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受《海洋组织: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论题的写作任务时,兴奋与茫然幷存。兴奋的是此前积淀的农村调查经验和进行之中的海民生计调查正尝试寻找理论的突破。此论题可以将注意力从涉海生存的日常生活转向结构制约的总结提升之中。茫然的是这是一个学界尚未进入的研究对象,何以针对论题进行结构化和操作化。
进得厅堂,才发现尝试快速进入和掌握社会学的组织研究确实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因此,文献阅读的快乐时光和结构化论题的痛苦踌躇也就自然而然。学术训练培育出的阅读和分析习惯帮助我在数月中厘清了多学科交汇的组织研究。数易结构帮助我厘清了论题何以行文的基本思路。
在自鸣得意的完成初稿时,范英教授的反馈意见不期而至。往来数次的邮件沟通,体现出老一辈学者注解的“学问为志业”精神和求真求实的品质。短小精辟的文字分析,展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深厚的学术底藴和前瞻的学识眼界。反馈意见一语中的,公共用器何在?
与沉浸在涉海人群的日常生活不同,论题——海洋组织是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需要从抽象理论层面予以展示。公共用器是在纷繁复杂的海洋社会生活中,涉海人群利用各种海洋组织积聚资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基于对象、环境、目标和规则方面形成的公共性。行文初步探索公共用器的寓意,捕捉了海洋组织之于海洋社会的精神气质。
公共用器的气质捕捉同时,经验材料逐渐提示了理论是灰色的经典命题。在此之前的一些分析中,海洋组织是一个整体,可以被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以“一言以蔽之”,远离了涉海人群组织生活的本真状态。在审视涉海人群的组织行为中,现有理论尚无法解释涉海人群的一些行为表征,出现了悖论;现有理论尚未注意海洋组织存在的潜功能和负功能,有待认知;现有分析尚可引入新的理论视角予以拓展;现有研究尚缺乏对海洋组织公共用器功能的评估;现有研究缺乏对海洋组织的未来趋向的预测,等等。
正是基于上述的气质捕捉和文献梳理,海洋组织章节的分析尝试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析,初步对海洋组织的潜功能和负功能,对交易成本、目标替代、激励机制等领域,以及海洋组织的未来趋向等进行了分析。
论著出版宣告了海洋组织章节的写作任务的终点,但却是个人继续思考很多问题的起点。和论著的其他章节类似,理论陈述从经验中来,还要到经验中去。理论陈述能否解释、预测经验现象,尚有待返回到涉海生存的日常生活中。
(刘 勤: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