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文化遗产信息化等技术把博物馆的工作推进到了数字化建设新阶段。博物馆的应用技术、工作方式、传播知识的模式、速度、广度、深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建设,应包含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信息化即数字博物馆建设。
【关键词文化遗产信息化数字博物馆
Abstract: Nowadays in the world, computer,network and culture heritage informatization have pushed museum to a new stage of digitized construction. There is an unprecedented change occurred in the museum in applying technology,manner of working,dissemination mode of knowledge,speed,extent and depth. In 21st century, the museum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museum informatization, that is to build digital museum.
Key words:Culture heritageInformatizationDigital museum
博物馆信息化的目的是建立博物馆的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征集、收藏、展示文化遗产信息。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含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博物馆的职责就是保存这些财富,并通过全面、持久、深入地研究,把它所藴含的知识——人类文明的精华展示出来,传播给社会公众,以提高公 众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多方面发展。因此,二十一世纪以来,只要一打开互联网输入某博物馆的名字,其文化遗产信息都会以“天涯咫尺”的速度扑面而来。而今,世界各国都已形成共识,文化遗产信息,无论其形式是文字还是图片、影片,都比文化遗产的实体在时间上、空间上传播得更广。而且,拥有文化遗产的信息比拥有文化遗产的实体容易得多。所以,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信息工作进展如何,直接影响着博物馆传播知识这一基本功能的实现。桂林博物馆在新馆建设启动的今天,在对如何建设一座符合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功能需要的现代化、综合性、地方性的新桂林博物馆进行全面规划的同时,其中应包含文化遗产信息化,建立“桂林博物馆的虚拟博物馆”——桂林数字博物馆。
一、桂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社会意义
数字博物馆涵盖了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维护与储存以及应用的完整流程,将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信息工作的各环节、各组成部分,都集成到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包含工作模式、技术方式、组织机构,即以技术的集成构成平台、以组织机构的集成为保障,实现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信息工作一条龙运作。使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工作流程简捷高效、相关岗位协同作业。全方位的向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观众开放,实施共享式的信息成果利用,实现单一资源或成果在多种领域的应用。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行政管理、观众服务等提供一个完整、高效的服务平台与服务工具,更好地推动博物馆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为公众自助、探索性地寻求知识提供更大的方便。
数字博物馆是新时期博物馆人积极履行传播知识这一职责时的工作产物。数字博物馆在传播知识时,摆脱了传统博物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参观”博物馆,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手机就行。另外,传统博物馆一般展出的是可移动文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往往无法进行集中展览。数字化博物馆则弥补了这个缺点。它利用现代技术,可让参观者在网上博物馆内将本区域的各类遗址、庞大文物、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遗迹的复原情景、工艺等一览无余。
桂林素有“游山如观画、看山如读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之称。而今,桂林市委、市政府已确立了“文化立市” 战略,桂林博物馆是地方的综合性博物馆,桂林博物馆人更有责任研究、展示好桂林文化遗产,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征集、收藏、展示桂林可移动文物的工作层面上,而应该把视野扩展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同行业的工作领域里去,尽我所能地加快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二、数字博物馆建设对实体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与辅助作用
博物馆信息工作数字化方式的实现,决不仅仅是添置几台数字相机和电脑。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带来的是技术方式、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的改变,其结果是促进博物馆事业大步前进。
1.数字博物馆是向外打开的另一扇服务窗口
实体博物馆的丰富资讯可以从这个窗口传出去,社会公众的需求、意见可以从这扇窗口传进来。因此,数字博物馆可促进实体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密切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加强公众与博物馆的相互瞭解。
2.数字博物馆是促使潜在观众变为实体博物馆观众的桥梁
数字博物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庞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古遗迹复原情景等参与展览。其丰富的收藏、有趣的活动,虚拟的场景等可激发人们参观实体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进而成为实体博物馆观众。
3.数字博物馆是广泛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渠道
路途遥远,时空阻隔,难以亲临实体博物馆的人们可以通过在数字博物馆里遨游瞭解某个博物馆的历史、欣赏某个博物馆的著名珍藏、参加一次虚拟探险或某个有趣游戏和活动等。其体验感受虽不如亲临实体博物馆真实,但数字博物馆提供的广阔视野以及对博物馆文化生动、深度的阐释,会加深人们对博物馆的瞭解和热爱,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赢得社会对博物馆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4.数字博物馆是促进实体博物馆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在数字技术进入实体博物馆之前,实体博物馆均不同程度存在藏品家底不清、业务档案保存不善、查找使用不便等问题。数字博物馆的引入,可促进各种资料的整理并进行数字化保存。特别是实现自动化办公的博物馆,其资料的存储、调用都很方便。这不仅加强了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
数字博物馆建设可分为博物馆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维护与存储、应用三大组成部分:
1.博物馆数字化信息的生成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工作应包含馆藏文物(器物)、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名胜古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方面(简称文化遗产)以及博物馆的行政管理、观众接待服务等工作信息。博物馆数字化信息的生成,可通过打字、文献扫描、文物数字影像、拍摄等方法进行。
(1)数字摄影。拍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名胜古迹)、馆藏文物时,为了获取高精度数字影像文件,应该使用大型专业数字摄影设备;拍摄博物馆重要活动、观众服务项目等信息,可使用小型专业数字摄影设备。
(2)数字摄像。拍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活动等方面题材时,为控制数字影像技术质量,可增加色彩管理设备与应用软件。
(3)大型平面文物扫描。获取古代书法、绘画等文物数据,可利用大型专业平面扫描仪一次扫描尺寸08×12米,其精度能满足复制需要。
(4)球幕建筑扫描。获取博物馆展厅、古建筑等题材的交互式动态影像,效果应该好些。
(5)书刊扫描。主要用于获得图书等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文件。书刊扫描,可采用平面扫描仪和扫描笔两种工具进行。平面扫描仪能一次性获取版面图文、扫描笔可根据需要取舍、摘録文稿。
(6)对于扫描分辨率较低的文稿可用打字的方法録入。
2.博物馆数字化信息的维护与储存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的维护与存储是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数字化集成应用体系中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建设。我们通过去北京、上海等博物馆考察得知,它具体包括:影像采集与管理系统、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基础技术平台的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1)影像采集与管理系统把数字影像拍摄、影像注録、加工、存储、查找等功能组合为一个序列,而且是基于网络环境完成。在野外、影棚所拍影像,完成基本信息録入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影像管理机房加工,进行分级压缩、存储,并根据需要提供给相关岗位。
(2)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馆藏文物(器物)、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名胜古迹、野外石刻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子系统,是数字博物馆文化遗产信息的核心部分。馆藏文物子系统应以国家文物局藏品管理有关规定为依据,紧密结合自己的藏品特点和保管部长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行开发、完善;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子系统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将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字、图片、扫描影像和録像等资料组合为一体,全面、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如桂林博物馆网站栏目《桂林名胜》,每一处名胜古迹都分别以地图(方便游客确认位置)、影视(图文简介)、动漫(古迹精华)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历史文献等进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子系统的开发,旨在根据区域内历史文化的特色,汇集、展示如桂林地区的桂剧、恭城油茶、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办公自动化系统针对博物馆的需求定制开发自动化办公的各项功能,实现符合博物馆功能定位的行政审批流程和业务审批流程,以及其它管理或应用性功能需要要求。譬如:系统中的协作平台、手机通知、馆外登録、内网办公等新颖功能,给日常工作提供方便。
(4)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均以智能化工程综合布线为基础搭建而成。它将各科室专业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体,构成“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全馆人员所登録的内网门户界面、展厅触摸屏、影视投影、导缆讲解器等数据来源均为基础数据库。
3.博物馆数字化信息的应用
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的应用是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数字化集成应用体系中呈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观众面前的部分,此前两大阶段的工作成果,全部在这一阶段展现。对内是提供给全馆人员使用的内网门户界面,对外是多媒体展示和网站界面等。
(1)博物馆提供给全馆人员使用的内网门户界面
提供给全馆人员使用的内网门户界面是一个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全馆人员使用内网门户界面,每人根据博物馆给予的授权范围实现登録目标,授权范围不同,界面呈现的项目内容有所不同。提供给全馆人员使用的内网门户界面可由三部分组成:①文字、影像采集与管理等业务专用子系统;②办公自动化系统;③信息提供、通知、动态发布等辅助系统。博物馆所有行政、业务方面的工作都将在这个界面上运行。
(2)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
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是面向观众服务的一项大工程,其类型:
①与展览组成有机整体的展厅多媒体展示项目,如桂博新馆建设中的“漓水春秋”陈列城建篇中的多重银幕立体影片《静江王城》、结合实物展品的《甑皮岩人》和《元明清城址变迁及城市格局演变》以及穿插于展览当中的投影等,对于弥补实物展品的不足、强化展览主体的表达、通俗地展示文物的知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展览文物精品陈列中《桂林明代梅瓶》等文物三维影像互动式观赏,可令观众获得观看实物不能得到的收获。
②多媒体视听区,数字放映厅或展厅的超宽视角高清晰数字电影如桂博新馆建设中的《某某在桂林》或《桂林板路》或《桂林名胜》、互动区的《桂博宝典——中国明代梅瓶》,利用最新数字影像技术,实现高清晰文物影像自由放大与多角度观赏等多媒体方式的内容标注。该技术,引导观众自主探索知识效果好。
③公共开放区的触摸屏式计算机导览,在礼仪大厅、展区各楼层展厅,设计内容丰富、美观的导览用触摸屏式计算机或讲解感应器,观众一旦走进展厅入口就会知道自己进入了那个展区。也可专为儿童设置一些低矮的触摸屏式计算机或语音感应器。也可只在展示桂林民族历史的《画里人家》等大型展厅设计触摸屏式计算机导览或播放超宽视角高清晰数字电影,而其它展厅和楼层的触摸屏式计算机导览都集中起来,改为在前厅的一角设立一个由十几台电脑组成的电子阅览室兼休息室(如宁夏博物馆),老人、小孩等累了可到此处休息或从电脑上继续参观。
④礼仪大厅设全彩色大屏幕和双基色大屏幕(如首博),全彩色大屏幕播放展览和重要活动的宣传影片、动画节目,双基色大屏幕播放展览、活动和服务的文字信息。也可合二为一(如宁夏)。
(3)桂林博物馆的网站界面
桂林博物馆的网站界面创建于2001年,中途有过停办,新版网站界面预计可与桂林临桂新区新馆的试运行和正式开馆同步进入运行和正式开通。
桂林博物馆网站界面应是桂林文化遗产及博物馆信息数字化集成应用体系信息成果在互联网空间的展示平台。桂林博物馆网站以“桂林博物馆,我的精神家园”为理念,强调地方文化特色,强调把全桂林作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桂林博物馆网站是桂林博物馆在互联网空间的宣传媒体,是突破时空限制的供观众游览的数字形态博物馆,也是为热爱桂林、热爱桂林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信息资源平台。
桂林博物馆网站界面针对访问者的不同需求,划分为展览回眸、精品鉴赏、古玩市场等十大板块,分别提供相应的信息,目前正在更新制作中。内容上,一方面保证博物馆基础信息资料的丰富,如馆藏文物、桂林民俗、桂林名胜以及桂林地区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学术资料等。另一方面及时发布桂林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以及公众服务信息。同时,配合人员招募,努力增加实用性信息与功能。
在展现方式上,不断充实具有更好效果的新技术手段,向视像化、视频化发展。不仅大量增加图片(如阿拉善博物馆的古动物展厅与包头的岩画展厅)。如果人力足够的话,还可编制“桂林博物馆网刊”(网络电子杂志)、互动式网上虚拟展览以及流媒体(3)视频短片和互动式球幕展厅实景漫游等。由这些界面体现的数字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人们进行文化娱乐、旅游不可或缺的新天地。
四、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前景
在数字博物馆搭建的平台上,除了展示文物,还有许多应用的空间和可能。数字博物馆的海量信息,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更新服务以及文物博览产业化。比如:“游客”在网络上参观了精美的文物或精彩的演示,可以通过终端下载图片、音频、视频,实施在线教育或编撰出版观众需求的电子图书。还可以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连通,为外地或者外国游客提供本区域内的文化景点介绍服务和指路服务、开辟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如文化旅游线路等,更加合理开发利用各种文化遗产。
申翠英(桂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夏虹(桂林博物馆,馆员。)
参考文献:
1.虞达文:《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南国早报》2009年3月21日。
2.李志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广西日报》2012年1月12日。
3.耿菲菲:《所谓“流媒体”:“名正”才能“言顺”》,《中国摄影报》2011年3月28日。所谓流式多媒体影像,“借用大家通俗的理解,此概念可定义为:把一组照片编辑成多媒体作品,融合音频、视频、动画、特效、互动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以全方位的立体视角给读者来叙述一个故事或传达某种信息。”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