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大旗头村历史文化价值评价研究


  大旗头古村落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它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历史文化资讯的物质载体,同时它也是农村乡土环境重要的活的见证。对古村落进行评价研究的目的在于能正确的、客观的,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当前状况与发展潜力,为古村落的保护与良性开发提供依据。古村落的评价研究必须通过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和体系来进行。作为一个整体的、活生生的文化单元,它的评估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建筑遗迹只注重单体的、物质性层面的评价,而是将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村落整体环境的高度,由量到质,从历史到现状,从主观感受到客观标准进行权衡考量,它涉及到物质形态、意识观念等各个方面。因此确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对古村落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一、评价体系介绍

  (一)评价方法

  在实地考察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大旗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1.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广泛地应用在能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评价等方面[1]。与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指数法、灰色系统分析法等方法相比,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尚无统一度量尺规的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用纯参数数学模型方法难以解决的决策分析问题和多目标任务的分析。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2]。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初,应用网路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资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其基本数学模型式为:

  E =Qi Pi

  式中 Qi 为第 i个评价因数的权重 , Pi 为第 i个评价因数的分值 , n为评价因数的数目,在确定评价因数的权重和分值过程中分别借助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这样大大提高了评价的精确度和客观性[2]。

  模糊综合评判就是对受到多个因素制约的事物或物件作出一个总的评价,这是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产品品质评定、科技成果鉴定、某作物种植适应性的评价等,都属于综合评判问题。由于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评判,难免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将使结果尽量客观,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3]。

  2.步骤

  (1)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影响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因数很多,通过研究古村落的基本特征,选择主要的影响因数,根据其内在的结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2)确定评价因数的权重。评价因数权重的确定是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合理性。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值调查。首先制定问卷的内容,选择征询的专家组,然后发放征询问卷,最后回收问卷,并通过电脑处理得出同一层次中各因数对于上一层某项因数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

  (3)获取评价因数的评分。本研究采用游客调查、村居意见和专家组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旗头村各评价因数进行打分(采用十分制),通过电脑处理得出各评价因数的得分。

  (4)古村落综合评分值的确定。把各评价因数的权重值和因数得分,代入数学模型: 

  E =Qi Pi

  式中E为某个评价对象综合评估结果值,Pi、Qi、n同上,最终得出大旗头村的总评价。

  3.计算原理及过程

  (1)构建层次矩阵。首先根据专案特点构建层次矩阵,一般为三至四层,例如目标-决策层矩阵(表7-1)。

  表7-1  A-B判断矩阵

  矩阵中各元素为相对重要性标度,其取值见表7-2。

  表7-2  相对重要性标度表

  B-C及以下各层矩阵构建方法与A-B矩阵相同。

  (2)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就是针对上一层某个元素得到的判断矩阵,计算本层次与它有联系的元素权值,这些权重反映了这些互相联系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单排序的基本思路是: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即本层次元素的权重)。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平均近似法(方根法)计算。其计算步骤为:

       ①计算矩阵各行各元素乘积

  mi= an            i=1,2,…… n 

  ②计算n次方根

  wi = 

  ③对向量进行规范化

  将上述n次方根所得n个向量组成矩阵,并对其进行规范化。

  w = 〔w1,w2,……,wn〕

  规范化方法如下:

  j =   j=1,2,…… n

  得到 = 〔1,2,……n〕r为所求特征向量近似值,即各因素权重。

  ④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

  λmax=

  其中,(A)i 为向量A的第i个元素。

  ⑤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并检查其一致性;

  为检查矩阵的一致性,定义CI=。当完全一致时,CI=0。CI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对1~9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7-3。

  表7-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阶数≤2时,矩阵总有完全一致性,否则需重新调整矩阵。

  <0.1或在0.1左右时,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重新调整矩阵。

  (3)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相对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假设A层次所有要素排序结果分别为a1,a2,…an,则可计算其下一层次B中各要素对层次A而言总排序权值。对于目标层(A)只有一个元素,所以准则层(B)层次单排序即为层次总排序;而对于指标层(C)相对于整个准则层(B)总排序计算,需要用准则层(B)各元素本身相对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值加权综合,才能计算出指标层(C)相对于整个准则层(B),也即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2]。

  (4)综合评价结果的获取。获得评价因数的权重后,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记分法,设计出大旗头村历史文化价值模糊评分调查表,向有关专家、游客发放,通过电脑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到各评价因数的评分,再将各因数的得分及其权重代入资料模型:

  E =Qi Pi(式中E为某个评价对象综合评估结果值,Pi、Qi、n同上), 最终得出大旗头村的综合评价值。

  二、历史文化价值评价的具体过程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针对大旗头古村落的基本特征,本研究设计的评估体系共四层,即目标层A,综合评价层B,因素评价层C,因数评价层D(图7-1)。

  1.资源价值要素

  资源价值要素是为评估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程度而设置的标准,综合考虑了古村落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历史性从悠久、稀缺、历史事件名人影响程度三方面评价。年代久远者历史性越强,能够记录与连续展现的历史痕迹越多;稀缺性表明古村落具有突出的美学、文化意义,可以通过古村落的级别表示,级别越高,稀缺性越大;相关历史事件、名人的影响程度除体现了古村落的知名度,还反映出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科学性具有科普教育和学术考查的双重功能,从完整度、典型度、特殊度、合理度四个方面考查。完整度主要指历史传统建筑的规模(建筑面积)和建筑类型的丰富程度;典型度指历史传统建筑(群落)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地方特点;特殊度指历史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特殊程度、以及体现的民居技巧的特殊程度;合理度指建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建筑作为民居的适用性。艺术性指古村落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建筑造型、比例、尺度是否完美,建筑细部和装饰工艺水准是否高超,村落总体布局与构思是否巧妙,园林小品是否富有吸引力等来体现。

  2.现状条件评估

  现状条件评估是对古村落的现状进行评价,以确定其发展方向。现状条件评估包括五个指标:实用性、真实性、环境性、保护措施、居民意向。其中前四个指标为客观因素,居民意向为主观因素。实用性为评价村落生活环境的标准,通过空关和老朽房屋的数量、狭窄拥挤住房数量、建筑品质、基础设施现状、传统建筑是否可继续用做民居或改变用途却不损害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等来反映。真实性是针对历史延续和情感继承的可能性提出的标准,反映了原居民的保有率、老龄化程度、以及风土状况的维持程度[5]。环境性是针对自然生态价值提出的标准,体现古村落尚未遭受人工破坏及外界污染的程度。污染程度可通过水质、大气等指标加以监测;生态自然环境的优劣表现在村落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和植被绿化的面积,另外还需考虑古村落的旅游环境容量。保护措施是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修缮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提出的标准。主要考查古村落是否已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对传统历史建筑、文物古迹有否进行登记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对保护修复建设是否建立规划公示栏,有否设置对居民和游客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保护专门机构的设立情况、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以及保护维修资金的落实情况。居民意向包括居民的自豪感、舒适度和好客度等定性原则,均属不可度量的标准范畴。对于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除了考查客观的、可以度量的标准外,还应考虑居民的主观评价。因为古村落是一个活的文物、活的遗产,它连续展示了历史某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并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生活有着直接的或明显的联系,居民意向对于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保存、真实展示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古村落必须大力提高村落环境的舒适性,但即便如此依然会因保护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如果居民们能把古村落作为自己的诞生地、自己的故乡而加以爱护,并以故乡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自豪,那么就会积极参加古村落的建设与保护。另外,居民的好客度对于旅游开发具有特别意义,利于营造热情、友善、富有吸引力的氛围。

  3.旅游开发条件评估

  古村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其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旅游开发条件评估是针对古村落进行旅游开发需具备的现实条件、潜力与可行性提出的指标,包括市场条件(如资金、劳动力、管理人才等)、区位条件(如交通的可进入性等)和基础设施(如住宿、餐馆、娱乐设施、停车场等)。因本研究注重于大旗头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故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估因数相对简单一些。

  (二)评价因数权重的确定及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以后,应构建判断矩阵(表1)。然后采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值调查。本研究向三水区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高等学校旅游、环境、园林、地理、民俗等相关专家50人发出征询问答卷。经过电脑处理,得到各因素权重值(保留四位)(权重值单排序如表7-4所示,权重值总排序如表7-5所示)。

  表7-4  大旗头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单排序)

  从表7-4 可以看出,在综合评价层中资源价值要素因素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现状条件评估、旅游开发条件。表明对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而言,首先取决于其资源本身的价值含量,同时现状条件对其价值也起着重要作用,旅游开发则是促使古村落得到合理保护与良性开发的重要影响因数。该评价体系既突出了资源本身的价值,同时考虑市场导向作用,对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从因素评价层和因数评价层进行分析:

    1.决定资源价值大小最重要的因数是历史性(权重为0.4109),其次是科学性(0.3023)和艺术性(0.2868)。影响历史性价值的因数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稀缺性、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悠久。针对科学性而言,典型度影响最大,即古村落建筑群体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对科学性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完整度与特殊度,两者重要性相当,最后是合理度。这反映出专家在权衡其价值大小时通常先注重物件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其次考虑其局部的价值与意义。

  2.针对古村落现状条件的评估,真实性(0.3027)最重要,其次是实用性(0.2371)、环境性(0.1824)、保护措施(0.1698)和居民意向(0.1080)。作为古村落,我们不仅希望它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与代表,同时更希望其能保持传统居住区的生活气息和保持持久的活力。所以,古村落原居民的保有率、老龄化程度、以及对传统节庆、当地独特风俗、地方传统产业的保持程度,对于体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古村落的实用性也是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忽视的因素。古村落实用性的影响因数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房屋的品质、房屋的可利用程度、房屋的安全卫生。另外,在评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时必须考虑古村落与环境的协调、环境条件的改善、古村落的保护措施及居民意向等问题。

  3.针对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估,影响因数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市场条件(0.3949)、区位条件(0.3369)和基础设施(0.2682)。即客源市场、开发资金、当地经济水准等市场因素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古村落的地理位置、交通的可达性等区位条件,再次是有关食宿条件、导游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小结:

  本研究采用AHP法确定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模型树,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到评价因数的权重值。通过表7-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影响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因数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源价值要素(0.4763)、现状条件评估(0.2684)和旅游开发条件(0.2553)。进一步分析,可以通过表7-5层次总排序得到影响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具体因数(前十位)依次是:稀缺性(0.0787)、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0.0594)、悠久(0.0576)、典型度(0.0472)、吸引力(0.0470)、感染力(0.0461)、保持风土人情状况(0.0449)、表现力(0.0436)、特殊度(0.0368)和邻里结构情况(0.0364)。通过对影响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因数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可以指导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与要点,同时不忽视细节与小问题,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使投入—产出最大化。

  (三)历史文化价值综合评分的确定

  获得评价因数的权重后,进一步需获得大旗头古村落各因数的具体得分。本研究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进行调查评价。

  1.绝对标准

  尽可能的回答“是”或“否”,“有”或“无”,以增强准确度和精练性。

  例如:关于大旗头古村落房屋的品质、安全卫生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调查问题是(详见附录一):

  ●是否有排污、给水、煤气、供电等设施                      是      否

  ●老房是否可继续用做民居                                  是      否

  ●可否改变用途却不损害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是      否

  ●可否用做公众服务之用                                    是      否

  ●建筑的主要道路是否满足4m的防火间距                  是      否

  ●已编制保护规划并实施                                    是      否

  ●已对保护修复建设设立规划公示栏                          是      否

  ●已设立对居民和游客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                是      否

  2.相对标准

  由于评价物件受多个因素的制约影响,很多问题过程中难免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记分法,设计出设计了大旗头村历史文化价值模糊评分调查表,向有关专家、游客、一般群众发放调查表(详见附录一)。再通过电脑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到各评价因数的评分,再将各因数的得分及其权利代入资料模型:E =Qi Pi(式中:E为某个旅游点综合评估结果值,Pi、Qi、n同上) 最终得出大旗头村的综合评价值(表7-6所示)。

  3.被调查物件基本情况

  确定了评价模型及制作好调查问卷后,本课题组于2005年1—2月期间,采用访谈法分别对150名相关人士(史志办、文化局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教师、学生、游客和村民等)进行调查,其中男性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9%,女性占31%(图7-2)。被调查者的年龄构成是:18岁以下占8%,19-30岁占47%,31-55岁占37%,56岁以上占8%(图7-3)。 

  被调查者的职业构成分别是:科教人员占25%,公务员占16%,学生占33%,公司职员占3%,退休人员占3%,业务员占3%,演员占11%,工人占3%,其他3%(图7-4所示)。被调查者的学历构成比例分别是:小学学历占3%,初、高中学历占19%,专本科学历占70%,研究生占8%(图7-5)。

  被调查对象的居住地分别是:佛山禅城区的占22%,南海区的占13%,三水区的占23%,顺德区的占5%;居住地是的广州占25%;深圳、湛江、潮州、四川分别占3%(图7-6)。

  4.修正系数

  为了使评估结果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公众性,调查过程中,本研究选取了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工作人员、高校专家、旅游专业学生、一般游客、村民等不同背景的评估人员。由于评估人员所学专业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文化修养的差异、熟悉历史文化遗产的程度不同等,在评估过程中具有一定差异。为确保评估结果的代表性,我们对每个人的结果乘以权重,进行修正与调整(表7-7)。 

  表7-7  评估人员的修正系数

  通过整理历史文化价值与居民感知调查表,经过修正系数的调整,可以得到大旗头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模糊综合评判的资料编辑定义表(表7-8):

  三、历史文化价值分项评价

  (一)资源价值要素

  1.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史价值专案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认为大旗头古村落历史价值“极高”的占14.55%,“高”的占34.18%,“较高”的占23.08%,“一般”的占25.05%,“低”的占3.14%(图7-7)。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大旗头古村落历史性价值评定为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广泛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综合文化体系

  大旗头村最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大约是嘉靖5年左右),后历经时代变迁,于清朝光绪年间,郑绍忠对大旗头村进行整体规划重建,现村中遗留的古建筑群景观主要为此时期所建。从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到单个民居,表现出一个完整的综合文化体系,包括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及精神文化等多个侧面,较为完整和广泛地展现了当时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表7-9)。

  表7-9  大旗头古村落历史文化体系

  (2)完整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生活体系

  综观大旗头古村落建筑群,从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晒坪、果园等,保存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网路,且与村落周遭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富有韵律的镬耳山墙、步步青云的麻石巷道、各式精美的雕刻彩绘等,与周边的水塘、农田、丘陵、林地、山岗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和生动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乡村生活体系。

  (3)连续地反映与真实地折射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大旗头古村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从1891年建成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清晰可辨。由于郑绍忠在初期规划时的合理与建筑用材的坚固,建筑的整体风貌与百年前并无太大变化。尤其是清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慈禧太后为郑绍忠60寿辰亲自题“寿”字,使大旗头达到了辉煌荣耀的顶峰。建国后由于大旗头郑绍忠房支家族被当作反动地主阶级看待,其家庙、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各种纪念性建筑不是被严重损毁,就是改做它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大旗头村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较大改善,中青年一代开始纷纷迁出古民居到村外建房盖楼。村中人口急剧减少,古村落处于一种无人看管的没落荒废境地。2003 年,大旗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12家)之一,2004年又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这使得当地村民倍感荣誉,大旗头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因此大旗头古村落连续地反映与真实地折射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生活的变迁,是研究和展示郑绍忠家族史与三水地方史的重要场所。

  (4)生动地展示了郑氏家族与钟姓家族之间的聚居模式

  大旗头古村落的意向图(图3-6、7)中可看出其可划分为三区:北一区、中一区、南一区。其中,北一区是以钟姓为主、钟姓和郑姓混合居住的区域,中一区及南一区都是郑姓居住区域。据调查,几百年来郑姓与钟姓家族合谐相处,很少发生大的冲突与争斗,凡有要事两家秉承“温、良、恭、谦、让”的儒家思想,聚集于村口的帝王古庙中商议解决。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两大家族和睦相处的生活哲学。

  中一区与南一区为郑姓居住区域,其中南一区主要为裕仁一支,中一区主要为裕礼一支。郑绍忠及其子女的住所则位于该区域的核心部位,同时郑氏大宗祠亦建于中一区。这足以反映出郑绍忠在整个家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郑绍忠在整个家族中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族权斗争、发展变迁的历程,这从南一区裕仁一支居住区未纳入郑绍忠的统一规划中体现出来。这些都生动地展示了在宗族思想、儒家思想影响下郑氏家族的聚居模式。

  2.科学价值

  通过对科学价值专案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认为大旗头古村落科学价值“极高”的占25.59%,“高”的占33.61%,“较高”的占25.58%,“一般”的占13.33%,“不高”的占1.89%(图7-8)。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大旗头古村落科学价值评定为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旗头古村落规模宏大、建筑类型丰富,完整度高。

  大旗头古建筑群占地约52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根据2005年建设部下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标准,一般名村建筑面积达到5001平方米及以上就可获得最高分5分,属较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规模“极大”的占11.53%,“大”的占52.58%,“较大”的占30.05%,“一般”的占20.74%,“小”的仅占1.84%。

  大旗头古建筑群包括民居200多座,祠堂9座,家庙3座,府第2座。另外文塔、晒坪、池塘、广场兼备,从这里可以反映其建筑类型的丰富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建筑类型“极丰富”的占8.5%,“丰富”的占37.71%,“较丰富”的占31.21%,“一般”的占20.74%,“不丰富”仅占1.84%。

  古村落建筑群的完整度通过建筑规模的大小与建筑类型的丰富程度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通过最后的模糊综合评判,认为其完整度“极高”、“高”、“较高”、“一般”和“低”的隶属度分别是9.78%、44.60%、26.48%、17.59%和1.56%(图7-9)。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结论是大旗头古村落规模大、建筑类型丰富,完整度高。

  (2)大旗头古村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典型度高。

  大旗头古建筑群建于人工垫高的台基上,象梳子一样排列成行,大部分为广东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少数为“五间两廊”,并被四条东西向直巷纵分为五列。由于广府地处沿海,远离中国政治中心,长期的对外交流导致异地文化的流入,冲淡了移民带来的传统“礼”制思想,提升了人的自我意识。反映在广府乡村聚落的规划布局上,村民们没有同居一栋的强烈中轴线,依靠一串串厅堂来组织整个家庭成员的深宅大院 ,而是采取横平竖直的“梳式布局”。单家独院“三间两廊”的住宅布局很少强调等级的意图,各户所占的用地面积基本相同。聚落在突出“族”的观念的同时,并不排拆小家庭的独立性[7]。另外,聚落前沿主要为祠堂、家庙、府第建筑和少量民居,排列整齐。建筑群绝大部分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山尖形式多样,丰富了建筑外观及天际线。建筑的门面是凹凸廊与高台基的结合,既可防风避雨,又可加强立面形象,前面还配有石狮、抱鼓石和旗杆石等,体现了岭南人特有的生活观念,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典型度高。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典型度评价为“极高”的隶属度为25.55%,“高”的为44.32%,“较高”的为19.70%,“一般”的为6.79%,“极低”的为3.63%(图7-10)。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大旗头古村落的典型度评定为高。

  (3)大旗头古村落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构思和较高的民居技艺,特殊度高。

  ①大旗头村的空间布局独特实用,有效地将风水意象、军事防御与环境和谐统一起来。

  大旗头古村落在风水意象上形成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基本格局,表现为村落背倚鸡笼岗(主山玄武),主山之后有斜岗(少祖山),从斜岗——大宜岗——石头岗——乌石岗——独树岗(祖山)构成一条完整的龙脉,左有后岗埠(白虎),周边张岗头(护山),右有龙眼岗(青龙),周边则是乐平涌围护,前有隆安岗(案山)、金岗(朝山)、南口(水口山),乐平涌成绕城之状。与此同时,大旗头村在规划上特别注重军事防御功能,建成了五层防御体系,这在社会动荡不安、流寇四起的社会治安状况下,对于保护郑氏宗族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大旗头村“文房四宝”的景观营造,还是郑绍忠将自己墓地选择在一个对村落风水脉络十分重要的地方,都体现出其追求儒家“忠、孝、节、义”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大旗头在空间布局上将实用防御功能、风水意象及生态和谐理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出其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也体现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②大旗头古建筑群先进的防洪、防火设计,精美的建筑装饰,体现了民居技艺的高超。

  大旗头古建筑群的下水道排水、排污系统规划相当合理。逢大雨后,雨水、污水由用石条砌成的暗渠流出,汇聚到村前池塘,水满再溢排到河、涌。百多年来,村内雨水、污水排泄自如,从未淤塞。大旗头村传统建筑群大体是木构建筑体系,木料多,且聚落建筑密集,故有较强的防火意识。除采用普通的防火措施,如村前设池塘、巷道封死等,还在建筑结构上下功夫。民居建筑群采用整齐划一的镬耳山墙,既体现出建筑群的威严气势,同时也是作为封火山墙,起到良好的防火效果。

  大旗头村历史建筑群的建筑装饰与装修艺术类型十分丰富,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及彩绘在梁架、柱、门窗、脊、檐、台等处都有所表现。总体而言,祠堂、府第等大型建筑的木雕、石雕等工艺与用料都较为讲究。民居建筑的某些做法如木雕、灰塑等则不如祠堂、府第繁杂,但也相当精致,且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得到对大旗头古村落特殊性的认识。认为其特殊度“极高”的隶属度占25.65%,“高”的占37.72%,“较高”的占23.96%,“一般”的占10.98%,“极低”的占1.68%(图7-11)。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大旗头古村落特殊度评定为高。

  (4)大旗头建筑群空间布局合理、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合居民居住,合理度高。

  大旗头建筑群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其排水系统、道路系统、通风系统、社会活动场所四大系统来体现。大旗头古建筑群坐西向东,座落于人工抬高的石基之上。因南方多雨而潮湿,加之三水区河网密集,常春夏成涝。大旗头古建筑群于每条巷道内相隔十数米就设置一个钱眼形排水“渗井”,还有多处下水道出口,和地下管网相连,室内有滴水线槽, 总体排入水塘。这一排水系统起到了良好的防洪排水作用,使大旗头百年来免遭水患。大旗头的道路系统则由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巷道组成,可供两条牛并肩而过,这种网格状的道路系统既方便交通,又成为防火通道。南方春夏多闷热潮湿天气,良好的通风对于建筑十分重要。古建筑群虽是座西向东,一方面可凭藉村前池塘起到空气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其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巷道既可阻挡冬季西北风又可引入夏季东南季风,加之整个建筑群前低后高,起到了良好的空气调节作用,使其冬暖夏凉,四季咸宜。为满足村民的社会集会功能,大旗头的社会活动场所主要是村头的老榕树和塘边的晒谷场。东西走向的各条巷道最后都交会于晒谷场,平日可作社交游憩,节日可开展文娱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网路。正是因为大旗头建筑群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场所。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显示:认为其合理度“极高”的隶属度占28.04%,“高”的占39.68%,“较高”的占18.46%,“一般”的占12.11%,“极低”的占1.72%(图7-12)。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大旗头古村落的合理度评定为高。

  3.艺术价值

  大旗头古村落的艺术价值从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方面考察。通过最后的综合评判,认为其艺术价值“极高”的占26.75%,“高”的占19.42%,“较高”的占25.32%,“一般”的占24.28%,“极低”的占4.24%(图7-13)。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大旗头古村落的艺术价值评定为极高。这一结论有点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因为从大旗头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砖雕、木雕、彩画等,比不上安徽的宏村、西递等古村落,也比不上广州的陈家祠,给予其艺术性“极高”的评价似乎有点不真实。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其艺术性评价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极高”、“高”、“较高”和“一般”四个结论,那么是被调查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进行评价的呢?

  (1)从艺术的表现力研究:表现力主要通过建筑细部和装饰水准来体现。大旗头汇集了较丰富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如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及彩绘。其中“振威将军家庙”和“建威将军”家庙是本村的标志性建筑,其用料之讲究,装饰之华美,为当地之最。抬梁式的梁架,极尽雕梁画栋之美;挑檐枋的人物造型,维妙维俏;墙楣砖雕,充满南国风韵[8]。但是从整体上看,有许多民居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比较随意,装饰水准不如祠堂、府第精美。调查显示:认为其艺术的表现力“极高”的占10.99%,“高”的占21.17%,“较高”的占56.10%,“一般”的占11.74%,“极低”的为0。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其艺术的表现力较高。

  (2)从艺术的感染力研究:感染力主要通过村落的布局构思体现。大旗头古村落具有十分独特的、合理的空间布局。整体而言,这种整齐划一的梳式布局结构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上“笔、墨、纸、砚”的象形意义,以及有效的军事防御设计等,带给参观者强烈的震撼和感染。比起安徽黟县宏村“牛形村”设计思想和寓意,前者更直接更易于为参观者所接受。调查表明,认为其艺术的表现力“极高”的占48.55%,“高”的占24.48%,“较高”的占21.08%,“一般”的占5.89%,“极低”的为0。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给予了大旗头艺术感染力的最高评价。

  (3)从艺术的吸引力研究:艺术的吸引力主要通过园林小品和建筑装饰物的吸引力来表现。大旗头古村落内很少能见到园林小品,仅有3.94%的认为其吸引力“极高”,19.46%的人认为“高”,31.47%的人认为“较高”,36.43%的人认为“一般”,8.70%的人认为“差”。这一调查结果符合大旗头的现状。关于建筑装饰物的吸引力,16.59%的认为其吸引力“极高”,23.90%的人认为“高”,27.52%的人认为“较高”,28.10%的人认为“一般”,3.89%的人认为“差”,故大旗头艺术吸引力一般。

  综合上面的分析,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综合评判的结果:95.76%的人对大旗头的艺术价值的评价在“一般”及以上,其中认为其艺术价值“极高”的占26.75%,“高”的占19.42%,“较高”的占25.32%,“一般”的占24.28%。

  小结:

  资源价值要素是古村落评价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权重为0.4763,排在三大要素之首。资源价值要素应从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三方面进行研究。

  1.历史性:大旗头古村落广泛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综合文化体系,完整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生活体系,连续地反映与真实地折射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与生活的变迁,生动地展示了郑氏家族及与钟姓家族之间的聚居模式。历史性价值评价为“高”。

  2.科学性:大旗头古村落规模宏大、建筑类型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空间布局构思独特、实用、合理,有效地将风水意象、军事防御、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起来,道路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生活系统皆备,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合居民居住,具有高的完整度、典型度、特殊度、合理度。科学性价值的评定为“高”。

  3.艺术性:古村落布局构思的独特性、合理性及各种景观意象,在视觉上给参观访问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加之传统建筑装饰丰富精美,艺术性价值的评定为“极高”。

  最后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显示,认为大旗头资源价值“极高”、“高”、“较高”、“一般”、“低”的隶属度分别为19.61%、33.20%、23.17%、21.73%和2.29%,资源价值要素评定为“高”(图7-14)。

  (二)现状条件评估

  1.实用价值

  大旗头古建筑群的实用性价值从房屋品质、房屋的安全卫生和房屋的可利用程度三方面考查。通过综合评判,认为其实用价值“极高”的占22.51%,“高”的占25.67%,“较高”的占13.74%,“一般”的占12.41%,“低”的为25.67%(图7-15)。可以发现,对大旗头建筑群实用价值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即古村落中间状态较少,而极端情况“极高”、“高”与“差”的评价相差不多,尤其是认为“高”的隶属度与认为“低”隶属度相同。为什么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结果呢?

  (1)从当时的历史时期进行考查:大旗头村的房屋品质坚固结实,其品质与安全性为当时罕见。同时,其合理的空间布局、优良的排水系统、道路系统等非常适合村民居住,其实用性“高”。

  (2)从现实角度进行考查: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古建筑因非常注重防御功能,开窗高而狭小,使房屋显得阴暗压抑。同时,已有的排水系统、通风系统、道路系统已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的需要,古建筑在给水、煤气、供电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村民的生活需要。许多追求现代生活与享受的中青年便纷纷迁出古建筑,另寻他址新修屋舍,古建筑的实用价值降低。

  正是由于评价角度的不同,出现上述关于实用性价值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

  (3)其实用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否可继续用做民居”:64.33%的人认为可以继续用做民居,35.67%认为不可以。在不改变建筑外观和其装饰艺术的前提下,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的改良,仍可继续用做民居。同时也使古建筑群恢复生机,而不是一片遗弃荒废的房屋,了无生气,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连续性与真实性。

  ②“可否改变用途而不损害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72.36%的人认为可以,27.64%认为不可以。只要规划得合理,方法得当,完全可以使大旗头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将其用做乡村古建筑的博物馆、三水地方史展馆、郑氏家族展馆等。

  ③“可否用做公众服务之用”:63.05%的人认为可以,36.95%认为不可以。可以将大旗头开发为一个科普教育基地,以为公众服务。

  2.真实性

  真实性通过邻里结构和保持风土人情的状况两项指标反映。目前大旗头村的人口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但外来人口极多,改变了传统的邻里结构。另外,大量村民迁出古屋到新村居住,使古建筑群许多房屋荒废闲置、年久失修。大旗头虽然保持了部分传统节庆、独特风俗和传统产业,但难以再现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兴盛。通过综合评判,认为其真实性“极高”的占7.73%,“高”的占22.44%,“较高”的占27.59%,“一般”的占11.74%,“低”的为30.50%(图7-16)。大旗头古村落真实性评定为低。

  3.环境性

  大旗头环境性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环境性较高的隶属度为65.53%,其中认为极高、较高的隶属度分别是23.37%、23.37%、8.79%(图7-17)。大旗头村的环境性评定为“高”,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村落的布局构思与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强烈的风水意识和良好的生态意识。大旗头村选址的风水理念中体现出“以形观风水,形中寓理”的含义,其自然环境格局就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最佳村落理想模式(以形观风水),在这样的村落环境下,村落的古建筑群设计者为体现村落主人(郑绍忠)从军一生戎马生涯,在村落空间形态上设计出一个身着戎装,挽弓准备射击的将军形象(形中寓理)。同时,村民能够自觉地保护村落周围的山岗、树林、耕地及河流,从未出现乱砍乱伐毁坏树林、耕地的行为,良好地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2)大旗头古建筑群与周边环境保存基本完好,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地人和的“诗意”画面。大旗头村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大的自然灾害较少,但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偶尔会发生洪涝灾害、低温灾害及台风,但大旗头村从未遭遇过严重的影响。目前,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周边环境保存基本完好,其周边存在大批与之风格协调一致的民居群落和开阔的农田地带,与之一起构成完整的建筑肌理和乡村环境氛围,形成一幅“诗意”的画卷。

  (3)大旗头村在环境方面也存在些许不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白色垃圾;近年来周边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建筑风格不太协调的2-3层的独栋式红砖建筑;大旗头核心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较小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旅游管理、拓展旅游体验项目、进行妥善的保护等措施加以解决。

  4.保护措施

  通过对大旗头村保护措施的调查评判,结果不容乐观。认为其保护措施“极好”的为0,“好”的占17.30%,“较好”的占23.37%,“一般”的占28.77%,“差”的为30.55%(图7-18)。大旗头古村落的保护措施评价为差。

  保护措施体现在是否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已采取的具体保护修复措施、保护机制的建立三方面。目前大旗头村已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具体的保护修复措施落实较少、保护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具体的保护修复措施要求对保护修复物件建立规划公示栏、设立对居民和游客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对历史文化建筑、文物古迹进行登记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其挂牌保护比例最好能达到81%以上。挂牌上还应标注简要资讯,包括建筑古迹名称、位置面积、营造年代、建筑材料、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保护责任者等情况[9]。保护机制要求成立政府牵头的多部门组成的保护协调机构,制定颁布保护管理方法,且对于每年用于保护维修的资金也有一定要求[9]。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对古建筑随意使用和破坏的现象。例如,研究者发现大旗头村被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匾很难找到,原来这块珍贵的牌匾被当时在大旗头拍摄电视片的剧组进行了处理,贴上仿砖纸。剧组拍摄完匆匆离去,留下了很多当时对古建筑进行“化妆”的痕迹而未复原。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这种现象处于听之任之的状态。通过对大旗头村保护措施的评价,目的是总结已取得的成果,发现不足之处,力求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并将具体的保护修复措施落到实处。

  5.居民意向

  关于居民意向的调查本课题专门设置了“三水大旗头村居民感知调查表”(详见附录二)。通过居民自豪感、舒适度和好客度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1)居民的自豪感“极高”。51.67%的人认为“极自豪”,18.33%的人认为“自豪”,23.33%的人认为“较自豪”,6.67%的人感受“一般”,认为“不自豪”的为0。自豪感总得分为4.15分,说明居民为自己是大旗头的村民而倍感骄傲与自豪。(2)居民的舒适度“一般”。其中,8.20%的认为“极舒适”,26.23%认为“舒适”,14.75%“认为较舒适”,47.54%认为“一般”,3.28%认为“不舒适”。舒适感的总得分为2.89,表明居民对于现状并不是特别满意,其舒适感一般。(3)居民的好客度“较高”。其中,14.75%的人对游客持“极欢迎”的态度,26.23%的人持“欢迎”态度,39.34%的人持“较欢迎”态度,19.67%的人态度“一般”,持“不欢迎”态度的比重为0。好客度的总得分为3.36分,表明居民对游客的好客度较高(图7-19所示)。简言之,大旗头村民为自己是大旗头人倍感自豪,同时对游客也持较欢迎的态度,不过村民对现状的舒适感不甚满意。这也是大旗头村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开发商与当地居民“双赢”必须解决的问题。保护古村落必须大力提高村落环境的舒适性,即便如此依然会因保护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如果居民们能把古村落作为自己的诞生地、自己的故乡而加以爱护,并以故乡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自豪,那么就会积极参加古村落的建设与保护。同时村民对游客的好客度对于营造热情、友善、富有吸引力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古村落现状条件评估是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权重为0.2684,排在三大要素之二。现状条件的评价从实用性、真实性、环境性、保护措施和居民意向五方面进行。

  1.实用性:从历史时期考查,大旗头村房屋选料精良、品质精湛、空间布局合理、安全耐用,实用性“高”;从现实角度考查,古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其实用价值降低。

  2.真实性:大量村民迁出古建筑到新村居住,使得古建筑群空关甚多。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改变了传统的邻里结构。大旗头虽然保持了部分当地的传统节庆、独特风俗和地方传统产业,但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模、人们对其的传承性都大幅度减少,难以再现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兴盛,真实性“低”。

  3.环境性:村落的布局构思与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强烈的风水意识和良好的生态意识;古建筑群与周边环境保存基本完好,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地人和的“诗意”画面,其环境价值“高”。

  4.保护措施:大旗头目前已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具体的保护修复措施落实较少、保护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5.居民意向:大旗头村民对于自己是大旗头村民倍感自豪,对游客持较欢迎的态度,对现状舒适感不甚满意。

  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判,认为大旗头现状条件“极好”的隶属度占15.87%,“高”的占22.47%,“较高”的占23.10%,“一般”的占15.87%,“极低”的为22.69%。大旗头古村落的现状条件评定为“较好”(图7-20)。

    

  (三)旅游开发条件

  旅游开发条件主要从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三方面考查。大旗头村位于三水城区东北18公里处,乐平镇北偏西2公里处,有公路通过,从三水城区西南镇开车约20分钟车程,交通联系便捷。“珠二环”在乐平镇将开设出入口,开通后能更快捷的到达大旗头村,区位条件好。市场条件涉及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准、劳动力市场状况、可获得资金的多少等。大旗头村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村里经济结构也从传统的纯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适当增长的局面。资料显示,大旗头的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16597.5元上升至2004年(1-9月)的55970元,旅游人数从2000年4356人次上升至2004年(1-9月)的14821人次。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其市场条件较好。目前,大旗头的公共基础设施十分有限,没有专门的景区入口、门票处、符合国家规范的旅游厕所、以及食宿、餐饮等设施,基础设施一般。通过综合评判:认为其旅游开发条件“极高”的隶属度占18.36%,“高”的占23.28%,“较高”的占28.68%,“一般”的占23.33%,“低”的为6.35%(图7-21)。大旗头古村落旅游开发条件评定为“较高”。

  小结:

  大旗头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条件从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三方面考查。大旗头村与外界联系便捷快速,区位条件好;经济结构逐渐从传统的纯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适当增长的局面,市场条件较好;但公共基础设施一般。总体而言,大旗头古村落旅游开发条件较好。

  (四)结论

  本课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大旗头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对三水区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高等学校、旅游、环境、园林、地理、民俗等相关专家50人进行权重值的调查。设计了“三水大旗头村历史文化价值调查问卷”和“三水大旗头村居民意向调查表”,采用访谈法分别对150名相关人士(史志办、文化局、旅游局工作人员、教师、学生、游客、村民)进行了调查。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定量分析,再结合定性评价,分别对3项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分别进行了评价论述。

  评价结果综述如下:

  1.从历史性、科学性及艺术性三方面分析,大旗头古村落的资源要素价值“高”。大旗头古村落广泛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综合文化体系,完整地展现了以清代民居为主的生活体系,连续地反映与真实地折射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与生活的变迁,生动地展示了郑氏家族及与钟姓家族之间的聚居模式,历史性价值“高”。大旗头古村落规模宏大、建筑类型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空间布局构思独特、实用、合理,有效地将风水意象、军事防御与环境和谐统一起来,道路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生活系统皆备,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合居民居住,具有高的完整度、典型度、特殊度、合理度,科学性价值“高”。由于古村落在布局构思方面的独特性、合理性及各种意象寓意,在视觉效果上对参观访问者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加之其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丰富精美,艺术性价值“极高”。

  2.从实用性、真实性、环境性、保护措施和居民意向五方面分析,大旗头现状条件“较好”。从历史时期考查,大旗头村房屋选料精良、品质精湛、空间布局合理、安全耐用,实用性“高”;从现实角度考查,古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实用价值降低。目前,大量村民迁出古建筑到新村居住,使古建筑群空关甚多,另一方面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改变了传统的邻里结构。大旗头虽然保持了部分当地的传统节庆、独特风俗和地方传统产业,但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模、人们对其的传承性都大幅度减少,难以再现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兴盛,真实性“低”。村落在布局构思上与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强烈的风水意识和良好的生态意识;古建筑群与周边环境保存基本完好,共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环境价值“高”。目前大旗头已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具体的保护修复措施落实较少、保护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大旗头村民对于自己是大旗头村民倍感自豪,对游客持较欢迎的态度,但对于现状舒适感的不甚满意。

  3.从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三方面分析,大旗头古村落旅游开发条件“较好”。古村落与外界联系便捷快速,区位条件好;经济结构逐渐从传统的纯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适当增长的局面,市场条件较好;但公共基础设施一般。 

       参考文献:

  [1]慕金波,层次分析法在评定最优环境工程方案中的应用,《环境科学进展》,1997,4:P33-P40 。

  [2]Thomas L.Saaty,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1990 extended  edition.

  [3]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资料处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P606-P609 。

  [4]牟纯儒、潘增辉等,关于衡水湖环境功能区划的研究,《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2:

  P29-P32 。

  [5]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古建园林技术》,2001,4:P53-P55 。

  [6]李巧玲,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5):P108-P113 。

  [7]朱光文,明清广府古村落文化景观初探,《岭南文史》,2001,3:P15-P19 。

  [8]黄蜀媛,大旗头村华南农业聚落的典型,《华中建筑》,1996,4:P48-P49 。

  [9]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