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会学:概念命题之精新

  【内容提要】秉承严谨求实的一贯学术风格,范英、江立平先生在主编《海洋社会学》时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部著作作为一项开创新学科领域的探索,独到创新之处有许多,其中之一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和发展了众多海洋社会学的命题。这些概念和命题是建构本书的基础,在海洋社会学学科创新和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


  一贯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著名学者范英先生,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最近与江立平先生等主编了一部宏篇巨制《海洋社会学》〔1 〕,这部长达66万字的新著既是海洋社会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有颇多创新的海洋社会学实验性教材。这部著作的创新独到之处有许多,其中之一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和发展了众多海洋社会学的命题。本文仅就《海洋社会学》一书概念命题之精新略述拙见。

  一

  中国在21世纪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国力,需要与时俱进,促进海洋科学包括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众所周知,海洋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健全,从何处奠基和创新呢?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要建设“海洋社会学”这座大厦,首先就要从建构“海洋社会学”的一块块“概念基石”做起,综览《海洋社会学》全书,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书在界定“概念基石”时可谓下足了功夫,无论是“海洋社会学”这个学科总概念,还是全书各章所涉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概念,大都作出了一家之言的重新界定。如本书第二章中对“社会”和“海洋社会学”的界定;本书第二十二章对“社会建设”的界定;本书第三章中对“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和“海洋理论”等等一系列的基本概念都作了独特的界定,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本书特色。

  《海洋社会学》首先通过对“海洋社会学”的“社会”这一基础概念的界定,进一步突破和拓展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研究视野。海洋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综合的社会存在,拓展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视野,研究海洋社会的全局关系,要从“大社会”的视角切入。《海洋社会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突破已有研究仅限于“小社会”的局限,把“大社会”作为海洋社会学理论创设和发展的逻辑起点。范英先生认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应该是宽广、开放的。“凡历史演进中尤其是现代的人类社会,不管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都有社会的环境、社会的经济、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社会的军事、社会的外交、社会的法规等构成要素。作为海洋社会学,它正如陆地社会学要研究陆地社会的全局关系一样,无疑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全局关系。”〔2 〕同样,在《海洋社会学》第二十二章中,在阐述社会建设时也对该“社会”概念采用了宽泛的“社会”界定,即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指的是处在自然界之中的“人类社会”〔3 〕,即“大社会”。 

  以往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对于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是十分宝贵的学术积累。在中国首次提出“海洋社会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厦门大学著名社会经济史专家杨国桢教授。1996年杨国桢教授在《中国需要自己的海洋社会经济史》〔4 〕和在《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5 〕中率先提出“海洋社会学”的概念以后,“海洋社会学”即作为一个专门学术概念进入学界视野。1997年杨国桢教授又在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五次会议上,提议“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6 〕后来他又在《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和《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7 〕等论文中,多次对“海洋社会学”相关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此后,在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有一些著作进行了研究,出版了《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社会建设研究》等一些研究成果〔8 〕。国内以庞玉珍、崔凤、曲金良、张开城、宁波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对“什么是海洋社会学”进行了多方探讨,但尚未从整体上设计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范英先生主编的《海洋社会学》则在严格的学科体系意义上进行了研究,在本书第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最基本的“海洋社会学”这个总概念的界说——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这一界说意在说明三点:第一点,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海洋社会自身;第二点,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海洋社会与人类共进退的关系;第三点,海洋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就是说,海洋社会学不仅要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否则就不是海洋社会学),还要研究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依存关系(不然就是孤家寡人的社会学),只有这样的海洋社会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门分支学科不仅有自己的理论构架与理论体系、相关概念、范畴和规律,也有对这个构架与体系理论的具体应用及其自我完善。〔9 〕海洋社会学的概念的这一界定,与前述一些学者的界定同中有异,异在有了突破,有了发展,更加新颖简约。

  特别是在《海洋社会学》第二十二章,关于什么是社会建设的概念的定义,本书作者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阐述。在中国目前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时,不少论者依据的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四位一体”的提法,即“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0 〕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有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社会建设,显然是区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它属于‘小社会’的概念。”〔11 〕因此有论者认为: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12 〕上述所谓社会建设主要是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显然,这个“社会建设”是中国民政部门经常使用的社会建设的流行概念。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要,所以要加强上述社会建设。在这种情况下,这样来考虑社会建设有其合理性。但《海洋社会学》认为,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那个“社会建设”,更应当加强包括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法制文明建设、社会人种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社会建设”。所以,“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也使用了“大社会”的定义,本书作者认为:所谓社会建设是指由社会主体的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不断更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也即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交错综合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这样的社会建设起码应当包括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法制文明建设、社会人种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方面。这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建设的认识。〔13 〕马克思认为社会系统由几个基本子系统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等组成。〔14 〕这种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来研究和分析海洋社会建设的内涵的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准。

  在《海洋社会学》的第二章中,作者还从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总体上,提出和论证海洋社会学主轴的历史维度、主轴的重心维度、主轴的主体维度和主轴的实用维度等,以及总体时空的无限性、总体领域的广袤性、总体人际的趋利性和总体平衡的根本性等全新的概念与范畴,增强了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深化人们对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基本界说的立体和平面、纵横与实质的认知和把握。〔15 〕

  二

  概念是思维之砖,命题是对概念的展开。本书不仅提出和精确了海洋社会学的一系列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还通过各章章名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进一步诠释了海洋社会学的众多命题。

  在本书中,海洋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重要概念以章节命名首次提出。这些新的概念,相对于整体的研究对象,构成了新的理论命题。如“内在变迁——源远流长”,说明瞭海洋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外在关照——手足情深”,说明瞭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属性——同此凉热”,说明瞭海洋社会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海洋环境——生力摇篮”,说明瞭海洋环境是海洋社会生存的基础条件;“海洋经济——物力根基”,说明瞭海洋环境是海洋社会依赖的物质基础;“海洋政治——权力指向”,说明瞭海洋政治的核心是争夺海洋社会的控制权;“海洋文化——智力聚焦”,说明瞭海洋社会是人类彰显智慧的舞台;“海洋军事——武力后盾”,说明瞭海洋社会的安宁必须以军事武力作为保障;“海洋外交——和力桥梁”,说明瞭外交是海洋社会和睦相处的桥梁;“海洋法规——制力天平”,说明瞭海洋法规是海洋社会有序的制度保障;“海洋个体——有机细胞”,说明瞭海洋个体是海洋社会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海洋群体——天然主宰”,说明瞭全人类是海洋社会当然的主人;“海洋组织——公共用器”,说明瞭海洋组织是海洋社会的公共服务机构;“海洋社区——栖息家园”,说明瞭海洋社区是海洋社会人们生存生活的家园,等等。这些全新的学术概论和理论命题,勾勒了这本《海洋社会学》的基本学科轮廓,建构了海洋社会学的基本学科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入木三分和生动活泼的学术表达方式。

  三

  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使研究成果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学术成果。因此,形成和精确海洋社会学概念和命题是促进海洋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上述这些概念和命题的创新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以及海洋社会建设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时俱进,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海洋社会的实际来研究海洋社会学,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个特色也体现在概念和命题的精确和创新上。真正要形成新的理论概念,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冷静地思考,例如用在《海洋社会学》中的“大社会”这个概念就是范英主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的海洋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理论创新必须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创新和开拓是在原有的学术累积上进行的。范英先生等主编的《海洋社会学》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和系统化,通过对一系列概念和命题内涵和外延的重新认识和厘定,增强了本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最为难得的是本书并非综合别人研究成果的普及读物,更不是移植参照、生搬硬套地吸纳别人成果简单重复的一般论著,而是针对海洋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需要,通过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概念和命题,自成体系、自圆其说,从而形成了这部海洋社会学的学术精品。我相信,今后的海洋世界将会以此书的奉献而增加光热。

  (严考亮:广东警官学院教授)

  注释:

  〔1〕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2〕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第256~257期。

  〔3〕范英、严考亮:《论以人为本的海洋社会建设体系》,《文明与社会》2011年第283~287期。

  〔4〕杨国桢:《中国需要自己的海洋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5〕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庞玉珍等:《关于海洋社会学理论建构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杨国桢:《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7〕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8〕黎明泽:《广东海洋社会论的进军号角》,全文见《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

  〔9〕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第256~257期。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11〕景天魁:《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国民政》,2005年第4期。

  〔13〕范英着:《社会与文明漫说》,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14〕范英、严考亮:《论以人为本的海洋社会建设体系》,《文明与社会》第283~287期。

  〔15〕范英:《社会学向海洋进军的号角——新著<海洋社会学摄像>》,《文明与社会》第280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