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海洋社会学》的全新体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互动性与持续性四个特色:体系的全面性,重在体系之逻辑起点──概念外延的宽泛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理论内容的丰富性;体系的系统性,关注结构上的谋局布篇与层次上的归纳分类,使系统结构有序、层次分明;体系的互动性,强调以18种系统的、客观的互动关系,构建体系架构;体系的持续性,重视在研究对象的时空无限性与领域广袤性的基础上,不断衍生次级分支学科。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20世纪中叶,曾经提出“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之命题,从当今世界现实看,文明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冲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洋权益的争夺。因此,浩瀚海洋的利益与价值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特别是沿海国家战略的核心考量。然而,比较陆地来说,人们对于海洋的研究相差太多,尤其是从社会学的学科视域研究海洋社会,更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这与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实不相称。以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社会学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范英研究员为核心的团队,以敏鋭眼光、高瞻远瞩地把握机遇,整合学术研究力量,历时3年编撰了一部60多万字的体系性专著——《海洋社会学》,并在2012年1月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作为一名热心读者,深感该书在资料甄别、内容方法、体系架构、观点视野等方面,均具值得称道的学术特色,尤其是体系架构的特色,更值得欣然动笔浓墨挥之。
体系之于理论,犹如骨骼之于血肉。没有体系,理论内容难以成形也无以依托,因此任何可称得上理论的,都离不开知识(认识)的系统化与体系化,《海洋社会学》的编撰也不例外。纵观全书,就体系而言,可用“全新”二字概括,即在体系上该书不是“新”在哪一方面、哪一层次或哪一部分,而是新在“整体”。不仅如此,这种“全新”体系,可用全面性、系统性、互动性与持续性概述其特色。
一、全面性
《海洋社会学》构建自身体系的全面性,不是建立包罗万象的内容体系,也不是作成芝麻緑荳、眉毛胡子什么都可以装的大箩筐,而是着重理论内容的根本性、概念外延的整体性以及主题范畴的延展性。其中,概念是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任何理论体系都由诸多相互联系的概念所构成,无论是理论内容的根本性还是主题范畴的延展性,都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基础,特别是概念外延的整体性,更是牵扯着主题范畴的延展性和理论体系的丰富性。仅以“海洋社会建设”的概念为例,目前很正统、很流行的一个观念是: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外,还有个“社会建设”。而该书作者认为,这个“社会建设”很难与前面那几大建设比肩并列;即使硬要这个“社会建设”,也只能专用于民政部门几十年来惯常流通的范围,而不能作为“老五”对待。如果要进一步把握社会的建设全局,不如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尽快加进“社会的人种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法制文明建设”,并分别作为老五、老六更接近真实和科学(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号;“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文集)。也就是说,社会建设不能狭义地理解,不能归结为“小社会”概念,而应当具有大“社会建设”的宽泛视野,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概念的片面性和体系的狭隘性。关于“六大文明”建设的系统观点,是本书主编范英研究员从20世纪末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在他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系列著作中均有所论述。这种长期的学术积累和思维锤炼,为构建博大精深的《海洋社会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系统性
《海洋社会学》构建自身体系十分注重系统性,即从结构与层次上,处理好整体内容与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结和功能的发挥。首先,该书作者强调以结构性谋局布篇。结构性是系统的根本特征,结构不同,即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顺序不同,系统或体系的功效差异很大。基于此,该书作者将全书22章分成五个部分,把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层次,把海洋社会学的主轴划分成四大维度,并在部分与部分、层次与层次、维度与维度之间有序组合。譬如将第二层次或重心维度视为第三层次或主体维度的基础;第四层次或实用维度又是前面三个层次或维度(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与主体维度)的落脚点和归宿,并认为四个层次或维度之间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会导致结构失序体系紊乱。其次,该书作者重视以层次性归纳分类。层次性是系统的显着特征,系统的各部分及其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职责与功能是不同的、有层次的。可以说,系统既需要依托结构,同时更需要层次的维系,如果没有要素之间的层次差异,即地位、功能互补,也就不会有要素之间的合理搭配。因此,该书作者在强调系统结构性的同时,更进一步重视系统的层次性,肯花大力气深入挖掘系统的各部分、层次和维度自身要素的潜能,如在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研究对象主轴的第二维度下面,就归纳出七个不同层次的“力”,即生力摇篮、物力根基、权力指向、智力聚集、武力后盾、和力桥梁与制力天平,来分别概括海洋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法规在海洋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具有的功能,从而促进了理论体系1+1>2的系统功效。这种通过结构性与层次性来凸显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系统性特色的思维方法,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轻舟过山”、“登楼望远”的清新感受。
三、互动性
构建《海洋社会学》的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构成的重要标准,也决定着一门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该书作者借鉴戴维·波普诺关于社会学的著名定义,并进一步将“互动关系”看作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实证范式、解释范式还是批判范式都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所不同的只是在互动关系中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已。该书作者十分强调互动关系的客观结构特征,并在体系构建上具体提出了18种系统的、客观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包括: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海洋社会的外在关照和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互动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或状态。海洋社会正是在互动关系的核心作用下,才使得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主体的,都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结构)有机组合起来,并在不同层面发挥功能,共同维持着系统的有序运行。该书作者紧紧盯住“互动关系”视角不放松,在海洋社会各种要素的互动关系之中,界定研究对象、定义概念范畴、甄别关系层次、梳理主轴维度、明确领域问题、统一逻辑历史、结合理论实际、构建体系架构,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社会的奥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四、持续性
构建《海洋社会学》体系,不是寻求暂时形式的完善之美,也不是象牙之塔的孤芳自赏,而是追求生命谱系的延续之美,以及面对生活之树的自惭形秽。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则是长青的。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其体系的开放胸怀,封闭的理论体系必然从有序走向无序,理论体系只有向周边环境开放,才能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无序走向有序,丰富和发展理论自身。《海洋社会学》体系的开放性,集中表现在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总体上。从海洋社会学所有研究对象的集合或整体构成看,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即时空的无限性和领域的广袤性。如果说总体时空强调的是立体性,那么总体领域强调的则是平面性;如果说总体时空强调的是纵向延续,那么总体领域则强调的则是横向切面。而无论是立体还是平面,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表明瞭《海洋社会学》体系的全面开放性。正是这种理论体系的开放,为海洋社会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昭示着海洋社会学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极具拓延的发展空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海洋社会学》的根基上必将孕育、生成诸如海洋环境社会学、海洋经济社会学、海洋政治社会学、海洋文化社会学、海洋军事社会学、海洋外交社会学、海洋法规社会学,等等,这些次级的分支社会学。因为在《海洋社会学》的体系中,虽然这些次级的分支社会学尚未展开,但是已经明确了他们的地位,并就最一般要把握的东西尤其是它们各自的界说及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和基本功用进行了精当的勾勒。可以说,《海洋社会学》作为二级学科的体系性专著,已经率先承担并已经很好地履行了推动学科发展的重任。
总之,《海洋社会学》独具匠心建构的全新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令读者耳目一新。同时,它也向我们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不愧为学科体系性的创新专著。我们为之鼓与呼,与情与理皆不为过。但是,由于宏观背景、中观环境以及微观情势等条件的制约,《海洋社会学》的体系并非白玉无瑕。万事开头难,开创性的工作总是不完善的,这大概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真心、恒心、热心,甚至是苦心来共同经营并为之奋斗。
(李保平: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教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