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模式探讨
近二十年来,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至成为世纪交接前后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各地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建立在美加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欧盟走的路子是从关税同盟到统一的欧洲市场再到统一的货币联盟,至今发展为包括政治和军事在内全面的合作关系,世界其他地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开展的形式多样,尤其是世贸组织成立,不仅为世界自由贸易划定了一个一致的规则,同时,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中也遇到各种批评,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理由是在区域内要素分布上,一体化加剧了资源配置不平衡,使贫穷地区更加贫穷,富裕的地方更加富裕,拉大了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扩大了区域内的合作,合作使生产要素区域内流动阻力降低。大家都知道,市场机制运行中,效率和公平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之上,竞争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使经常遭受非议的80/20规则对提高效率的实际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而公平则反映于规则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从透明的要求来看,显然,即便政策(规则)已经完全透明,但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透明的政策在实施中仍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效果。所以,规则透明的要求固然重要,但是,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幷不是完全由政策透明唯一决定的,计划向市场两种体制转型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我们选择了效率。
从福利学派的角度看,CEPA 是“帕累托最优” 首先,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前提下推行零关税有益于提高社会福利,具体说就是,CEPA在生产-消费结构不变的假设下,通过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来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对生产者而言,意味着市场扩大和竞争激烈,这正是反对一体化一个基本要点;其次,从生产效率最优条件来看,在没有地第三方介入前提下,推行原产地规则对双方微观经济体实现效益最大化会产生正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产业互补之上的分工细化,更细致的分工有益于建立更完整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体系,结果形成了新的分工体系,形成了高端产品与一般产品的二元结构;其三,CEPA规则是在WTO规则下的政策安排,是“灵活性”与“一致性”原则的统一,假设存在潜在第三方介入者,它幷不能扰动现有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进一步说,生产现状是既定,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和消费增加以生产为保障,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基本供需结构,不会由于范围的扩大而发生改变。学术界对香港近些年经济滑坡的原因已经分析的十分透彻,最根本的原因是香港的产业结构出了问题。但无须质疑的是,在不改变规则的条件下,收入降低,甚至出现负资产,社会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自觉牺牲以往的奢华重拾勤俭,直接影响是要素流的淤塞,其实,这就是目前香港经济的问题所在。
一、香港内外环境变化与CEPA的产生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经济进入转型期,在转型进程中经历了种种波折,一方面,受到制造业大规模向北迁徙的影响,出现一产萎缩、二产流失、三产膨胀的“空心化”特征,另一方面,自2001年以来,发自美元区的通缩病传遍世界,香港同样是通缩重灾区之一,市场出现两个基本症状:一、物价下挫不止;二、普遍供过于求。这种状况持续达6年之久,直至格林斯潘宣布03年美国三季度经济衰退后,世界开始正视陷入的困境,随着美联储调整利率和出台其他相应政策,CIP价格指数缓慢回升,通货紧缩局势有所缓和(见图一)。
进一步分析香港经济波折的原因,可以看到,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运行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突出于两个转变:
(一)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的转变
香港外部环境的转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环境的转变。香港殖民地历史起始于一八四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伺机宣布香港为英国殖民地,在殖民地统治的一百五十四年中,被作为宗主国政策工具的香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我们要看到,更为主要的是,香港被作为英联邦国家“远东”贸易堡垒加以利用,尤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国内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需求骤升,凭借区位优势,香港是内地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独木桥”,从宗主国及其联邦国家手中获得直接投资、技术和制度,从事出口加工业,香港的制造业得以空前繁荣和发展。这个时期,影响香港进出口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汇率机制的影响、港英税收财政政策和市场因素的三种因素的影响。1997年主权回归后,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联系而使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均遭受重创,作为东亚地区物流中枢的香港因东南亚国家经济衰退而受挫;同时,2001年以来,美国市场需求疲软引发全球外向型经济普遍滑坡,香港、澳门和台湾损失尤为严重,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全面萎缩。
二是国际政治地位的转变。主权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香港、澳门停止与英国、葡萄牙政府的殖民地管辖关系,主体“异位”使香港、澳门经济必然遭遇波折,一方面伙伴关系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契约关系的转变。但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东亚经济整合步伐加快,为香港成为东亚地区国际中心城市创造了新的机遇,这种机遇体现在,香港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东亚经济联为一体,使香港有成为东方国际都市的重要机遇,同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因中央政府赋予其高度自治权,成为高度自治的经济体,国际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地位提高帮助香港提升国际经济地位。其一,香港、澳门各自以单个经济体的身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和WTO组织的正式成员,以独立身份参加国际经济组织谈判,使香港有资格建立以香港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系,从而扩大港元区的范围,提高香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二,中国正在东亚经济区的主导力量之一,而香港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进入东亚经济区的桥梁和纽带,在此进程中,香港率先承接东亚经济与中国内地经济过渡的中间地带。其三,中央政府赋予香港特别行政诸多的自主权,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金融、旅游、会展和高科技制造业等多种功能的国际中心城市。
(二)社会环境的变化
1997年香港主权顺利实现回归后,经济进入转型期,三种因素影响了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一是经济运行遭遇严重挫折。回归前,港英政府操纵土地价格,诱发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和土地房屋价格的大幅起落,资产价格急剧波动,出现这些情况,为投机资本套利创造了空间;同时,部分游资被抽离港市,短期资金匮乏,使调控手段失灵,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见图二);随着中资进入香港,经济逐渐恢复稳定(见图三);二是转型中出现的社会风波。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所谓民主党人士和反动社团势力破坏和干扰香港的政治社会稳定,煽动和制造社会矛盾,经济衰退诱发预期波动,引起香港社会动荡,给香港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第三,产业结构的第三次调整。香港的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三次结构调整。50年代初期,由渔业加工向贸易加工转型,80年代由贸易转口加工向加工制造业转型,90年代以来,由制造业向金融服务业转型。9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的明显变化是,一产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二产比例下降,三产比例则明显上升,其中,金融服务业的比例上升最为明显,同时,受制造业北迁和技术创新不足多方面因素影响,高附加值制造业北迁,促使二产比值下降。香港和澳门主权实现交接之后,香港、澳门和内地以及台湾形成我国目前所特有的两岸四地、相互平行的经济区域结构体,CEPA就是在主权国家内平行经济体间产生和形成的合作机制。
1997年,东亚国家资本市场受到国际投机资金的炒作,因各国资本市场自成体系,短期内,各国的外汇储备额无力应付巨额投机资金的压力。投机资本不仅破坏东亚货币、股票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也给包括香港在内的东亚区经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见图一),长期积累的外汇储备一夜之间化为泡影;香港经济经历金融严冬之后,受“非典”肆虐和转型前积存的经济泡沫成份,拖了香港经济的后腿,尤其是2001年以来受全球性通货紧缩的波及,转型期香港经济可谓遭遇严重波折,一段时期内,资本市场负效应还没消退,楼宇价格大起大落,制造业出现萎缩和财富大面积缩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影响。
中央政府运用宏观政策 ,结合香港实际和国际贸易规则,对香港做出新的经贸关系安排。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enership arrangment,简称CEPA)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CEPA的运行机制
CEPA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下的具体实践,也是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双边贸易机制的规范。进一步说就是,CEPA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世界经济的两大潮流趋势的顺延,这种顺延是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示范和引导下进行的,既是因应我国加入WTO,运用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则,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所以,CEPA是香港与内地之间通过建立类似双边自由贸易的运作机制,双边机制的出现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依据是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般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地理上邻近的国家通过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货物、资本、有效劳动(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建立经济协作分工体系。一般将区域经济组织分为四种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
1、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在成员之间取消了所有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但对非成员有不同的关税水平;
2、关税同盟:当自由贸易区取消成员间的贸易壁垒、设定统一的对外关税时,便是关税同盟。完全的关税同盟也对数量限制、出口补贴和其他贸易扭曲进行协调,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中以同一种声音出现;
3、共同市场:共同市场除了商品和服务在成员间自由流动以外,还涉及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是深层次一体化;
4、经济联盟:除了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外,经济联盟还包括国家经济政策的统一及政治上的联合。
(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度兴起,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除日本以及香港以外,几乎所有WTO成员均是一个或多个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员,而建立多边的贸易关系,成了世纪交替时期各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第一目标。
区域一体化发展较快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 欧洲一体化成功示范,激励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 美国对区域一体化态度发生转变,从以多边方式回应欧洲的区域行动变成以区域方式回应欧洲;
第三, 发展中国家改变封闭式的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一体化有了长足发展。
近十年,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区域一体化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幷行不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得更快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表明,在开放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区域化与全球化二者相互渗透,互相依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区域内部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
2、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愈加成熟。欧盟成员从最初的9个成员扩展至目前的15个,从减免关税、建立关税同盟开始,陆续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渔业政策、贸易政策和财政政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扩展趋势毫不逊色,NAFTA正在试图实现整个西半球的区域经济联合,涵盖贸易、投资自由化、环境保护、劳工权利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东盟(ASEAN )自成立以来先后二次扩大,现有成员10个,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标志东盟向区域一体化迈进,同时,2010年东盟投资区,将实现区内无障碍的资本流动。
3、区域内合作与跨区域间合作相交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又包括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是典型的区域内合作。从1996年开始两年一次的亚欧会议(AESM)正成为东亚和西欧两大地区发展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欧盟拟与南方共同市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也在计划与北美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4、在区域组织运作方式上,以分享市场为动力的松散性区域化组织与以契约来维持的机构化的区域化组织幷存。
超越国家的地区性行政和决策机构,以单边自愿为基础和成员国的协商集体行动开展经济合作。与之相反,欧盟以法律形式约束成员之间的合作,以法律的形式分别规范了“欧元区”创始国的财政行为和“欧元区”成员与非成员国的货币关系。
5、区域一体化加快了各国改革、调整和开放的步伐。一些国家根据一体化组织的要求,逐渐取消阻碍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采用较为灵活实用的合作机制,利用地区内部市场来扩大需求,进而带动国内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的国家把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实现本国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这种新型的地区合作模式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CEPA因新区域主义的兴起而孕生
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它与传统区域主义或者是旧区域主义观念(Old Regionalism)区别之处在于,新区域观倡导的是完全自由的多边贸易机制,先进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平等的贸易规则下,发展多边互惠互利、分工协作、合作双赢的贸易关系。上世纪末以来,新区域观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理解和执行,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中下游产业,欠发达地区经济也放弃了一贯闭关自守和反对市场经济的做法,各国对外经济政策倾向于尽可能地加入国际贸易组织,聚集更多的贸易伙伴,使本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避免遭遇“边缘化”的命运。
显见,新区域主义观的作用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在于对区域内要素配置起到正面的推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对实现效益最大化和产业集中度十分有益;不利的方面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使落后地区边缘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一些小国和弱国在自由贸易席卷下,除获得直接投资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量外,在投资和贸易驱使下,小国和弱国在新国际分工关系调整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新区域主义主导的经济合作是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协商组建特定的经济组织或以契约方式履行的一种政府行为(或者说是官方行为)。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整个进程,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是国家、产业和制度(或者说是合作机制),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自然人,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和制度提供保障机制。行为协作以合作契约为准则,由直接参与组织或从事生产要素的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实际运作的经济行为,微观主体一般是企业或者是自然人。
综上分析,CEPA是回归以来香港经济遭遇波折后,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恢复繁荣的政策安排,也是新区域主义主导下,实现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机制。
三、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模式探讨
CEPA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两岸四地合作模式提供了示范。审视CEPA,它是在“一国两制”基础上,香港与内地实现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如前文中所陈述,CEPA既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一项政策,同时,也是开启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一把金钥匙。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与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和货物贸易进行政策安排,提供贸易和合作的长效机制,它的特性表现在:其一,CEPA是政策引导下的投资、服务贸易便利化的长期制度约束;其二,针对关税成本所制订的专门的税收政策,降低港货进入大陆的市场限制,使港产货物能以较低成本进入国内市场,随着今后内地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CEPA对提高港产货物的价格竞争十分重要;其三,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市场饱和,而沿海地区企业的生产能力仍在继续积聚,生产能力过剩和有效市场需求下降两大突出矛盾影响了内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在资本形成前期,企业扩大再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2001年和200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增加,2003年四季度,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与国际同类产业竞争的矛盾,香港先发优势在内地生产能力整体过剩的趋势下,为香港与内地双边贸易合作,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产货物的长期需求,提供走向世界的一个渠道。
同时,CEPA在香港和内地间搭建了一个政策平台,使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合作机制成熟起来。在全球区域经济隔阂相对较深的情况下,各地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CEPA对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无疑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首先,香港是国际资本十分密集的以金融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经济体,金融服务业占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内地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企业面临资金瓶颈难以解决,尤其在宏观调控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期,一些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些地区调控手段失灵,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因此,香港与内地的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香港的市场经济十分完善,对内地而言,可以利用CEPA合作机制,引进资金来源,增强竞争力。其次,全面放开是今后的总体走势,国内市场对香港银行业、证券业进入内地的限制措施将逐步解除,同时,利用WTO机制解双边贸易遇到其他问题,将会越来越普遍,CEPA为香港发挥国际功能都市弥补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需求,深入看,CEPA不仅为香港走进内地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香港发挥城市功能,作为内地中小企业走向世界发挥作用。所以,从长期来看,CEPA为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提供新的示范,台湾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可以借鉴CEPA方式,进一步运用。
(一)自由贸易区合作模式
CEPA实施之后,内地与香港的自由贸易基本形成,设想按照惯性操作,内地与台湾,台湾与港澳,港澳与内地,三者之间通过建立准自由贸易区提供货物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政策安排。在临近地区,四地建立零关税区,为四地间货物通关、资金、信息及人员自由通行提供便捷的准自由贸易的服务载体。而且,必须在主权一致性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合作方式,建立长效的经济合作机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协作,
(二)“两极一带”的海峡经济走廊战略布局
传统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以增长极的增长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作为中心极的腹地,要素流在中心极的辐射作用下,从周边地区向中心极聚积。这个要素互动过程中,要素流呈所谓“涓流”形式向中心极聚集,而中心极的富积要素向周边地区也以同样进行扩散。
闽台区域战略布局首要目标是增长极的功能定位。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区位来看,在台湾海峡两岸,散布着高雄、台北、台南、厦门、福州、温州等人口超过百万的地区中心城市,设想以这些城市的功能为基础,形成各自区位的功能城市群,将对提升海峡两岸城市经济持续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助作用。南部,以珠江三角洲为制造业中游产业聚集的增长极,北部,以海峡两岸闽台中心城市为增长极,辐射闽台两岸,同时,加强产业协作,加强闽台在石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服装、出口加工等多种产业的协作政策。
要素再次配置
南部增长极(珠江三角洲) 北部增长极(闽台经济区)
通过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素再配置,闽台经济的互补性,尤其是利用好闽台独有的地缘、文缘、血缘优势,将两岸经济整合为一个互动的整体。这种构想是基于我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总体形势和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政策基础,我们必须坚信,“一国两制”是解决目前台湾问题的基本办法,其他对两岸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有益的其他方式都应认真研究思考。
(三)多边多角更加开放的经济合作机制
经济合作机制中,多种经济合作机制的开放式经济体已经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竞争合作中的多边合作机制上,当今,许多国家将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作为进入国际社会的最好办法。事实上,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采取尽可能的建立更多的贸易伙伴,通过竞争合作,使本国处于有利的地位。它的积极的作用在于通过多边合作,参与较多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使其能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为引进和扩张市场创造更多的机遇。
两岸四地目前正在朝开放式经济合作的方向推进,CEPA为两岸四地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竞争,尤其在加入WTO之后,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四个经济体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利用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合作和国际分工,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更加开放的东亚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