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半岛上,放眼古城门、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前,定会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用玄武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狗。徐闻县贵生书院陈列室展出了汉代小玉石狗,新编《徐闻县志》刊出两尊明代石狗照片;湛江市博物馆己收集了数以百尊的石狗;雷州市博物馆已征集到了200多尊不同年代的石狗。有人估算,雷州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15万至25 万只;遂溪县博物馆也存有少量石狗。笔者还在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村和福建村村口见到建有神坛、香火鼎盛的“石狗公” 雕像。对于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素乏系统研究。故,不端浅陋,特作如下初探。
一
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所用的。人既能创造、利用文化,也能改造、调整、控制文化。那么,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是何种何族人创造、利用的呢?
《汉书· 地理志》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这一记载表明:自宁绍平原直到广西盆地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是种姓各异的百越居住地。雷州半岛当属“百越之地” 。
《水经注·叶榆水》卷三七引《交州外域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 按:“ 雒” 与“骆”通。又,《史记· 南越列传》卷一一三载:“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 。总之,“骆越”、“骆民”、“瓯骆”,属西越的一支,分布在今广东西部、海南岛、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因此,雷州半岛又属“骆越之地” 。
《山海经·海内南经》卷五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郭璞注:离耳国,“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应劭注曰:“郁水出广信(按: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引者),东入海。”郁水后指西江,郁水南指粤西、海南等地。而伯虑国在哪里? 历来诸家笺注均称“未详” 。从地望言,在郁水之南,又与“在朱崖海水中” 的离耳相邻的伯虑国,当在雷州半岛,且“伯虑” 即“雷人” 的意思。(参见曾昭璇等《冼夫人研究几点浅见》,打印稿。
雷人,又称里人,俚人。梁钊韬谓:“濮族所居之地,常与雷、里、历等地名相合。雷、里、历、俚、僚、黎、佬同音,均来源于莱与濮相连。濮与莱合而为古越族的自称。”(梁钊韬:《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又据罗香林考证:“《仪礼·大射仪》奏狸首句,注云:‘狸之言不来也。’狸从豸,里声,里从土,畾声,盖与雷字同音。虽今日雷与狸己为单音字,而不读‘不来’之复辅音,然古代越族苗裔,如贵州仲家,则至今称雷为‘巴来’。与狸字古读‘不来’正合。” (罗香林:《古代越族方言考》,《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月刊》第2卷第3、4期合刊。“雷俚黎三字,自东汉至隋唐,声类皆在来纽。……谓俚与黎音读,原出于雷。……俚所从里,与雷雨之雷, 均从,或畾,……里所从,乃畾之省笔,非田土之田也。《说文解字·里部》释云:‘里,居也,从田,从土, ……良止切’。训里为居,盖亦垒土为居之意,语其古音,正与雷或垒相合,故从里之俚,亦与雷或畾音合。”(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独立出版社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出版,第196页。这与里人垒土为屋而居有关。
《后汉书·南蛮传》李贤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张华《博物志》亦谓“夷曰里子” 。
东汉建武十二年(36),九真郡缴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义里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十六年(40),“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攻郡,……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二十三年(47),“南郡潳山蛮雷迁反,被武威将军刘尚讨平,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郡”。(《后汉书·光武帝纪》。
《宋书·徐豁传》称:中宿县(今广东清远西北)“俚民课银”。万震《南州异物志》云:广州南有贼曰俚。” 即“广州镇南海,……俚、僚猥杂。” (《南齐书·州郡志》。“广州诸山并俚、僚。”(沈怀远:《南越志》。《南史·林邑传》云:“广州诸山,獠、俚种类繁殖, 前后累为侵略。”广州的“俚、獠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鸣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雄。”( 《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五引裴渊《广州记》。而贵州(今广西贵港)的俚人,“其俗栅居,实为里之域” 。(沈怀远《南越志》。梁大通元年(527),蓝钦平广州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梁书·蓝钦传》。
《隋书·南蛮传》载:“南蛮什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之所谓百越是也。” 《隋书·地理志》云:“自岭南二十余郡……其人俚撩。”
岭南的俚人有一部分定居于雷州半岛,“雷州土著多关于雷之传说,而最敬雷神,因有雷山雷水雷州之名,而其人称曰雷民。”(刘美嵩:《试论夔与土家族先民——蛮蜓的关系》,1984年湖南民族学会论文。沈既济还着有《雷民传》谓:“牙门将陈义传云:义即雷之诸孙。”陈义或即汉唐时岭南俚人之裔。
自汉至唐宋时,有一部分俚人自雷州半岛陆续南迁至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支,称加茂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九儋州风俗:“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桂海虞衡志》载:“岛之中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旁号黎人。”顾炎武谓“按俚讹为黎,声之转久矣。”(《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零四《广东》8。道光《广东通志》卷三百三十俚户则认为“俚户,蛮之别落也,后汉谓之俚人。俗呼山岭为黎,而俚居其间,于是讹为黎。” 所以,有许多学者认为“高雷等地昔日亦为黎人居域”,(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第180页。“雷州半岛之黎人,其宅住之年代,当视海南岛黎人宅住年代为稍早,而海南岛黎人或即自雷州半岛所分出”。所以,黎族即雷民或埋人音证。(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第194页。
古代与海南岛相连接之雷州半岛,石器时代遗物之发见,由来甚久。唐刘恂《岭表録异》云:“(雷州)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鹥石,谓之雷公墨,叩之怆然,光莹如漆。”沈既济《雷民传》云:“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又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宋沈括《梦溪笔谈》:“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而未尝观见。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水大雷,震一木折而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建国以来,尤其自文物普查以后,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雷州半岛发现一些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骨碎片和石器工具、夹砂陶片,说明瞭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产和生活。例如:
遂溪县鲤鱼墩贝丘遗址。该遗址位于遂溪县江洪镇东边角村旁。此处东边靠河,为沙土和贝殻堆积成的小山丘,堆积层厚度为1至1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1982年7月发现以来,进行过两次探方发掘。第一次发掘和清理,发现人类食过和未食过的白螺、海月、瓦楞子等八种贝类;磨制石斧、石六件;人骨碎片(石化程度不高);还有夹砂陶片和泥质陶片,胎质松软,火候较低。第二次发掘,发现敲砸器、石锤和半成品的石斧、石十多件;鱼骨和贝殻饰品各一件;夹砂陶片以及大量的人类食过和未食过的贝类;同时还发现一座墓葬。墓葬方式是:长方形的土坑,人类食过和未食过的贝类、鱼骨、贝殻饰品为随葬品。随葬的贝类,每种为一层,匀铺在墓坑里,食过的铺在墓坑的底部,未食过的全铺在食过的之上,饰品混在未食过的贝类里。从葬式和出土文物分析,该遗址的年代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距今约5000—6000年。
雷州市新石器时代的山岗遗址分布较广,经考古调查发现,已有二区、四地九个点。采集到的石器己有300多件,主要是石斧、石、石凿、石环等,其特征为双肩、平肩,也有少量斜肩的。同时还采集到一批夹砂陶片,其纹色有夔纹、叶脉纹、圆圈纹、复线交叉纹、编织纹、米字纹等。同时还采集到一块刻画云雷纹的卵石饰品。
徐闻县华丰岭山岗遗址位于该县大黄镇华丰岭西南部、中部。在此发掘和采集到的双肩石斧、石、石凿、石环共65件。(参见吴秀英《湛江新石器时代遗址》,《湛江文史资料》第2辑。
正是在雷州半岛生息繁衍的雷人及其与唐宋以后陆续南迁的汉人(主要是莆田人)的融合而成的汉族雷州人族群,是石狗文化的主人。
二
石狗崇拜渊源于盘瓠图腾。盘瓠传说,最早载之册籍可追溯到东汉时人应劭。据宋人罗泌《路史·发挥二》称:
应劭书遂以高辛氏之犬名曰盘(盘木家)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为南蛮。
但应劭书包括其所着的《风俗通》今本,未见此文。如果罗泌此说不虚,则可见:远在东汉以前,盘瓠传说即已出现;后人著作包括《后汉书·南蛮列传》所记盘瓠传说,应源于应劭书。
继应劭之后记盘瓠传说者为东晋人郭璞。他在《山海经·海内北经》注中说:
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
他又在《玄中记》写道:
昔高辛氏犬戎为乱,帝言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名盘瓠,亡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于会稽东南,得海中土三百里而封,生男为狗,生女为美人,封为狗民国。
差不多与郭璞同时人干宝也有记述。他在《晋纪》中说:
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盘瓠凭山险阻,每每常为害。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俗称“赤髀横裙”,即其子孙。
又在《搜神记》说:
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于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以千金,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 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微躯,以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着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表云晦,往者莫至。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遣使迎诸男女,天不复雨。衣服褊裢,言语侏,饮食蹲踞,好山恶都。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 。蛮夷者,外痴内黯,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故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 。
南朝宋人范烨的《后汉书·南蛮列传》记盘瓠传说云:
昔帝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能得犬戎之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蓄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含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则吴将军头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皇帝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己,乃以女妻盘瓠。盘瓠得女,负之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絶险,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言语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王通明《广异记》亦云:
高辛氏时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牝,主怪之,弃于道下,七日不死,禽兽乳之,其形继日而火,主复收之。当初弃道下之时,以盘盛叶覆之,因以为瑞,遂遣于帝,以盘瓠为名也。后立功,啮得戎寇吴将军头,帝妻以公主,封盘瓠为定边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冉,向,蒙,文,叔孙是也。其后苗裔炽盛,从黔南逾昆湘高麓之地,自为一国。幽王为犬戎所杀,即其后也。盘瓠皮骨,在黔中田、雷等家时祀之。(见樊绰《蛮书》卷十《南诏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条所引。
刘介《苗荒小纪》也说:
苗之所传,徭之始祖父犬而母人。或曰女为高辛氏公主,生子四,及长,挈犬出猎,犬老惫不能工作,子怒推诸河死焉。及归,其母问犬,子以告,母大恸,以实语子。子亟赴河负犬尸还。
以上种种记载,均大同小异。故事的主题,均说盘瓠与公主婚配而生蛮夷。因此盘瓠传说实为含有图腾意义的神话。
自从盘瓠传说收入《后汉书·南蛮列传》后,此说得到广泛传播,但向来学者多以这种传说为荒唐无稽。如杜佑《通典》卷一八七说:
烨云高辛氏募能得犬戎之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妻以少女。按:黄金,周以前为斤,秦以二十两为镒。三代以前分土,自秦汉分人。又,周末始有将军之官。其吴姓宜自周命氏。烨皆以高辛之代,何不详之甚。据此,杜佑斥《后汉书·南蛮列传》“皆怪诞不经” 。
罗泌《路史》:
伯益经云:卞明生白犬,是为蛮人始祖。卞明,黄帝曾孙也,白犬者,乃其子之名。盖后世之乌彪,犬子,豹奴,虎云者,非狗犬也。
清人张澍着《续黔书》,亦以《后汉书·南蛮列传》等为诞说,云:
休、佯、伶、侗、壮、瑶等,皆祀盘瓠,相传即盘瓠之后。余谓:此本依附之诞说,而人信之笃,则亦未考其原也。
近人刘锡蕃则以盘瓠实系盘古,盘瓠为狗之说,又为后人所附会,其言曰:
自范蔚宗盘瓠之说出,而郭璞、张华、千宝、李延寿、梁载言、乐史之徒,各有著书,益复附会其词,遂使功齐哥仑布之盘王,沦而为狗。由是中国数千年来之典籍,述瑶族祖先者,莫不以人为犬之后裔。浸假而苗,僚,侗,壮诸族,亦皆以为盘瓠之后,连篇累牍,满于书史。国人之妄听如此,学术之无进步,此亦为其最大之原因。……后人又为贱视蛮族之观念所冲动,不向蛮族社会方面实地考查,反从而附会之,其结果遂至于此。不然,盘瓠之子女,不能自创言语,其言语即为高辛氏之公主所教,何侏离之有?此其说之不通,尤可驳也。(刘锡蕃:《岭表纪蛮》第24页。
徐松石亦强调指出:
《搜神记》作者得于讹误传闻,而枝叶其说。《后汉书》作者亦拾取他人神话,列为正史。遂使后来愈传愈加荒唐,可怜亦复可笑。图书集成且谓僮亦出于犬种,不知僮古即是牂牁。以前著述不讲科学方法,真是误尽诸般读者。(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37页。
诸如此类的意见很多,这些都表示那些学者没有瞭解“图腾文化是人类早期的混沌未分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中期,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社会生产。它是与狩猎、采集等攫取性的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原始人曾先后产生三种‘图腾’涵义: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原故。因此,盘瓠狗王,确为“南蛮”的图腾,《后汉书·南蛮列传》等固非妄说。
南蛮的总称,大概出现于战国。《孟子·滕文公上》称楚人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是说南蛮讲话如鴃鸟(八歌)那样舌头不好使;《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礼记·王制》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而《隋书·南蛮传》序:南蛮,“古先所谓百越是也”。雷人既是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当属南蛮无疑。因此,南蛮盘瓠图腾文化便成为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远源。
三
至于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近源,则与雷祖的身世有关。
唐代沈既济《雷祖传》记牙门将陈义的身世云:“昔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若乳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己子。”这是雷祖“卵孕而生”、“雷霆而出”的雏型。至于猎犬获卵一事则是这样记述:
尝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犬,以耳动为获数,未尝五动。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是中嗥鸣,郡人视之,得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出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卵甲为豪族。
这则记载说明猎犬获卵虽已有其说,而与“卵育而生”尚无联系。可是,到了北宋也许传说更早,两者就巧妙地凑合起来成为完整而生动的图腾神话了。
宋仁宗祥符二年(1009),由殿中丞而出任雷州军事的吴千仞为雷祖写的《英山雷庙记》:
有居民陈氏,无子,尝为捕猎。家有异犬,九耳而灵。凡将猎,卜其猎耳,动者所获数亦如之。偶一日,九耳齐动,陈氏曰:“今日必大获矣!”召集邻里共猎。既扺原野间有丛棘深密,犬围遶惊匝不出。猎者相与伐木,偶获一卵,围尺余,携而归,置之仓屋。良久,片云忽作,四野阴沉,讯雷震电,将欲击其家,陈氏畏,抢其卵置之庭中。雷乃霹雳而开,得一男子……其雷雨止后,陈氏祷天而养之。既长,乡人谓之“雷种” ……陈文玉是也。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雷神》云:
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一辅髦者捧圆物色垩,为神之所始。盖鸟卵云。堂后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其在堂复,则雷神之父陈氏鉷也。志称:陈时雷州人陈鉷无子,其业捕猎。家有九耳犬甚灵,凡将猎,卜诸犬耳,一耳动,则获一兽,动多则三四耳,少则一二耳。一日出猎,而九耳俱动。鉷大喜,以为必多得兽矣。既之野,有丛棘一区,九耳犬围遶不去,异之,得一巨卵径尺。携以归,雷雨暴作,卵开,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有神人尝入室乳哺,乡人以为雷种也,神之。天建三年,果为雷州刺史,名曰文玉。既没,神化大显,民因祀以为雷神。
这一雷祖“猎犬获卵”、“卵育而生”的图腾神话,可与海南黎族的来源传说相印证。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云:
黎人生儋、崖、琼、万之间,即邬人也。相传太古之时,雷摄一卵至山中,遂生一女。岁久,有交趾蛮过海采香者与之相合,遂生子女,是为黎人之祖,因名其山曰繁母山。
张庆长《黎歧纪闻》又云:
黎之种旧无所考。或云黎母山有女自卵中诞生,适外来番男与之配,遂为黎种所自出,故名其山曰黎母。或云:有女航海而来,入山与狗为配,生长子孙,或名狗尾王,遂为黎祖。
雷祖、黎祖均与卵、狗有关,既说明他们同以狗为图腾,又证明雷、黎共祖同源而异流。
在雷州半岛,除石狗雕像外,还流传着《狗眠地的传说》、《老二与狗的故事》和《神狗的故事》,(广东省海康县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海康资料本》(一),1998年10月打印稿。特别是后者与盘瓠传说如出一辙: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只生一个公主,所以十分疼爱。公主长大了,生得很漂亮,国王想给她选择一个才貌兼全的郎君,可是还未如愿,公主就突然病倒了。
公主的大腿上生了一个大疮,又发冷,又发热,痛得坐不稳,睡不着,哭声连天,名医治疗无效,国王便出榜招贤,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就把公主许配给他。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热得很,有一个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扶着拐杖,带着一只狗,向皇城南门口走来。这老人看了城墙上贴的榜文,笑了笑,便把榜文撕下来了。
“你知道这是什么榜文吗?”两个看守榜文的兵卒走上来喝问。白胡子老人笑着回答说:“知道”。
“好,跟我回去!”两个看守榜文的兵卒说着就把白胡子老人和狗带到宫殿来。
国王看见白胡子老人,又欢喜,又害怕。欢喜的是找到名医给公主治病,害怕的是公主病好时要嫁给白胡子老人。一老一少,相差太大了!国王犹豫不决,在宫殿上踱来踱去。
“哎唷,哎唷!”公主的一阵阵痛苦呻吟声传到国王的耳朵里,接着,公主一个侍婢急急忙忙地走出来告诉国王说:“公主痛得不省人事了!”
国王吓得脸变土色了,来不及多想,就上前乞求白胡子老人说:“请先生给公主治病!”说着,立即命令侍婢带白胡子老人进去。
白胡子老人说:“公主的闺房我进不得,以后,给公主看病、送药,都是我这只神狗,它就是我。紧记紧记!”
国王听了这话,吓得全身发抖,频频点头同意。那只神狗摇着尾巴,跟侍婢进去了,白胡于老人也扶着拐杖进去了。
神狗进入了公主的闺房,公主已经昏迷过去了。神狗以舌舔着公主的疮,舔着舔着,毒疮流脓了,大腿的肿块慢慢地消失了。
公主苏醒过来,觉得很舒服,微微一笑,国王看了十分高兴。
一会儿,神狗从嘴里吐出嚼烂的草药,敷在公主的毒疮上,摇了摇尾巴就出去了。公主药到病除,能够起来坐着。
神狗天天给公主治病,过了七天,公主的病全好了,谁都欢欢喜喜,唯有国王愁眉不展。他想,把公主嫁给一个白胡子老人,已不象话了;把公主嫁给一只神狗,这怎么行呢?
事情传到公主的耳朵里,公主立即走到国王的面前说:“父王,你是一国之王,说话要算数,神狗医好我的病,有话在前,我就嫁给神狗吧!”
公主不听国王劝阻,收拾行李,跟着神狗上山去了。公主生了四个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分别朝东西南北四方下山。不久,他们各自做了不同部落的首领,开基创业,都说狗是他们的祖先。
这一故事和南蛮传说其始祖父是龙犬盘瓠一样,都是“图腾祖先观念”所致。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奉犬、蛇、鸟、虎等动植物为图腾的,“而传之最久的,幷且很普遍的,是‘犬图腾’了”(刘节:《中国古代宗族移植史记》,转引自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究其原因在于犬在原始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说:“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逐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 (闻一多:《神话与诗》。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畜犬。对于以狩猎为重要生活来源的原始人说来,犬既可用猎获物为他们“供给食物”,又可驱赶猛兽成为他们的“防卫者”。这说明,以具有既温顺又凶猛的双重性格的犬为图腾,并非偶然。(参见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
雷州半岛上遍布的石狗是“图腾雕塑即雕刻、塑造图腾形象。图腾民族出于崇敬图腾和祈求图腾保护之心理,遂产生雕塑图腾形象的造型艺术”(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它和少昊氏的鸟图腾柱、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的蛇图腾柱、朝鲜族鸟竿上的木雕鸟、塞人的墓前鹿石雕像、古越人房屋上的蛇形雕刻、傣族的寺门和塔门上的雄狮雕塑、侗族鼓楼上的龙头雕刻、高山族屋宇檐下的蛇形雕刻一样,均为图腾雕刻;它是南蛮盘瓠狗像雕石的雷州版。真是值得我们珍视、保存和深入研究。
刘佐泉(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