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范英等主编的《海洋社会学》一书,列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第43部。这是对精神文明学学科逻辑内涵的再一次展现,是精神文明学学术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也是精神文明学现实指向价值的集中体现。其里程碑意义就在于:海洋社会学不仅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学术基因的转接与传承,更是其传神与超越;既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其学科建设的创新之作。
由范英等主编、洋洋洒洒66万的《海洋社会学》,近日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隆重出版发行。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3部,她的面世,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十分积极的社会影响。因为,她既是对作为新兴学科的精神文明学的逻辑承接,又是对创立了20多年的精神文明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超越;是创立于广东、由广东人创立的精神文明学的学术基因的传承之作品,更是传神之精品。可喜可贺!
一、海洋社会学:精神文明学著作系列的第43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系统性的文件,从而在整体的意义上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为了将全民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向更深层次推进,很有必要从学术和理性的层面进行系统性的、逻辑性的研究,既总结实践经验,又指导社会实践。
1988年9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谈精神文明问题,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首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学”的概念。他指出: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意识的社会形态问题,“应该建立起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这门科学体系首先是一门宏观的、综合的、高层次的学科,全面考察意识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是一门意识社会学,可以称之为‘精神文明学’。”“精神文明学所要研究的是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研究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研究怎样把社会的科学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 〕这一意义深远的倡议,给理论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于是,以“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为目的的学术论著不断出现,仅仅广东,就有几部以“精神文明学”为名称的著作,范英主编、1990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64万字的鸿篇大着《精神文明学论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范英主编的著作出版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隆重介绍,并获得全国性大奬,产生重大社会影响。而让人遗憾的是,有的以“精神文明学”为题材的著作,出版后就很少有后续的著作。这样的著作,其实仅仅是一个专题研究的项目成果,甚至有的作者出版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评奬,评职称。而以范英等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学”研究者们,并没有浅尝辄止,他们要走得更远。于是,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应运而生,其中多部都是50万言以上,《当代中华凝聚力》、《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等更是上下两卷超过100万字。现今出版的《海洋社会学》已是其第43部了,也是洋洋洒洒66万言。
出版如此众多的著作,并没有在正式科研基金中获得立项,但作者们毫无怨言,甘坐冷板凳,孜孜不倦。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他们将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当作事业来做,当作自己学术精神追求的价值依托,当作自己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20多年来,他们成果丰硕,著述等身,影响深远。仅列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已经出版的著作就有43部。最近广东省又将精神文明学作为广东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提出要加强建设。范英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被公认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的奠基之作,范英被公认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的创始人,范英、刘小敏等学者被公认为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带头人。
二、海洋社会学:精神文明学学科内在逻辑的必然藴涵
纵观精神文明学的逻辑发展,就“海洋社会学”与“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海洋社会学”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逻辑拓展,或者说,作为一门学科的“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内在地藴涵了“海洋社会学”。
精神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2 〕而“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3 〕 海洋社会是相对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人类社会来代替海洋社会;海洋社会是独立于“人类主体精神”的“客体存在”。但是,随着人类足迹的远行,海洋社会越来越成为了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相对独立性逐渐被与人类社会的融合性所遮掩。今天,当我们谈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再也不能避开海洋社会了。所以,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一般的精神文明学,必然地要涵盖海洋社会,必然地要研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重要场所的海洋社会,必然地要研究人类在海洋社会里的重要活动,从而揭示在海洋社会领域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活动规律,为人类更好地掌握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学科建设的逻辑里,海洋社会学便逻辑地涵盖在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里。
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研究的人类主体精神,其范围十分广泛。在逻辑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凡是人类意识到达的地方,能够被意识到的“客体存在”都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凡是人类实践到达的地方都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凡是人类精神生产实际存在的地方都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又是当下人类社会活动十分频繁的领域。在海洋社会中人类精神生产既体现人类社会精神生产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了许多自己的个性,成为很有特色的人类精神生产领域。可见,海洋社会当然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专门对海洋社会进行社会学研究所形成的海洋社会学,当然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海洋社会学:精神文明学学术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海洋社会学》一书的“后记”中指出:《海洋社会学》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专著,自然地提升了精神文明学对人类社会(除空中社会外)总体的探索功用,是精神文明学在当今时代具有突破性理论学术创新的尝试。”〔4 〕我认为这个评价十分恰当准确。一方面,我们要指出在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学科逻辑层面,海洋社会学并不是独立于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之外的一门学科,但同时我们又必须郑重地指出:海洋社会学在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地位特殊,价值重要,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创新之作。
对于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范英先生曾经说过:“西方的黑格尔能够创立精神现象学,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创立精神文明学。他用倒立着的辩证法来观察人世间的精神现象,构建精神现象的学说,我们则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构建精神文明现象的学说。”〔5 〕这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学创建和研究者们的学术创新气概。实际上,正是因为一直坚持并总是体现了这种创新精神,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才能源源不断地写作出版,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才能不断完善。
对于人类文明的研究,很长时间里人们只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类进行较为笼统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研究。但是要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研究,就必须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突破原有的研究框架。在精神文明学的奠基之作《精神文明学论纲》中,作者们将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五个方面,被称为“五大文明说”。这是“一项科学新论”,是“范英深思熟虑”、“独具特色”的理论创新。〔6 〕这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积极反响。
范英等研究者并没有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学术研究的喜悦中,而是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树立起精神文明建设者的意识——兼介《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出版要旨》一文中,范英写道:“精神文明学是开放的体系,其丛书也是个开放的形式”。“创立一门学科体系,尤其是由各具体学科综合效应而成的精神文明学这样的学科体系,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决非三五年内就可以完善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深入的探讨,同时还需要发展着的实践提供新鲜的营养,方能有所收获。”〔7 〕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后的“五大文明说”则演变为“六大文明说”,即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六个方面,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地、协调地发展的积极成果”。〔8 〕不仅如此,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他们又提出了“网络文明”,指出“只有对网络进行文明的创造,网络才会真正成为文明的载体。网络文明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在社会文明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刻。”网络文明与其他六大文明一起,“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全家福’”。〔9 〕
海洋社会学并不仅仅探索海洋文明,而是综合了几大文明,或者说,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的几大文明在海洋社会文明里得到充分体现。只有从综合的高度,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生态文明和网络文明的高度统一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海洋文明,理解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作为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学术和学科创新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海洋社会学》的“第二十二章 海洋建设:海洋社会的以人为本”里,作者就将“社会建设体系的构成”以及“海洋社会建设的体系”分为“物质文明建设子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子系统、政治文明建设子系统、法制文明建设子系统、人种文明建设子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六个方面,并根据这样的逻辑,分别论述它们在海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策意见和建议。作者指出:建设海洋社会以人为本不动摇,“坚持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全面性要求我们,海洋社会建设是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法制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种文明建设六个方面全面进步为目标的。”〔10 〕
实际上,《海洋社会学》通篇都贯穿了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学科思想。这种继承性就体现在她自觉地运用了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现有学科成果。而她的创新性,就体现在其是将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的现有学科成果综合自如地运用于研究海洋社会,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海洋社会学”,从而丰富了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我们说《海洋社会学》是精神文明学学术研究的重要突破,其重要理由就在于此。
四、海洋社会学:精神文明学现实指向价值的集中体现
仅从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出版进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范英、刘小敏等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学研究者们,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上深思熟虑,同时也在精神文明学学科知识运用拓展上狠下功夫,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积极主动为现实社会建设服务,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价值取向。
《精神文明学论纲》是奠基之作,《岭南红梅报春开——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等是学科自身系列建设之作。“广东人精神丛书”一套9本,是大丛书中的小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专题研究地方人精神的高水平学术著作。《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当代中华凝聚力》、《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德概论》、《广东先进文化发展论》、《以德治国纵横谈》等探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为代表和开始的系列著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探索新时期的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现在出版的《海洋社会学》,则是他们长期坚持的精神文明学研究现实指向精神的十分重要的提炼,又是一次高潮式的体验。
范英先生曾在《论精神文明学的创新实践》一文中,认为“精神文明学是创新实践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学科的创新实践、思想的创新实践、方法的创新实践、队伍的创新实践、服务的创新实践和效应的创新实践六个方面”,〔11 〕并对其进行了一一的分析。其中写道:“精神文明学最高的本体层次,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外相关规律的新兴学科,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精神文明现象及其演化进程的内在联系的学科。因此,它要面向世界,密切注视世界,观察和分析世界。”〔12 〕这种世界性的研究视野,在“广东人精神丛书”等著作中,已经有较好的体现。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越来越快速,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刻,海洋社会建设、海洋安全、国家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安全是维护主权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不受威胁;二是国家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三是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主权完整不受外国干涉和控制;四是国家经济等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在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问题已经融入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国家安全已经带有越来越明显的综合性特点。〔13 〕在当代社会,海洋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十分重要的方面。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学者的学术良知,范英等人大声疾呼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用世界性的眼光、用走出去的行动,维护国家海洋利益,让浩瀚的海洋成为国家富强龢民族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作为学者,他们手中的武器就是文字,就是研究,就是作品,就是著作,就是学科建设。
范英等在《海洋社会学》的“前言:向海洋进军的崭新学科”中讲述了这部新著写作的起因有五个方面,其中包括:一是21世纪的人们,包括中国在内,面临着陆地社会的密植与挤压,无疑需要向辽阔而又生疏的海洋进军,以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二是以往的海洋权益,多为个别霸主所控,这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国家的觉醒与抗争,并急起改变现有的痼疾;三是人们对于海洋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状态,尤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奥秘的体系性专著,国内外至今仍为空白;四是2009年3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在全国首创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开始有了初步成果;五是已经有了创设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经验。〔14 〕这就清楚地说明瞭,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中所体现的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奉献现实的学术创新精神在《海洋社会学》一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在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25、“广东人精神丛书之九”的《春华秋实:广东人的学术精神》里,作者写道:“学术精神是文化精神的核心。所谓学术精神,指的是人们在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动力和精神感召力。在学术活动中,它体现为人们献身学术、不懈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在学术成果中,它体现为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努力趋于真善美的价值指向。”〔15 〕广东学术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的“世俗精神”,直指现实,直指世俗。
在《海洋社会学》这部开拓性的著作中,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范英、刘小敏等学者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并丰富发展的世俗学术精神,再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他们研究活动及其成果所具有的强大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我们也理解到,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它为更有创新性著作的面世、为更有创新性研究的开始,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玉整: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授)
注释:
〔1〕钱学森:《精神文明学论纲》代序,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代序第1~2页。
〔2〕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3〕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前言”第2页。
〔4〕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97页。
〔5〕范英、刘小敏、江立平主编:《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
〔6〕范英、刘小敏、江立平主编:《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
〔7〕范英主编:《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第4、3页。
〔8〕范英着:《岭南红梅报春开——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9〕范英、刘小敏、江立平主编:《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741~742页。
〔10〕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84~685页。
〔11〕范英、刘小敏、江立平主编:《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4页。
〔12〕同上书,第702页。
〔13〕曹峻等着:《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14〕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前言”第1页。
〔15〕董玉整、程潮、董莉着:《春华秋实:广东人的学术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