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一贯道是内外条件具备,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先机的宗教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败退台岛人心惶惶,经济困难,急需外力援助,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带着老牌帝国的国际影响力而来,带着发放救灾物资而来,它们吸引普通民众加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以一定安慰,迅速扩展势力。而这时一贯道却正处在「官考」、「魔考」、「风考」等恶劣环境下,于是,一贯道主动修正自己的作为,扬弃不合时宜的戒律条规,借鉴15代祖王觉一废除杂糅学道枝节,只崇尚格物致知、涵养心性的做法,提倡柔韧平和,倡导通过劳动者双手自力生存、谦恭为人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感染信众和求道者适应当下现实。同时,其又始终坚定秉持汇三教而归一、合万法而不二,得者成仙、见者成佛、修者成圣的思想,使其在崎岖艰难的道路上逐渐具备了生存发展的适应力。六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经济逐渐好起来,社会、人心跟着也安定下来。尤其人的自信心提升,人们开始找寻自己的文化特色,自然从精神抚慰上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足珍贵来。一贯道适时出动,趁势而上,率先掀起「文化复振」运动和民族精神寻根浪潮,加入推动普及通俗化古籍经典和重新编辑出版幼儿启蒙读物工作,并应青年学子对经史子集国学经典喜好之所需,以一贯道教义的解读,强力推播儒释道思想经典,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广泛开办有关学习研究传统典籍的民众课堂,让民众广泛参与听讲传统文化经典,触动信教者和教门边沿人的灵魂。为自己赢得了时代和社会双重嘉赏的高分。这些举动,使得一贯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势力范围疾速扩充,横扫本岛南北。
二、道商合一、以商养道的办教模式始终得到贯彻
台湾一贯道承袭大陆发展时期道商合一、以商养道的传统并在岛内发扬光大。提倡边从商赚取生活所需,边行信教传教,这样使教商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其与别的传统宗教最大不同,就在于不承信众供养,自食其力地从事世俗的生产和买卖。这样,信众的物质负担小,没有压力。也由于一贯道是底层平民为主组成的宗教团体,既没有香火地,又需谋生养家糊口,如开设小店铺之类。在台湾,一开始适应农业环境,后来当社会转型,农业社会迅速转化为工商业社会的时候,道众们也不得不投入工商业行列。一贯道首领多有兼营工商的传统,他们用获利补贴道务。由支线发展而起的「基础先天」、「发一崇德」、「宝光建德」、「兴毅南兴」等,后来都是颇具实力的企业。「宝光建德」在新加坡创立的天银化工公司,现为世界五大薄荷脑生产产业之一。「发一崇德」创立的食品企业「崇德发事业公司」产品行销东南亚,其商标已在大陆注册;长荣集团董事长张荣发在公开半公开的场合说,其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笃信一贯道。
三、生性平和的宗旨,不至絶境永不抗争的思想,使得一贯道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道传台湾,一贯道并未改变长期处于「官考」等外部环境禁制之下。生存环境不允许其明目张胆地大肆传播,就只能自降身段,谦恭布道,用自己的道统观念影响信众。其忍辱负重,经过30多年苦苦支撑与努力,才在台湾成功取得合法化。其逆势而为、勇于迎接考验,以「自我反省」、「以德服人」的做法,使其慢慢成为坚持重视传统伦理,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先的教派,加上客观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经济繁荣而盛行功利主义,人们的精神需求转向对传统道德的渴望,终于,它走向了八十年代最主要教派之一的高位,从而达到巅峰与辉煌。但另一方面,一贯道为了合法化而设法攀附政权贵柄,也令人垢病。官方从严厉查禁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到成为其在选举政治中任意摆布的重要棋子,这是政教双方经过比较漫长的「磨合」之后获得的结果。这相互间的功利欲,使双方最终结盟,延续各自的「薪火」。
四、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审视一贯道,集体团队色彩为其发展过程留下了比较突出的烙印
前述一贯道开办各种实业外,还参与岛内、大陆和国际各种慈善公益事业,且都有较好的业绩表现,足以让人感到其集体团队精神的闪光。集体团队精神和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之间,无疑有着较深刻的关系交集。集体团队精神的作为,一贯道算是从宗教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例值得肯定的范本。在这个范本里,我们不难看出层次的分明和条理的清晰。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哲学宗教式的集体团队精神。传统民间的伦理,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形成有固定的人际间行为准则,仁爱、体恤、慷慨大义、忠于职守、勤俭节约等,都是在准则规律的文化范畴之内。这些在儒释道三教中都能随处找到的准则,一贯道则在其发展实业、公益慈善等大众关怀过程里,用切实的行为加以表现。这些表现,实则是其争取民间信仰各种教派的民众的尝试,其中还暗含着希翼挤身上流政治体系的意涵。五、一贯道的不可取之处也很明显,在台湾尽管已合法化,但道外社会对其仍不甚瞭解
一是其秘密结社传教的传统,使其永远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二是保守怀旧的思想基础,使其内部处于封闭状态。三是巫术的运用至今犹存,终归带着迷信思想。这也正是为什么一贯道已在台湾合法化、信仰人口大增、海外传教活跃,却未引起学界重视研究的重要因素。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