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前景分析


  一、建立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必要性

  (一)东盟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的带动

  1、“雁行模式”破产,东盟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雁行模式”来解释东亚产业分工:日本为东亚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跟随其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作为雁尾,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该理论较好的解释了80年代东亚经济的巨大成功。但是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已严重打乱了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首先,日本自泡沫经济破裂后产业升级放缓,已无力担当起带动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领头雁角色。其次,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对其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严重破坏。最后,“雁行模式”的成功是东亚各国推行以美国市场为主导的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随着美国经济的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雁行模式”成功的国际大环境不复存在。       

  “雁行模式”的破产使东盟各国深刻意识到应该在东亚地区建立一个区域内部的自我稳定发展机制,减少对外依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东亚地区建立一种新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既是东盟各国摆脱对日本和美国等外部市场的依赖,增强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愿望,更是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2、东盟需要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以提高其内部市场潜力

  东盟各国内部市场相对狭小,对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强烈的依赖。这不但限制了东盟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且严重削弱了东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旦主要的出口地区发生市场萎缩和剧烈价格波动,就会对集团内各成员国国内经济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例如,随着美国国内需求趋于疲软,其消极影响也开始波及到东盟国家,特别是 9.11 事件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东盟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也相应滑落。

  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所拥有的将是多达17亿消费者和2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的内部大市场,单是中国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就可以大大吸收东盟的出口产品,有利于改变东盟国家过去高度依赖美国的状况,使出口对象多元化。

  3、东盟需要中国作为其核心经济力量,协调和稳定东盟内部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一个核心经济力量来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如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正是因为美国的全力注资解救才使得危机没有波及到其他的美洲国家。遗憾的是,东盟成员国中这种核心国家目前尚不存在,中坚力量的缺乏降低了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这导致在 1997 年的金融风暴中,东盟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竞相贬值本国货币,造成危机在各个国家中迅速蔓延。东盟内部缺乏核心力量和共同应对机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相反,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顶住巨大的压力,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给予遭受危机的东盟国家有力的金融援助,因此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东盟各国的信任,树立了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威信。中国作为一个有国际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有能力担当起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国家,来协调、稳定东盟内部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东盟的合作

  1、建立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是我国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为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纷纷通过建立各种优惠安排,参加到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而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除世贸组织外,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一直置身于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浪潮之外。由于没有一个区域性的贸易组织为依托,即使加人世贸组织这个多边的贸易体系,我国在处理与他国的贸易纠纷中也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无论是从进一步扩大开放,还是从融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对我国也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

  2、建立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可以促进我国西南边境的经济发展。

  第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新动力和新机遇。首先,它将为扩大西部的对外开放提供强大动力,使该地区形成对东南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开发格局。其次,也有利于西部企业利用东南亚资本市场,拓展融资管道。

  第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画的实施,意味着西南边境地区将成为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随着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将大大增强我国同越南、老挝等国人民的互信度和经济依赖性,这将有利于抑制边疆地区的军事冲突,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机遇

  1、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会给双边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据东盟秘书处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预测的结果表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使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我国向东盟出口增长55%,东盟国家向我国的出口增长14%。事实上,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每年需进口的原材料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东盟国家橡胶、木材等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大户。而我国出口产品只有10%为初级产品,机电产品已达70%,双方互补性很强。因此,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随着关税壁垒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双边贸易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2、双边投资进一步增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得双方投资进一步便利化,有力地促进东盟国家的企业来华投资。据东盟秘书处的估计,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使东盟对华投资增加48%。同时,我国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援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由于东盟各国的消费群体与我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和思想意识上有很大相通之处,因此,东盟各国将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

  3、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特别是随着“清迈协定”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我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

  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挑战及其理性分析

  1、出口产品的竞争。

  不可否认,我国与东盟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这一方面表现在我国与东盟国家大多数的出口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上处于同一水准;另一方面,我国与东盟国家产品的出口地区几乎主要都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也造成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如果对我国和东盟出口产品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商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主要以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1)东盟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东盟国家的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2)我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等。第二类是互补不明显的商品,如工业制成品在双方出口产品结构中都占据相当的权重,从表面上看具有很强的竞争性,但如果作进一步细分,就可以看出我国在电子产品方面处于相对劣势,而在家电产品方面却占有优势,我国的通信产品也因报价低廉为东盟国家所接受而具有优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除进一步发展双边一般性资源互补贸易外,还应建立双方高层次产业内分工协作,加强工业制成品间的水准分工。此外,双方还可以在某些战略产业方面发展联合优势,如资讯产业、以天然植物药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制药产业、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等,这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和东盟的区域竞争力。

  2、吸引外资的竞争。

  1997年之前,我国和东盟国家是国际资本最有吸引力的地区。据统计,1996年在整个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中,我国和东盟占55.3%。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外资流出严重,外来投资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外资优惠政策的实施,使的吸资数量稳步上升,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27亿美元,成为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大国。因此有人担忧,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我国会和东盟在吸引外资方面产生激烈竞争,进一步使流入东盟的外资减少。

  实际上,虽然我国和东盟同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国家和地区,但各自优势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外商投资类型各有不同的吸引力,并不发生根本冲突。与东盟相比,我国目前吸引外资主要基于成本优势,其源于以下三点:(1)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工人的每月平均工资是90美元,而菲律宾是117美元,泰国是137美元。(2)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由于我国有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量较大,企业易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3)企业集聚效应,使得在我国投资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木,进一步扩大了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还是以吸引对成本格外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商投资为主。

  与我国相对应,东盟几国的科技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高于我国。竞争力方面,在1995年到2000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东盟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排名都领先于我国的排名。劳动生产率方面,东盟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不单单重视生产上的效率,还非常重视物流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已正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物流产业,在政策和战略上都把目标定为建设亚太地区的物流中心。因此,东盟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商投资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

  (1)卢文鹏,李达:《创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9期

  (2)陈诗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理论、现状和政策建议》,《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3)郑一省:《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当代亚太》,2002年第1期

  (4)陈柳钦,孙建平:《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与竞争分析》,《岭南学刊》,2003年第3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