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新技术与福建农业发展


  当前,高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入于农业领域的各环节,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农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将在分析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福建农业发展与高新技术的直接关系。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以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将有效缓解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矛盾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现实威胁等。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民收入水准的提高、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的转换等,都有赖于高技术在农业中的不断渗透和推广应用。因此,探讨农业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一是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它已成为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条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在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二是生物工程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目前,在组织培养、花药培育等方面取得显着应用成果。快繁、脱毒技术的应用,单克隆抗体研制等大大改善了农产品品质。生物固氮也有突破和进一步的发展,将给农作物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三是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利用核辐射创造农业遗传资源,选育优良品种,取得了显着成就。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改良土壤、合理施肥、植物营养、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2.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在动物生产中,培育高产优势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以及对疾病的诊断防治是关键性措施。目前,我国已在这一领域取得显着进步。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动物。目前我国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上,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超数排卵、基因导入以及转基因动物鉴定的实验技术体系。二是胚胎工程的应用。我国在新鲜胚胎、冷冻胚胎移植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广泛应用于猪、牛、羊、兔等畜禽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胚胎分割技术,有效提高了优良家畜的繁殖力。三是畜禽疾病的诊断防治等均取得成效。在疾病的诊断防治上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研究成功鸡等畜禽的一些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单克隆抗体;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成果丰硕。此外,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猪生长激素的研究也进入实用阶段。通过体外注射猪生长激素,可促进猪的生产速度,增加瘦肉比例,降低饲料消耗。

  3.在水产业上的应用。我国高技术在水产业上的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准。如在鱼类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在核移植、诱导雌核发育技术方面,在鱼类性别人工控制及其生产应用上,在转基因鱼上,在细胞培养方面,在鱼类人工育苗上以及对海洋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均获得成果,并取得了一系列在生产上应用的成果。如对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大珠母贝、牡蛎、海蛰、黄鳍鲷等人工育苗获得成功,都有力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4.遥感遥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是对土壤温度、土壤透射能力的测定,植被、水分与病虫害的监测;热辐射测量;土地利用;作物估产以及可更新资源的评价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土地资源利用与监测的调查;土壤侵蚀调查及洪水险情监测;草地及森林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的估产调查等。

  5.电脑与系统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电脑在农业上的应用已遍及农业各专业、学科和农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阶段、过程。如作物生产管理、畜禽生产管理、机器作业管理、农业宏观分析、环境监测、温室控制、农业资讯服务和农业科研等。它已成为收集、贮存、处理、传递、检索、评价和应用农业资讯的重要工具。未来电子电脑的应用将成为农业经济竞争力、开发力和应变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电脑在我国农业经济活动中主要应用于:(1)农业资讯系统的建立。我国已建立了包括作物品种资源资料库、农业经济统计资源资料库、县级农业和土地资源资料库、农业文献资料库以及农业管理资讯系统。(2)统计分析和类比模型的开发。已开发作物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电脑和近交系统计算方法的软体,建立了作物产量气候的统计类比模型、土壤分析模型、肥料增产效应的数学模型、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模型、农作物动态结构模型等。(3)农业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援系统的开发。(4)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等。

  6.微波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利用微波对农产品进行杀虫、杀菌;农副产品加工的乾燥处理、种子处理、测定农产品的含水率等。

  此外,我国在农村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农业工程现代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林木生产及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设施农业、无土栽培、雷射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成果。

  二、福建农业结构现状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农业结构状况如何,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才能为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而传统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也才能为高技术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力地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高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尚有一定差距,福建与全国相比,即有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农业高技术发展的迟缓,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入WTO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福建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很大的升级压力,农业高科技发展任重道远。

  1.高新技术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

  产业结构即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也是度量科技发展水准的一杆尺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农业结构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在农业上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粮为主向农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

  一是粮经结构调整基本改变了以粮为主的种植业结构。1980-2000年,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从84.5%下降到65.46 %,下降了19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其中以花卉等为主的新兴高价值作物发展迅速,成为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是牧渔业快速发展,改变了种植业优先的大农业结构。1980-2000年,福建农业总产值从45.49亿元增加到1037.27亿元,增长21.8倍,年平均递增率17.9%。农林牧渔结构从68.43:7.50:16.22:7.85,转变为40.59:7.93:20.07:31.41,种植业比重下降27.8个百分点,牧业和水产业则分别上升3.9和23.6个百分点,牧渔业两者比重占大农业比重已超过五成,达51.48%。

  (2)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目前福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基本告别了长期以来依靠代代相传的“经验农业”时代,迎来了科学农业的新时代,从而带来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量由低变高,农产品品质由劣变优,耕地产出率、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果、茶、菜、蔗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优质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同时,畜禽品种、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水准有较大提高,工厂化集约养鸡、养猪迅速兴起。水产品养殖和水产加工水准不断改良,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优质率达80%以上,大大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及在大农业中的比重。设施栽培在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日益普及。由于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不断渗透,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均劳动生产水准则不断提高。2000年福建人均农业劳力创造产值为13359元,比1980年提高19.6倍。同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主要产品为:粮食1224公斤、茶叶16公斤、水果458公斤、水产品678公斤,分别比1980年的1076公斤、3.5公斤、17公斤和63.2公斤增长13.8%、3.57倍、25.9倍和9.7。

  总之,目前福建整体农业正在从资源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初步走上了技术替代资源的路子。

  2.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在高新技术推动下,福建农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升级压力,突出表现: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技术的新兴产业比重小。2000年,福建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比重分别为:40.59:7.93:20.07:31.41:,虽然渔牧业两者所占比例已达51.48%。但通常大农业结构优化的表现是:渔牧业比重占60%以上。大农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升级。再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2000年粮经比例为33:67,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高,同时经济作物中高价值作物比重十分有限。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差,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科技水准的滞后,农业生产只能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基础上,农业生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劳动,农业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丰富了农业技术结构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投入产出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原因,农业技术结构调整既滞后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得目前福建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尚不到60%。因此,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即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极少,高价值产业所占比重增长缓慢,使得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制约了内需市场的拉动和繁荣。

  (2)技术结构中以传统技术为主,高技术对农业的渗透有限。

  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中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准与世界先进水准相差10-15年,在高技术方面差距则更大:作物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相差20-25年;利用基因工程抗细菌以及延熟与保鲜研究领域,相差10-15年;作物生理生化研究领域,相差15年以上;农业电脑应用,相差20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相差15-25年;农业机械性能和技术水准,相差30-40年。

  目前福建农业科技虽然在一些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准,如水稻、甘蔗优良品种选育;柑桔黄龙病研究和脱毒技术;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水稻病毒研究;植物病虫害微电脑测报网路;畜禽单克隆抗体研究;大黄鱼等水产品人工育苗和贝藻养殖技术;食用菌栽培及加工技术等,但在农业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成果及其成果转化方面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准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广,把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去,以提高农产品品质,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3.福建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发展农业高技术是福建农业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星火计划等措施,福建农业高新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物技术处于起步阶段

  福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近几年取得可喜进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准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成就表现为:柑桔、茶叶、香蕉、水仙花等的组织培养和脱毒快繁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在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已成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BT工程苗,研制出杀虫、防病的微生物农药,用于水稻、蔬菜、茶叶、花卉等病虫害防治,推广面积累计已达300多万亩次;在转基因水稻研究上,福建省农科院遗传重点实验室利用基因枪法,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已获得水稻转基因植物500多株,正在进行后代遗传规律测定。但是与台湾相比,在研究的规模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上,福建相对薄弱,如蔬菜栽培中的生物农药应用面积不及化学农药的十分之一,蔬菜农药残毒长期居高不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农产品农药残毒检测技术方面,目前,福建仍以传统的生物检定技术为主,快速检验技术尚处研发阶段,成果有限。

  (2)资讯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决策的作用及影响日益明显

  农业资讯化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标志,其内容主要有:农业资源、环境资讯化;农村社会、经济资讯化;农业生产资讯化;农业科技资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讯息化;农产品市场讯息化以及农业管理资讯化等。目前福建伴随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农产品市场讯息化有较大发展,但其他方面则仍处于较原始的状态,以致于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正确地制定政策,农产品买难卖难、农民文化素质低下、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等、都与资讯滞后密切相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向精深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引进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如无菌包装技术、高压挤压技术、膜分离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等,并逐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广,促进了福建相应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如从台湾、日本引进的鳗鱼养殖和加工技术、芦笋栽培和加工技术、香菇栽培和保鲜技术,其总体水准已经接近或超过台湾、并逐步占领日本市场。这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及推进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