根源何在?出路何在?本建议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供参考。
一、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要有创新理论思维的探讨
(一)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转型中的特有现象,必须有创新的理论思维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著作中,没有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研究,而西方经济学者则只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因而从他们的研究中是不可能找到有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现成答案的,所以必须有创造性的思考,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此其一。其二,鉴于社会各界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收效不明显,其基本原因仍然是停留在前人马克思著作和西方经济学的框框,所以也必须有创造性的思考,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对后者仅作如下的分析。
1.社会各界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
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归纳为两类型:(1)“自我封闭式扩大内需论”;(2)“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论”。从细分的方面看,前者则有:①“产业和产品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论”;②“开拓农村市场论”;③“国家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或特定部门、项目论”;④“增加国内消费论”。
2.对上述的理论观点及其政策的效果及其原因的分析:
(1)效果方面分析:虽能收到一些效果,但都不明显,表现在连年累月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即物价负增长。
(2)原因方面分析:基本原因,前一类型的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实际而孤立地去思考一国的问题;后一类型的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脱离了本国经济转型的特有现象实际而简单地照搬他国经验去思考本国的问题。而两类型却又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都停留在前人的理论框框之内,可见,必须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
(二)对创新的理论思维的探讨
众所周知,任何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同一切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是有其一定的条件和客观必然性与规律性的,决不是偶然的,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转型的条件下产生和存在的特有现象和问题,因而一切创新的理论思维就必须从这一条件出发进行探讨,才能找出其客观规律性和正确认识,并为创新的政策举措提供科学依据,方能有望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到出路,这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是毫无疑义的。下面,就是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转型中的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的本质、特点、实质和根源的一些看法。
1.本质方面。是生产供给超过消费需求(这里的消费需求,确切地说是最终消费需求,下同)的矛盾,即供求不平衡。但在这里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消费在一般意义上就是需求;而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则应当包含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两种需求是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的,不可能人为地割裂开来的。所以把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孤立地单纯从国内需求出发去研究,注定不会有什么有效的明显结果的。
2.特点方面。由两个原因所决定:(1)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或失误。它决定了产业和产品结构性有效需求及消费不足,主要是多年来房地产投资过于膨胀,其他产业和产品,特别是环保、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投资不足;决定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衡,即积累大大超过消费;最终决定了在经济转型中权力制约失衡,即以权谋私、违法经营的最终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富裕阶层不必再增加消费和广大中、下阶层则消费力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由此产生。(2)体制失衡。它决定了资源配置不合理或失误的直接原因之一。表现在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体制尚存在一天,“长官意志行事”、“垄断特权行为”仍然有机可乘和存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或失误也就成为不可避免,加上对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有经济不重视限制了它们投资及消费的积极性,这样,最终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也就成为必然了,有效需求不足也由此产生。
3.实质方面。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转型中,改革开放尚未全方位深化和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最终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及发生作用,从而最终导致最终分配不公,形成富裕阶层不再增加消费和广大中、下阶层则消费力不足的有效需求不足格局。具体表现在:(1)从银行储蓄情况看,在全国储蓄总额中,20%的人占了80%,而80%的人只占了20%。(2)从最终收入的各阶层情况看,据《中国经济时报》刊文指出,最富裕的人有10类,最贫穷的人有6类。其中,最富裕人中有最高收入者直逼100亿元的“中国首富”,有拥有财产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腐败官员,有月收入600至2000美元的外商企业和国际机构里中方高级雇员;而最贫穷人中有月收入80至300多元不等的长期失业者、下岗无业人员、早年退休者和靠社会救济者,有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00元的落后地区农民,每一个家庭每人靠15元补助而其他只好靠自己在土里刨食的停产、半停产国有企业职工;其原因是:个人所得税不合理及征收效果不理想、城乡壁垒、行业垄断、腐败、违法经营、改革开放的推进序列和特殊政策拉大了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对社会保险与保障福利的漠视。在这样的最终分配不公格局上,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己应有尽有地得到满足而不大会再增加;最贫穷阶层也已奢谈增加消费需求;中等收入阶层也随着面临住房、医疗、教育、机构、国企等改革所要面对高昂的房价、医疗费、教育费和下岗、失业命运等令人心寒的后顾之忧,同样免谈增加消费需求。试问,增加消费需求又谈何容易?而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则又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
4.根源方面。综上述可见,其根源是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体制固有弊病的存在及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或失误和垄断特权、违法经营同改革开放配套欠缺完备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最终分配不公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二、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要有创新政策举措的探讨
众所周知,政策是理论的实际运用,因此,创新的理论思维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举措;当然,创新的政策举措也必须以创新的理论思维为依据和指导,这也就是政策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下面,根据上述的创新理论思维,对与之相应的政策举措作一些探讨,这就是:围绕着解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终分配不公这一问题和根源所必须要采取的相关各种措施。由于综上述可见,我国最终分配不公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产生是由经济、法制和观念存在的问题的综合反映和结果,因而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其措施大致有如下相互关联三大方面。
(一)经济方面
1.在资源配置(也就是资源分配)上:
(1)在扩大需求上,改变一个时期重内需、轻外需的做法,要实行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正是“外向带动战略”的实质所在,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明智之举。
(2)在投资项目轻重缓急先后次序安排上,改变一度重公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轻社会福利保障、就业人员培训、教育、科技、农业、环保的做法,要实行把这种次序首先要倒过来,并最后使之达到均衡的政策。这是因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虽然风险小,又能增加就业及由此增加消费需求,但当务之急是住房、医疗、教育、国企、机构等改革已经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改革成本的负担,大大影响他们的收支状况和消费需求能力及由此而来的消费需求信心,公共基础只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何况由公共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增加就业及消费需求却又被这些改革给城乡居民所付出的改革成本负担所抵销,还有过份急于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期长,当前未见得就马上保证有收益;同时当前增加农业、环保、就业培训、教育、科技等投资,同样没有风险、可以实现增加就业及消费需求的目的,总之,首先要力求使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期需要服从当前需要,最终达到长期需要与当前需要的资源合理配置。
(3)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改变税率“一刀切”的做法,要实行对不同收入者有不同税率的财政政策,把对高收入者所征收的税款用于提高一般收入者、特别贫困者的收入水准及消费需求水准;改变连续不断降低利率的做法,要实行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取得平衡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利于生产就损于消费,反之亦然;连续不断的降低利率无疑有利于生产,但同时却由于利率的低下,又减少了储蓄的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需求。
(4)在产业和产品政策上,改变对提倡扶持某一产业及产品时“一边倒”、“一阵风”的做法,要实行以最能发挥优势为依据的政策,这就是既要有以高科技为主导,又要以中、低科技的发展,使之形成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是因为,既要发挥高新科技人员的优势,又要发挥丰富的中、低技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才能最有效地增加就业及消费需求。
(5)在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上,改变重经济发展速度的生产积累、轻消费需求的最终分配的做法,要实行以有利于经济良性回圈为依据的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同时,还要狠抓和打击形形式式的贪污、浪费、违法经营,把其所得充公用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水准及能力。
2.在经济体制上:
如上所述,一切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或失误往往直接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有关,为此要解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最终分配不公,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如下:
(1)彻底改变不利于公平分配及有效需求的改革开放梯度推进,重国有经济、轻私有经济;重房地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轻农业及社会福利保障、环保、教育、科技等“长官意志行事”和“垄断特权行为”的做法,要逐步实行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转型中能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有效需求。
(2)改变忽视城乡居民对改革开放成本所带来的严重负担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与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在措施上的不配套、不协调的相互矛盾的做法,要实行以减少城乡居民对改革开放成本负担为依据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服从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需求的政策,相对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准。
(二)法制方面
(1)在法律体系上,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凭“长官意志行事”、“垄断特权行为”的做法,要实行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法律体系,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2)在法制监督物件上,彻底改变“刑不上大夫”和“官官相护”的做法,要实行对国家公务员的有效监督;当前要实行公务员个人家庭财产申报制的公开监督。
(3)在民主法制上的逐步改变间接选举的做法,要逐步实行把农村村民委员的直接选举推进到城镇直至全国,进一步完善权力制衡机制
(三)观念方面
(1)在体系结构上,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长官意志行事”、“垄断特权行为”观念,要实行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贸易规范相结合的观念体系。
(2)在理念取向上,彻底改变人治意识,要实行有民主法制的法治意识。
(3)在战略眼光上,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我封闭、半封闭的战略眼光,要有全球战略的远大眼光。
以上三大方面的创新政策举措,也就是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出路。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