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徐闻县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东南西三面环海,北与著名的文化名城雷州市毗连,南与海口市隔海相望。前山镇位于徐闻县东南部,距县城44公里,西依曲界镇,北接下洋镇,南邻龙塘镇,东濒南海,是徐闻县比较古老的大镇之一。
前山镇的元宵节游神,历史悠远。根据现有的文献和神庙碑文记载,徐闻的游神活动最迟在清代已经存在。清代撰修的《雷州府志》记载:每年上元前数日起,做灯市游神,“城市为最,各乡墟间有之,是日傩,谓之遣灾。”\[1\]清代所修《徐闻县志》也有类似记载。\[2\]前山镇黄家村口的调黎庙中有口铜钟,据钟上的铭文记载,铜钟传自福建莆田县,时间是清代干隆年间。另外,庙门口场地上有一石墩,半截埋人土中,石墩下方上圆。上部刻有花瓣,似莲花状。墩身有碑文,字迹淹晦不清,隐约有“清干隆”字样,疑为干隆年间所立。
前山镇的游神,大约从农历正月初八九开始,一直到十五日结束。各村游神时间往往自行约定,相沿成习。当然,如果多个村子相约同游,游神日期则可以灵活变动。前山镇的游神常常是全镇性的,是日,诸神汇聚前山,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围观者摩肩接踵,声势委实壮观。笔者于正月十四所见的前山镇上的游神活动虽然仅有周围6村参加,声势不如往年,但规模依然很大。另外,笔者还有幸看到了下面村庄的游神过程。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前山镇元宵节游神的特点。
二、游神仪式
前山镇几乎村村游神,且各有特点,但基本的仪式过程是一致的。大体而言,游神的仪式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游神筹备阶段。前山镇的每一个神庙都有一个负责人,当地人称之为师傅。师傅从村民中产生,德高望重且懂得祭神念谟仪式(类似古代的巫觋)的人方可承担。师傅的产生,必须遵循严格的遴选程序:老师傅先在村民中选出德行好的人收为徒弟,接着向其传授祀神念谟仪轨、法术,然后通过传度仪式,使其登堂人室,独立主持游神活动,才能成为新的师傅。平时,师傅主要负责看守、维护庙宇;游神时,师傅则负责筹划游神活动事项,包括与其它村约定游神时间、地点,确定本村游神人员、收集本村游神资金、置办游神行头、主持游神仪式等。调查发现,前山镇游神活动各项开支,都是自觉捐献。每家都有人参加游神活动,无论男女老少。也有雇人代为参加者。第三个阶段是游神结束阶段。游神结束后,各游神村庄在师傅的安排下,归还游神活动中所借用的器物,支付游神人员的报酬等善后事宜。
游神活动中最关键也最为隆重的是第二阶段,即游神阶段。前山镇的游神包括六个仪式环节:请神、会神、游神、饮茶、念谟和送神。
(一)请神
请神就是请神(木雕或泥塑的鬼神偶像)出游的意思。这个过程一般在游神当日的凌晨三四点钟开始举行,由师傅主持。首先是师傅给神献香,祷告游神有关事项,并请神下降。接着村民献香鸡,祭祀神灵。献香鸡仪式甚为隆重,村民每家每户派出一名代表,把宰杀好的鸡献在神前的神案上,在神前鸣爆竹,献香叩首,以示虔诚。同时,师傅在一旁念诵经文,祈求神主下降,享用祭祀,并向神主祷告献香鸡人姓名,祈求神赐福献香鸡人。祭献是逐家逐户进行的,因此整个祭献过程持续了约4个小时。在整个祭献过程中,爆竹声不断,香烟缭绕,神主在尽情地享受着子民们的虔诚和奉献。祭献结束后,大约8点钟,师傅诵经祷神,请神主入轿出游。
(二)会神
会神就是各路诸神相会的意思。神主入轿,游神村民编队,准备会神出游。8点刚过,村口连珠炮鸣,各村客神队伍相继开来,主神连忙起身相迎。于是神庙广场上,炮筒、爆竹齐鸣,唢呐吹奏,锣鼓铿锵。主神和客神一一寒暄,举行拜会大礼。抬主神轿的村民,使主神轿面对客神轿,前后动三次,表示主神向客神行三次大礼。客神轿也相应前后动三次,表示客神的回礼。主神和来访的客神相互行礼的同时,客神之间也相互行礼寒暄。大家行完礼后,在庙前的场地上排好队,遶场三圈,然后出游。整个会神礼仪隆重而有人情味,光彩耀目的游神仪仗队,庄重严肃的拜会,悠扬的唢呐,粗犷的锣鼓声,缭绕的香气、烟雾,置身于其间,几乎让人回到远古游傩的时代。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有几个村民上了神轿,神情恍惚,俨然神附,他们在神轿上或站或趴或坐,手中挥舞着钢钎向人们示意,然后把钢钎慢慢插过自己的脸颊或耳轮,向人们昭示神灵附体。当地人称他们为侗主。所谓侗主,就是神灵的替身,即在游神活动中代表神向民众传达神的意愿的人。既然侗主是神的替身,那么侗主的产生便不是人的意志,而是神的意志。能成为侗主的人,是非常幸运的,这意味着神喜欢他,并将会给他以特殊恩典。所以人人都希望成为侗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神每次只选一个人作为他的侗主,但这次游神的一个神轿上竟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个侗主。人们认为:若一个神轿上出现两个侗主,那么其中肯定有一个是假的。可是他们往往都不肯承认自己是假的,于是便会通过斗法,甚至争吵打斗来确定自己的侗主身份。不过这次两个侗主却和平相处,两人共处一轿,一人坐在轿顶,一人站在轿上,共同向人们昭示他们的侗主地位。那么怎么判断哪一个是真侗主呢? 插钢钎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凡是真侗主,神灵附体,插钢钎不会疼,也不会流血。假的则不然。可是现场所看到的两个共处一轿的侗主均插了钢钎,而且都插在两颊间,但都未流血。至于疼不疼,只有侗主自己清楚,所以也很难分辨。好在当地村民也不计较,既然他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侗主,那就把两个一块抬着游,让神去辨别真假吧。
(三)游神
游神就是抬神(偶像)巡游驱邪纳福的意思。会神结束后,主神、客神重新编队成一字形。主神在前,客神以到来先后依次排在主神之后。诸神坐在神轿中,各神轿前后均有仪仗队,包括锣鼓唢呐队、旗队、灯笼队、炮筒队,穿戴红、黄、緑等服饰,旗帜招展,衣装鲜亮,非常壮观。神轿下装有车轮,由前后4个村民推拉着。游神的路线,主要在主神的辖区。前山镇的游神,主要在前山镇的新街和老街。黎神庙游神主要在其所辖的黄家、北礼两村。对客神的辖区则在之前或之后另外择日巡游。前山镇游神在正月十四这天,分早、午、晚三次进行。早上从8点钟到12点钟,游三圈,12点吃饭休息。下午两点半左右,游三圈,到晚上七点半左右才休息吃晚饭。晚上11点左右进行最后一次游神,游三圈,到凌晨3点钟左右结束。游神所到之处,人们摩肩接踵、夹道观瞻,非常热闹。神轿每到一家门前,主人例要在门前摆放三盏茶,给过往的神饮用,幷且燃爆竹,给神像叩首、献香。有的还要递红包,放在神轿上。据当地人讲,在游神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米、活鸡等祭物,以备神的享用。如果神轿到了家门,侗主突然向主人要米或鸡吃,主人便会任侗主拿取,并以侗主能够吃自家的鸡、米为荣。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如果侗主吃了自己的鸡米,就说明神会眷顾自己,来年家中一定交好运。
(四)饮茶
按当地人的说法,神和人一样,非常讲究礼节。客神来到主神家里,自然是要招待的,更何况人家帮你驱邪纳吉,招待更是免不了的。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一杯清茶还是要的。所以游神两次后,大约到晚上8点左右,众仪仗队、轿夫都在神庙前广场上休息,喝水吃饭。各村神庙的师傅和本村一位年轻后生,抱着神像来到主神的饮茶处——主神村庄的土地神庙中,邀请众客神饮茶。主神庙师傅先把众神像摆放好,然后在神像前插上香烛,摆上茶水,祷告神灵,享用茶水,让劳累了一天的诸神小憩一下。
(五)念谟
晚上8点30左右,饮茶结束。众师傅请诸神来到主神的白水庙中,举行念谟仪式。白水庙在前山村外,周围是树林和稻田。庙不大,只有一间房。庙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当中摆放一张案桌,桌上摆放有米饭、酒、水果和鸡肉等献品,献品前有一个香炉,炉内香烟缭绕。到了神庙,众师傅先一一供奉好诸神像,接着向诸神进献祭品、点香行礼,然后开始念谟(即念经)。主持仪式的是主神庙师傅,客神庙的师傅和徒弟在一旁配合。献桌前空地上有一块塑料布,约2米见方,即师傅念谟场所。塑料布右边空地是法乐队,包括唢呐两人,锣鼓各一。三个师傅坐在塑料布的右前部,负责念谟;一师傅站在塑料布的左前部,负责司仪、传递香酒。两个师傅站在塑料布的中间,身穿红长袍,戴红帽,各持一笏状竹片,负责祭奠。司仪师傅宣布念谟开始,顿时唢呐、锣鼓、鞭炮齐鸣,烟花呼啸腾空。念谟师傅喃喃作诵,祭奠师傅则翩翩起舞,向神灵祷颂叩拜、祭奠香酒。祭献完后,祭奠师傅掷茭打卦,向诸神询问来年的吉凶事项、祈求福佑。打卦结束后,又向神灵行祭奠礼,答谢诸神。整个仪式持续了约两个半小时,直到晚上11点才结束。念谟结束后,乐队撤去,舞者亦脱去红衣,众师傅齐向诸神叩拜行礼毕,群童争相抢夺供桌果米。众师傅各抱自己神像,返回主神庙前场地,准备进行第三次游神。随着几声雷鸣般炮响,游神再次开始。这时,游神队伍的灯笼亮了,神轿上的彩灯也亮了,远远看去,就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在漆黑的夜中蜿蜒蠕动。直到凌晨2点多,整个游神才告结束。
(六)送神
游神结束后,众神又会聚主神庙前相互拜别。主神向客神一一行礼,神轿前后动三次,表示感谢。客神也向主神三回礼,表示道别。然后诸神返回到自己神庙,师傅点香叩拜诵经,安放神像。游神活动正式结束。
三、相关民俗
前山镇的游神活动以镇的游神最为隆重,其它各村的游神,或单村独游,或数村合游,规模就要小得多了,例如黎神庙游神只有3个村子参加,时间也很短,仅绕主神辖区游了三圈即告结束。另外,黎神庙游神仪式也和镇的游神有所不同,村民给神祭献香鸡的时间,不是在凌晨游神开始前,而是在中午游神结束后。这表明前山镇的游神活动,各村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整个游神仪式是一致的,而且所有的游神,无论规模大小,都伴随着各种民俗活动,如耍狮子、赶鸡宴等。所以,各村的游神仪式和这些民俗活动共同构成了前山镇的元宵节游神文化。
耍狮子是一种沿门献吉的民俗活动。游神前后数日内,师傅选派年轻善舞狮者和数名锣鼓手,在本神所辖区域沿门舞狮子,祝福吉祥。狮子队每到一处,家家开门设茶以待、鸣炮相迎。他们在鞭炮的顶端挂有红包,让狮子队在鞭炮声中翩翩起舞,叼取红包。狮子队经过的地方,到处弥漫着元宵节祥和而喜庆的气氛。
赶鸡宴也是伴随游神而产生的一项民俗活动。由于祭神的缘故,家家户户在游神这一天,都要杀鸡。游神这日,好客的前山人,不但邀请别村的神只来作客,而且到处呼朋唤友前来作客,让他们和神灵一道共享前山鸡的美味。今天你村游神,大家赶到你家吃鸡;明天我村游神,大家又来我家吃鸡。因此,在正月初八、初九到十五的前山镇,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看游神吃鸡的村民。尽管当地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家家户户在游神这天都要吃鸡。他们纯朴好客,以能够有客人来家中吃鸡为荣耀。笔者在李村调查时,就有幸被邀参加了他们的鸡宴。桌子上摆满了香喷喷的白切前山鸡,大家吃鸡肉,喝鸡汤,谈游神,互祝大吉大利。
四、余论
前山镇的元宵节游神,原始古檏,仪式完整。它是整个雷州半岛游神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整个中国游神文化的特殊个案,其中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龢民俗意味。
(一)前山镇游神源自福建,是古傩文化的活化石
前山镇的居民,大多数是福建莆田人的后裔,他们的通用方言——雷话,即属于闽南语系。据《雷州府志》、《徐闻县志》载,远古时期的徐闻居民是古越族人,直至春秋时期,始有汉人南迁徐闻。宋元明清时期,大批莆田人沿着海边,经过潮汕、阳江、雷州来到徐闻落居。\[3\](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北宋时雷州客户(移民)占居民总数的70%,远远高出广东的平均数39%,这个数字说明了当时雷州半岛的移民之多,一直到元代,都是呈“波浪式增加”。他们带来了闽南的语言、习俗,也带来了闽南人的宗教信仰。今天,前山镇人所奉祀的神灵,多来自闽南,甚至连他们祀神用的神钟,也多由闽南传入。如前所述前山镇黄家村口调黎庙的铜钟,另如前山镇山海村的三狗吼埠三王庙中的铜钟,铜钟上有铭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沐恩琼州府琼山县白山埠船户何三奂众信士等庆具洪钟圭口敬。酹灵山乌蛇大王。嘉庆十三年,吉旦。万明炉造。” 这口从海南传人的铜钟,实际上也是莆田后裔制作的。从仪式的角度看,前山的游神和莆田的游神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莆田的游神在福建的地方志中有记载,如明代《八闽通志》载元宵节(莆田人)“预期立灯树挂灯,儿童鼓乐迎祀典土谷之神,闽家各设香案,候神至焚诸钱拜送。”\[4\]这与前山镇游神时居民献香、献茶、献红包迎送神灵的情形非常类似。
无论莆田还是前山的游神,本质上都是古傩的遗存。所谓古傩,就是指巫觋(方相氏、师公)用化妆、法术等手段神化自我,藉以驱鬼逐邪的宗教祭祀活动。古傩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种类繁多。例如《周礼·夏官·方相氏》、《论语·乡党》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文献就记载了宫廷傩、百姓傩、军傩等的活动,巫觋率领“百吏”或“辰子”装扮成各种超人形象,挥戈鼓噪,到处索祟驱邪。\[5\]这种驱傩活动,实际上就是游神活动的前身。然而不同于古傩的是,游神中承担索祟驱邪使命的不是巫觋装扮的鬼神,而是木雕或泥塑的鬼神偶像。前山镇有70多个神庙,里面供奉的神像主要是道教神和英雄神,如康王、雷王、天妃、邬王、关公、岳飞等。每一个神的背后,都有个保境安民的神奇故事,如邬王的治蛇,天妃的镇伏海啸等。无论是在原居地、迁移途中还是新居地,莆田人都时时面临着来自毒蛇、飓风、瘴气的威胁。于是,祀神游神以祈求族群村落安全的需要,在莆田人那里不断地得到延续。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被前山人继承着。
(二)前山镇游神仪式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表现了人、神的亲和情与移民的忧患感
前山镇游神,虽然来自古傩,但相对于古傩,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古傩中,巫觋通过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凶神恶煞,挥舞兵器来驱打鬼邪。而在前山镇游神中,神像则面容和善,不用兵器,以他的正气来震慑邪祟。前者表现出神邪之间斗争的尖鋭性、神在斗争中的不自信感以及人与神的隔膜感;后者则恰恰相反。同样,在游神的仪式中,人与神、神与神的关系也具有了浓厚的人情味,如请神、会神、饮茶中,人们以对待老朋友的方式看待神、招待神、想象神、祈求神。人类观照人神关系的方式,实际上是对人类观照自身方式的曲折反映。前山镇人举行游神,一方面希望通过它来驱除本村落的邪祟,保境安民;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邀请其他村落的神只来游,固然有壮大声势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加强神与神的联系,也就是加强村落与村落的联系,以共同扺御各种灾害。前山镇人这种对神的亲和以及对神与神交往的重视,实际上正是长期积淀的移民忧患心态的自然流露。族群、村落的相互交往对移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单个的移民族群、村落很难扺御大的灾害,于是团结其他族群、村落,便成了移民的内在需要即使到了今天,加强村落间的联系,维护整个社区安宁、祥和,仍然是游神活动的潜在功能。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参考文献
\[1\] \[清\]雷学海、陈昌齐:《雷州府志》。
\[2\] \[清\]王辅之、骆克:《徐闻县志·沿革志》。
\[3\] 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4\] \[明\]董仲明:《八闽通志》卷3,北京图书馆占籍珍本丛刊第33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5\] 曲六乙:《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见曲六乙《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本文原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