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现有数家之比较

  【内容提要】学术之势、国家之势与民众之势推动了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迄今已形成数家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比较视野下,这些研究团队的海洋社会学成果,在核心概念的厘清中形成了从形式主义向实体主义的演变进路,在体系架构的理念上呈现了从移植设计到认知开创的理念践行,在范式立场的坚守中表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的本土贡献,从而为深化和拓展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近年来,海洋问题与争端引起了政策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对涉海人群的研究已不是学界的新颖之举。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历史学带有些许意外的提出海洋社会学并进入到社会学视野之时,对研究的研究就自然而然了。这一工作既为推进研究清脉理络,又为学术进入政策提供积淀。分析已有团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未来前行的方向。

  一、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一个简短的回顾

  海洋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俨然是中国社会科学回应现实需求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社会科学界急于“迎头赶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无暇于“从根做起”。这一情势一直贯穿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中国大陆社会科学界发出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声音,表达了主体性的直接诉求,期待以中国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和命题来研究中国、理解中国。法学、政治学等学科进行了各自的建构努力。社会学界开始呼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

  本土化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学术之势。深受海风之拂、海色之醉、海味之染的涉海人群在社会转型之中展露着自身的命题、行为,为海洋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本土化的主体依托。

  1996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中国生效。面对广阔的海洋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利,在国家层面上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一项历史性任务,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海洋已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联。

  强国论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国家之势。强国理想的宏大关怀和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促使学界形成了海洋强国的共识。〔1 〕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正为海洋强国的社会基础提供了知识积淀。

  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海洋观念作为一种强国理念,只是到近代逐渐受社会精英的重视。社会大众的海洋认知依旧停留在大陆观中的海洋,而非海洋观中的海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普遍关注。这正是民众海洋意识的薄弱,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发达的现实写照。

  普及化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民众之势。认识中国海洋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必须寻找到社会民众的支持、理解和关注,必须认知海洋社会的结构、网络与行动,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海洋观的海洋,这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题中之义。

  学术之势、国家之势龢民众之势合力推动了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人文社会科学关注和研究人类涉海行动,学界进行了相关前期准备,海洋社会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学科积淀。海洋史学、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海洋社会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但却没有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涉海人群分析。

  拓荒进程中的海洋社会学,围遶着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依托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组织,既着力进行梯队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建构提供了基本的智力支持,又着力于海洋社会学的探索研究,包括概念界定、研究客体、研究框架等。〔2 〕当前的中国社会学学界出现了有一定区位影响力的海洋社会学研究团队:以庞玉珍、崔凤为核心的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张开城为核心的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宁波为核心的上海的一些学者,以范英为核心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研究团队。现有数家在海洋社会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架构、方式方法的进行了初步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横向比较的空间。

  二、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基于演化的比较

  是否具有特有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否构成的必要条件。海洋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现今受到的基本挑战,就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确定性问题。现有研究将学科研究对象定位于海洋社会,试图夯实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基础。

  海洋社会的概念限定深受关系形式的影响。最早提出海洋社会概念的杨国桢将其界定为“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3 〕突出的正是关系网络的海洋社会。

  按照形式线索,海洋社会的概念界定不断得以补充完善。庞玉珍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4 〕崔凤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具有独特性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5 〕这些概念界定增加了关系网络的滨海、涉海性,显示海洋社会的海洋特性。

  海洋社会的认知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关系网络,存在忽视关系之间的动态形式和可能涵盖的实际内容。基于此,关系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突显出来,成为海洋社会认知发展的新里程。张开城注意到了此趋向,指出了关系互动的有机动态。他认为:海洋社会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6 〕

  范英等的著作(下简称范着)秉承了海洋社会的关系认知,但将互动作为一以贯之的重心和进入路径,将它推进到新的高度。互动的横向扩展体现了丰富的实体内容。范着明确指出: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和人类属性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7 〕

  互动的纵向深化中体现了纷繁的时空演变。范着围遶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人类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规律建构了互动的历史维度,围遶海洋社会的东西比较、结构比较、类型比较和行为比较建构了互动的空间维度。

  四个层次的互动关系,体现出关系互动的系统观念。此间,虽然主观上依旧停留在互动关系的形式讨论上,但在客观中,这一结构化进入到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事实之中,从而初步展现了从形式主义转向实证主义的主张。正是基于海洋社会这一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和演进,海洋社会学的范畴界定也就带有了从形式主张到实证主张的不自觉演化。

  三、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基于理念的比较

  围遶海洋社会这一核心概念的结构化和操作化,形成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也是海洋社会研究的推进之路。现有数家对此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思考。正是这些思考,为艰难行进的海洋社会学逐步明晰与凝练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

  庞玉珍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围遶“海洋开发利用的社会条件及其社会影响”展开,回应:一为海洋开发利用及由此产生的变化如何影响社会行为与社会过程,包括海洋开发利用与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与观念变革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与区域分化、环境资源问题、与沿海区域人口问题等。二为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社会条件变量是如何影响海洋开发、利用,包括影响海洋开发利用的社会因素分析、人的素质、国际政治环境、法治建设、国家政策环境、海洋意识、全球化、经济建设、海洋教育、科技进步等。〔8 〕

  崔凤构思的海洋社会学架构包括:海洋观调查与研究、海洋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海洋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研究、海洋渔村研究、海洋民俗研究、海洋移民问题研究、海洋政策研究等。〔9 〕

  宁波构思的海洋社会学架构包括:海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海洋文化与风俗、海洋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海洋国际争端与冲突及其控制与化解、涉海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与心理、涉海组织的行动结构与社会关系、海洋观念的比较与演化分析、海洋环境生态与伦理问题、海洋开发的社会影响与利益争端、海岸带社会系统的研究。〔10 〕

  如果将这些体系架构与其所主张的海洋社会概念比较,二者之间的断裂较为明显。侧重独特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涉海群体形成的地域共同体,难以通过侧重海洋开发利用的架构体系得以实现。侧重涉海实践的具有独特性的区域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是无法使用列举方式穷尽其可能内容和搭建学科架构。

  如果将这些体系架构的主张与现有社会学学科体系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结构较为相似。这些体系架构的初步思考从社会学学科体系中寻找可资凭藉的操作经验,进行了有其创见和启发,但在模仿过程中,未能展现学者强调的人海关系,或区域共同体的问题意识、行为方式、制度关联等的独特性。

  如果将这些体系架构的理念与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成果比较,二者之间的距离较为遥远。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些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的初步思考至今未能付诸实践。一些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海洋社会的环境问题,一些学者将注意力放置在海洋文化领域。能够体现较为成型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的十分匮乏。

  面对这些不足,发展中的海洋社会学予以了初步完善。学科体系的薄弱与匮乏,引起了广东海洋大学以张开城为首的研究团队的注意。与散布在论文中的碎片式的体系构思相比,张开城等着的《海洋社会学概论》是国内第一部体系架构较为成型的著作,〔11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对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着建构了海洋社会学学科的体系架构,是一部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十二章,它以讨论海洋世纪与海洋社会的关系为契机,依次论述了海洋社区、海洋群体与组织、海洋社会问题、海洋社会变迁、海洋文化、海洋宗教与民间信仰、海洋民俗、海洋政治、海洋生态、海洋社会政策和和谐海洋社会建设。该着的意义在于学科体系的论证之首,仍有尚未解决的体系问题。

  此间,范英开始思考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并着多文予以陈述。范着的体系探讨了四大层次,并将四大层次区分为历史、重心、主体和实用的主轴维度及其凸显的客观规律。由此演化出海洋社会学的架构体系包含的四大层次,计18种互动关系,并分章予以论述。由此,组成海洋社会学学科构架的各个部分形成了结构的完整性,是目前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较为全面、完整的海洋社会学论著,将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的理念落实在学科体系架构之中。

  范着所呈的体系架构还体现了逻辑完整性。互动是范着界定海洋社会的关键词,由此也是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的精神气质。范着所呈的体系架构贯彻了互动关系的海洋社会主张,依照互动的理解进行了结构化分析和操作化论证,实现了海洋社会学体系的总体与枝干的统一,形成了体系架构的逻辑完整。

  范着所呈的体系架构还体现出实体自洽性。在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的讨论中,范着没有按照社会学对学科体系的一般性讨论,增加陈述了生力摇篮、物力根基、权力指向、智力聚焦、武力后盾、和力桥梁、制力天平等内容。这些看似非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组成的部分恰恰显示出海洋社会学关于人海关系的问题意识、行为方式、制度关联等的独特性。着者融入了自身对形式社会学的领悟与认知,并将这种领悟与认知贯彻到了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的论证实践之中,实现了体系架构的实体自洽。

  四、海洋社会学的范式立场:基于本土的比较

  纵观重建30余年的中国社会学,既可谓繁荣之至,又可说日渐颓萎。学术繁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制造出来。若干年来,社会学理论研究观点纷繁,著述杂现;社会学专业培养新人层出,交替循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经历了短暂的原始恢复和迅速扩张之后,社会学学科恢复到理性探索之路。究竟什么是社会学?如何开展社会学研究?许多学人的研究和教学志趣或者注重西方社会学派的引入,或者沉醉于西方社会学家研究方法的搬用,却轻视了源于西方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经验的巨大差异,忽略了社会学理论与个体生活世界相关联的重要性。

  有学者指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西方社会学发展相对成熟,有了大量的学术积累。目前社会学研究已经进入分科很细及研究十分专门的阶段,任何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只有在对之前文献细致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提出一点新的东西”,而“随着学科的日益成熟和学术文献的积累,一个新的领域里的文献可能都要花三五年的时间才能熟悉,而只有在熟悉了这些领域的文献之后才能做出有点新意的文章,才能在新的领域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12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学及社会科学?难道中国社会学需要的只是技术分析工匠?难道只是在西方社会科学的故纸堆中挑选出自身的合法性?

  欧洲和美国成为社会学及社会科学的两大中心,正是基于各自转型与发展的命题所需。欧洲成为社会学及社会科学的中心,源自于其19世纪的社会转型和理解阐释。美国成为社会学及社会科学的中心,不在于探究欧洲的社会学理论,证实或证伪欧洲的理论命题,而在于理解、解释美国自身的经验。所以,在社会学学科,欧洲的理论探讨和美国的实证研究各自回应各自的经验命题。

  看到自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理论探索围遶着整合与冲突范式讨论现代性冲击下的社会何以存在问题。中国社会在一个世纪之中处于剧烈变迁,是任何经典无以说明和阐释的。中国又是一个转型中的文明古国,有自身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经验。所以理解、解释、预测中国自身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社会学及社会科学提供了基石。简而言之,社会学只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理论。

  基于上述的范式立场,范着回应瞭如何克服用小社会的视角来取代社会学原本大社会的视角并移植到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探索之中的问题。此前一些学者的海洋社会学研究进入到某一专题的技术分析,难以从宏观和整体角度理解、分析专题,认知、建构海洋社会学体系内容的范式立场基于源于西方的小社会的分析路径。也有学者采取了社会哲学的范式立场,偏离了海洋社会学的社会科学之路。

  基于上述的范式立场,范着回应瞭如何克服追求理论偏好中忽略中国社会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并移植到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探索之中的问题。中国社会学不仅源于西学,也发端于经学渊源。明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提倡研究学问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与此前的研究成果相比,范着论述突出了海洋社会学以人为本的实用维度,是海洋社会学理论的落脚点和归宿。这是不可随意削弱、不可随意丢弃的终极关怀。浓墨重彩的分析了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和科学保护的涉海行为,服务于以人为本的海洋建设的现实问题。

  基于上述的范式立场,范着回应瞭如何克服经验描述和理论抽象之间的张力形成并蓄的品格并移植到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探索之中的问题。方法论上,范着主张宏观、纵观和微观三个层级研究方法的综观层面整合,以兼收并蓄进行方法创新。与此前的海洋社会学研究成果相比,范着既吸收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又注意海洋社会的独特经验;既着眼涉海行为的来龙去脉,又分析生计生存的空间差异,以达经验描述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此外,范着的范式立场旗帜鲜明的表明瞭中国立场。所着内容虽没有强调我国、我省的论述方式,但却强调了中国立场,力争在互动关系的形式展现与分析中体现海洋社会的中国视角。着者意识到对于海洋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海洋文化与风俗、海洋传统和惯例都与西方情境截然不同,从而就有可能建立本土化的海洋社会学,从而成为世界的海洋社会学。

  综上所述,学界的努力,为海洋社会学提供了富足的积淀;10余年研究,为海洋社会学形成了学术的源流;范着的诞生,为海洋社会学提供瞭高新的起点。基于一定的理论共识和应用,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从此可以进入具体问题的操作层面的研究阶段了。

  (刘勤: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注释:

  〔1〕刘勤:《海洋社会学:兴起、问题与新生.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社会建设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63~66页。

  〔2〕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3~21页。

  〔3〕 杨国桢:《瀛海方程》,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4 〕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35~136页。

  〔5 〕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8期,第3页。

  〔6 〕张开城:《应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第37页。

  〔7 〕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0~47页。

  〔8〕《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35~136页。

  〔9〕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8期,第3页。

  〔10〕宁波:《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1页。

  〔11〕张开城等:《海洋社会学概论》,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12〕胡荣:《坚持学术规范,提升研究水平》,《社会》2006年第6期,第14~18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