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章 大旗头村的建筑文化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是广府地区的农村聚落,该村落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历史的原初空间格局和保留在建筑形式上的传统印记,而且粤中的中心位置使该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轨迹。该村落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远离中心城镇,与外部的经济关联较为薄弱,空间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因而一直保持稳定的状态。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环境优良、建造技术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是难得的乡土建筑标本,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村落中具有代表性。村中大多为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于光绪年间统一建造的古民居建筑群,2002年,该民居建筑群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大旗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首批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一、建筑群
大旗头村建筑古朴而豪华,虽族中有人为官,但族人均是农民。村落建筑民俗体现着农耕文化决定的以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人文发达为追求目标的风水民俗特征。与风水学所标榜的如何适应自然,期望保证人的好运气的原理相联系,风水也就成了该村聚落选址的依据和空间模式。
因山水成为聚落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地理环境决非完全适应聚落选址的要求,对于不够理想的地形,人们便进行积极处理,使之顺应聚落兴旺的环境需要。其方法是引水成塘和开塘蓄水。根据村落座向,池塘建在村前,形成前塘后村的总体布局方式。塘呈弯月形,与村内众多的纵向巷道相垂直,交会于塘边大路和宽敞的晒谷场。此即风水学所说的:“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山地观脉,脉气重于水;平地观水,水神旺于脉。”(见《宅谱指南?问阳基作用》与《阳宅会心集》)。村民们认为,这个池塘,过去称之为“风水塘”。这种建筑民俗既有心理因素,亦合乎生活功能需要。塘中蓄水可以养鱼、植莲,可供平时洗菜、洗衣、消防、积肥之用,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滨塘大路和宽敞的晒谷场用整齐的大石块辅设或用坚固的三合土筑成,其村民利用,晴雨皆宜。这里平时可作晒谷,社交游息,节日可开展娱乐活动,村民接亲嫁女的酒宴也在池塘边上祖宗祠内举行。以池塘为背景的总体布局,村落前高后低,前方朝阳开阔,村后紧衬封闭,加上池塘调节,促进空气流通,冬暖夏凉,体现出相当高的科学价值。
池塘出水口就设计在筑就的池塘堤围下方,平常不注意是看不出的。古人认为,水即财气,为了留住财气,修建时也颇费匠心。此段池塘堤围宽约二丈,高约丈余,是村民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堤面边上用修理整齐的长条麻石为栏杆,旁边培植古树,行人走在路上有浓荫遮盖,也可在树下石头栏杆上小座乘凉。所谓:“埂以卫局,桥利往来,处置得宜,亦足以固一方之元气也”(见林枚《阳宅会心集?筑埂造桥说》)。古树旁又建有文峰塔高大建筑一座,反映出当地村民期盼后代人才辈出的良好愿望。据说村前古时还有碉楼和更楼。这就营造出该村特有的古树、堤、塘、碉楼、更楼、村内民居,以及文峰古塔等高低有致的建筑群体,其目的与其说是出自某种传统民俗象征或意味性隐意,不如说是古代村民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足,主动地使得村落的整体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可以说,风水学在这里的作用,实际上是封建意识外壳下的一种环境工程,其中的科学成份不言而喻的。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广府民系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从社会群体意识来看,强调合理分配成为社区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如荀子(西元前342—217)宣导的“性恶论”中提出的“人定胜天”原理,天道自然观被贯彻于组织管理层思想之中,人定胜天只能是群体合力而为之成为共识,如此奠定了聚落和建筑空间构造的基础。建构模式的地域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以祠堂、家庙为主导,与住居空间有机组合,符合“祭祖与教化”相结合的功能要求。荀子提出的需要论、分工论、“升其源,节其流”、抑制工商业、以农业作为财富生产的源泉,影响到了大旗头村的建筑的形成,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同财共居”的家族家庭模式,也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形制的变化。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在建造时进行了统一规划与设计,并且一次性完成。大旗头村传统建筑群的建造者为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在炫耀功名的同时保护家人和财产的安全,以图家业兴旺、家族繁盛。尽管其美好愿望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而化为泡影,但留下的古建筑群却为后人提供了晚清社会民俗的实物载体。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整体格局采用广府地区流行的梳式布局方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同时,规划科学、用料考究、形制统一,是晚清建筑艺术与技术成就的杰出代表。另外,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中所蕴含的民俗、历史、军事等多种文化因数,为我们从不同视角来考察、研究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提供了可能。完整而优良的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共同形成的乡村生活空间模式,给当代人以独特的生活体验。
(一)整体布局及其寓意
从总体上来看,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在造型、功能、色彩、整体环境等方面极具岭南特色。大旗头村内现存有一批祠堂和大约200余间清末民居,占地约52 00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约14 000平方米。古建筑群整体坐西朝东,采用广府地区最为流行的梳式布局方式,府第、祠堂、家庙、民居、文塔、禾坪、池塘、广场一应俱全。民居建筑群建于人工垫高的台地上,象梳子一样排列成行,大部分是广东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少数为“五间两廊式”,并被四条东西直巷纵分为五列(图4-1)。村落前沿排列整齐,主要布置祠堂、家庙、府第建筑及部分民居,后沿布置不规则。由于前后距离过长,在中间设有南北向的横巷,以利于南北交通。
1.墨池
古村前的池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相传郑绍忠只字不识,因擅武才打拼到广东水师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后代能通过读书做官,便在村舍前修建了洗笔墨池。
2.毛笔
同时,这里还修建了一座笔形的古塔——文塔,代表笔,与塔下的两方石、村前晒坪和广场,组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塔左边是榕树,右边是红棉,而村里的老人说红棉常被人们称为英雄树,它高大挺拔,初春严寒季节,全树铁枝繁花,殷红如火。文塔与红棉树体现了村落规划建设者对郑氏家族后代能文能武、披荆斩棘、文采出众,做国家栋梁,治国平天下的冀望。
3.砚台
另外在墨池的北侧有一块晒谷坪,不仅可以用于农作物晾晒,而且据郑氏后人讲它象征着砚台的意思。
4.算盘
而在晒谷坪的北侧原本还有一片果园,果园里面种植有南国特有的水果,诸如芒果、荔枝,也有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南瓜、桃,象征着多子多孙的葡萄等果品。据讲,其实果园还代表着“算盘”,果树上串串果实好像算珠。这其实是郑绍忠对后人的美好企盼,希望后人左手打着算盘,右手握笔奋笔疾书,既有功名,又有利禄。据瞭解,在解放后村里人为了照顾那些没有后人的寡妇,将果园分给了她们,希望能解决她们的生计,但由于年老的寡妇缺乏劳动力,第一年收了果实后,冬天的时候她们就把果树砍掉用来取暖了。
(二)防御功能
1.坚固的材料构件
据瞭解,中部的是郑绍忠的四个儿子的住宅,另外的是郑绍忠的两个弟弟的住宅,但由于其二弟死得较早,他把这房子给了他的义子郑润材。我们发现这部分住宅与其他住宅有点不一样,这些住宅四周都垒了一米多高的麻石,显得非常坚固,这些住宅墙体由三层材料构成,外面是麻石,里面是钢板,特别坚固,一般的大炮都不能攻破,小贼若想钻墙盗财,绝非易事。
2.五个炮楼
当时郑绍忠出于安全的考虑,在大旗头村设有四个炮楼,分别在尚书第及东西南北各一个,其中西边的一个炮楼被称作镇西楼,刚好位于粮仓旁边。而当时晚上打更的方法也别具特色,不是更夫在夜里走街窜巷边打更边喊叫,而是在炮楼里面打更。打更的顺序也非常讲究,是按照东南西北这样一个顺序,各个炮楼相互相应的打,这样既可以报告时间也可以相互瞭解有没有安全问题。另外,在村东口还建有一座碉楼,称为紫东楼,高三层。据郑洵候老人回忆,该楼相当于现在的六层楼高,并且能够容纳整村的人,在战乱和动荡的日子里能够应急保护村民的安全,不过这些炮楼在文革时期已经被毁。
3.里巷道路
方格网里巷道路系统,是我国宋代以后街坊布局的主要形式。可供两条牛并肩而过的南北走向的宽里,和东西走向的窄巷,使交通便利,利于建造大片南北向住宅。而这些里巷,又成为防火通道。四五条深巷将古村分为几片,每条深巷一端堵死,另一端修有门楼,遇到外人入侵,门楼上铁闸落下,村子便自成坚固的防守体系。每片民居前后之间有约半米宽的小巷,两端封实,作防火用。此外,每小巷建有闸门楼,用于防盗。
4.空间结构
大旗头村的防御形成具有一个核心区,五道防御体系的空间格局(详见第三章)。
(三)防洪功能
大旗头村选址按风水说模式进行,山水成为聚落环境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地理环境绝非能完全适应选址的要求。对于不太理想的地形,则进行人工处理,使之顺应聚落兴旺的需要。水,是人们生活的源泉,以水为财,大旗头村民巧妙地挖塘蓄水。风水说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根据聚落坐北向南的要求,池塘一般在村前。前塘后村这一总体布局方式,遍及岭南广大农村。该村在村前挖掘池塘,作蓄水、养鱼、灌溉之用。还打了多口水井,供饮用和洗涤。挖水塘,打水井,还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村落地面乾燥,空气得到调节。南方多雨、潮湿,春夏成涝。大旗头村有优良的排水系统,可免水患(见图4-2)。方法是:巷道内相隔十数米就设置一个钱眼形排水“渗井”,还有多处下水道出口,和地下管网相连,室内有滴水线槽,总体排入水塘,俗称“四水归塘”。
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在建筑群中,还担任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东,地基也是微斜,屋檐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渗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后排进村前池塘。
东西走向的有积善里、长安里、安宁里。从水塘至里巷的前低后高的步步升高法,既便利于排水,又形成一种韵律:错落有致地面的韵律;山墙侧面处理表现为个体集合韵律;门框为整齐划一的韵律;山墙与一般墙面协调的韵律等。
大旗头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设计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大旗头村修建百余年来,即便在暴雨时节,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
(四)防火功能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总体而言仍是木构建筑体系,木料多,且聚落建筑密集,故需有较强的防火意识。除采用普通的防火措施,如村前设池塘以及将巷道封死等,还在建筑结构上下功夫。民居建筑群采用整齐划一的镬耳山墙,既体观出建筑群的威严气势,同时也是作为封火山墙,起到良好的防火效果。单栋民居建筑的砖墙厚且高——特别是建筑群中重要民居建筑的厅房部分,其周围(外)墙,含厅房与天井、厨房的分界墙,均采用加厚的双层砖墙,内夹空气层,既起到防火、隔热的作用,又能有效地控制火情,防止火势蔓延,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与水塘方向相垂直的是为数众多的纵向巷道,交会于塘边的晒谷场。平时可作社交休息,节日可开展文娱活动。其总体布局,南面开放,北面封闭,门开通气,门闭聚气,前低后高,加上池塘调节,促进空气流通,冬暖夏凉,四季咸宜。古村内屋舍浑然一体,全部饰以镬耳形封山墙,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造型象征官帽两耳,又称“鳌鱼墙”,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采用,后来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广泛采纳,远看墙体高耸严整,顿觉肃穆。核心区建筑的山墙从里到外三层结构,分别是:灰、铁皮、麻石,起到防火作用。
(五)空间肌理的完整性
事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与同一空间中的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也是观察主体思考与阐释的一种反映。大旗头村历史建筑群空间肌理的完整性体现在(见图4-3):不仅其本身的建筑风格自成体系,而且与村落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建筑是生产、生活的反映,大旗头村传统建筑在建造之初的统一规划与建设,使历史建筑本身的表现风格趋于一致。建筑类型齐全、规模庞大,包括府第、祠堂、家庙、民居等,基本满足了族人各类型生活的要求。与同期建设的相近村落,如河口塱西村、三水大宜岗村等相比,规模更大、保存更好、用料更考究。大旗头村传统建筑群采用广府地区流行的梳式布局方式,规划整齐,绝大部分建筑采用硬山式镬耳封火山墙,排水设施建设一次到位,避免了功能上的不便造成的拆改。同时,选址合宜,建筑群与周边的池塘、丘陵、林地与农田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在后来的使用中,郑绍忠规定传统建筑群中的住房只是提供给族人住,族人不能对其有任何改动,这种地方风俗与乡规民约为其保持统一风格提供了保障。
(六) 时间变迁的连续性
任何历史建筑都是一定时间文化积淀的产物。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连续性体现在居民对自身住居环境的营造与改善中,从1891年建成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清晰可辨。安宁里北侧、郑氏宗祠南侧的部分民居,最初并没有纳入郑绍忠的统一规划建设之中,现今出现的少量与传统建筑群整体风貌不协调的红砖房等。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研究郑绍忠家族历史与三水地方史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史与郑绍忠家族的兴衰,甚至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些事件密切相关,是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实物载体。
(七)宗族观念的折射
中国历史上家族和家庭制度的演变,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对其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世代累居的宗族集团在社会话语权力、聚落族群的安全性、群体的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优势。16世纪或更早,岭南广府民系族群组织和造族活动就已经开始,宗族社会在18世纪才逐渐成型,到18、19世纪已经趋于普遍。“明世宗诏令天下,士庶得祀始祖,刺激了民间建祠祭祠的活动。清《大清通礼》复古制,只规定品官于居室之东依式建立家庙,祭祀高、曾、祖、祢四世,不过也允许士庶之家合族人别立宗祠,祭祠始祖”。本来,家庙与宗祠是有区别的,至明清时期,由于政府承认并扩大民间祭祖权及民间祠堂、家庙的普及化,而出现二祠通用的现象。当家族的建构可以成为地方族群用以提高其身分地位的文化资源之时,民间造族活动就成为一种必须,进而推进了家族社会在珠三角洲和广府地区的兴起。”更进一步分析,与社会经济有密切关系的家族制度和宗族组织对于聚居模式、聚落形成乃至民居建筑的形态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大旗头村正是这种宗族制度的产物。从整体布局到单体营造,从防火设施到排水系统都统一规划、遵循伦理、风貌一致,祠堂、家庙在建筑群中的显赫位置,反映出宗族观念在维系家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住宅建筑
(一)清末时的住宅分布情况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约1万平方米,整个村落分为南北东西四个部分,分别居住着郑绍忠祖辈的四房人。郑氏后人讲到郑绍忠的祖辈(十一世祖)有四个兄弟,郑绍忠的爷爷排行老三。长房是裕仁公,居住在村落的南部;二房是裕义公,居住在古村的北部;三房裕礼公,也就是郑绍忠的爷爷,居住在古村的东部;而四房裕智公,居住在古村的西部,不过由于裕智公少后人,现在村西是与裕义公的永保房支的后人杂居。而东面裕礼公这一房的住宅里面,也是有布局安排的。中间有一部分住宅与其他住宅有点不一样,这些住宅四周都垒了一米多高的麻石,显得非常坚固,据瞭解这些住宅墙体由三层构成,外面是麻石,里面是钢板,特别坚固,一般的大炮都不能攻破。中部的这些住宅是郑绍忠的四个儿子的住宅,另外的是郑绍忠的两个弟弟的住宅,但由于其二弟死得较早,他把这房子给了他的义子郑润材。义子是以前随他南征北战,而且曾经救过郑绍忠一命,成为了郑绍忠的心腹干将。另外在他儿子住宅的西面则是他的女儿和孙女的阁楼,东面则是郑绍忠将房子赠给其他族人(亲戚)居住的,不过之间有围墙隔开。
(二)现在的住宅分布情况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村落已经占地52000平方米了,其实最初并未有这么大规模,只是随着郑家后人代代繁衍,一房一房地分脉,房子也一幢一幢地建起,又建了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密集的村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每个家庭子女多了,无法居住,而陆续迁出,现在村里的古建筑中已经没有人居住了。现在新建的住宅不是按照四大房聚集而居的。因为当初只要谁家家境好了,有了余钱,就可以从古建筑里搬迁出来。
(三)建筑型制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大部分住宅形式为“三间两廊”式,少数为“五间两廊”(见图4-4)。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二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在外封闭、内开敞的民居中,有一个或多个小天井,天井与厅堂的关系密切,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还有通风采光和户外活动的功能,是求“天官赐福”敬神祈福的场所。天井的墙面作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顶为镬耳式封火山墙,下有草尾装饰。入户门为框门,上有门罩,房屋结构为山墙承重。每栋住宅的墙裙至少有40公分,且为石板墙裙,墙体内还衬有铁皮,不仅防潮,而且十分坚固。
(四)建筑构件
窗 大旗头村的房屋采用小窗、透光窗,具有防盗作用,屋顶有两层窗。
柱子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因而建筑空间高敞,柱子在建筑艺术造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常讲究,断面形状有圆形、四方形、八角形及花瓣形等。
山墙 镬耳式封火山墙不仅具有防火功能,而且采用硬山顶,山尖形式多样,丰富了建筑外观。由于山墙的营建一般富含金、木、水、火、土之说,有的夸张飘逸、有的庄重朴实、有的层迭变幻如行云流水,造就了迷人的立面空间视觉。
门面 岭南人特有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岭南人特有的生活观念,门面在岭南人看来是最重要的,甚至形成模式。凹凸廊与高台基的结合,既可防风避雨,又可加强立面形象,造成了阴影,虚实对比较为明显。门簪和楹联精心雕琢,蔚为壮观。门廊屋顶高耸,傲视四周,前面还配有石狮、抱鼓石和旗杆石等,据郑衍谦老人回忆原来郑氏宗祠前面有6个旗杆石。
三、祠庙府第
(一)寺庙
大旗头村现存没有寺庙,据说原来仅有一座帝王古庙,位于东向郑姓、北向钟姓之间,供奉洪圣大王。寺庙为三进式,古雅幽深,庙前平台地上铺盖大麻石块,三侧建有低栏,上铺麻石条,可以坐卧,庙前有一方形水塘,方圆十亩,水深近丈,鱼游其中,非常清澈,庙右侧有一古榕,浓荫蔽庙。帝王古庙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调,古榕同年被锯,水塘早已被淤泥垃圾淤塞,庙基也成一片残地。由于原来寺庙位置为村里两大族群的结节中心,成为维系村落宗族之间和谐的活动场所和精神空间。如果两个宗族之间有重大事情要解决时,都到该庙里进行协商。每年的正月十五,拜完洪圣大王,开灯以后,两个姓氏的村民在一起宰猪、分猪肉,然后抬着洪圣大王游村,遇到祠堂都有进行拜祭,以祈求邻里和睦、风调雨顺。同样与供奉洪圣大王有关的是在高明市更楼镇平塘村有间大庙,原名“复龙庙”,但人们习惯称平塘大庙。该庙建于明嘉靖年间,供奉洪圣大王。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洪圣诞,亦称大王诞,全村即热烈庆祝。全村分六个坊,轮流做“头”,二月初一起开始活动,请戏班演戏,先选“杠童”,即在洪圣大王前选出一个10-14岁的童子,沐浴更衣,穿上戏服,站在杠中间,手执红绸,到十三日由两个新结婚的男青年抬着走,环村走两次后,到送大王菩萨回庙时刻,六个坊分别舞狮子、吹八音、打锣鼓、举大旗,汇成二千人的队伍,到村前三叉路口,六狮会合,送菩萨回庙。随后,在草坪举行“抢炮”活动,庆典结束。现在,大规模的洪圣诞庆祝活动很少举行,但是却保留了一个俗例,即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家家做“角子”,吃“角子”。“角子”是用米粉做成的饺子,有软有脆,有甜有咸,品种多样。
(二)祠堂
在村东向的古建筑群,振威将军家庙、郑裕礼公祠和郑氏宗祠从南到北,分别是郑绍忠父亲、爷爷和大旗头村郑氏始祖的祠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堂重新修缮过,显得较新、较空荡,但也存在着一些对原来装饰的破坏。值得注意的是他父亲和他爷爷的祠堂的台基比他的尚书第要高出一米多,而且也要比尚书第靠前约一米多,这可以看出郑绍忠这个人是非常遵守孝道的,自己虽然身居尚书位,依然对自己父辈和祖辈十分敬仰。此外,村北向有郑大夫家庙、慧清钟公祠、大道钟公祠、永康郑公祠,南向还有奉政大夫家庙、裕仁郑公祠。其中,郑大夫家庙的门匾为北洋政府第一任总理三水人梁士诒所题,家庙基本结构保存完整,慧清钟公祠后经修缮,保存良好。主要祠堂建筑的具体情况如下所述(引自于《大旗头古建筑群修缮设计研究报告》):
①郑氏宗祠:为三开间三进厅堂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42m2,建筑面积439m2(见图4-5、6)。
②裕礼郑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厅堂,北侧有一偏院,占地面积258m2,建筑面积250 m2。裕礼郑公祠为郑绍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现在:它是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横向扩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筑旁加建一开间,有门房、十天井、大殿。扩建部分用来做祠堂活动的辅助工作,空间上同样是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因大殿进深较大,故后墙用壁柱承载。头门形式为砖墙承重,天井两侧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装饰,充分显示豪门的气派。侧立面不开窗,镬耳式封火墙下约有30公分的草尾装饰,屋面为硬山顶搁檩式结构。
因大殿进深较大(9.45米),故用两排四根圆木柱来分担荷载。从侧面看,门头与大殿的镬耳式封火山墙基本同高,但从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头门、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这表明大殿是整个家庙的重点,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天井两侧行廊为坡顶式建筑,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彩绘装饰,题材为花木风景。
③振威将军家庙:振威将军为郑绍忠曾祖封号。该家庙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293m2,建筑面积264m2。家庙是三开间二进厅堂式祠堂。硬山屋顶,镬耳山墙。有檐廊、头门十字天井、大殿及两侧行廊。大门大殿、行廊均对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题材为花木风景的彩绘。
此外,奉政大夫家庙、裕仁郑公祠、郑大夫家庙、大道钟公祠和永康郑公祠都是一进院落,三开间凹肚乐台式建筑,其中除郑大夫家庙部分保存完好外,其余的破坏比较严重。慧清钟公祠为中路三开间建筑,内部经过重修,斗拱为晚清风格,左边路已无存,现为嫁娶屋。
(三)民居与府第
一般的民居是“三间两廊”式的,只有一间为“五间两廊”;民居大门多旁开,中间为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二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作有“天官赐福”的砖雕。民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是建威第和尚书第,其建筑主要特点如下:
①建威第:是郑绍忠的府第,规模宏大,开间数为明三暗五,属于清晚期建筑。该府第占地面积为876m2,建筑面积为724m2。建威第主体建筑体量宏大、空间高敞。其头门等处斗拱造型质朴,原来有花园、通德门和轿厅,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建威第一直用作大旗头小学,对其内部结构有较大的破坏(见图4-7、8)。
②尚书第:是郑绍忠的私人住宅,为三开间凹肚式建筑(见图4-9),属于晚清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42m2,建筑面积320m2。仅存第一进,后进已经被毁,成为大旗头村小学的篮球场,首进现在作为仓库使用,文革时也曾改作村里的食堂。尚书第的设计十分强调防卫性,大门两侧有射击口,东北角原有更楼,设夹层,有楼梯上下,以加强防卫。
(四)塔
位于村口的文塔,高三层,为楼阁式砖塔,仅顶部有堵坡的刹,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形式,三层面宽和高度自下而上逐层减少,楼层辟门窗,可以登临眺望。塔平面为六角形,座落在石砌基座上,石台阶有石栏板作护栏,首层刻有额枋“层峦迭翠”,可见塔始建在茂密的丛林中,有一幅与层峦相望的美景。文塔象征文房四宝中的毛笔,今依旧完好, 供奉的神像被排列为三层,从低到高分别是土地公、文昌帝、魁星君。
(四)书院
郑绍忠修建了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后在乐平镇建了一座“乐平社学”,当时这是当地十九个村唯一的一个学堂,可见当年郑绍忠为当地教育也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他冀望后人能够通过读书取得功名的想法。解放后,“乐平社学”改为乐平中心小学所在地,1959年改建为乐平人民会堂。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新会堂另址建造而拆除改建为民居、店铺。
传统建筑群的祠堂、家庙型制见表4-1。
表4-1 大旗头村祠堂、家庙型制(略)
四、墓葬碑刻
(一)墓地
大旗头村的太公(开村祖康泰公)墓地位于西面的村后,现仅存遗迹。村落以西八百米左右,有一个名叫“老虎岗”的山丘,海拔40.2米,郑绍忠墓就在这里,整座墓坐南朝北,据说是郑绍忠为了表达其对朝廷的忠心。墓地没有甬道、石像,相对比较简朴,墓后左面为御赐墓碑,右面为功德碑。同样,郑绍忠的建威第也是厅大屋小,显得其生活简朴。不过人们现已发现了郑绍忠有三处墓地,另外两处分别在东莞虎门和广西,现未考证出哪处是真实墓地,也可能都不是。这是一个有待发掘的迷。今天在“老虎岗”的郑绍忠墓后面,又增加了一些郑氏后人墓群。郑润琦的墓地位于大旗头村邻近的南岗村的七十二卦山,墓地朝向西南,前面有大片水塘,又称水浸潭,周围有低山岗环抱,现在的墓地为1996年由其三女郑群仪(静柏)、郑洵侯和高泳等后人重修。郑润琦的父亲郑继忠的墓地位于松树岗,与郑润琦墓地之间十分接近,仅隔一些水塘、低丘。墓地朝向东偏南,处于松树岗的山凹之中,1997年由全房男丁等后人重修。
(二)墓碑题刻
1.给郑绍忠祖母陈夫人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树丰功于行陈,业着闻孙,锡介福于庭阐,思推大母。尔陈氏,迁尽先即,补副将郑绍忠之祖母,壶仪足式、令同攸昭,表剑佩之家、声辉流奕、世播丝纶之国兴,庆衍再传。兹尔孙,因克复嘉应州各城,始终出力,特赏从一品封典。赠尔为一品夫人,于戏瞿茀用,光膺宏庥于天阖,龙章载焕被大于重泉。
诰命 同治六年正月十二日之宝
2.给郑绍忠母亲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爰以劳成式,奖熊丸之投;母因数贵载,颁鸾诰之恩。尔周氏,迁尽先即,补副将郑绍忠之生母,赋质温恭、秉心邓顺、事夫恪慎,备四德以流训,子劬展六韬而树绩。兹以尔子,因克复嘉应州各城,始训出力,特赏从一品封典。封尔为一品大夫人,于戏洒丹霄之庆泽;锡以殊恩,播彤管之芳声。承兹休命,尽先即补副将。
同治六年正月拾日 郑绍忠之生母
3.给郑绍忠祖父远周公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勋疆圉,昭大父之恩勤,锡赉丝纶,表皇朝之霈泽。尔郑远周,迁尽先即,补副将郑绍忠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旗常之典。兹以尔孙,因克嘉应州各城,始终出力,特赏从和一品封典。赠尔为振威将军,锡之。诰命于戏,我武维扬,特起孙枝之秀;赏延于世,益征遗绪之长,尽先即将补副将。
同治六年正月拾贰日 郑绍忠之祖父
4.给郑绍忠曾祖父、曾祖母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宣畅国威,统三军而奏,绩采甄世,德溯四世。以推恩积庆,有源流光自远。尔郑会秀,迁尽先即,补副将郑绍忠之曾祖父,纯心抱质、善气储祥,丕建乃家,允肇弓裘于兴叶,克昌厥后,诞膺节钺于高门,爰贲徽章,俾扬令问。兹以尔曾孙,因克复嘉应州各城,始终出力,特赏从一品封典,赠尔为振威将军,锡之诰命,于戏簪缨赫,奕式隆一品之殊荣,纶诰辉煌,用慰九原之夙志,祗承宠命长播休声。
制曰:德门积善,衍余庆于后人,幕府策勋,锡殊恩于先世。家声克大,□范攸彰,尔禤氏,迁尽先即,捕副将郑绍忠之曾祖母,佩服女箴、娴明母道、惠风肆好,留懿训于闺中;令绪三传,毓奇才于阃外,爰颁茂典,俾阐徽音。兹以尔曾孙,因克复嘉应州各城,始终出力,特赏从一品封典,赠尔为一品夫人,于戏涣汗诞、敷用播深、遐之泽湛、恩遍洒益、扬贤淑之名,显命丕承,幽光允贲。
诰命
同治六年 正月十二 之宝
5.给郑绍忠之妻陈氏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府勋疏,甄武神之茂绩;寝门治业,阐贤助之徽言。尔尽先即,补副将郑绍忠之妻陈氏,毓质名闺,作嫔右族,撷苹采藻,夙彰宜室之风;说礼□诗,且见同心之雅。兹以尔夫,因克服嘉应回答诚,始终共力,将特赏从一品封典,赠尔为一品夫人,于戏锡庞章,于惠间长流,荷奖于丝纶幽光九贯。
五、民居装饰艺术
(一)匾额楹联
在大旗头村的主要建筑还有一些门匾楹联:
尚书第大门楹联:
衣冠沐雨露
甲胄冒风霜
郑氏宗祠大门楹联:
将业焕龙坡
纶音荣凤阙
郑氏宗祠德荫堂内楹联(近年新撰)
想当年文韬武略叱诧风云威震南天垂史册郑门历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创业兴邦纵横天下扬名四海立新功德荫堂前晚辈服务中华
裕礼郑公祠门口楹联:
礼义兴邦
裕民创业
振威将军家庙门口楹联:
威武南天
振兴粤海
振威将军家庙厅堂里原有一副李文田所写对联,原物已被毁,现重新制作悬挂原位,对联原文为:
振起自田间父子兵血战宣劳贻厥孙谋绳共祖武
威名惊海内东西粤有功于国口碑载道遗爱在民
建威第内的楹联:
建节靖三边试看中法军兴独能座镇雍容数十年望尽干城人听鼓皷思将帅
威名垂百粤犹忆咸同鼎沸正值地方多故三尺剑功高领表天教时势造英雄
惠清钟公祠门口楹联:
颖川延世泽
粤海振家声
文塔门口楹联:
层峦迭翠
凌霄塔势冲南斗
照汉文光卓大旗
文塔第一层:
土地福神
白发知公老
黄金赐福人
文塔第二层:
文昌帝君
勤奋功读
学业进步
文塔第三层:
魁星君
高中榜首
独占鳌头
(二)雕刻绘画
大旗头村的建筑类型丰富,包括祠堂、家庙、府第及民居建筑,传统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工程用料与工艺十分考究。与之相对应,大旗头村历史建筑群的建筑装饰与装修艺术类型也十分丰富,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及彩绘方面在梁架、柱、门窗、脊、檐、台等处都有所表现。从总体上看,在祠堂、府第等大型建筑中,装饰艺术的应用更为普遍,木雕、石雕等工艺与用料都较为讲究。民居建筑中,某些做法如木雕、灰塑等则不如祠堂、府第的运用得普遍与繁杂,但也相当精致,且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表现题材多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图腾及民俗故事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心理、民俗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建筑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建筑的装饰、装修艺术最为丰富也最为讲究。
1.彩绘
彩绘壁画多见于建筑中受人注目的墙面,如门廊、山墙、屏门、侧壁等,其内容随建筑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异。祠堂中多为歌功颂德的人物故事,宅第中多为山水、花竹之类,也有门神一类。文革时期,壁画易于受人涂抹更新,因而所存不多。大旗头村历史建筑群中的振威将军家庙头门内的彩绘保存最为完整,正中为“一品当朝”云龙图,两侧墙上则以人物故事表现为主。其他祠堂、府第也有一定存留,多以人物作为主要题材。
以前在祠堂和振威第的墙壁上有多幅精美字画,据郑氏后人讲,这些字画和佛山祖庙的字画很相似,不幸的是这些精美字画在文革时期被毁,而我们今天在大旗头村看到的墙上字画大多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氏后人修缮时画上去的,但内容和原来的已经不一样了。
2.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