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海洋社会学》的诸多特色中,中国气派的特色相当浓重、鲜明、突出。尤其在中国气派之全球视野、中国气派之学科构建、中国气派之团队历练、中国气派之写作形式和中国气派之薪火传承等五大方面,便是本文主要着力的笔墨。
当《海洋社会学》摆在眼前时,我被范英教授和其所率领的团队完成的鸿篇巨著所感动。在现时国内外各种出版物汗牛充栋、文化市场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乃至一本著作要在受众当中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实属不易。《海洋社会学》的装帧虽无华丽的外表,但感染我并引起关注的却是书中展现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探索和群体人格魅力。
所谓中国气派,简言之,是指书中彰显的具有中华文化品格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视野、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实践使命,以及令人信服的恢宏气概。 有感于此,余以为这种深入书间神髓的中国气派,大体可从以下几点领悟:
其一,中国气派之全球视野
诚如作者阐发写作动因所言,21世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新世纪。当新世纪头10年已经匆匆而去之际,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诉求越发显得强烈和紧迫。面对各种利益和势力的博弈,无论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层面,还是从构建和谐世界的角度,都需要将海洋纳入全球社会治理和有序开发利用的视野,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深入和理性的研究。而在这种事关国家民族和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重大课题研究中,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以及一切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人不能缺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华民族不仅有信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这种自立不是自封的,它需要用行动不断地证明。洋溢在书中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气派,集中体现在几个理念:一是崇尚海洋社会的和平。例如,此书在不讳言海洋外交存在多面性的同时,将其表述为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一个“和”字看似直白,但实质藴含了对海洋外交价值的中国式深刻理解,与“以和为贵”历史文化传统一脉形成。二是反对海洋社会的霸权。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一部海洋社会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沉迷霸权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争取和平和维护和平的历史。在梳理古往今来海洋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史实和个案,可以感受到贯穿书中历史观的那份“反霸”情怀。三是倡导海洋社会的互利。“织网捕鱼 宏开利路 战风斗浪作底藴 习俗传统 拥爱神器 漂洋过海达和昌”的联句,不仅勾勒了一幅海洋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其立意更具包容四海、“寰球同此凉热”的理想。四是期待促进国内外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勃兴。“人们对于海洋方面的学术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尤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奥秘的体系性专著,国内外至今仍为空白。”虽然本人对海洋社会学瞭解不多,但从这段描述以及这部新作完成的艰辛历程来看,能感受到一个中国学者团队 “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气魄。
其二,中国气派之学科构建
据该书设计者的介绍与考证,海洋社会学的系统性研究,在社会学大家族里是个“短板”,学科体系的构建存在不少“空白地带”。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海洋社会学》,其体系结构由二十二章组成,其中每章三节,每节四目,每目四子目,全书共约66万字。全书以海洋社会学的主轴和研究对象为出发点,从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实用维度以及四大层次中的18种互动关系为依据,构筑起这门学科的总体框架。这一架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在起承转合之间,在原创性探索之中,体现着圆融东西、兼收并蓄的学术理路和展示出“中国式创造”的风采。这种构思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吻合。诚如著名文化学者辜正坤所言,中国人容易从整体的观点来看个别的东西,整体的先把握住,再来看个别的;西方人容易从个别的东西出发,推而广之,到认识整体。
其三,中国气派之团队历练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自1985年12月成立以来,在范英等知名学者和学会领导人的带领下,在没有任何专拨经费的情况下,一以贯之地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凝聚力,逐步建立起一支术有专攻、人才广集的研究队伍和学术团队。发展到今天,这支队伍从整体规模、专业分工、创作实践、成果建树、社会影响等方面来看,赢得国内同行和社会各界不少的赞赏和肯定。然而,时代还在前行,探索没有终止。要在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真正形成有中国气派的学派和学术团队,并非一日之功。基于这样的认识,创建海洋社会学及其理论体系,既是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团队再次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焠砺(研究经费自筹、自主研发、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在海洋社会学研究领域争取与国际同行对话主动权的自觉行动,更是历练和打造有中国气派之团队的不懈探索。如同在宇航技术和航天开发方面需要抢占先机一样,在海洋社会学这一尚待开垦的领地,的确十分需要有中国团队的参与和中国学派的孕育。拥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力作——《海洋社会学》的完成和面世,无疑在锻造和构建有中国气派的学术团队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想到这些,7年前范英教授在庆祝广东省社会学学会20周年华诞会上的一番话犹响于耳:“要一如既往地认真吸纳省外和西方的精华为我所用,为立足点所用,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所用,广东及中国的社会学事业才有全新的远景,才有货真价实的学问和国际地位。”这些观点也许可以作为这本书写作灵魂和实践导向的最好注脚。惟其如此,范英先生高度赞扬具有泥香气息的本土社会学。我想,这本兼采中西文化之长又不失自身本色的《海洋社会学》,正是兼具“泥香”和“海洋”气息的本土社会学园地结出的一朵奇葩。诚然,在喜迎收获的背后是中国式的不离不弃和经年坚守:“……长者闻鸡舞,后生竞向前。汗水湿中湿,赤心拳更拳。荷锄不识苦,浑身胆气铮”;“……躬耕守本源。英才逐浪涌,新垄绽新颜。播种重特色,收获有奇篇。不为稻梁谋,志在健人间”;“……诸君耕正酣。泥香最佳妙,不拒洋味甜。中西应互动,方飞天外天。扶犁抬望眼,笑看日近圆。”这首范氏自撰诗,不仅是个人心路历程的坦露,集体心智和辛勤劳作的描述,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塑造和理想追求的浓缩写照。
其四,中国气派之写作形式
作为一本学科性著作,《海洋社会学》在写作风格上颇有独树一帜的中式韵味。尤其使人耳目一新,率先进入眼帘的是昭示各章要义的二十二副联句。从首章揭示背景的“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百科不分为一体;干坤运转,大势趋求,崭新学说初长成”到末章寄托的“高歌人本,全面建设,社会文明日日新;感恩海洋,和合共处,环球民生处处兴”的心愿,从透视海洋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摇橹作笔,玄机映日,画成生猛新世界;把海为家,极目苍天,铸就历代弄潮儿”到展现海洋物力的“耕牧蓝緑,变咸为甜,收获财富养人类;经略水天,化弊成利,积聚能量强物基”,从剖析海洋政治与海洋社会奥秘的“飞龙翔空,游鱼潜渊,无边海疆作舞台;执政行权,保民安邦,运筹帷幄定干坤”到鞭挞海洋霸权的“曾几何时,逞强凌弱,血战原本争是非;如今备武,应作后盾,唯和才算真本心”等佳句,无不琅琅上口,寓意深刻,充满中国式的诙谐和意象,读来不但生动活泼,更能启迪心智,抓住本质,开阔视野,受益良多。这与时下一些人做学问以“洋味”多寡衡量学术含量不同。此书作者善于把这样的写作形式运用于一本学科性著作,既要有胆略和勇气,更需要有将民族文化薪火延续传承的功力与底气。
其五,中国气派之薪火传承
从一个学术团队来看,其学术品格或风格的形成,与其生长环境、治学品格、实践理念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岭南大地是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同仁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风水宝地”。这里既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和“岭南学派”兴起的摇篮,又是当代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前沿地带。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形成的历史传统,以及近现代以来有多个重要通商口岸养成的海洋意识,使得这里的学术研究与海洋文化有不解之缘。然而,当这种根系本土的海洋文化在与外来的海洋文化“因缘际会”时,其中国元素由于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非但不会灰飞烟灭,反而在吸收异质文化精华之中得以优化。我想,正是中国气派的学术风格得以延展的一条理路,也是从《海洋社会学》读到的本根气息。再者,一个学术团队创建者和领军人物的治学理念和秉持的文化价值取向,更是注入团队肌体之中并影响其整体行为走向的“灵魂”,这也是《海洋社会学》具有浓厚中国情结的原因所在。
总之,海洋社会学是社会学园地中一门年轻的学科,广东社会学界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所作的尝试尽管是初步的但很有创意。从彰显学术研究的中国气派龢民族风格来看,这样的探索理应积极倡导。
最后,我以“贺《海洋社会学》首发”为题,用下面这首短诗作为结语:
眼观五洲风雷荡,文纳蓝海百万疆。〔1 〕
足登高处有无间,〔2 〕 潮涌鹏城汇四方。〔3 〕
(陈伟: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注释:
〔1〕文纳蓝海:指以文章和著作涵盖海洋社会的研究。
〔2〕有无间:喻理论创新和新学科从无到有。
〔3〕鹏城:广东省深圳市的别称,是举行《海洋社会学》首发式的城市。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