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章 大旗头村的环境与风水格局


     一、村落的选址

  大旗头村位于西南镇东北28公里、乐平圩北偏西2公里处。相传最早始建于明朝,明朝初年,钟氏先祖福安公原来在南海南浦村以放鸭为生,赶鸭至大桥头村附近后,即落户居于此地,为本村钟姓开村祖。明嘉靖年间,三水县郑氏十世祖康泰公由三水乐平镇蚺蛇村迁居于此,成为本村郑姓的开基祖。因村侧河涌筑有大桥,即称作大桥头村。后来据说由于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的葬于村西南的老虎岗,墓地远望如大旗,故易名大旗头。

  大旗头村的选址是按照风水格局布置的,从光绪年间《广东舆地全图之三水县图》(张人骏,光绪二十三年)可以看出,大旗头村的聚落选址典型符合峦头法察砂理水的最佳村址型制(见图3-3)。大旗头村的空间模式顺应“四神砂之说(《地理人子须知》:《曲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的基本格局(见图3-1,2):大旗头村背倚鸡笼岗(主山玄武),主山之后有斜岗(少祖山)从斜岗——大宜岗——石头岗——乌石岗——独树岗(祖山)构成一条完整的龙脉。左有后岗埠(白虎)周边张岗头(护山),右有龙眼岗(青龙)周边则是乐平涌围护。前有隆安墟(案山)、企岗(朝山)、南口(水口山),乐平涌成绕城之状。由此观之,大旗头村确是一风水宝地也。

  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宏村,其选址同样符合风水学要求,宏村最早形成于南宋年间,当时村中有韩、谢、董、汪四姓居住,但是在南宋绍兴年间由于时局动乱,其他族姓居民为避战乱盗贼就迁居他乡,惟独汪族不舍乡间山水秀美,于是举家迁至雷岗山之阳,“扩而成太乙之象,故而美曰弘村”,至清乾隆年间方正式更名为“宏村”。宏村背倚黄山西南余脉雷岗山,前临邕溪、羊楗河交汇的虞山溪,是一片拥山抱水,山媚水秀的画里乡村,宏村之所以令人称奇,是因为这座聚族而居,历史悠久的村落集仿生学,风水堪舆以及历史学、生态学、美学等多种知识于一体,而形成举世无双的牛形村落。(见图3-4)

  二、村落的形态

    无论大旗头村还是宏村,村落先祖在择地居住之时,风水堪舆是其中要旨,并总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村落选址首要必须“山环水绕”,风水理念中必须体现“以形观风水,形中寓理。”如大旗头村的自然环境格局就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最佳村落理想模式(以形观风水),在这样的村落环境下,村落的设计者为体现村落主人(郑绍忠)从军一生戎马生涯,在村落空间形态上设计出一个身着戎装,挺矛冲锋的将军形象(形中寓理)(见图3-6,7)。

  巨集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从村落的整体环境来看,它背靠雷岗山(主山)两边各有黄山的支脉呈青龙、白虎之状。前有邕溪、羊楗河交汇而成的虞山溪成拱揖之势,同样符合风水堪舆之说的最佳村落选址之说。同时,为了适应宏村徽商求财旺族的良好愿望,村落的设计者结合阴阳风水,详察地理脉络,制定了卧牛形状的村落整体形制规划。(见图3-4)

  在村落选址的过程中,尽管不同地域的村落选址都依从基本的风水学含义,并竭尽所能寻觅理想的“风水宝地”。 然而,由于不同地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各地理想“风水宝地”模式总要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基本态势的内在规定性相一致;就大旗头村来说,其地处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形总体以平原形态为主,加之气候多雨湿润,所以古村落设计建设必须重视对水的利用,使之能起到弥补平原地区山势之弱,同时在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有“山地观脉,脉气重于水,平地观水,水神旺于脉”之说,在大旗头村,村落的建设者充分地表达了这一指导思想,他们在村前挖塘蓄水,达到积蓄真气,聚敛财气的目地。同时村前挖塘,打井,也有利于降低村子的地下水位,使村落地面乾燥,空气流畅清新的目的。

  在宏村,其地处皖南山地,整个地区地形以山地形态为主,因此村落选址对理想的村落形态有更好的山川组合来体现风水理论的基本要求,众山围护,两水(多水)交汇于村址之前是最理想的村落模式,村落建设者在选址之时,必找风水师进行实地勘察,通过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来框定村址,同时由于程朱理学对皖南徽州地区文化影响甚巨,所以朱熹“气在理先”的哲学思想也渗透到风水理念之中,使得这里相地必须先弄通气理,并对村落中的祠堂、家庙、寝居、建筑其形制、点穴都做了规程布局。

  三、村落的自然环境适应

  (一)自然环境基本特点

  大旗头村处于湿热的南亚热带季风区,基本气候特征是炎热、潮湿、多雨、季风较强。从季节变化角度说,该地区夏天较长,春秋天相连,基本无冬天。年总日照1934.4小时,年平均气温为21.5℃;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8.8℃;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2.4℃,年平均降水量为1687.8毫米,雨季在4—9月间。夏季受台风和低气槽影响有暴雨和大暴雨,局部有特大暴雨降水过程。

  (二)村落的自然环境适应

  大旗头村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是在适当考虑台风、暴雨影响条件下,重点解决好防潮、防热、通风问题。既要考虑防止外界高温进入室内,又强调能够迅速地将室内的湿热空气排除出去。为此,大旗头村传统民居建筑为适应环境而运用了许多方法。

  (1)从村落传统单体建筑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内院开敞:大旗头村的民居、祠庙建筑尽管在外部形态上是比较封闭的,但内部却十分强调通畅。主要表现在院内的房间、连廊都向天井敞开。这一现象是与强化室内通风和排除室内湿气有关;

  ②设置天井:大旗头村的建筑一般都设有天井。在楼房中没有条件设置天井时,则在楼内设置楼井,如:大旗头村西向的一些民居建筑。这种方法是出于通风的考虑;

  ③设置回风壁:大旗头村的祠庙、府第等建筑中常在主要风路上设置一些阻碍物,以获得回兜风。该地区的方向变化较大,人们希望利用回风,在暂短的静风间隙协助解决室内的排热问题;

  ④大旗头村的传统建筑还有屋顶陡坡、出檐较远、进深较大等等,都与通风、避雨、遮荫等有关。

  (2)从村落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方面来看,大旗头村的梳式布局十分典型。在梳式布局中,聚落的结构除强调街巷的通直对正之外,还十分注意在聚落中形成温度差和气压差,以利于通风。大旗头村的温度差是通过在聚落外部合理的布置水塘、树木获得的。这些水塘、林木对于空气有降温作用,从而形成了自然通风的条件。气压差则是通过聚落内外的空间大小、疏密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一般民居内部空间小,则气压大,风速大),并由此构成自然通风。大旗头村的建筑之间比较密集,常设置了许多窄小,而且两侧有高墙遮挡的巷道空间,这些内部巷道被称为“火巷”、“侧巷”,而从气候条件考虑,则称为“冷巷”,即解决了交通、防火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阴影区,一举多得。而“冷巷”由形成了局部“小高压”,通过热压作用强化聚落内部的通风(见图3-5)。另外,大旗头村还十分注意在聚落布局中形成地势差。北向地势较高,民居依地势而建。东向、南向和西向的聚落在建筑过程中都将聚落地基垫高。这在东向的古建筑群中最典型,形成较高的地坪,聚落内部有地漏、地下排水渠等构成的排水系统。这种地势差有利于聚落的排水和防洪。  

  四、村落的风水格局

  (一)环境空间的风水格局

  风水理论之于村落环境空间的格局,最主要是选择其最佳的山脉、水流、朝向、点穴等内容,即风水理论中所谓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大旗头古村落在觅龙环节上结合了珠江流域的平原地形特征,因势利导以山岗为山脉骨架,形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基本格局,村落背倚鸡笼岗(主山玄武),主山之后有斜岗(少祖山)从斜岗——大宜岗——石头岗——乌石岗——独树岗(祖山)构成一条完整的龙脉。左有后岗埠(白虎)周边张岗头(护山),右有龙眼岗(青龙)周边则是乐平涌围护。前有隆安岗(案山),企岗(朝山)、南口(水口山),乐平涌成绕城之状(如图3-3)。使村落藏于众岗的龙穴之中,聚万物之精华,收万象之灵气。同时这种相对封闭的局地空间,也具有明显的现实含义:①村落相对封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局地生态和小气候;②对于地处沿海的大旗头来说,村落相对闭塞,对其抗御台风袭击具有良好的作用。

  在理水环节上,大旗头古村的建设者同样煞费苦心,为了弥补村前(东北方向)河流水流形态呈反弓之状的不足,村落设计者便在村落的正前方位,挖塘引水,形成前塘后村的典型岭南村落特征,从而达到风水说所谓的“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的含义。同时为了改善地气湿润、河流阡陌众多的岭南平原地形的不足,古村落的设计建设者在村落中建设了优良的取水、排水、灌溉系统:一方面,在村中打井数口,供饮用洗涤之用,同时为避免水患发生和疏通村中废水的排泄管道,大旗头村中的巷道内,相隔十数米就设置了一个钱眼形的排水渗井,在排水渗井之下,是连接村中各部分的地下管网系统,该管网系统通过数个地下水出口把村中废水,积水排入村前水塘,又形成“众水归塘”,表达了村落“聚水生财,万流归宗”的基本意念。

  (二)风水与建筑

  大旗头村的建筑形制结构,堪称精妙,既有象形学、村落防御上的基本意图,又具有风水理念的思想精髓。

  1.村落建筑形制结构的象形学含义

  从整体的建筑构成来看,村落的主体建筑群形成了一个头顶战盔,身着戎装的将军挺矛冲锋的形象(如图3-6)。北一区为戴着头盔的将军头颅,中一区为将军的胸膛,南一区为将军的肚腹,中部自西向东的道路为手持的长矛。后来,东部开通了自北而南的弓形道路,对村落象形结构有一定影响。但巧妙的是,将原来挺矛冲锋的将军意象改变成了弯弓搭箭的意象(见图3-7)。自北而南的弓形道路为将军手上的弓,中部自西向动的笔直道路为将军弓上引而待发的箭镞。将军威风凛凛,怒视来犯之敌,这种村落象形结构从风水含义来说,威风凛凛的将军保护着大旗头古村落,使之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几乎从来没有受到外来势力对他的打击和损毁,繁衍百年而依然屹立于三水大地。

  2.村落建筑形制的防御学含义

  古村落的防卫意义对于任何古村落都客观存在,而且这也是古村落建设设计这构思规划的重点之一,如比较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参考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大旗头村的防御意象有以下两个特点:(1)大旗头村具有防御区域的“核心区”。大旗头古建筑群是在郑绍忠主持下一次性规划建造完成的,这一建造过程也改写了大旗头村宗族权利空间的分布,确定了郑绍忠以及其所属房支在宗族中的领导地位和权利。所以从整个村落的空间扩展过程、空间的形态和古建筑群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明显的呈现出以郑绍忠为核心的特点,郑绍忠所属的房支占据村落的中心位置,从象形意象看,正是位于将军的胸膛部位。而郑绍忠及其四子和直系血亲的住房占据村落靠西和西北的位置,是“将军的心脏”,是村落和古建筑群的防御的核心区。它东面和南部分布房支其他村民的住房和宗祠、家庙等建筑。这些住房和哨楼、高墙一起构成了核心区的周边防御系统。在周边防御系统和核心区之间的巷道设有第二道门,紧急情况下,门楼上铁闸落下,核心区就自成坚固的防守体系。另外,核心区的建筑在用材和建造工艺上都优于其他民居建筑,呈现明显的等级差别。(2)成熟、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大旗头古村的防御格局呈现出自西向东逐层防御的特性,防御体系可分为五层:①第一道防御区——预警区。村落防御以古建筑群为核心,南北村落成为防卫屏障,西面有水塘、高墙和哨楼,易于防守。碉楼位于弓形道路周边东北方向处,据郑洵候老人回忆碉楼有三层,每层的净空高度大,总高度相当于现在的六层楼高,能够容下全村的村民。在周围地区,只有位于乐平圩的碉楼与其相当。碉楼视野开阔,负责监视沿箭镞方向的来犯之敌,当敌人出现时,负责对村内的示警和进行第一级的抵抗,它与古建筑群东面开阔区域构成首道防御体系。②第二道防御区。从碉楼至大旗头古建筑群广场的区域,构成村落的第二道防御区(水口防御地带),对于水口的作用,明代风水师廖希雍做出过这样的说明“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口也”,风水术认为,“山发人丁,水聚财物”所以水口一般封闭围合,同时水口又是村落整体建筑格局的“门户”,在古代不同氏族的征服与被征服的抗争中,村前水口作为整个村落的防守关隘,在村落防御的整体功能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四面环山的区域,村前水口总是村落的镇守关隘,人们一般会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人工修造,以适应守土保家的基本功能;在平原河流众多的区域,当地人们也会因地制宜的利用水系的作用,来修造水口,使之承担村落防卫的基本功能。其中,乐平涌、池塘、尚书第和月台是主要的防御工事。③第三道防御区。东西向直巷的巷口原来都设有趟栊门,若将其关闭,则整个村庄就成为坚固堡垒。南北巷道与东西巷道的交接处也有带趟栊门的门楼,只要将其关闭,就可将村落分成两部分,靠西和西北是郑绍忠及其四子和直系血亲的住房,为核心区。位于核心区的东面、南面为该房支其他村民的住房和祠堂、家庙等建筑。内部的巷道纵向为主,地势逐级抬高,建筑的墙体使用青砖和石块做勒脚,坚固耐用,墙身是典型的“清水墙”灰缝处理整齐密实,刀枪不入,实砌墙的组砌方式是上下皮一顺一丁向多顺一丁过渡,使墙体坚固并形成整体,勒石脚增加了坚固稳定性,墙上开窗细小,并有枪眼排列,形成易守难攻的实战特征。核心区西面和北面是防御的高墙,加之四周的哨楼、地坪上设有垛口的防御性围墙。这些结构共同构成第三道防御区。④第四道防御区。核心区是城中之城,为第四道防御区,其房屋的建筑结构具有防御的功能,如:墙群以双层花岗石砌筑,墙体使用中间夹有铁板的双层青砖。⑤第五道防御区。为古建筑群民居单体,民居建筑本身也体现出防御的功能,如:屋面采用可上人屋面的特殊做法,高高的石角、高2米的气窗、降低的视窗镶嵌有铁条,部分民居采用双层屋面,据称中间夹有铁板。

  3.村落建筑构成的哲学与风水学意义

  中国人几千年来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骨子里有种深刻的人文情怀,在古村落的创建时,也有一种寻找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古村落的建设中,村落建筑群必然体现文治教化的功能,古村落的建设者按照风水书上的指示“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巽、坎等方向,择其吉地,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除了文昌阁、文笔塔,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文房四宝”皆备的人杰地灵兴文运的宝地。大旗头村前老榕垂练,池塘涟漪,塘边文塔连着塔旁二块形如砚石的巨石,构成一幅纸墨笔砚皆备的“文房四宝”,想来郑绍忠造反起家,凭一身武艺几十年浴血征战才有大旗头村的恢弘建筑,他一生以武功立身,直至功成名就,但骨子里的儒家哲学思想也使得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实现文治教化,家业万代兴旺。在村落建筑的安排上,大旗头村也渗透了儒家有关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基本特征,宗祠、家庙位居村落核心,围绕此,民居分布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本特征。

  五、郑氏墓地的风水意义

  郑氏墓地,主要是指大旗头村以郑绍忠及其嫡系兄弟子侄等的墓地风水格局,并从风水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墓地的选址、朝向、方位等在风水含义上与大旗头村的发展和郑氏宗族的繁衍的内在联系。这里我们探讨郑绍忠、郑继忠和郑润琦墓地在选址、朝向、方位上的风水学含义,重点以郑绍忠墓地为主(见图3-9)。

  (一)郑绍忠墓地

  1.基本概况

  郑绍忠墓,目前盛传共有三处,包括东莞虎门(郑绍忠曾在此为官广东水师提督甚久)、南海官窑和三水大旗头村的郑绍忠墓。根据正史记载,我们认为郑绍忠墓的真正下葬之处应为其老家故土的大旗头,之所以出现其他两处郑墓,应该是和中国古代的一些通常做法类似——即有些做官为人时,或得罪世人太多,或墓地下葬时携带了大量的珠宝财物,或自认为在世之时为恶太多,恐自己死后遭人图财或报复者;这些人往往就会广布疑冢以使后人找不到自己的真正葬身之地,从而免于劫难。鉴于此,我们探讨郑绍忠的墓地风水,主要是以大旗头村的郑绍忠墓来进行分析,对其他两处传闻墓葬本文不予涉及。

  三水大旗头村郑绍忠墓,位于村西的老虎岗,郑绍忠的墓地与老虎岗山顶在同一直线上,郑墓依托老虎岗,砂山环绕,以整个山岗为墓,气势宏伟。整个墓地构造简单,但结合山川地形仍然显得气度非凡。

  郑墓下葬之初周围是没有其他墓地的,在郑墓两侧,有御赐厚葬碑和云石为材料制作的郑绍忠记功碑,由李文田所书,现已不存在。周围郑氏家族其他人的墓碑原来都不是在老虎岗,现在老虎岗郑氏其他人的墓碑是这几年来移过来。郑墓碑的朝向是北向的,据说是郑为了表达对北京朝廷的忠心。

  郑墓下葬前,老虎岗尚有一座附近高岗村一户先祖的古墓,在郑墓的右上方,位于虎眼部位,现在尚存遗迹。据传,该户族人兴盛时,对面的河南村人口大减,河南村主要是朱姓和罗姓,这样,当地流传一个歌谣:“老虎过河(乐平涌),叼猪(朱)崽,叼完猪崽又叼罗。”于是,河南村在乐平涌边建了一座玄坛庙(一说洪圣庙),以保村庄。但是郑绍忠生前就十分喜欢此地,决定选墓地在那里,并将全岗买下。大口金传说是老虎托生,兵营也称“虎营”,死后又葬于老虎岗正应了郑绍忠戎马生涯的传奇一生。此后,由于郑绍忠的身份职位,无人敢葬在此岗,亦不可能葬在此。直至土改后,此地不再为私有,才开始有人将先人下葬于此。

  2.选址点穴与山川形制

  对于郑绍忠墓地为什么位于村西位置,世间疑问甚多,其实结合郑绍忠发家经历来综合考察,还是很好理解的:从选址来说,郑绍忠相传是老虎托生,死后葬于老虎冈,大概是想以其本身的老虎神灵来护佑大旗头——这个汇聚了其一生精神和财力竭力打造的理想家园。从形势法风水学的角度来看,选址老虎岗,很好的满足了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和取向的内在要求,符合理想的墓地风水的基本要求:以老虎岗山顶为倚靠,前山为穴,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水场,它背靠老虎岗,两边山冈围护,从老虎岗往东——小边岗——后埠头;由老虎岗向西——南边岗——塘埠;前面斜岗——北鸦岗围护。(见《广东舆地全图,之三水县图》)。符合《葬经翼》所云:“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如云青龙婉转,白虎训俯,玄武垂头,朱雀翔武”。

  从郑绍忠墓穴的微地环境结构来看,墓穴的微地结构也很好的满足风水学认为的“穴不虚立,必有所倚”,“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也”从郑绍忠墓地风水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郑墓面北而立,居于老虎岗前山开阔之处,老虎岗环其右侧(东面),南面与西面皆有桉树林环护,前方是开阔的鱼塘和农田,从而形成极好的局地风水格局。

  郑绍忠下葬之初老虎岗周围很少有其他墓地(据传只有一个荒芜的古墓)。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来说,子孙死后一般是会埋葬在祖先坟茔之侧,以期侍奉先人,报答其生养之恩。据村中老者讲郑绍忠的父亲志宏公葬在七十二卦山,后来的郑继忠、郑润琦都葬在附近。而郑绍忠作为大旗头郑氏中最显赫者,为何其偏偏将自己孤单的下葬于村西呢?仔细探究郑绍忠一生的经历,我们认为此中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郑绍忠戎马一生,杀人较多,也会结下一些仇家。官场沉浮一生的郑绍忠心机自然相当慎密,想着要好好的护佑大旗头自己亲手创下的家族基业,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别人寻仇报复,不想让祖先的坟茔也一起受累。所以他要寻求一个风水之地:该地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必须在风水上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其次最好离自己的郑氏先祖的墓葬要远一点,再次自己的墓穴在风水理想上还必须能够镇煞(防止敌人死后报复,据说郑墓自下葬之后,一直至今基本没什么大的破坏,其坟茔的镇煞功能不可小视)老虎岗即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墓穴场所:第一、它远离大旗头郑氏先祖的墓葬之地;第二、无论是山川地势的风水格局还是墓穴的局地风水场来看,该地都是上选之地;第三、老虎岗的名称与郑绍忠本人的老虎托生之传暗合,这样,郑绍忠的老虎神灵位于老虎岗以后,无疑是老虎归山,神灵归位,这样墓地的镇煞功能完全体现。

  3.朝向方位及其风水学寓意

  郑绍忠墓地坐西朝北,世间解释为郑绍忠一生戎马,所有发迹皆得益于朝廷赏识,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衔,一等公,位极人臣,他对于清廷的知遇之恩是可想而知的,死后为了效忠朝廷而使自己的墓地北向而立,以尽人臣之道的想法是完全合于情理的,问题是根据河洛书及九宫八卦之说来看,这样的坐西面北的墓葬朝向,对于大旗头村的发展和郑氏后裔的子孙繁衍来说是不是最合理,就值得商榷了。据河图洛书与八卦九宫之说,北是阳气始生之地,五行称之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西乃日落之处,阴气渐增,五行称之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如此可以看出,坐西面北的朝向格局,从生数和成数的结合来看,极为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大旗头历经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的更迭,仍然保存如初,整体格局形制依旧的基本原因,但由于北面为阳气始生之地,西面乃阴气渐增是处,阴阳相冲,很难调和,故而大旗头自绍忠及其子侄之后,再无显赫之人之事,至今村中百姓都是自甘悠闲自在的生活,而无改变之愿。

  (二)郑继忠、郑润琦父子墓地

  郑润琦的墓地位于南岗七十二卦山,墓地朝向西南。墓地倚七十二卦山为主山,呈半岛状伸出,两侧有山冈作为砂山以围护,墓地前面有大片水塘(称为水浸潭)环绕,对面的沙头岗作为案山,起到遮罩作用,整个墓地风水环境极佳(见图3-11)。

  郑润琦之父郑继忠长期追随郑绍忠南征北战,被封为正二品武显将军。其墓地位于暨塘松树岗,朝向为东偏南,以松树岗为主山,墓地位于山凹,两侧砂山环抱,前面为水塘,对面有二三座山冈。按传统风水之说,是围合比较理想的环境。

  郑继忠的墓地于1997年由全房男丁集资重修,郑润琦的墓地于1996年由其三女儿郑群仪(静柏)、郑洵侯和高泳重修。两墓地空间距离很近。郑润琦为粤军第三师师长,离职后在上海、广州都有很大的生意,但死后回乡安葬,反映出“离乡不离土、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葬于父亲近旁,也显示出对先辈的孝道。

  参考文献:

  [1] 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修缮设计研究报告》。

  [2] 陆元鼎着 ,《中国民居建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