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闽台高科技企业间的技术合作


  本章将对近十多年来的闽台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进行全方位的回顾与探讨,并把这种合作放在本书第一、第二章所提及的亚太地区21世纪的大环境与时间段中,依据我们倡议的合作原则与模式,进行合作前景的展望。当今世界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合作,大致有两种形态: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二是国家内的地区之间的合作。闽台高技术产业的合作属于后者。它是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福建与台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上的多视角比较

  对闽台两地高技术产业可以进行多视角的比较。这里仅就产业类型、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进行粗略比较。

  1.从产业形态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形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领先型”,二是“追赶型”。福建与台湾的都属于“追赶型”产业,亦即都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为目标。

  2.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固然两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背景不同,但有两个“趋同”现象。一是技术引进,二是 R&D。从前者看,两地模式相同,但都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微软、因特尔等跨国公司制造标准,掌握上游技术,两地科技公司通过引进技术生产复制品,也加上自己的创新,但缺乏核心技术。从后者看,台湾采取"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逆向模式;而福建则取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模式。由于侧重点不同,体现在相对优势上,福建在“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而台湾在“产业发展”(产品开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产品的市场扩张上,台湾优于福建。从2000年台湾统计资料看,包括监视器、笔记本电脑、主机板、SPS、桌上型扫描器、绘图卡、键盘、音效卡、滑鼠、掌上型扫描器等台湾“十大资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都在30%以上。

  3.从发展模式看,就台湾而言,1980年台湾仿效“硅谷”建立了新竹工业科学园区。科学园区的"集聚效应"促成了台湾高技术的崛起。从福建来看,目前全省各地、各级兴建的科学园区超过10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的科学园区有2个(福州科学园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覆盖电子资讯、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型材料和海洋资源利用等产业。此外,作为福建电子基地的还有厦门特区、福州市区、马尾开发区、福清融侨开发区四个。从这一角度看,两地的发展模式也比较接近,也各具特色。

  进一步地进行科学园区层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台湾的相对优势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第一,台湾科学园区的发展实现了“新竹—硅谷”的密切互动。由于硅谷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通过与硅谷“联姻”、“攀亲”成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依托于这一互动机制实现高速发展的。一方面,新竹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主要来自美国和硅谷的台湾留学生。他们作为“技术团队”从硅谷到新竹,再从新竹到硅谷,形成一种回圈互动。这种互动为新竹科学园区注入了技术活力。在这一方面,福建的科学园与硅谷及其它园区的互动机制,尚待建构。

  第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资本基础上的高技术经济空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风险投资。1984年,台湾颁布了"创业风险投资事业推动方案"。至今为止,风险投资在台湾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行业,已经成为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在台湾,一般说来,在高技术项目的市场分析认为可行后,即可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营运,业绩好的即以第三类股票发行上市、上柜。

  从上述两点看,福建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福建的高技术产业,不论是产业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与台湾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在产业类型上,两地高技术产业同属一类,但在产业规模上,台湾优于福建;在技术创新上,两地互有特色;在发展模式上,两地同中有“异”,体现在利用外部资源的机制上,台湾优于福建。

  二、闽台高技术产业合作的主要动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闽台在高技术产业合作上获得了长足进展。这里所说的长足进展是指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高技术产业正成为闽台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在投资层面,台商在福建直接投资的热点在转移。亦即由低技术、低增值的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价值高的产业转移。

  (2)在企业层面,两地企业合作的内容在发生变化。技术因素已成为合作的重要因素。以往“三来一补”旧模式让位于技术、产品、管理、资金和市场的多元合作。

  (3)在产业层面,尤其是在资讯产业,相互关联的、相互配套的合作在扩大。尽管在合作方式上仍是以“台湾接单—福建生产”为基本模式,然而,从近年的情况看,这一模式的层次和方式已发生了变化。具体说来,主要由台湾采取了新的合作形态,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将非核心业务以OEM、或外包加工等方式交委外合作厂商。二是将量级或具规模的订单以OEM方式委外于合作伙伴。三是在福建投资设厂,利用福建科技资源的优势发展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上述“三大合作形态”中,第三种的比例趋于上升。从台湾的统计数看,1995—2000年台湾资讯工业在两岸产值的比率:在台湾生产的产值由70%下降到47.3%,在祖国大陆生产的产值则由14%上升为38.9%。从福建来看,在2000年福建资讯产业总产值中,台资企业产值占4成以上。这两个趋势说明,福建与台湾的高技术产业合作正向生产一体化发展。

  影响这种合作层次与领域不断上升的因素,除其他因素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的作用:从时序看,80年代政策优势是第一动力因素;进入90年代后区位因素、互补因素成为主要动力因素,总体上是三种优势相互交织,对闽台两地的高科技合作形成了"福建魅力"。

  (1)政策因素。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发战略,福建在全国对外开放中格局中“先走一步”。以此特殊政策优势与契机,一方面,改革开放“视窗”取代了以往福建"前线"的地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成了福建发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它引发了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的探亲热、贸易热和投资热,两岸企业界、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进展。

  (2)区位因素。闽台两地一水之隔,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区。多年来,台商的投资密集区相对集中在福建反映了我省的地缘优势。再进一层看,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还归因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在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中,时间成本、地区效应一直占重要的位置。依“莫尔定律”(MOOR,S?LOW),电脑晶片的密度每18个月翻一番(实际更短)。再从光纤技术发展的“吉尔达法则”看,光纤的宽频技术发展是每6个月翻一番。因此,高技术产业的本质是“速度经济”。被誉为台湾资讯产业“泰斗”的张忠谋认为,台湾一旦失去跟进速度,资讯产业将出现“雪崩”。

  (3)互补因素。哈佛大学著名学者M.PORTET认为,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援产业和企业差异是一个国家、地区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四方面看,如前所述,福建与台湾互有相对优势,彼此各有特色。这一现实情况,导致了闽台产业合作的规模、范围和水准不断扩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随着福建资讯产业实力的增强,互补面也随之拓宽。“九五”以来,福建开始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高技术产业被列为福建的支柱产业。这一变化对福建与台湾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对福建经济的整个运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福建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台商将投资视线转瞄准福建,并在合作中开发新的互补,从而又进一步推进了闽台合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