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本章将侧重对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做深入的剖析,以便于在与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必要的对比的基础上,探讨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在亚太区域21世纪中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界定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回报率等特点。高投入即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投资成本高,如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大约是传统企业成本的10-20倍;高成长即高科技企业具有发展的跳跃性,一批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资产可在若干年内扩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美国微软、思科、苹果等全球著名高科技公司以及我国的联想、方正、托普、新大陆等公司;高风险是指高科技产业必须面对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知识产权被侵犯风险等方面;高回报是指高科技企业一旦渡过创业期进入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资产迅速膨胀,资产收益率提高,并可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一个产业科技含量的评定、价值的形成过程、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等方面。虽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定和评价体系,但在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的具体领域,其界定仍然较为模糊。
1.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认定及其标准变化
1991年原国家科委将我国高科技产业划分为:微电子和电子资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太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理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等。在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上,原国家科委在《高科技产业区高科技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了四个标准:(1)高科技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2)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以上,且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10%;(3)用于高科技产品研发费用应占总收入的3%以上;(4)技术性收入和高科技产品产值总和占企业总收入的5%以上。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部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的通知中,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范围划定为:(1)电子与资讯技术;(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5)航空航太技术;(6)现代农业技术;(7)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8)环境保护新技术;(9)海洋工程技术;(10)核应用技术;(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与此同时,国家科学技术部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主要条件为:(1)从事上述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单纯的商业贸易除外;(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3)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4)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新办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占总投入60%以上。
此外,2000年9月28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联合发布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涉及11个领域2056种产品,比较系统、完整地涵盖了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资讯、软体、航空航太、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以及农业领域,并根据技术水准分为高、中、低3档,确定了“入选”原则:产品的关键技术必须属于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在关键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产品目前处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替代进口或出口创汇,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
2.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福建省除了根据国家标准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界定外,还从动态的发展角度,根据省情来进一步确定适应福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界定在电子资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环保、能源技术等领域,其中,电子资讯、生物、海洋、环保新技术是福建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十五”期间,福建省要重点推进电子资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海洋开发、先进环保等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福建省“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将力求在如下方面率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和跨跃式发展。
(1)电子资讯技术。首先要大力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一是实施一批"数位福建"骨干工程,推进政务、金融、外贸、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领域的资讯化进程。二是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三是建设资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速宽频资讯网,重点建设宽频接入网。四是制定资讯共用政策和资料标准,加强资讯化法制建设。五是强化网路与资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六是以资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
其次是发展电子资讯产品制造业。一是开发数位移动电话机、光通信传输系统、天线接入系统、接入网系统设备、资料资讯网路系统设备,通信、电脑终端产品、"3S"空间资讯技术产品和应用软体。二是开发数位高解析度电视机、高密度数位影音光碟机、高级音响设备。三是发展新型元器件,大力发展软体产业。加快福州、厦门国家级软体园区的建设,培育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软体产业集团,积极开发各类资料处理软体以及适合省情的各种应用套装软体,努力开发"数位福建"所需要的资讯软体系统和应用软体产品。
(2)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重点以农业、医药应用技术为突破口,发展“二新一绿”,即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和绿色食品,逐步形成生物技术产业群。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重点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能好的农作物、畜禽、林木、水产新品种,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疫苗、食品添加剂等生物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生物医药开发研究的重点是基因工程技术与产品,肝癌、胃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致病基因诊断的转基因治疗;细胞工程的细胞治疗;微生物发酵生产药物等。开发高效、无公害、集约化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发展无污染绿色食品,并形成产业化大规模生产。
(3)新材料技术。新材料领域重点研究开发"三特一新"技术和产品,即特种晶体、特种陶瓷、特种塑胶和纳米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光催化功能等新材料技术。逐步壮大新材料产业,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支撑。重点开发光电子晶体材料及应用系列产品;工程塑料、特种复合纤维、特种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产品;以工程陶瓷、电子陶瓷和纳米陶瓷为主的陶瓷材料产品;永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系列产品、光催化功能系列产品以及其他合金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等。拓展新材料在微电子、医疗、农业、化工、环保、建材、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炼油化工一体化”中下游系列新材料、新产品。
(4)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制造业升级所急需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业过程中的先进控制技术,加快高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我省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与产品制造能力。(a)机械类: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智慧化电器、智慧化工业控制部件、镭射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等。(b)交通运输类:智慧运输系统(ITS)、高等级公路施工养护成套设备、集装箱联运系统及运输装卸成套设备、高速客船、大型特种船舶等。(c)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应用虚拟技术、CAD/CAM应用、柔性制造系统等。(d)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工业综合自动化;交通、电力等重大工程的监控、管理系统。
(5)海洋开发技术。海洋技术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重点发展:(a)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培育海水养殖新品种;(b)研究海水水产工厂化育苗技术、规模化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c)积极采用DNA晶片、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重点研制海洋系列特效药物;(d)研究以海洋资源量丰富的鱼、藻、微生物为原料,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功能食品。
(6)先进环保技术。重点发展:(a)城乡污染控制及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b)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c)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d)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饮用水净化新型装置。(e)海洋环境保护。(f)环境监测和遥感技术。(g)农业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恢复技术。(h)微生物降解污物的处理工艺技术。
二、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1.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在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下,福建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经过10余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福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并初步形成了以福州、厦门、泉州为核心的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以龙岩、永安、三明、南平为核心的闽西北高新技术产业带。目前全省已建立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火炬计画闽东南电子与资讯产业基地和2个国家火炬计画软体产业基地。至2001年11月,经福建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共有459家,全省有30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画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的有7家。据科技部1999年监测,福建科技进步的综合水准居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居全国第6位。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81.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6.6%。目前,福建已基本形成了以电子资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支柱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福建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着自主开发能力较差;科技成果包括高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过程还比较慢;科技队伍在数量和品质上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尚有待改善;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尤其是风险投资机制没有形成,资金投入不足等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准,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有限。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6%,低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水准。二是技术水准不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从全省来看,普遍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如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电子资讯产业仍然是以加工组装型为主,自主技术少。三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力弱。由于高新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不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目前福建省企业技术设备中属于80年代以后水准的占不到1/4,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9位,新产品开发项目居全国第23位,高新技术尚未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第二,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不平衡。全省除福州市科技园区和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外,还有泉州、漳州、三明、南平、莆田等5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福州和厦门高新园区出口创汇分别位居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16位及20位,其余各项指标均在20位之外,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省内高新区聚集度不够,大部分是一区多园,过于分散;缺乏规划,忽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高新区管理体制以政府派出机构为主,部门介入较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人才短缺,不仅仅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甚至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也同样短缺,因此,高新区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2.福州、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目前福建省有福州和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有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福州市自实施“火炬计画”10余年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指导下,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5亿元。经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12家。
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福州于1991年建立了“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通过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画”专案、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画专案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总量保持年平均50%左右的递增速度。园区内,从事电脑、软体发展、电子及通信行业的企业40多家,拥有博士、硕士、本科生2000多名。近来又创建了福州软体园、福建留学生创业园等新园新区。
目前,园区在电子资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已崭露头角。几年来,福州市通过与省内外10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密切联系,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福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电子资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正日益成为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明日之星。
(2)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厦门市是福建省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等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厦门市最具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2000年厦门市国内生产总值501.15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49.5%。厦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7家,2000年实现产值30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9.2%。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3亿元,工业产值104亿元。
厦门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于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区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成立于1990年12月,由原国家科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目前开发土地面积已达95万平方米,区内有ABB、DELL、松下、东芝及TDK等国外知名企业,以及厦华等国内品牌企业80余家,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人均劳动生产率达42万元,在全国53家高新区中排名第6位。
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主要发展电子资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生物工程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有38家,占开发区内企业数的88%。1999年,总收入达63.8亿元,工业总产值65.4亿元,工业增加值14亿元,出口创汇3.29亿美元,利润3.82亿元,上缴税收总额2.83亿元,以上资料分别占全区的93%、94%、95%99%和95%。由于开发区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一批16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在“一区多园”发展战略指导下,先后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火炬软体园、思明软体园、路桥科技园和北大生物园等,其中软体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画软体产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厦门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当地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都起了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
除上述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在我省的发展,省政府先后还批准成立了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福建省科技水准,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起了重要作用。
三、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80年代开始,福建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重点,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全面展开。目前已初步形成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仲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级政府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个国家级、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软体园区、13个国家级(省级)星火密集区、8大星火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火炬计画“闽东南电子资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日趋完善。
1.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0-1990):1984年,福建省委召开三届九次会议,提出振兴福建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以智取胜发展战略。1987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会议,确立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6):进入90年代,国家连续推出“国家科学技术重点推广计画”、“科学技术开发贷款计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画”、“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画”等措施,1996年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先后制定颁布了《技术创新纲要》、《技术创新工程方案》、《“九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等政策、法规。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做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福建经济的决定》,提出实施“振兴计画”的战略要求和总体目标。同年,福州、厦门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随后成立了泉州、南平、漳州、三明、莆田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电子资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3个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优势。199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稳步调整阶段(1997至今):1999年国家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跨世纪科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指出技术创新、加速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方向和道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在这一阶段,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政府、市场推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技术创新的主体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市场关系尚未完善,而计画体制的惯性还在起作用,表现为政府尚不能自主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尚显乏力;市场需求的拉力不足,而政府的推动力又未能很好地起到作用。
2.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为了实现“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5%的目标,福建省将实施科技产业化工程,即培育销售额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实现技术成熟及完成中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
目前福建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2000年全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25家,其中30家为国家火炬计画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81.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7%,创税利96.3亿元,出口创汇额37.4亿元。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达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在电子资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已显示出领先发展的优势。据国家科技部最新统计,福建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指标居全国第6位。
从福建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情况看,基本呈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省技术水准的提高。“九五”期间,福建省加快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使电子资讯产业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经济增长点,连续5年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电子行业第7位元。此外,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海洋产业等领域快速发展,对全省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和整体技术水准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
(2)“数字福建”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福建省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线,强化技术创新体系,扎实推进“数位福建”工程项目建设,推进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资讯化。到2002年,福建省政务资讯网路工程已建成开通,省互联网交互中心已实现省内网路互联互通,电子商务、资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示范工程及数位福建鼓楼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此外,福建省还建立省级高技术产业资讯管理系统和专案储备库,促进了高技术产业专案管理工作的资讯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3)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企业经营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九五”以来,福建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大、调高、调优、调外”为原则,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一是集中力量狠抓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从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程;二是结构调整与企业改组、改制相结合,加快企业经营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996-2000年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47.2亿元,年均增速17%,比“八五”增长2.1倍。在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新材料、更新新设备等“五新”企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先地位突出。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地域分布看,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发实力最强,五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力相对较弱。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拥有“国家火炬计画闽东南电子与资讯产业基地”、“国家863计画智慧电脑领域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火炬计画软体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软体园区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福建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落户在上述园区内,如1999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208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29.8%,对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突出。福建所属5所重点高校与创业服务中心、开发区建设紧密结合,13所开发型科技研究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改革,按科技型企业管理机制运作,增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80%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援。
(6)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福建省现有民营科技型企业2470家,从业人员6万人,技工贸收入349亿元/年,创税利36.7亿元/年,尤其是外商投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如冠捷电子集团、柯达集团、中华映管、戴尔公司、华科光电等一大批具有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的投资项目落户,既提高了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准,也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在福建省已审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0%以上,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氮化镓基高亮度发光材料等3个专案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案计画。新大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创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民营科技企业被列为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注:资料来源:王发枝,《福建开放重大科研专案招标 民营企业实力惊人》,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1月12日。)
(7)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福建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科研攻关、星火计划、燎原计画、丰收计画和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省农业综合技术开发、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和深加工技术开发等各具技术特色的农业技术领域不断突破,2001年6月,《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了在“十五”期间至2010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十大农业科技行动的目标,并将重点放在建设福建省农业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动物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以加快植物、动物、微生物转基因研究等。
(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福建省委六届十次全会后,福建省在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措施,从财税、资金、人才、进出口等方面,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