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以CEPA为契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


  一、CEPA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一) CEPA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同年10月17日,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1]2004年1月1日起正式付诸实施,其基本目标是: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经贸合作水准。
  
  (二) CEPA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以服务业为例,CEPA对管理谘询、会展、广告、会计、建筑及房地产、医疗牙医、分销、物流、货物运输代理、仓储服务、运输、旅游、视听服务、法律、银行、证券及保险17个行业进入内地市场降低或取消了限制性的措施。在旅游合作方面,为进一步促进港澳旅游业的发展,内地允许部分城市的居民个人赴香港、澳门旅游,并不迟于2004年7月1日在广东省全省范围实施;双方加强在旅游宣传和推广方面的合作,包括促进相互旅游以及开展以珠江三角洲为基础的对外推广活动;通过合作,提高双方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准,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是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目标。海峡西岸经济区一般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畅通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对接,提升与台港澳合作水准,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上狠下功夫;必须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1]
  
  CEPA签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可以为两岸三地合作创造新的平台,提供新的起点,实现两岸三地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等领域的互联互动,实现共同发展。[1]
  
  二、CEPA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港澳合作
  
  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分割,开展区域合作,建立资源互用、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区域旅游网,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港澳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的客源市场。CEPA的签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闽港澳三地旅游合作,从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1、合作的优势
  
  ①资源优势 
  
  福建省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组合良好,具有“山、海、侨、特”的资源优势。能够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自然旅游资源:绿山蓝海一体、生态环境优良。山多海阔,岛众岸长;花岗岩、喀斯特、丹霞地貌发育完善,分布面积广,构景地貌齐全;森林覆盖率高达60.5%,生物多样性明显,很适宜开展旅游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宗教中西相容,民俗奇特多样。文化渊源深、积淀厚、领域广,闽越古风与中原文化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华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一枝奇葩。宗教兼有世界性和地方性,并与民俗文化结合。中外各种宗教遗迹众多,民间宗教闻名遐迩。[1]
  
  ②区位优势 
  
  从旅游区位元看,在全国区域旅游网路建设中,福建提出“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它面对台湾,毗邻港澳,北承长三角经济区,南接珠三角经济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单元,也是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闽台港澳、闽粤、闽苏浙赣旅游合作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完善全国旅游网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③经济优势 
  
  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国际贸易交易点,市场资讯快捷,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和高增殖服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业高度发达,资本市场十分活跃;澳门尽管面积不大,却是一个在税制和经营成本方面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服务中心,澳门是中国两个国际自由港之一,被世贸组织评定为世界上贸易和投资最开放的经济体系之一。[1]澳门当前提出要建设三个平台,即成为中国内地与世界华商联系和服务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商贸平台和珠三角西部的商贸服务平台,闽澳可以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旅游、会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从而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经济竞争力。[1]
  
  ④客源优势 
  
  闽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传统接近,有较强的区域认同感。港澳同胞中超过百万人祖籍福建,有利于推进并巩固强大的旅游互动,根据多年来福建省接待入境旅游情况的统计来看(参见表1),来闽旅游的港澳同胞在入境总人数的占1/3强,是福建省海外客源市场中的一张王牌。[1]作为港澳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福建目前约有港澳乡亲100万人,每年赴港澳旅游、探亲、商务活动的居民约20万人次。CEPA签署,内地将进一步放宽访港、澳“个人游”政策,旅港、澳的内地旅客量及消费力也必然增加。据悉,继北京、上海等23个城市开办居民个人赴港澳地区旅游之后,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近日宣布,从今年7月1日开始,可在福建省福州(仅限市区)、厦门、泉州,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等9个城市办理居民个人赴港澳地区旅游。[1]目前,内地游客在澳人均消费为二千七百多澳门元,而新增“个人游”游客必将进一步拉动在澳消费,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4年6月10日-13日在香港举行的“眺望世界之窗,开启旅游之门”为主题的第十八届香港国际旅游展必将吸引更多的内地个人旅港游客。
  
  2、合作的机遇
  
  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
  
  “福建的发展需要和珠三角、长三角这两大经济区域互动,福建非常渴望通过区域间的互动来加速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福建的发展也有利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对接,使三个经济区互动发展”。福建作为两岸三地的联结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闽港澳经济合作;实现两岸三地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互联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②“泛珠三角”的提出与其区域合作
  
  随着经济合作的紧密,粤港澳经济的强烈的外扩,需要寻找新资源、新市场,需要扩展腹地,周边省区则在其经济辐射中有望延伸产业链条,超越“珠三角”的“泛珠三角”应蕴而生。“泛珠三角”简称“9+2”,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形成的区域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面积占全国20.7%,人口占34.7%,2002年GDP占全国1/3。“泛珠三角”计画是由广东省委、省政府首先倡议的,既而得到了8个兄弟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积极回应。“泛珠三角” 区域不仅综合经济实力强大,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
  
  为期三天(2004.6.1-3)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粤港澳三地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从构想到实践,也极大地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发展。“9+2”政府领导共同签署了《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定》在旅游领域达成共识:“各方支援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区域旅游资讯库;构建区域旅游网路行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1]
  
  3、合作的劣势
  
  CEPA对内地和港澳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巨大的,然而也有利弊,并非没有负面影响。如对香港而言,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就明确指出,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对香港的治安就有负面影响。对内地而言,由于港澳运营环境的优势,部分外国(地区)投资者原本在内地设立企业的,有可能将改由在港澳投资。由于“零关税”的因素,原拟在内地投资的企业有可能改为通过贸易方式进入内地。[1]同时港澳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服务水准优势,给我省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的现状带来严峻的考验,是我省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威胁。[1]但是,相对于CEPA的“利”大于“弊”,而且总体来说,无论是对港澳还是内地,均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抓,住CEPA契机,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早融入到旅游大环境中。
  
  4、合作的威胁
  
  截止2002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人数连续14年保持全国第四位。随着内地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旅游市场逐步成熟,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近两年,江苏、浙江入境游已逐步赶上并超过我省,2003年年、江苏入境旅游人数223.2万人次,位居全国第4位;浙江入境旅游人数180.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5位;我省入境旅游人数149.1万人次,已落到第6位。虽然我省多年来接待入境游客和创汇居全国前几位,但主要得意于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华人华侨来闽的商务活动,以旅游业为主的境外团队仅占一定的比例。[1]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以CEPA为契机,充分认识区域合作对迎接新机遇的重要,因为CEPA不仅仅是针对华南,而是面向整个中国。
  
  ①    大珠三角的威胁
  
  纵观大珠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粤港澳三地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广泛的合作,旅游业上的合作对三地经济的增长和融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旅游客源、市场还是旅游资源都达到了大区域旅游合作的层次。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合理,上下游产业布局全面,市场分工细致。地理文化因素上的便利,导致了广东省多年保持接待入境游客(特别是港澳台游客)最多的省份的记录。依靠这一优势,广东省每年向港澳台输送数以万计的内地游客,刺激两地旅游收益及经济增长。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旅游都市同时也为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带来相当数量的国际游客,甚至将其辐射至更深的内地市场。随着2003年CEPA的签署,以广东、香港、澳门三个支点构成的“大珠三角”正加速形成,无疑给大珠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②长三角威胁
  
  长三角是我国当前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有着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在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长三角占25%,其拥有的48个4A级旅游景点几乎占了全国4A级旅游景点数的50%。苏浙沪三地地缘相近、历史文化相通,上海的都市时尚旅游资源,江苏园林文化和历史人文,浙江的“山水旅游”,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
  
  2003年为了加强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打造长三角黄金旅游圈,共谋非典后区域旅游业振兴大计。启动了无障碍旅游,打的是“15+1”(“1”指安徽黄山市)的品牌。“取消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最终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是“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上,16城市共同签署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二)CEPA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港澳旅游合作
  
  开展旅游合作,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广泛交往,促进相互瞭解和沟通,推动经贸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有利于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根据福建省卢展工省长指示,“旅游业发展的思路要与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和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中,把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到2005年重点培育、完善和提升一批旅游项目,着力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6年到2015年,着力培育形成旅游产业集群,使旅游产业成为我省新兴的支柱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准较高的旅游强省。” CEPA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港澳旅游合作,加快其旅游发展。“CEPA协议是面对全国的,但是只要把握得好,动手快,就会率先受益,也将得益最深。”
  
  1、发挥旅游合作的优势
  
  充分发挥闽港澳在旅游资源、旅游区位、旅游经济、旅游客源等方面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例如在旅游资源、旅游专案、基础设施等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动加强与港澳地区合作,可以通过独资或合资等形式,简化三地出入境手续,三地在协调中共同发展。
  
  2、把握旅游合作的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应抓住CEPA和纳入“泛珠江三角洲”的机遇,加强与港澳的旅游合作。“泛珠三角”区域概念的提出对于该区域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CEPA将会推动包括港澳地区以及中国内地九省区在内的“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为福建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竞争能力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当福建的旅游资源整合真正植入区域发展的理念之后,海峡西岸经济区会在“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发展格局中赢得新的发展优势。
  
  3、克服旅游合作的劣势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福建置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开放格局中,(黄小晶,2004)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在部门协调配合上增强合力”,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计画、财政、建设、交通、土地、环保、林业、文化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争取各部门更多的支援,克服旅游合作中的劣势,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应对旅游合作的威胁
  
  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把旅游产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支撑来抓,应对来自大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旅游发展的竞争带来的威胁,主动加强与港澳等地区的合作,加快旅游发展。
  
  三、CEPA框架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港澳旅游合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发挥合作优势,把握合作机遇,克服合作劣势和应对合作威胁。首先明确旅游合作的战略构想;主动参与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构筑江浙沪-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东南沿海旅游带。全面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 旅游合作战略构想[1]
  
  1、品牌战略
  
  世界旅游业的竞争已经由最初的资源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的时代,著名的旅游品牌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有力武器。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应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等一系列品牌,通过著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塑造保障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发挥品牌的优势,实施品牌战略,一定要加强宣传,在巩固“老品牌”的同时,树立“新品牌”。例如福建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武夷山双世遗、湄洲岛妈祖文化、厦门鼓浪屿、泉州惠安女民俗风情和福建土楼等代表的五大旅游品牌,在继续完善老品牌的基础上,今后着力打造福州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形成独具特色的福建旅游八大品牌,作为福建旅游产业的强大支撑。[1]加强对港澳的旅游品牌宣传,并联合澳门加大对葡语系国家的联合促销,开发欧洲-澳门-福建的旅游线路;联合香港、澳门的著名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宣传媒体来宣传,采取到港澳举办旅游产品促销会,以及通过电视、电影等形式广泛宣传旅游优势和特色。同时继续加强省际区域协作,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的促销,提升竞争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特色日趋鲜明,产业效益不断提高。
  
  2、“山海生态旅游”战略
  
  生态旅游战略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文化产品。代表旅游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前景广阔。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强调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海峡西岸旅游区的主导旅游资源是亚热带的自然风光、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复杂,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世界休闲度假旅游开始向东亚太旅游圈转移,[1]依托全省山海4小时交通网,以包括同三线、京福线福建段等高速公路在内的全省高速公路网,福州至各地的国道,外福、鹰厦、横南、龙梅等铁路为联系通道,逐步形成北起宁德,经福州、莆田,至泉州、厦门、漳州的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北起武夷山,经南平、三明至龙岩的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1]山海生态旅游资源对港澳同胞很有吸引力。
  
  3、文化兴旅战略
  
  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1]包括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等生活文化,文学、艺术、音乐、节庆等娱乐文化,科技、建筑、民居工艺等生产文化和宗教、礼仪、风俗等信仰文化。旅游区是否有吸引力,关键要看这个旅游区的文化氛围,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之魂。[1]]结合2004年“百姓生活游”旅游主题,以市井文化、百姓生活为卖点,全面展示福建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进一步打响福建旅游品牌,提高福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境内外游客是来福建旅游。
  市井文化、百姓生活是近年国内旅游的一个新卖点。而福建当地百姓生活状态、特色民居,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饮食习惯和地方风味、戏曲娱乐、民俗对游客同样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尤其是对海外游客颇具吸引力,结合主题年活动,可以推出了类似“福建百姓民俗风情游”、“福建百姓特色民居游”、“福建百姓民间艺术游”、“福建百姓休闲健身游”、“福建百姓生态果园游”、“福建百姓民间节庆游”、“福建民族特色服饰游”、“福建百姓茶乡品茗游”等主题的百姓生活游旅游产品线路,[1] 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闽参加百姓生活游。
  
  (二)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共同构筑东南沿海旅游带
  
  要创新区域合作形式,开拓区域合作空间。[1]完善区域合作架构加速一体化进程。CEPA将会推动海峡经济区和港澳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海峡西岸经区的构建北承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南接以粤港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毗邻国内两个最大的国内客源产出地和海外游客集散地,处于粤港澳旅游区与江浙沪两个最发达的旅游区之间,与它们既有竞争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1]旅游产业作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客观上要求构筑江浙沪-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东南沿海旅游带。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港澳地区合作对策研究
  
   充分利用CEPA的发展机遇,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准和国际竞争力,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优化升级。
  
  (一)政府主导,建立联席协调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行业,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和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区域旅游业发展采取的最优战略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发展大旅游的观念下,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在区域之间搭建桥梁的角色,打破行政界限,树立综合发展的观念。CEPA实质上是充分运用国家政策调控的职能和优势,以政府间的制度性安排和体制去取代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选择进行产业配置、自由组合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方式。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要以CEPA为契机,和港澳地区建立更紧密的、更有实质性的旅游合作,争取中央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交流与合作,出台落实CEPA的具体政策,探讨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对在推进CEPA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并尽快出台利用CEPA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档;也可以考虑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联合举办闽港澳旅游产业发展论坛,[1]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涵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资源分享的资讯平台,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用,合作开拓新领域、新途径、新空间,营造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多赢”格局。
  
  (二)以CEPA为平台,实施专案带动旅游发展
  
  福建省邻近港澳,回归后,来闽经商、投资、游览观光的港澳同胞日益增多。所以应根据侨胞的思乡情结,策划一些精品文化旅游专案,吸引侨胞来闽旅游。在CEPA协定框架下,闽港澳三方的经济合作可以以第三产业为主。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加大对港澳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尤其是加强对香港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香港一直是福建省主要的贸易伙伴。为港澳资本在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分销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进入内地市场带来更大机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港澳公司在闽参与建设、经营旅游景区、酒店、餐馆等项目,支持港澳方旅行社在闽设立独资、合资旅行社。同时,加强对双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合作。
  
  (三)联合促销,合作组织客源,共同经营市场
  
  旅游促销,既是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的推销,也是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这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开展区域协作、进行联合促销很有必要。这种联合促销,可以在旅行社之间,也可以在旅游局之间、旅游协会之间进行。共同研究区域宣传和促销策略,研究互补性产品的组合搭配,研究总体宣传的形象设计和塑造,并制定联合促销计画,合作组织客源,开展日常行销活动。建立闽港澳三地的旅游信息平台,把已达到相当规模的“福建旅游之窗”和香港旅游网、澳门旅游网实现高速互联、统一包装。联合参加国际旅游展,扩大闽港澳旅游区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尝试旅游发展的新方法、借鉴成功的旅游发展经验
  
  1、旅游集散地“旅游超市”模式
  
  闽港澳旅游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借鉴考虑旅游集散地“旅游超市”的发展模式。集散中心“旅游超市”的模式类似于美国的“灰狗公司”和日本的“鸽子巴士”, 打破游览时间、地点的限制,游客能自选线路出行。2004年“五一”起,整个长江三角洲联网后,游客在网内任意城市都可以买到区域内任意景点的客票。这标志着“长三角”的散客旅游正在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模式接轨。CEPA 签署,内地逐渐放开旅港澳的个人游,可以尝试在香港、澳门和内地的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等主要城市间考虑建立旅游集散地。专家认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实现“旅游一体化”及客源间的相互流通,对于旅游者来说,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并节省了旅游费用,大大提高游客出游的便捷性、舒适性。
  
  2、无障碍旅游模式
  
  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在逐步深化发展,2003年,提出了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构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预构筑起中国第一个跨省、市的无障碍旅游区。通过区域旅游城市的合作,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旅游服务的一体化和旅游资讯与交流一体化,推进区域旅游业整体协调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与港澳地区加强旅游合作时,以CEPA为平台可借鉴这方面的相关经验,共推旅游产品,共同打造整体旅游品牌;客源互送,市场互动,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资讯互通,资源分享,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旅游的跨越发展。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