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明方兴时期的瑶先民反抗兼并的考古学文化——民族考古学文化视野的瑶先民反兼并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中文摘要蚩尤氏族集团中的蚩是“苗族先民”,尤是“瑶族先民”。关于蚩尤氏族集团的族属文化在史前研究中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蚩尤氏族集团是东夷氏族集团的一支。本文以考古学文化视野进行探讨。

  【关键词蚩尤氏族集团考古学文化史前研究

  Abstract: The Chi clan of Chi-You clan Group is the ancestor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and the You clan is the ancestor of the Yao nationality. There is still a dispute about the Clan Attribute culture of the Chi-You clan Group in the prehistoric study. Most of the scholars deem that Chi-You clan Group is a clan of Dong-Yi clan Group.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 in archaeological culture.

  Key words: Chi-You clan groupArchaeological culturePrehistoric study

  神话传说,在盘古之后进入了三皇的时代。三皇的时代,考古文化学上的旧石器时代,“长很多头,有很多兄弟,是许多部落领袖幷存的象征。”〔1〕兄弟分管九州,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已经渐渐有了不同的地域观。也就是说,瑶族先民自原始人萌生了地域文明观念,文明方兴,护卫文明的斗争随之产生。我们就从此切入追溯瑶族先民反抗兼并争战的文化渊源。

  一、三皇时期的反抗

  最锋利的獠牙也是最柔弱的“七寸”。我们今天看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要历史客观地分析瑶族先民没有当代高科技先进的卫星系统和全球定位让瑶族先民依赖“单向透明”实现精确打击,在古代争战中占尽便宜。“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我们怎么能用当今视野去要求瑶族先民像当代打一场高科技局部战争的能力?

  我们的瑶族先民“对谁进行反抗”和“谁迫使瑶族先民进行反抗”两个问题成为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试图说明的是,瑶族先民“对谁进行反抗”和如何 “反抗”,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析疑和思考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有别于其他民族先民的反抗,同时按照对立推理,又得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反抗。

  我们指的是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不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而是在抗争的意义上——的那种反抗。我们确信,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实际上是在渴望着自由。 

  考古学证据,大约公元前5500年到4900年的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多处遗址分散在河南省中部。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了曾有村落的遗迹,南部有窑穴、陶器,西部和西北部有墓葬,而村民们的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的中部。有六座半地穴的居址,分圆形和方形两种,房基的直径为22米到38米,面积不算大。在屋内发现炉灶的位置,同时在硬土层居住面边缘紧靠处有几个柱洞,均匀地分布着。〔2〕裴李岗文化已经是农业为主的文化。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伏羲氏,说他结绳为网,制造的渔猎工具,同时“画八卦”、“正娃氏”、“制嫁娶之礼”、“造琴瑟”,〔3〕这正是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的一种反映。伏羲氏之后是炎帝神农氏,他制造农具,尝百草,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

  其实,伏羲氏和神农氏也就是裴李岗人和磁山人一类氏族中的蚩尤一样的领头人物。

  严格意义上的蚩尤文化究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也许,回溯到公元前6000年到4000年那个时期,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和分化,就是蚩尤文化形成的雏型。而传说中的伏羲氏和女娲,炎帝、神农氏和稍后的蚩尤、炎帝、轩辕(黄帝),就是蚩尤文化与华夏文化形成的神话——三皇。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都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淮南子·览冥训》里则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哉;火炎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四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这两则女娲的神话传说,文史家们说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信仰。

  黄帝是继炎帝之后的一位部落联盟领袖,蚩尤也是与黄帝同时期的一位部落联盟领袖。尽管瑶族先民从神话传说中得知自己的氏族,但氏族终比神话古老得多,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氏族上来。据传,“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4〕这个若水即河南的汝水,古时汝与若音同义通,故称汝水。空桑,今河南陈留,地处开封。颛顼之后开始也多寂居在这一带,如“郑、祝融之虚也”,在今河南新郑县境,上面提到的裴李岗文化已证实。“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 和“登昆吾之虚”,在今河南汉阳县境。楚灵王说的“昔吾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在今河南许昌县境。这些地方连接起来,大体上就是颛顼部落活动的地方。他们分开离散活动,是后来的事情。

  帝喾较早就分部离散活动的迁徙,是因蚩尤部落的反抗争战所致。帝喾,按太史公的说法,就是高辛氏。帝喾部落时也有八个氏族,即:“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为之八元。”〔5〕这八个氏族分为两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他们和高阳氏族合称十六族。据传,“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6〕帝喾即帝俊。“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7〕与高辛氏八子之说契合。帝俊音转而为帝舜,所以这个部落就是帝舜之所从出的部落。

  帝俊部落初时活动于今冀、鲁、豫、皖的交界地区。《左传》说:“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因为经常与其弟实沈打架,帝怒“迁阏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舜弟名象,即象氏族部落,同“商人服象”之说有关系。也有说舜为有虞氏,在今豫东虞城一带地方。这个部落后来的发展线索不清楚,这与这个部落较早就分部落离散活动所造成的。

  蚩尤名称,是两个主要大部落结合的统称。蚩尤中的蚩部,是苗族先民部落,尤部是瑶族先民部落〔8〕。又传,蚩尤为九黎之君长,九黎又写作阢黎,也有说,黎就是钟离。“黄帝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9〕两曎即太暞和少暞, 所以蚩尤属古夷人。“夷有九种”,则以蚩尤为代表称为九黎。古夷人的氏族部落还不只这些,如有仍氏,仍氏的首领为舜之乐正后夔,就不包括在内。加上南北同他们有联系的,如肃慎和古越人,那就更多了。

  可以明确的是,九黎部落联盟,是苗族瑶族两个主体部落组成的联盟群体,其酋长以蚩尤冠名。“尤之音与傜同, 当是瑶人加入了三苗(九黎) 部落, 所以蚩尤也和瑶人一样, 以狗为图腾。”〔10〕有学者还“通过盘护神话研究, 来揭示苗、瑶、畲民远古时代的童年形象, 认识这些民族的历史渊源”〔11〕。“瑶族来源于(九黎) 部落属组成的双胞族, 以后融合为一个部落(部落联盟) 。”〔12〕瑶族原始社会情况比较复杂, 这一切, 另文再讲三苗各部的争战、反抗、斗争、起义, 还是回到本文要讲的问题。

  黄帝是继炎帝之后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 古代典籍中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多姿多彩。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也发生过激烈的争战, 特别是阪泉之战, 传说黄帝驯服熊罴豺貔豺虎等猛兽作前驱, 把炎帝部落打败, 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后来又和不服从命令的九黎部落联盟蚩尤部族大战于涿鹿〔13〕。战况光怪陆离, 十分凶险。蚩尤作大雾, 围困住黄帝的军队, 黄帝的手下有一个叫风伯的发明瞭指南车, 突破了围困。蚩尤又令风、雨兴风作雨。黄帝的手下则有一条凶猛的应龙的女儿魃作法, 使天无雨以大旱挫败蚩尤令风、雨兴的风作雨。蚩尤兄弟72人铜盔铜臂,英勇善战, 使魃不能上天成了孤魂野怪。迫使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对蚩尤, 将蚩尤部族大败于涿鹿, 蚩尤兄弟72人牺牲冀中之野。

  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联盟作战英雄, 上古神话中, 除了铜盔铜臂,英勇善战的蚩尤兄弟72人, 还有不少勇士, 有一位叫刑天,史传黄帝设计砍下刑天的头,刑天的躯干就以双乳为眼睛, 以肚脐作嘴巴, 左手握盾牌, 右手挥铜斧, 不屈不挠地配合蚩尤余部再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还有和黄帝的后裔颛顼争夺统治宝座的共工, “用头撞不周山, 使天柱折、地维絶, 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14〕

  这些蚩尤勇士的壮烈, 其实不少是先民们根据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状况渲染的。如安排女娲来收拾残局, 令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上古神话中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 男性的特征是争战勇猛, 女性的特征是安抚争战中勇猛的男性。

  瑶族先民可考者蚩尤兄弟72人, 后来还有巴郡南郡“蛮”。古苗, 即髦或毛, 音变而为“蛮”。三苗便是三个氏族部落, 这三个氏族部落奉帝鸿为祖先, 帝鸿即帝江, 就是说江神甫育了他们。因此, 这三个氏族部落的著名首领便是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浑敦即罐兜, 或者说灌蔸的音变。《山海经·海外南经》里说到的“灌头国”, “或曰灌朱国”, 指的也是这三个氏族部落。“灌蔸”不是具体的人, 只是江神或江神的形象, “有伸焉, 其状如黄囊, 赤如丹火, 六足四翼, 浑敦无面目, 是认歌舞, 实为帝江也。”〔15〕据此, “灌蔸”也就是江神的形象了。庄子所说中央之帝曰浑敦, 正是由此脱胎而来。

  古文献说到的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联盟作战, 还有修蛇的形象。修蛇,即长蛇。这也是瑶族先民的氏族一部落的名称。蛇是南方常见之物,与温湿山地有关系。所以三苗奉江神而号长蛇, 也就很自然。

  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受挫后, 蚩尤余部在一部分被“于崇山”作了奴隶到了北方, 一部分窜到了三危, 即今甘肃省敦煌东南二十里的地方。由于这些复杂的因素, 既有说西羌出自三苗, 也有说三苗是颛顼或鲧的子孙。据传,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 有人有羿, 名曰苗民。颛顼生灌头, 灌头生苗民,苗民, 厘姓, 食肉。”〔16〕这位羿是一位神箭手, 杀死了怪鸟大风、怪兽九婴等危害人类的怪物, 羿对天帝的十个太阳儿子并出, 使人间赤地千里, 羿便怒气冲天地射落了九个, 羿因此得罪了天帝, 天帝取消了羿的神位, 不准羿再上天。羿找西王母求得不死药, 准备与妻嫦娥分食, 嫦娥独自偷吃全部的不死药, 上天躲进了月宫〔17〕。

  还有传说: “大荒之中有人, 名曰灌头。鲧妻士敬, 士敬子曰融炎, 生灌头。”〔18〕

  以上描述的也是对瑶族先民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盟作战受挫后的一种歌颂和安抚。这些说法看起来荒诞不经, 实则含有合理的历史因素, 申张正义, 抨击邪恶势力。

  古苗“蛮”的文化遗存已经考古发现, 田昌五先生说是屈家岭文化。这种文化遗存集中在桐柏山和大别山之南, 武当山以西, 荆山以东, 正好是古代瑶族先民三苗聚居过的地方。而这种文化在一些地方压在仰韶文化之上, 表明它是从南向北发展的。古代的三苗也是这样。三苗在此以北的部分后来融入华夏, 那里也发现有屈家岭文化的遗迹〔19〕。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明显地属于古夷人, 青莲岗文化的古夷人后来虽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 但主要是与中国古越人相融合而发展为良渚文化和淞泽文化”。〔20〕

  在这里我们必要提及的, 考古资料不能说明那些属于什么氏族部落的争战, 考古的种种印证还不可能十分完整地说明那一氏族部落作了何种程度的争战。但考古学文化可与文献与传说对验, 作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或作为丝丝入扣的旁证。如是下面必要举证瑶族先民蚩尤部落族团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盟作战, 考析蚩尤部落反抗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盟的兼并的争战。

  二、反对兼并的争战

  弄清古代部落的兼并问题,古代部落的兼并不是象当代的企业兼并。古代瑶族先民蚩尤部落反抗兼并的争战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这样,描述瑶族先民反抗兼并的争战,对古代部落的族团兼并的历史进行透视。而在审视兼并史之前,首先对兼并概念弄清。

  当代的企业兼并是企业行为。企业兼并概念涵盖收购的内容,属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范畴,因而本质上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即企业间为获取控制权而展开的竞争。产权交易有全要素交易和股份交易之分,相应地,兼并也就有全要素兼并和股份兼并之别。企业兼并度即企业兼并行为的强度,是由企业制度类型所规定的企业兼并动机的强弱和兼并能力的大小决定的。

  企业兼并度是可以衡量的,其衡量指标主要有产权分散度、产权流动度、债务责任度、经营能力度和组织稳定度等。企业制度类型不同,兼并度就不同;兼并度不同,兼并行为的特征就有差异。具体而言,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兼并具有分散性和间断性,而股份公司的兼并则表现为集中和持续。

  历史地看,主流企业制度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间的顺序更替,兼并的类型也就由分散、间断走向集中和持续。现实地看,这种幷存结构中,兼并的横向分布星非均匀状态,即兼并是群集或极化于股份公司的。 

  土地兼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原本属于可以征税的土地变成了免税的土地,同时使得地方上的豪强旺族取得了大量人力物力,当他们的力量强大到可以藐视中央权威的时候,所以历代中央政府都会采用各种手段抑制土地兼并。否则,一个王朝就不可避免地崩溃了!

  进入农业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土地是大地主大门阀所有,而中国最大的地主,无疑是皇帝,再开明的皇帝,一旦触碰到他的利益,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没有触碰到皇帝的利益,却损害了皇后的娘家人的利益,损害了朝中大多数官员的利益,特别是高官(如果没有较高的官位,没有办法得到那么多土地),在古代,族群首领还不是政治家,族群首领没办法发动群众支持他,双拳难敌四手,只能说族群首们率领本氏族争夺其他氏族的地盘的兼并,不是争夺耕地的兼并。

  古代信息不发达,无法限制土地兼并,一旦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没有饭吃,必然造反,为了镇压起义,地方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天下分裂。在古代土地就是生命线,随掌握的土地多,谁的拳头就硬,国家抑制土地兼并就是为了防止一些有实力的地主兼并了太多的土地从而势力膨胀以至于敢和中央叫板,同时太多的土地被兼并就导致越多的农民“失业”,农民一失业就要闹事,这样对皇权,对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不利的,所以一方面要抑制土地兼并,防止个别地主势力膨胀,防止农民起义,另一方面由于皇帝自己就是地主阶级,所以他不肯能去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部落的兼并是部落首领等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争夺地盘及人口,不是像后来农业社会的土地兼并。后来农业社会的土地兼并是地主、官僚贵族、富裕农民等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通过经济手段买卖或以政治特权占有自耕农的小块土地,这一过程使土地由小块分割逐渐扩大集中,一些农民土地减少或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租种地主土地,同时也使地主、官僚等少数人占有大量私有土地和依附人口通过经济手段买卖或以政治特权占有自耕农的小块土地,这一过程使土地由小块分割逐渐扩大集中,一些农民土地减少或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租种地主土地,同时也使地主、官僚等少数人占有大量私有土地和依附人口。统治阶级的强权和腐败,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尖鋭,甚至导致农民起义等,因此古代“均田免粮”,近代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都是革命的公平正义的要求。

  从春秋战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开始,土地兼并便随之产生,成为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农业合作化,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公有制确立,土地兼并才宣告结束。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当用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氏族的兼并是氏族首领等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争夺地盘及人口兼并争战现象。 

  华夏氏族集团(炎黄氏族集团)、蚩尤氏族集团(苗蛮氏族集团)和东夷氏族集团,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大古氏族集团。蚩尤氏族集团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与华夏氏族集团在兼并与反兼并的争战是很激烈的。蚩尤氏族集团因与东进的华夏氏族集团争战受挫后,被迫往迁徙到江汉之浒和今江西、湖南、安徽交界之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尤”氏族逐渐强大起来,与三苗氏族等组成“三苗氏族集团”。反对兼并的护卫争战不亚于三皇时期。

  下面就蚩尤氏族集团盈虚作一文化考析。

  首先,从蚩尤氏族集团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上溯源。

  如前所述,传说时代的华夏氏族集团实际上是指炎黄氏族集团的合称。那么,蚩尤氏族集团的“蚩”和“尤”又是从何而来,始于何时?

  蚩尤是三苗氏族先民,也是苗瑶族的先民。“蚩是苗族先民,尤指瑶族先民。”〔21〕据籍载,“犹为麂,善登术。”〔22〕也就是说“犹”如麂子攀登的一种动物,是犬子。朱骏声先生《说文通训定声》解析说“尤”:“此字当即犹之古文,犬子也。从犬省口……犬张耳貌,象形。”郭末若《甲骨文学研究》中考释:犹“按此当即之省文,盖兽形,文省其后体,而存其前体者也。足之则为芴形,由形音义之合以求之,当为后之尤字。尤字小篆作昆, 优存其形。”〔23〕周伯温在《中华大字典》丑集尤部注:“尤从犬, 曲其足, 而首尚弱, 象形。”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中说:“尤人以牧羊为主。必然饲养犬以守羊, 故以犬为图腾。”瑶族先民图腾崇拜犬, 但瑶族先民不是以牧羊为主, 而是狩猎, 正因为有这种文化登场, 所以犬为标志及护卫登后的这种文化兼容, 表现在自称上的“犹勉”、“尤”、“土尤”、“董本尤”、“谷岗尤”的文化反映便是自发的了。

  《康熙字典》里的“蛟”写作“娲”, “娲”与“娃”同音, “娃”与“蛙”又为一同音之转, “蛟”与“蛙”都从“虫”旁。《说文解字》中说:“风吹而虫生”。虫写作“虺”。“虺”, 形声。从虫, 兀声。由于古时字的偏旁部首是不固定的,所以“虺”即“风”(风) 也。又,“虫”即“蛇”,大虫为尤。从虫,交声。本义指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蛟龙从来都是与有才能的首领有关。情同此义,由于“尤”古时与“攸”、“摇”、“犹”、“优”通用,故历史上有“攸、优、摇、由、莫徭、徭文化登场后的称谓。

  《国语·楚语》云:“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 

  《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不能正,于是轩辕习用干木,以征不享。渚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24〕这里指的正是蚩尤氏族集团反抗其他氏族集团兼并争战的坚定性。  

  蚩尤氏族集团居东的位置推测,应该在黄河流域之东。根据考古学文化显方示:黄河流域距今8000多年前,最早可达10000多年〔25〕。完全有可能是古老的蚩尤氏族集团的发源之地。也就是蚩尤氏族集团反抗其他氏族集团兼并争战留下的文化遗迹。

  《史记·货殖列传》中黄河流域中游一带薮泽众多,环境卑湿的记载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对第二层到第六层文化堆积取样的测定相符,也与当时的环境和古文献《孟子》、《禹贡》的记载一致,直到距今2440±70年即相当于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才成为陆地。这一过程历经了8000年之久。中国古人八九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定居生活,而且会制造陶器。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些彩陶器上面有许多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反映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原始形态。上古有“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等传说和故事,其实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的〔26〕。

  那么,在这之前的先民居于太行山——燕山拱地弧地带及秦岭山脉之中,他们对冰期无疑地会有印象。研究者认为,万年前是人类百万年演进的飞跃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北方,在地质上出现了所谓的板桥期侵蚀,人类经过了生活环境变故的重要原因,〔27〕是“正当人类在野蛮初期结局的情况”〔28〕。 尽管许多著名的学者提出了华夏氏族集团、蚩尤氏族集团、东夷氏族集团各自的区系兼并与争战文化登场理论和多元文明起源的理论,但是任何一个氏族集团的兼并与争战,都不会超越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古文化(原始文化)→古村落(聚落)→古国〔29〕。

  按地质学上的认定,距今12000年前后最后冰期结束,全新世开始,考古学文化进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表明瞭从早到晚交流逐渐增多的过程……可视为两个具有亲缘关系的考古学文化共同体,并共同结合构成一个亲缘文化层。”〔30〕

  距今80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定居农业居址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数量增加,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山东临淄后李文化。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之间即黄帝氏族集团与蚩尤氏族集团之间,就象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的关系一样,各自有了自己的地域,自己的氏族部落,如传说中的“成而异德”,这个“异德”说明蚩尤、黄帝、炎帝各自地域有了独特的古国文化观,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维护存在。所以随之而来的文化登场反对别的氏族集团的兼并国土和掠走国民,氏族集团的反兼并国土和掠走国民的争战必然发生。氏族集团各自独特的文化登场椎涛作浪,反兼并国土和掠走国民的争战不停,从此打破了黄河流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平衡性。蚩尤氏族集团构造的寨廓城池就是这种平衡性留下的见证。

  蚩尤城位于河北巩山镇西南,距蚩尤寨不足1公里就是蚩尤寨,今称尤王塘的地方。尤王塘村在黄帝城遗址东南,两地只距3 公里。尤王塘村中有一眼泉,清流不断,四季如常,名曰蚩尤泉。泉旁有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松古槐各1株。

  蚩尤城与轩辕台(即黄帝城)隔川相望,一南一北对峙。蚩尤城西边是一道黄土大沟,东边是一条大沙河。城堡南北方向一字摆开,又分上中下,各距300米,互为独立又互相照应。蚩尤城南寨为后勤制作供应处,中寨为作战指挥中心,北寨是前沿阵地。三寨堡皆踞高临险,易守难攻。可见蚩尤都城在城防上的智慧。从中可见蚩尤氏族集团筑诚拒兼并的战略战术高明。迄今留存的残垣断壁上,依稀可见取土夯实的文化层,历经了5000年的风吹雨蚀冰雪考验,依然为蚩尤氏族集团构造的寨廓城池作见证。

  蚩尤城的东西边城墙,修筑在悬崖上,为黄土夯成的厚壁。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蚩尤城的西边寨堡的墙豁口处,还有几株倔强生长的榆树,树干弓曲面趋北方,墨緑的树冠像耋耄寿星,为蚩尤氏族集团构造的寨廓城池防兼并作见证。

  蚩尤城,又名蚩尤三寨。南寨出土陶片、打磨石器,有洞穴遗存;中寨的屋基地坑依稀可辨;北寨寨堡墙厚凸,道道工事遗迹尚存。地表可寻当年蚩尤氏族集团埋锅烧饭菜的灶壁坑。

  蚩尤氏族集团在此构造城池,絶不是首领的权宜之计,而是蚩尤氏族集团为有力地反抗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兼并的坚实做法,蚩尤氏族集团构造城池,说明有长远战略思想和坚决护卫国土国民而为之。蚩尤城寨堡墙垣皆为3米厚,都叠土坚筑。“城墙的高度36丈(10米)固若金汤。”〔31〕

  蚩尤城三寨中的南寨、北寨内,筑有蚩尤庙,供奉蚩尤像。这些文化物质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庙砖砌土高炉,庙墙上的壁画随之被毁。今可见几千年前蚩尤氏族集团寨内构造作嘹望的高高的土台。

  穿越残垣断墙,西边的悬崖下是深壑。可以想象当年蚩尤氏族集团反抗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兼并的坚强,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攻蚩尤城三寨时,无疑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作代价。所以司马迁写史时有蚩尤城沟壕木杵漂流、涿水变红的记载〔32〕。

  蚩尤城三寨中的险要自不待言,蚩尤氏族集团反抗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兼并的坚强勇气,可想而知。据史载,黄帝氏族集团攻打蚩尤城三寨时,蚩尤氏族集团围困住黄帝氏族集团,作大雾掩护铜头铜臂的72位猛将杀得黄帝氏族集团哭作一团而溃逃。不甘战败的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再次打蚩尤城三寨,蚩尤氏族集团铜头铜臂的72位猛将为护城保民全部壮烈牺牲〔33〕。

  蚩尤氏族集团铜头铜臂的72位猛将刀枪不入,后被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做妖法降杀,如今还能在蚩尤城三寨下的西沟内捡到铜簇箭头〔34〕。

  蚩尤氏族集团反抗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兼并的争战,蚩尤氏族集团败,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胜。史书上写的总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结果是蚩尤氏族集团首领被诛杀,蚩尤氏族集团的幸存者被驱逐被发落于边陲僻壤,贬为黎民。如司马迁等史家们说的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打败蚩尤氏族集团的“黄帝战蚩尤于涿鹿野,遂擒杀蚩尤”,“杀尤身首分离,葬于青迁。”〔35〕这样本来为华夏始祖之一的蚩尤,就被史公们划为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成为寇贼了,而轩辕黄帝与炎帝自然就成了后人歌功颂德的英雄人物,说黄帝造兵器、作舟车,把衣服染成五色多才多艺的天生之才。黄帝还善于收罗使用人才,发挥集体领导的智慧。因此黄帝氏族集团人才济济,如仓颉会造文字,大挠作天干地支,伶会制乐器,黄帝的妻嫘祖发明养蚕纺织等。

  存今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是黄帝和歧泊、雷公讨论而成的。黄帝成了无可争议的英雄之后,黄帝氏族集团逐渐与炎帝氏族集团、九夷氏族集团、黎部族等融合成为华夏族。而黄帝自然就成为“华夏初祖。”

  历史在递嬗过程中,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的。立在华夏大地最古老的第一城——蚩尤城,是中国古老文明之间的一个绳结。时光漫漶着,建筑没有蒸化,蚩尤氏族集团的智慧灌溉着时间。

  历史总有公正的一面,总能廓清它的真实面目。蚩尤氏族集团终于在20世纪末得到了“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后,在涿鹿黄帝氏族集团与蚩尤氏族集团的城邦中一片开阔地上,建筑一座富丽堂皇的“三祖堂”,尊黄帝、蚩尤、炎帝共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蚩尤、炎帝三公终于幷排平起平坐在一个级别上,令世人钦服与景仰!

  黄帝、蚩尤、炎帝这三位氏族集团的文化符号终于成一旗帜,蚩尤倘若在天有灵,肯定会感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清明而伟大的时代!如今蚩尤氏族集团的后裔——苗瑶子民到蚩尤城探访古寨、古泉、古墙、古树等古迹时,情不自禁呐喊:“我们终于找到家了!”将泪水洒在这片千古雄风的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时期距今8000年上下时的黄帝氏族集团与蚩尤氏族集团争战文化格局,与传说中炎帝氏族集团主要居于渭水流域,黄帝氏族集团主要居于冀中南豫北(并向南有所发展),东夷氏族集团居于山东的布局吻合,唯有居于豫中的蚩尤氏族集团不太明确争战格局。其实蚩尤氏族集团最初与东夷氏族集团幷存共同与他氏族集团争战。蚩尤氏族集团中的一部在争战中融于东夷氏族集团,这就是传说中为什么会有蚩尤氏族集团原是东夷氏族集团的一支来源。

  如前所说,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争战是蚩尤氏族集团争战文化,共同地域分布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包括南阳盆地在内的裴李岗——郑洛文化系统,共性在器物类上的表现为:“以平底器、三足器居多,并以鼎为主线贯穿始终;并出现简单和多间连排房,流行整塑整烧的建筑技术。”〔36〕

  涿鹿之战后,蚩尤氏族集团继续受到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挤压,经过这一反兼并的争战,在田野发掘中表现为考古学文化的继续扩张和影响。〔37〕属于裴李岗——郑洛文化系统的“下王岗类型的中期主要受黄河流域典型仰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庙底沟类型的强烈渗透,这与庙底沟类型的强大及向四周的扩张(争战)有密切的联系。”〔38〕“这里的氏族部落文化从仰韶文化到屈家岭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分布和势力的消长,正是华夏和苗蛮势力的盈虚消长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南方文化势力的北进,与古史传说中苗民北上作战,迫使舜禹几次与之相战的记载是一致的。”〔39〕

  庙底沟争战时期是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大融合时期,也是黄帝氏族集团与炎帝氏族集团联合与蚩尤氏族集团争战的时期。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碳十四测定年代集中在距今5900~5500年间,那么传说中的蚩尤氏族集团的形成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历经了五六千年的时间,于8000年前形成了与黄帝氏族集团和炎帝氏族集团势均力敌的蚩尤氏族集团。

  蚩尤氏族集团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原因所在,因此蚩尤氏族集团中的蚩是“苗族先民”,尤是“瑶族先民”,表现为黄河流域考古学文化上的密切性,说明蚩尤氏族集团处于裴李岗文化之范围。

  关于蚩尤氏族集团的族属文化在史前研究中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蚩尤氏族集团是东夷氏族集团的一支。因传说中分明载有黄帝氏族集团和炎帝氏族集团与蚩尤氏族集团的争战,战败蚩尤氏族集团于涿鹿,蚩尤氏族集团与皞氏族集团共同抗击黄帝氏族集团和炎帝氏族集团的兼并,徐祖生先生对此已作过详细的考证〔40〕。

  文学创作可作打磨一个鼻烟壶,而我们的研究是讲历史,用原始的办法,雕刻一个本该用机械力量才能完成的文化史研究。因此,不得不藉助考古学文化来帮助完成史前传说的东西,鉴别甄选属于氏族集团的争战文化的史实记入文中,让我们感到了考古学文化的力量。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也只能凭藉考古学文化的智慧与力量来解决值得研究与值得写的问题。同一件事,各人视角或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尤其是涉猎掌握的信息量不同,读来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考古学文化如今很摩登。瑶族原始社会,从文献古籍中发现蚩尤氏族集团反抗黄帝氏族集团和炎帝氏族集团的兼并的争战的记载鱼鳞片爪,只有凭藉考古学文化印证。

  郑文成(桂林博物馆,馆员);

  盘福东(桂林博物馆,研究员。)

  注释:

  〔1〕赵向标等主编:《中国通史》(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9。

  〔2〕吕振羽:《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

  〔3〕赵向标等主编:《中国通史》(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17。

  〔4〕《吕氏春秋·古乐》。

  〔5〕《初学记》引《帝王世纪》。

  〔6〕《初学记》引《帝王世纪》。

  〔7〕《山海经·海内西经》。

  〔8〕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126页,援引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页79。

  〔9〕《盐铁论·结和》。

  〔10〕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126页,援引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页79。

  〔11〕石光树:《从盘瓠神话看苗畲瑶三族渊源》,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2〕李维信:《试论瑶族族源问题》, 《广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13〕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1。

  〔14〕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1。

  〔15〕《山海经·西次三经》。

  〔16〕《山海经·大荒北经》。

  〔17〕赵向标等主编:《中国通史》(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33。

  〔18〕《山海经·大荒南经》。

  〔19〕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20〕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21〕李本高:《湖南瑶族史概况》,载《湖南瑶族源流》,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页2~3。

  〔22〕《尔雅·释兽》。

  〔23〕郭沫若:《甲骨文学研究》上册。

  〔24〕司马迁:《史记》(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1。

  〔25〕金家广、徐洪生:《浅谈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考古》1992年第11期。

  〔26〕赵向标等主编:《中国通史》(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32。

  〔27〕周昆叔:《中国文明形成时期的自然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

  〔28〕吕振羽:《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

  〔29〕吴耀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三个重要成就》,西安半坡博物馆编《2000年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0〕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格局之演变》,《考古学报》1998年第4期。

  〔31〕见《蚩尤寨》,载《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12日。

  〔32〕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1。

  〔33〕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2。

  〔34〕赵向标等主编:《中国通史》(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26;《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12日。

  〔35〕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2。

  〔36〕刘宝山:《传说中的三大氏族集团在考古学上的反映》,《东南文化》2003年第5期。

  〔37〕盘福东、盘立:《蚩尤族团兴亡与三苗氏族盈虚文化考》,《东南文化》2004年第3期。

  〔38〕李政:《关于江汉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遗存及相关问题探讨》,西安半坡博物馆编《2000年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9〕李政:《关于江汉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遗存及相关问题探讨》,西安半坡博物馆编《2000年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40〕徐祖生:《中国古代的说时期》(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