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古称礼仪之邦,其中“孝道”是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民间也有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之说。作为儿孙后代,对父母及祖辈的生养死葬,又是“孝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永定客家人对祖、父辈逝世时的丧葬礼俗,可以看出客家人对此礼俗的重视程度。
永定县民间的丧葬习俗,是以传统的儒家礼仪为主体,在沿袭中融进了道教、佛教以及民俗鬼神信仰等诸多元素,经过千百年来演变而形成的、以缅怀祖德、慎终追远为主导思想的习俗,其中涵盖了诸如终极关怀、死亡观念、丧服礼仪、殡葬仪式、祭祀文化等等有关内容。近数十年来,政府提倡殡葬改革,所以许多传统习俗中的繁文缛节正朝着简化的方向在逐步的演变之中。
第一节 自然规律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年寿有时而尽,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孝经》里讲:“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由此可知,养老送终是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其中既有儒家伦理的礼仪,又有民俗信仰的成分。永定县内各乡镇习俗大致相同,只是各地在实际操作中略有损益而已。
一、初终和小殓
(一)初终
在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子女等直系亲属应守护在其身旁,直到老人咽气为止。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可使子女多尽一点孝心,还可以听取老人的遗言,日后好继承遗志、处理好老人生前来不及处理的事宜;另外,能有子女等亲属守护其侧,在老人心理上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使其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安然离开人世。但在老人尚未咽气时,儿女等亲人即使噙着眼泪也不能哭泣。
老人刚断气叫做“初终”。初终之时,要放铳、放鞭炮,点3根香插在香炉上放在丧者的床头,家中男女自然是呼天抢地,放声哭泣尽哀。
“放铳”的“铳”,是用铸铁浇铸成的、高约25厘米、底座直径约10厘米,内装土硝(即古老的黑火药),旁有小洞插引线的一种土铳。放铳时将此种土铳充进火药、引线后放置于楼外门坪地板上,点燃引线爆炸时,响声震天动地,全村可闻,其目的是告知村邻,家中有老人归世,以便亲房前来协助料理丧事。
永定金丰片一带对放铳还有特别规矩,死者上了60岁才可放铳,如果死者还有上代亲人在世,即使已达60岁也不能放铳。对于可以放铳的死者,为其放第一铳,必须是他的子孙燃放。同时,老年夫妇如果还有一人在世,则放铳只能放两响;如果夫妻均已先后辞世,则要连放3响。永定也有部分乡村使用俗称为“三把连”的铳,即3管铁铳连在一起,安装了长木柄,可以执在手中燃爆。
(二)小殓
在做初终该做的种种事项同时, 其直系亲属还要为亡者沐浴、着装、整容等种种事情要做。
所谓沐浴,不能用家里的水,而是要到就近的溪河边(或水井里)去“买水”。所谓买水,就是临时由亲属提着水桶、水勺和线香、冥纸等到河溪(或水井)边向河神“买水”,要先焚香、烧纸(冥币或一般草纸)。金砂乡群众给过世的老人买水时,用的是硬币,也就是将硬币投入溪河或水井中,同时敬告河神或土地神,丧家要“买水”为死者沐浴,然后取水。歧岭乡一带,舀水还有规矩:水勺或水桶口要先顺水流方向舀3次、逆流方向舀3次,均不装水,然后才真正舀水入桶中。如果近处无小溪流,要在井中取水,则将硬币投入井中,同样祷告土地神,然后提水回家中为死者沐浴,让死者乾乾净净地到达阴间去拜见已故祖先。
所谓沐浴只是象征性的动作,就是用浸水拧乾后的毛巾,在死者的面部、胸部、背部、两手、两脚共7个部位各抹一下,就算完成。
接着就为死者穿寿衣(寿衣也叫“装衣”,如果是女人的寿衣,也叫“老行嫁”衣裳),不少老人会在生前给自己准备好寿衣。旧时,装衣数字要男双女单,一般男人6衣4裤,女人2裤1裙,配衣5或7件,因为女人要比男人多穿一条裙,所以成单数。男人内层一身白,面上是青衣,女人内层衣白色,面上一套红色衣,如果是原配夫妻白头到老,则面上加一条红裙,否则面上加青色裙。所有衣服都不用扣子而是系带子,民间认为如果用扣子扣紧了,会使亡灵难以投胎转世,同理,系带子也必须系活套结。寿衣忌用毛衣和带毛的皮衣,也忌穿绸缎料子制作的衣裳。穿寿衣须事先将几重寿衣全部套好,并须趁死者身体尚未僵化之前抓紧时间给死者穿上。穿衣袖时,男人先穿左手,女人先穿右手,而且不可由操作人从衣袖外伸手进衣袖内去接死者的手,把其拖出来,简单说就是生人与死人不可手接手,其意是怕被死者拖着走,致使操作人会有灾难临身,总之,这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事情。
穿好寿衣后,应简单为亡者整容(剃头、刮脸、盘头发)。一切操作完毕,才用白布或黄布盖住亡者身体(面部不要盖)。接下来,将“口含珠”(丧事店有售的一种小粒珠子)放进丧者的口中,还要把若干硬币放在丧者手中,并将其手握好,然后用麻绳将丧者的身体捆绑3度(即胸部、腰部及两脚。也有说4度,此麻绳在大殓时可取下,供儿孙作为腰带)。之后,将尸体抬放在楼屋的大厅堂内席垫上,有些乡村还要在死者的脚底放个小凳子,并用麻绳将凳子缚在死者脚上,也是防止尸体会突然手脚乱动的意思。
老人尸首安放厅堂之后,儿孙须用一“火盆”置于死者床前,将纸钱烧于盆中,一边向死者进行祷告,希望其顺利通过鬼门关。接下去是子孙后代都要守灵(晚上可以轮流守夜),还要不断地烧纸,直到大殓埋葬后为止,其实际意义主要是怕晚上有老鼠、猫、犬之类咬损尸体。万一出了此类问题,就是子孙的大不孝,要受到严重的责难。有些乡村的规矩是,初终当晚,儿孙不能洗脚。民间传说是当晚儿孙的洗脚水要被死者吞食,其实际意义,大概就是要求儿孙当晚要守灵、不能上床睡觉之意。〖安放在厅堂左或右似男女有别?〗
以上所述,谓之“下榻”,旧时称“小殓”,也就是“初终”该做的种种事项。
附带说明:如果不是在家“寿终正寝(或内寝)”,而是在外遭车祸、凶杀、水火灾或医院抢救无效等死亡的人,其尸首就不能入楼摆放厅堂,而是在楼外的门坪上临时架搭简易竹木寮供其停尸设灵堂之用。
二、讣闻
“讣闻”就是将死讯通知有关人员,包括亲戚朋友以及死者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等等,所以也称《讣告》。一般采取专人送《讣闻》帖和将《讣闻》公告两种形式。对重要亲戚必须有专门的帖式,并派专人送达,如母亲和祖母的娘家(老舅公)等就必须专送,以表尊重。
永定民间俗称“天上有雷公,世上有舅公”,就是指如果死者后代对老人有不孝行为,老舅公有权力用孝杖棍打该不孝的后辈。有些媳妇在婆婆生前曾经有过虐待婆婆的行为,则婆婆出丧时,其外家要让媳妇跪碎瓦片或碎瓷片,以示惩罚。
永定民间称送报丧帖为“报生”,可能是“报死”不好听,或者是在古汉语中“丧”与“生”音比较接近的缘故。送报丧帖还有一个规矩,报丧信封面上写收信人的名址,必须先写于红纸条,再贴在信封面上,内面的帖式用纸,是“男青女黄”。其次是递送人不可以进入该亲友家的大门,只能将报丧帖放置于大门外。收到报丧帖的人家要回礼,一般是给送报贴人染红的鸭蛋2个,现在基本用红包替代了。嫁出去的女儿,接到讣告,随即回家。其在进村后的沿途号哭称之为“哭路头”,由娘家人接进家中,随之哀号更为凄绝。
另一种是公告式的《讣闻》,用大张白纸书写好之后,贴于大块木板(如木门板),放置于丧家楼屋外的大路旁,让来往行人都能看到,并互相转告。讣告内容必须包含死者的郡望、生卒年月,享寿或享年若干岁,并写明设灵堂、大殓、成服、遗体告别(或追悼会和堂奠)、出殡等有关事项的具体时间、地点,以便亲友等人按时前来吊唁和送葬。因此,老人辞世后,必须尽快请占卜先生拣选好“入殓”、“出殡”等的具体时间(注意出殡日期有忌讳,即应避开重丧日、三丧日、羊公忌日、四绝日等),以便写入《讣闻》中。
讣告文字从右到左,直行书写。其中男女有别、男死称“正寝”,用青纸写,女死称“内寝”,用黄纸写,寓意于“天青地黄”。终年60岁以上称“享寿”,未满60岁称“享年”(传统称未满60岁者算未曾“上寿”,是为短命,丧家为了好看,常常在讣闻上用另一种写法,如死者只有51岁,则写成“享年六八加三”)。《讣闻》的下款自称:“父先死今居母丧,自称孤哀子;母先死,今居父丧称哀孤子; 母死父丧有继母称孤前哀子,过房子称降服子;养身父母死称孤哀嗣子;养身父在养毋死称哀嗣子; 父亡为祖父母服丧,长房孙称承重孙。列下还有齐期孙.齐五日曾孙.齐三日元孙。”等等。
对死者的称呼。祖父死称先祖父.先祖考,祖母死称先祖母.先祖妣,父亲死称先父.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夫死称先夫.亡夫,妻死称先室、先妻、亡妻,外人称呼的时候要加一个“令”字。
《讣闻》格式。比如丧父的《讣闻》常见的格式为:“不孝男××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郡×姓其第×代府君,距生于西元×年月×日×时,享寿××岁,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西元×年×月×日时寿终正寝,不孝××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年×月×日(农历×年×月×日),从俗诵经追荐,×时举行遗体告别,×时开香堂奠,×时发引殡仪馆火化,随即捧主祔祠升座合火后,奉迎骨灰归山安葬。忝属:族、世、友、戚谊哀此讣闻。”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泣血稽颡,齐期孙××泣血稽首,齐服曾孙××揾泪顿首,期服弟兄××挥泪顿首,期服侄××拭泪顿首,功服侄孙××揾泪顿首,缌服曾侄孙××揾泪顿首”之类的文字。下款的自称,另详前文。
讣闻以及香烛礼包、祭文、孝簿等,一律用白纸或者草纸书写。丧事之谓白事,这也是一个方面,但是,凡先考妣、郡头、姓氏、西元,戚世友族等有关在世者的字均要用红纸书写后贴上《讣闻》,或者用红水直接书写。《讣闻》张贴后,等到有关戚世友族到得差不多了,还要写一张《谢帖》贴在《讣闻》旁边,对戚、世、友、族“赐顾赐礼”,表示泪谢。其下款署名跟《讣闻》相同。
三、 题谥法
题谥亦称“赐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平言行业绩,进行高度概括并给予荣誉评价的一种称号,而且显赫地写在铭旌上,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法大多数是两个字,少数人用4个字,此俗来源久远,如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被称为“曾文正公”,其中“文正”两字即是其谥法。同样的,左宗棠称左文襄公、胡林翼称胡文忠公等等,其中的“文襄”、“文忠”亦为其谥法。另外是由谁来题赐谥号(含题铭旌等)的问题。如果死者是男人,则必定要请本族辈分最高或最有威望的长辈来题;如果死者是女人,则必须由其娘家选派的代表来题。最好都是有官职或有功名者,因为民间认为此类人的“生辰高”,能压煞,所以铭旌以题赐谥号者落款。
旧时,题谥法还有一套严格的程式:要在灵堂前的天井摆一张四方桌(俗称“八仙桌”),桌上摆好文房四宝,其中供写谥法的纸条大约近似于今的A4纸,也同样是“男青女黄”。并须先用黄酒煮好2个红蛋,由孝子孝孙或执事人员捧上,请题谥法的长者先吃红蛋酒,同时孝子孝孙要面向题谥法长者跪在桌子的两边,然后该长者才提笔用端楷题写谥法字。题完之后,他会将毛笔往后一丢,表示再不用题谥法了。因为题谥法意味着要死人,是坏事。题过谥法的纸,相当于死者的名片,所以,在大殓之时要放进棺材中,置于死者的胸前(?)。
四、布置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幔,因为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在光天化日之下。帐幔正中书一大“奠”字,帐幔前左右两边悬挂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联”,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
帐幔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幔处供奉着死者的灵位牌或遗像,桌上摆着供品(有些地方还要摆放一碗白米饭并竖直插上一双筷子)、香炉(插上线香)、点上白蜡烛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民间传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桌前糊上白纸桌裙,也书一个大“奠”字。桌面上还要放着白色瓷壶瓷杯,供洒酹奠酒用。桌前要放上“烧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时烧纸盛纸灰之用。有的地方,桌子两侧铺上稻草,供孝子孝孙守丧跪卧(男左女右)之用。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是否指金童玉女、金山银山之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竹篾、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定。
在发出《讣闻》到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丧家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都要贴上丧联。所用纸张也是男青女黄。大门的门楣上,常常写的是“当大事”3个大字。
“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等哀挽死者的联语。但在联语上男女有别。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哀悼的丧事气氛。出殡之前,灵堂内外一定摆满了花圈和挽联。
挽联的写法,挽男的写千古,挽女的写仙游,出脚(即下款)属婿甥等类的,一定要写“拭泪拜”字样,其他亲可拭泪可不拭泪,朋友及单位则写鞠躬或者敬挽等字样。在培丰镇,挽联全都是用白纸写的,而金丰片的挽联出脚(即下款)用红纸写好再贴上去。
灵位牌,灵堂上必有灵位牌(即神主牌),所以事先就要制作好。古代用樟木或栗木,于今一般用杉木制成高约1.2市尺、宽约3寸的木板,其上书(举例):故父谥文端讳强华字安邦李公神王。神主牌上的字数(小字不算)必须合乎“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中的“生”或“老”两字。
比如此例中的大字共为12字,按照“生老病死苦”来数,是属于“老”,是为可用。
点主,灵位牌上的最后一字,起初先写作“王”字,须待“大殓、成服”之后,请道士或和尚用红笔在“王”字头上加上一点,成为“主”字,才成为真正的“神主牌”。此种步骤称为“点主”。
灵堂上还要安放一块“铭旌”牌,用木制框架,长约1.7米,宽约45公分。上面糊纸,要写上死者的官位、名号等。字数较多。其格式举例:
恭旌
陈老先生原永定县政协委员谥德清讳定国享阳寿九十有三之灵几
阳居族、戚同敬挽
铭旌字数较多,须合乎“大黄道”。其辞有10个字,曰“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铭旌的中间一行主文,按字数算,必须合乎大黄道中有“走之旁”的字,如“道、远、通、达、遥、还”等。据此,上列“陈老先生”的旌文(小字不算)共25个字,恰好落在有“走之”的“通”字上,故可用。
坟墓碑石上的文字排列,要按“小黄道”。每行合“老”,3行合计总字数,要合“生”,因为墓碑文字一般是分3行竖直书写。如果字数合不上,可以适当增减一些无关紧要的字,或者将某些允许并列的字,如“阳寿”或“廿一世”可以并排横书,就成为只占一个字位,而可以当作一个字计算。
另外,如果死者年满百岁(或96岁以上,折闰可当百岁算),则灵堂布置等可以当“红事”来办,即对联、讣告等均可用红纸来写。
五、大殓
大殓指将小殓后死者尸体装进棺材并加盖,钉上棺材钉之谓。旧时,其间还有很多繁文缛节的礼仪。
(一)入棺礼俗
死者经小殓后,须点一盏油灯放在床头,在油灯旁置一香炉点上3支香,在床边放一碗糯米八宝饭,中间竖直地插一双筷子,这叫长寿饭。道士来了开场,也叫“起司”,孝子孝孙孝媳妇等要披麻戴孝,长子后腰上要带一把镰刀,开场时要给道士一个红包。“大殓”要移尸入棺,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通常是用松柏木制作的,主要是松柏树都有油脂不怕水浸,不易腐烂。寿木(“棺材”的雅称)做好后,棺材外面一般油漆成黑色,也有的地方漆成朱红色,棺材正面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大敛的时间一般是在小殓的第二天举行。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材内底部铺上生石灰以吸湿防腐,在石灰上铺纸,丧者多少岁就铺多少张纸。
初终尸体移到厅堂时,要先在垫床上铺一块白布,到大殓时,“八仙”就提着白布边沿将尸体移入棺材,所以这块白布就称为“扛帕”。当大殓“移尸殓于棺”的时候,是儿、女、孙、曾们与亲人见最后一面、从此永别亲人的时候,所以儿女等后辈无不捶胸顿足悲痛欲绝。有些乡村在合上棺材盖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陪葬物。有些富裕讲究的家庭放的是金银,一般人家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甚至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等都应殓入棺内。
尸体放入棺材后,在上面要盖一块布,这块布称为“水被”,要放在居中的位置,但不能盖住丧者的头部。入殓时,要敲锣、放鞭炮,根据道士排好的生相,凡是生肖相冲的人要回避。入殓之后,停棺柩在堂(此后棺材称为“柩”),直至出殡。
放手尾钱。大殓前有“放手尾钱”之俗。俗谓“放手尾钱,富贵万年”,认为死者身后有钱留存给子孙为吉兆。其方式是,于纳棺前预先在死者袖中存置好钱币或金银饰物,到大殓时将其倒入容器,然后取出分与子孙,装于小袋,分别系于儿孙各人手上,称“结(?)手尾钱”。儿孙对分得的遗物如金饰、钱币等,均极为珍贵。
(二) 盖棺礼俗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下来,在钉棺盖之前,先有一个“交钉”仪式,民间称为“镇钉”。如系女丧,做交钉仪式时,主家先请娘家代表(交钉人)吃点心,然后孝家治丧长者手持钉盘(盘子里面放上4枚大钉子、一枚小钉和一个红包,)呈上娘家交钉人。如果他对死者归亡没有意见,则会收取红包,另外换一个红包放到盘子里面,这个红包是娘家人送给大力(俗称鲁班匠人)盖棺的。在永定高头乡,此时一定要请娘家代表说吉利词语,孝子孝孙等人全部跪在棺前。外家代表手执钉盘后,行3鞠躬礼,然后开言说:“跪膝痛心肠,拱手进丁粮。封棺全家福,满门大吉昌。龙行一百步,有劳大师傅,高抬贵手,方方得利。”
盖棺时,娘家代表还要高声喝彩(即朗诵),其词曰:“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吉星拱照,恶曜潜藏,今乃××公(×孺人)大殓盖棺之辰也,星沉南极(宝婺沉光)驾返仙乡,千秋永别,百世其昌,举盖。”而后由“鲁班匠人”盖棺,娘家代表将钉盘交回主家,由匠人打钉,4枚大钉钉完后,还要用一枚小钉,将连在一起的五小块五色布钉在棺材盖上,称为“子孙钉”,是保佑子孙后代富贵吉祥之意。此后该棺材则应称之为“柩”。
灵柩放于中堂,柩前的神主牌位桌上要陈列祭品:即倒头鸡1只、米饭两碗、一双筷子竖直插在饭中,菜一碗、茶酒各3杯,还有香烛等。孝子日夜守于灵柩旁,以示服孝,叫做“守铺”,俗称“困棺材”。 现在殡葬改革,尸体火化,就不存在交钉仪式了。
附带说明,交钉说吉语内容,各个地方不大相同。如丰田片的吉祥语是朗诵者手捧酒杯高声诵曰:“一杯酒敬天,天官赐福;二杯酒敬地,地灵人杰房房发。三杯酒敬姑姐,懿德流芳大家发。”接着交钉给八仙。继续念:“上帝命我开金言,俾炽俾昌俾富贵,受禄受福受于天。粮米千万斛,子孙万万年。”
六、成服
成服是指在大殓前后,死者亲属按照亲疏关系穿上不同的孝服的意思,俗称“披麻戴孝”。
各在服之人,按服制分别穿戴上用麻或粗布缝纫的衣裳,称为"遵礼成服"。两千年来,孝服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5等,即: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
(一) 斩缞
第一等叫"斩缞",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缞”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缞”指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缞”。
“缞”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妇对公婆、承重孙(指死亡老者的儿子已先死亡,只好以孙子代替其父亲服孝)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缞。并且,要戴粗麻孝帽子。
(二) 齐缞
次等孝服叫做"齐缞",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曾孙子、曾孙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玄孙子女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缞”的礼制。
(三)大功
“大功”是轻于“齐缞”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缞"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四)小功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五) 缌麻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斩缞”,服期3年,3年是虚数,其实就只有27个月。“齐缞”,期年;“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五服之外,或者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通常戴个白头巾即行,当代,更加简化为在胸前插一朵白纸花就成了。
另外,按旧制,还有孝杖,父死用竹杖,母死用桐杖。制法是上圆以象天,下方以象地,本根在下,扶杖用右手。拜则两手据杖而跪。所以用杖者,表示孝子哭泣无状,身心憔悴,病羸不堪,以杖扶之。杖之长度以心齐,象征孝子哀痛从心所生也。父死用竹者,父之节在外,用竹取其节之外着也。母死用桐者,用桐取其节之记忆体也。
由于这套丧服制度过于繁琐,现在在农村中仅在丧葬期间,直系亲属服用,而旁系亲属头上戴个白头巾就可以了,丧葬完毕后,至亲者则以臂缠黑纱替代孝服了,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了。
七、开吊和堂奠
(一)开吊
开吊,即丧礼进入亲友前来悼念阶段。灵堂布置好后,亲朋来上香,孝子孝孙要面对敬香人,在神主牌桌旁边跪着,丧家要有专人负责发香、接香。如果是女丧,娘家人来了,丧家儿孙要在楼门外门坪上跪接,喇叭、乐队同时吹奏迎接,娘家一般要办牲醴 。娘家人看到丧者儿孙跪接,要牵他们起来。过去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悼”字样的纸条,现在基本上用香烛礼金(一般称为“代烛”或称“香仪”)替代了。但是,亲戚是要办牲醴礼仪(3牲、果蔬、香烛、冥币、挽轴等)的。
对于遗体告别,农村人一般不举行这种仪式,要有一定名望的老人才有搞遗体告别式。一般在遗体大殓前一天,有关单位的领导,同事前来吊奠,相当于“追悼会”,其仪式有奏哀乐,3鞠躬,致悼词,家属致谢辞,最后在哀乐声中向遗体告别。吊丧和追悼会的气氛是沉痛肃穆的,穿着要与之适应.穿红或过于鲜艳的服装也是一种失礼行为.遗体告别后.一般人不应长留和长谈,以免影响治丧.家属要把来宾送到大门外,有小车的在车上挂上一块红布,以示吉利,然后放鞭炮送行。
(二)开孝
金丰片习俗,开孝是道士或和尚做佛法事(忏)的第一道程式。道士或和尚在道场上念词,子孙后代、女儿、媳妇以及再下一辈的亲属(直系)男女,(八岁以下免)跪在灵堂前。然后道士开始秤麻衣,边秤边说:“很健”。子孙后代从秤过的麻袋里拿麻衣、白衣、白头等穿戴。尔后长子手捧香炉,次子捧神主牌,女人则头戴白布,跟着道士在道场上兜圈,然后把遗像放入灵屋,叫入灵。灵前放有祭品。
哭灵是孝家请来的乐队的重头戏,其唱腔哭词具有相当文化内涵,唱到动情处,孝家儿女、甚至连周围群众都会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孝家则会一次一次地给她们红包。
(三)堂奠
堂奠一般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的酉时开始的,堂奠时要在灵堂摆放猪羊、3牲、菓酒等祭品,祭祀仪式有单献礼、双献礼。
灵堂上要准备脸盆架、脸盆、毛巾和水,地板上放好3个跪垫。至亲者,孝子、孝孙、女婿等是不能用跪垫的,跪垫是给比较疏的亲房、亲戚用的,当亲戚跪时,孝子孝孙要陪跪。
堂奠仪式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充满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自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所以,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现在,跪祭和鞠躬祭相结合,像媳妇的父亲、兄弟,友邻和入了基督或者天主教的人等,不用跪拜,鞠躬就可以了。
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由亲到疏,由内到外,由基本亲到附带亲,由上到下,由大到小进行堂奠。第一堂,孝子;第二堂,过继孝子;第三堂,孝孙;第四堂,孝侄;第五堂,孝侄孙;第六堂,娘家亲戚;第七堂,女婿;第八堂,孙女婿;第九堂,侄女婿;第十堂,侄孙女婿;第十一堂,媳妇外家;第十二堂,孙媳妇外家……
撰写祭文,要根据亲疏关系表示对死者生前功绩的颂扬、对死者辞世的哀悼。堂奠时,专门设一礼生(相当于司仪)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祝生(负责朗诵祭文)立在西面。堂奠过多时,可以并堂,比如女婿和侄女婿或孙女婿、侄孙女婿,外孙,表兄弟等同一类型的人员可以并堂(即合为一堂)行祭,以节省时间。在亲友们通宵达旦举行堂奠时,和尚、道士也在超度亡灵。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八、做忏
喇叭、乐队和道士,有做全丁、半丁和五族头的区分。五族头是没有猪羊、喇叭,道士做到半夜就停了。半丁是从下午一直做到第二天天亮。全丁则要做3天3夜。喇叭和乐队轮番吹奏,此起彼伏,而道士则独自表演。
“做忏”是一种道教活动,人死后,其子孙请道士来超度亡灵,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做忏时,道士身着道袍,头戴道冠,手拿铜印、牛角、师刀、马鞭、法尺等道具,桌边挂着符咒,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或歌或吟,亦神亦鬼。道士唱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一般妇人也会被其感染而痛哭流涕.
做忏的内容主要有:开孝、入灵、二十四孝、挑经、十月怀胎、木莲救母、拜血盆、打火花、打铙钹花等多种节目,有些近似杂技表演以吸引观众,使气氛更加浓厚。
第二节 追思赞颂
一、出殡
堂奠礼毕,一般是第二天上午就是护柩还山(现在叫做送遗体火化)。
第一步是化灵屋,就是将竹片扎、彩色纸糊好的、供亡者在阴间享用的纸扎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以及纸糊的家电、汽车等全套设备“纸活”放在丧家门外的柴草等可燃物上面摆好,然后点火燃烧,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而且家俱齐全。孝子孝孙们围着燃烧的灵屋走圈,筛红酒的要绕着火堆一连筛3圈。这时,孝联等表示丧家的摆设要在这时一同烧掉,火势最旺时开始放鹞纸(?),一张张鹞纸随着热气升腾在空中飘荡。
第二步,在灵屋烧完后,整队出殡。五服内的要披麻戴孝,除喇叭、乐队外,其他送葬的人全部要戴白头巾(现代对一般亲友,只要求在胸前插一朵白纸花即可)。有人站在路边专门负责分香,所有送葬的人手里都要拿一根香。放铳、放炮的走在队伍最前面,然后,依次是高灯、彩旗、挽联、花圈、挑盛(客家常用的一种用细条竹篾编成的、有3层重迭的盛器)、喇叭、乐队、孝子孝孙、亲戚、朋友、亲房等等。孝长子捧香炉,二子捧神主牌,三子拿遗像护送遗体。走了一段路,到了岔路口时,举行辞棺仪式。孝子孝孙向棺材跪着,哀乐队围绕着棺材走圈,走圈的还有拿着火把、搁箩和秤的人,还有撒米的人不断向棺材撒米,撒完后将碗对着石头摔下,摔碗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碗是摔给死者的,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瓷碗一摔,“八仙”起身抬棺上山,现在是灵车启动出发。
接下来是“辞客”,孝子孝孙面向送葬的亲戚朋友亲房等跪着,表示谢意。之后,亲戚、朋友、族人等开始“去白”,即将白毛巾收起来,去香,将剩余的线香插在路边,然后沿着来路回去。送葬时儿媳只需送到路口,跪过外家后便可返回家中清理死者遗物。
二、下葬
经过了初丧、哭丧、开吊、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郑重其事。
所谓入土为安,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风水上,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兴旺发达。
下葬之前要先打“墓圹”(就是存放棺材的洞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风水先生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民间迷信认为丧家就会遭受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3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要把灵柩推进去的,推棺柩前要先在圹洞底部垫上两条光滑的长竹片,将灵柩放在竹片面上才比较容易推动。在旧时,人们是很看重祭祀墓穴的。祭祀时要杀公鸡,用它的血滴在草纸上用来祭奠。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在墓穴里放一些五谷杂粮。
呼龙安葬。孝子孝孙等至亲者送亲人棺柩到达墓地,待八仙将棺柩推进墓穴后,要用泥砖封墓门。子孙跪在坟堂前,同时风水先生手托罗盘和谷头盐米,站在坟头大声呼喊(民间叫“呼龙赶煞”) ,边呼边撒谷头米,通常的呼辞有:“手把罗经八卦神,盘古初分天地人,九天玄女来下降,传与凡间杨九贪(?),前面有山山朝拱,后面有屏镇龙基,手把罗经摇一摇,二十四山都荣耀,手把罗经照一照、二十四山都来朝、前有朱雀人丁旺,后有玄武镇高堂,左有青龙招财宝,右有白虎进田庄,正是人间安葬时,此时听我将话断,年通月利百无忌、今日打开生龙口,轻轻引进大封君,从此子孙万代兴。”墓门封好之后,把无用的东西弃之河边。花圈、招魂幡送到墓地后置于墓头上。
在高头乡,葬礼上棺木入土时,请师傅呼龙(即高声唱读)。一是压煞,二是请龙神到此。保佑孝家全家人平安富贵。道士在坟头画个圆圈,在圈内加个井字,才开始呼龙:“吉日良时,天地开张,亡魂安葬,时候正当。天煞打从天上过,地煞打在地中藏。”
在培丰镇,下葬时要请人用黄纸写一个“地契”,地契文字的表述各地略有不同,大致意思如下:
天苍苍,地黄黄,太阳月亮照山冈。今有×地姓名××,前往南山采茶,北山采果,忽遇神仙赐酒3杯,酕醄大醉,一梦南柯,已离阳间,未有安葬。阳上孝子贤孙之敬爱,特备地价银钱若干,今凭中人张坚固、李定夺,前来说合,到龙子冈上,买到牛眠吉地一穴,坐落土名××坐×向××分金,东南西北疆界分别是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在中央戊己土落穴,地师正穴,玄女择定,四界分明,两相交付,不欠一文,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端正来朝,年通月利,日吉时良,荣登禄位,快乐永昌,逍遥自在,世代荣光,荫子荫孙,丁财两旺。不许一切无主孤魂前来争占,如有此情,即差横天破土大将军前去追捉,先斩后奏不留情。借问契书何人写,白鹤仙人写后上天堂,契书何人读,黄龙读完下长江。在场人、仲介人、作证人分别是西王母、李定度、东王公。玉封敕赐号全一张,附与亡者永远收执为据,交契武夷王示。
“契书”在葬前跪在山龙口(即圹洞口)宣读,读完后烧在圹内。
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放炮,为死者饯行去阴间。通常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搁在棍子上面,再将棺材徐徐推进去。接着,用掩门木插好,掩门木上写上郡头几代显考(妣)××公(孺人)之墓,外面用砖头或者石头砌好。而后点上香烛,放鞭炮。孝子孝孙围着墓头转3圈,然后折青,通常是折山茶树枝,拿回家后插在门上,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旧时,永定民间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3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举措。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反映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三、入祠、引魂上座
灵柩入土安葬后,挽轴随道士、孝子孝孙到祠堂.挽轴放在祠堂门口,撕去字联,挽轴布拿回交还物主,其余人等到祠堂登祠合火。
从盛箩中取出3牲5果,在祠堂祭祀,其目的是引导死者的灵魂进入祠堂升座,与列祖列宗一起,可以享受节期的祭祀,其名字也就可以写上祖宗名讳牌上。然后点亮船灯(孝男须交红包给发灯道士),由乐队,喇叭吹奏着乐曲送到各孝男家中,接灯时要放鞭炮,意示后代财丁兴旺。
有些乡镇的规矩,孝子孝孙在辞棺后,还要将香火送进祠堂。在祠堂门口,割雄鸡,丧家儿孙必须脱去麻衣,祠堂是不允许穿麻衣进去的。进入祠堂后,将盛箩里备好的3牲、果酒等摆好,然后升座,喝彩,拜祭祖宗,礼生要念升座文。喝彩升座文曰:
“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吉星拱照,恶曜潜藏,今乃某某公(某孺人)合火升座之良辰,配享宗祠烝尝,禋祀绵远,世代荣昌,孝子孝孙捧主高登宝座。”
升座后,还要祀后土。祀后土文曰:
“维神德厚,永镇宗祊,维祖恩深,庇荫无疆,宗支一脉而共用,千秋万世以共堂,兹维我父(母),忽返仙乡,涓吉祔庙,合享宗祊,仰神力为护卫,永锡福以无疆。世俾德泽,长发其祥,具杯酒以献奠,冀神祖共来尝。谨告。”
礼毕后,放鞭炮,每人提着一对灯回家,灯丁谐音,象征着将来密密添丁。
衣冠冢。有些亲人在外地死亡日久,已经无法找到其尸骨的,便在家乡建立衣冠冢,照样要用骨头盎,里面放一块银牌及几件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刻上死者的姓名,还要滴上死者亲骨血(子孙)的血液,然后按照常规作坟墓埋葬。
四、谢客
客人在送葬完毕后,主事者请他们入席吃饭。主家孝子孝孙从祠堂回来后,重新穿上麻衣,这时喇叭吹起来,孝子孝孙在礼生的引导下,对着在座的宾客拜二拜,表示感谢,这就是谢客。吃饭时,空的碗碟不能重迭。
宴席完毕,主家要回给客人财食和礼粄。财食一般是豆腐2块,鸡蛋2个。现在也有用钱充作财食和礼粄的。女丧的,回谢礼一般是财食、米粄、充豕、充帛礼。娘家回去时,乐队奏乐,孝子孝孙要穿麻衣跪送。晚上,以前是要宴谢大力(八仙),实行火葬后就革掉了。
城关地区的习俗是,灵柩出门,送葬亲友到半路适当的地方,被辞谢回来后,还要先到孝家吃红豆腐,表示吉利。孝子孝孙送柩上山,待风水先生及“八仙”师傅处理完毕“下葬”各项事宜后,有些也还要回祠堂“引魂上座”。回来就可以脱去丧服,并将家中一切哀悼对联及有关丧葬事物拆除乾净。一般在当晚设席宴请协助处理丧事的工作人员及有送“代烛”或 花圈等其他丧仪的就近亲友。丧家主人要向宾客讲话表示感谢。不过,此时已经将宴会当作红好事来处理,甚至可以饮酒。
附带说明:有些亲友在该丧葬期间外出,来不及回来吊唁,在出殡以后才回来的,要去看望死者遗属时,就不能用“代烛”形式,而是送红包,表示慰问。
五、做七
根据佛教传说,人生有6道流回。在一个人“此死彼生”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7日为一期;若7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7日终,必投生于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因此,人死之后7个七期间,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当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间,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教也认为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第五个7天和第七个7天,叫做“大七”。第五个7天和最后一个七天,儿子、女儿、媳妇等都要到墓堂上去祭奠,其他的都是到祠堂里。做七要准备好3牲,纸皮箱、纸锭、冥币、香等。把纸糊的皮箱、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幸福的生活。
五七是子孙七,子孙要团聚,民间认为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到了49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邀请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有的会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六、孝家春节
在金丰片一带的孝家过第一个春节时,一般不贴红纸春联,如果要贴,只能用青纸(男孝)或黄纸(女孝)写一般词语的对联,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之类。也不做年糕粄,不走亲戚。要由亲友先到孝家慰问,然后孝家才敢去回访。如果亲戚不先到孝家,那就意味着以后不再来往,从此断绝亲戚关系,俗语叫做“人情孝下断”。
丰田片的习俗恰恰相反,要孝家先主动去拜访亲戚,然后,亲戚回访,如果亲戚不回访,则以后就不来往了。
七、百日、周年和三周年
死者死后的第100天,简称为“百日”。届时,子孙、女儿、女婿也要备好纸皮箱、冥币,3牲到坟上去祭祀。到了周年和3年,同样要祭祀。这3种祭祀的日期有个很特殊的规定。有顺口溜说:“周年前、百日退、3年单单对”意思是说:祭周年是丧者有几个儿子就提前几天祭奠。祭百日则按儿子人数来退后几天祭祀。而祭3年,则不进不退。儿孙女儿女婿依旧还要备好3牲、纸皮箱、冥币到坟上祭祀。
第三节 精神家园
一、修坟
葬墓,等到下葬若干年后,如果这个家庭认为有必要,通常会请地理先生另外再择风水利方来葬先人的骸骨。
民间墓葬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墓址的选择要看风水。一般都要选择“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过,后有山峰为靠,境内层峦迭翠,就是说墓地要枕山面水。
下葬择日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坟山的坐向。二是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道死者的出生年月的情况下,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讲究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程式是择好良辰吉日,请人捡骨头,并将骨头放进金盎(土烧的陶器)里,请人刻好墓碑,而后将金盎放进吉利方里,安放好墓碑,修筑好坟墓,而后在良辰吉日后代子孙亲戚到墓堂上来祭祀。人口众多的,一般会备好猪羊、五牲,喇叭、乐队。祭祀时,根据血缘从亲到疏来祭。第一堂是,长房,然后依次是,二房,三房……女婿,孙女婿,侄女婿,姻亲,姻门。女葬时,娘家亲戚堂祭顺序要排在女婿前面。
葬墓通常是夫妻合葬。安葬父母祭文曰:
“维西元×年×月×日,乃我×郡×氏第几世考××公太、妣×老孺人安葬告竣设祭之良辰也。主祭治葬子名、陪祭治葬子名等(?)统率阖家等,谨以刚鬣柔毛、牲醴粢盛、蔬果庶馐、香茶熟馔、烛帛之仪恭祭于坟堂前曰:佳城郁郁,得地之良,龙盘虎踞,岳应星光。山环为翼,水朝其堂。牛眠叶吉,马鬣发祥,安葬某某公太某老孺人,既固既藏,亿万斯年,永卜其臧,庇佑后人,俾炽俾昌,伏维尚享。”
祭祀仪式完毕后,每人都要从墓堂提灯回家,沿途放铳、放鞭炮。
二、冥诞
冥诞,是阳间的儿孙给去世的先人在其生日时做“冥寿”。冥诞跟阳间做寿岁数正好相反,男做一,女做齐头,也就是说丧者是男的,冥诞是71岁、81岁……101岁,而女的则是70岁、80岁……100岁。冥诞做到百岁就不再做了。
冥诞这天,阳间儿女准备好3牲、蔬果、酒茶,以及逝者生前特别喜欢的食品,先祭神,而后到祠堂上香敬祖,父(母)冥诞祭祠文曰:
“恭维华诞大吉,广分桃液于云仍,寿域宏开,长播祥光于奕叶,想称觞之有庆(?),自斯祝嘏之难忘。际兹吉日,正逢华诞,向祠宅而称庆,犹是堂下之舞觞,陈方物而告虔。居然春酒而介寿,伏愿列祖来格来尝,更祈后嗣俾炽俾昌,尚享。”
祭祠堂后,带着准备好的3牲、蔬果、酒茶等物品,到逝者的坟墓前祭祀。祭父(母)冥诞祝文曰:
“追维我父(母),弃世多年,四时哀慕,触目凄然,遗器犹在,嘉言孔牵,谨守仪(懿)范,罔敢弗虔,兹值×旬,敬陈酒筵,冥筵具庆,享乐无边,庇佑子孙,福寿绵绵。灵其不昧,陟降在前,尚享。”
祭祀,是家庭中祭祖先和祭宗祠活动的简称,它是祖宗崇拜的具体表现,是客家人维系全族的凝聚力量,是家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礼记》说:“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孝经》说:“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礼记》还说:祭者,孝之本也。这些言语充分说明了儒家传统文化赋予祭祀以“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以期达到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的目的。祭祀,按祭祀的规模及地点来分,通常有庙祭、家祭、墓祭以及路祭。
三、庙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关心死者灵魂的寄托。经过儒家伦理化解释,相信灵魂附于虞(?)主,供奉于祖庙,所以,最早的祭祀应该是庙祭了。现在,大型庙祭,一般都是族祭。
在永定农村,大多聚族而居,一个自然村几乎都是同一族。家庙内,设祖先的遗像、谱谍和神座。庙祭往往是一族人甚至一村人的行动,规模颇大,气势非凡,常常由族中长者领首,安排人员洒扫家庙、摆设供品、焚香祷祝、奠酒虔敬。行祭之时,族中长者居中,率族内众人焚香,行“四叩礼”。
祭祖祠文略举一例:
“伏以,祖德长昭,用举明禋岁祀之典,宗功远荫,爰兴水源木本之思,春露秋霜,不胜凄怆之感,恭维我祖,德积先代,泽被后昆,树美范于当年,恩勤并着,垂嘉祥于此日,泽惠咸敷,故派衍云遥(?),难忘报本之念,虔备俎豆之仪,伏冀列祖,精诚应一气相通,佑我后裔,奕世流芳,丁粮两盛,富贵绵长。尚享。”
整族人一起进行的庙祭,在今日乡村中已不多见。即使是在过去,也是一年祭奠一次。现在,如果有好几代之前迁居外地的后裔,包括不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认祖归宗,那么,祭祀家庙和开基祖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小家庭到祖庙祭祀却很频繁,通常与敬神相并列,大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升学乔迁等,在敬神完毕后,都会到祠堂去祭祀祖先,表示向祖先报喜(或报丧),并祈求赐福后裔、保佑平安。
四、家祭
过去,只有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才有宗庙,而无庙的下层民众,就仿效有庙者,在家里祭奠祖先,这就是家祭了。
家祭比庙祭更方便,于是,慢慢地就普及开了。家祭时,在堂屋正中要设家谱挂于墙上。再大范围的家祭,则要将族谱挂于墙上正中。这种家谱与族谱是一张图表,上面填写各代先祖的名讳,按先后次序排列至今。近祖的名讳,不仅“家谱”、“族谱”上要写,而且要设“牌位”。这种牌位高尺余,镶于木座上,以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是简单的碑身,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正面写:“显考×(姓)公讳××(名)之神主”、“显妣×(姓)孺人之神主”等字样,下款写立“神主牌”人儿、孙、曾等立名,背面写祖先生卒年月日。父母去世后,选择一个吉日良辰,将其与在家的列祖列宗神主合火拼祀。合火文曰:
“维显考(妣),厚德无愆,捐弃不孝,屈指多年,神主在家,朝夕奉虔,兹择吉日,合火祖先,共用祀典,配食陶然(?),谨治牲醴,敬告尊前,神其来格,鉴此菲筵,尚享。”“神主牌”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遇有家祭时,才取出来供祭,民间称之为“请‘主’”。
家祭时间、次数、方式,各地不完全相同。在基本程式中,应有设祭品、焚香、奠酒,家主率其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等,向神主行“四叩首”礼,祭祀时,家主要讲述先人行状、业绩,诏示子孙。有的家庭,在祭奠时,主祭者还要诵念“祭文”,祭文曰:
“儿承父母之体,感天地之恩,今当吉日修礼备馔以飨先君,乃祀诸圣(?)。应有备仪,恭呈祭品。抑(?)祭礼仪,追思先考。体孝行恭,而教后辈。”
祭毕,向后人展示“家训”或“祖训”,藉以教育后代光宗耀祖,勤廉自勉。农村的家祭时间,一般是在除夕、清明时节、中元节或是祖先忌日时进行。
五、墓祭
墓祭,是到祖先的坟茔地去祭奠。这种坟地,一般称之为“祖坟”、“祖茔”。坟地前方,大都有墓碑,有“石供桌”,开基祖或者有功名的祖先等通常都是大坟大墓。
祭祀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后、清明节、中秋节等。有的大坟大墓还有春秋两祭的。春祭通常在春节开小正后,就陆陆续续开始了。
祭祖一般从迁到所在地的开基祖开始,祭开基祖通常都有一个约定好的固定时间。祭祀开基祖,轮到值年的裔孙要准备好猪羊、酒醴 、喇叭、乐队等,做好礼粄,买好状元糕、糖果、水果等。
这一天清早,先到祠堂祭祖宗神位,摆上香案、猪羊3牲(或5牲)、斋蔬,由宗族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长辈主祭,值年的裔孙作为陪祭,礼生根据情况主持单献礼或者双献礼,礼生读祭庙文后,烧纸、化财宝、放鞭炮。祭完宗庙,祭祖大部队出发,土铳带头,铜锣、金钟,鸣锣开道,高灯、条幅,条幅上写着公祭某郡某府始祖某公等字样,猪羊、香案、且箩(一种3层的竹篾编扎的盛器)、(传盒),喇叭、乐队,浩浩荡荡走到墓地。
到了墓地之后,众人先割草,打扫墓地,而后将鸡血宝锭纸压在墓碑上、挂白,摆上香案、猪羊3牲、菓酒,斋蔬,点上蜡烛、香,开始参拜祖宗。礼生在旁唱礼,主祭跪在墓堂中间,陪祭跪在主祭后面,其他裔孙也要在墓地上跪拜,礼生读祭祖文。祭祖文曰:
“缅怀我祖,我族之光,创业开基,功绩辉煌,恩深德厚,源远流长,凡我裔孙,千载难忘,兹当春日,景美辰良,谨备不腆,牲果酒浆,诚心诚意,拜揖坟堂,以报恩德,以表衷肠,伏祈我祖,鉴此馨香,佑我孙支,俾炽俾昌。尚享。”
读完祭文,喇叭奏乐。最后烧纸、放鞭炮。
祭完后,众人将猪羊3牲等切好下锅煮熟,大家在墓地上吃饭喝酒、猜拳、行令,商讨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大家纷纷在祖宗面前许诺,如果今年生儿子出多少钱,结婚、高中、发财又出多少钱,纪事者将大家的许诺一一记录在案,以便日后兑现,酒酣饭饱后大家才尽兴回家。大家族其他的大坟大墓的祭祀也大致如此,只是吃饭从墓堂移回宗祠,时间也改在晚上进行。而小家庭的坟墓,祭礼就简单多了,没有礼生,也不一定要祭文,也没有猪羊、喇叭,只要墓地修整乾净,烧香祭拜,虔诚肃穆即可。
六、路祭
清明时节,大家又是家祭,又是墓祭,祭祀自己的祖先,这时,人们也会联想到了那些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推己及人的儒家古训,慈悲为怀的佛家说教,以及对无祀鬼魂作祟的恐惧,使人们在祭祀祖先、给祖先修坟墓的时节,也给无祀鬼魂设祭。
清明以及中元节前后,现在偶尔还可以见到在路边祭祀孤魂野鬼的,这主要是因袭明朝的习俗,目的就是让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死有所祀,不会四处游荡,作恶作祟。路祭只是略备一些斋蔬、香纸,斋蔬放在歧路旁,香纸插在斋蔬边上。
在湖坑镇,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艾粄”,等到黄昏之际,人们会到固定地点祭拜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慰籍地下饿鬼。过去的路祭通用文有:
“灵輀驾兮,碎裂肝肠。昔日问安寝室,今朝荐别道旁,亲属济济,吊诔悲伤,执扬披拂,若癫若狂,猿啼鹤泪,血海苍苍,从此永诀,野旷荒凉,临岐再奠,酹酒三觞,尚享。”
如今,已经没有人再用祭文路祭了。有些地方专门建造祭祀孤魂野鬼的坟场,形制略如一般较大的坟墓,称为“厉坛”。到中元节或其他商定的日期,有人轮值设祭,并且还有所谓“抢厉坛”的风俗。因为祭厉坛,同样有许多祭品,也有行礼仪,念祭文,目的是要游魂野鬼不要作祟民众,保佑乡村民众平安、五谷丰收。
祭礼完成之后,主祭人宣布结束,在场人员就动手抢祭品。迷信说,抢得越多越吉利。如果没有抢到食品,就捡拾几根线香脚回去,也是吉利。
附录:
一、拜血盆经(又称《谢母经》)
志心顶礼投世尊,吾勒落地报娘恩。
十月怀胎娘心苦,三年养育已娘难。
日头间吃娘心头血,夜里间抱在心中眠。
生男育女无恩报,今日代娘减罪轻。
养子终须无报答,三年斋戒拜血盆。
血盆化着清静水,女人转作好人身。
在堂父母增福寿,过去父母好超升。
拜得五千八百经,目连尊者游地狱。
锡杖破开地狱门,超渡母亲西天去。
弟子长大不忘恩,血盆狱主天大将军大行孝义,
救母目连请尊菩萨摩诃般菩波罗密。
二、超度亡魂经(部分)
亡魂、亡魂,生莫怕来死莫愁,打从生死问根由,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也有三十四十者死,也有一十二十者亡,也有胎中失漏,也有三岁离娘,甘罗十二为丞相,太公八十遇文王, 彭祖年高八百岁,犹叹不满一千秋……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