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乃生命之源,润万物而不争。但是,近年来,生活在广东的人们,却感觉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越来越脏了,吃的水越来越依赖桶装水了。原本广东最丰富的水资源为什么越来越匮乏?孕育我们几千年的大湖小泊为什么越来越疏远我们?发人深思。
一、广东面临的缺水危机,未来可能愈发严重
广东的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南岭,广东的降雨主要在夏季,因此广东的河流基本上都是雨源河。
由于河流的水质污染和乾枯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和“实质性缺水”,使广东大部分地区市民的饮水发生了危机,几年前已开始的西江引水工程,近期可望完工,暂时缓解了吃水问题。但是这种解决方法只是权宜之策,不能治本。
因为西江本身面临的考验就非常严峻,2010年2月有报导:“西江上游的云南金沙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遭乾旱重创,过金沙江可不用渡船,红河村民蹚水过河,澜沧江两岸树木枯死,珠江景区花艹枯蔫。”
因此,未来广东可能会发生严重缺水,甚至引发水荒,威胁着广东人民未来的生存,前景不堪想象。
二、广东的缺水属于“实质性缺水”,不可忽视
“缺水”分为“水质性缺水”和“实质性缺水”,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水质性缺水”是指广东水是不缺的,只是劣质水太多,高标准的水太少,水质不好。“实质性缺水”是指总水量匮乏,江河湖泊水流量不够。
有人说广东是“水质性缺水”,其深层的含意是: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了,这是广东经济发展所付出的必然代价,产生这一误解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珠江三角洲的水位没有变化,但要知道这里是珠江的入海口,它的海拨高度几乎与海平面相同,是海水把河水水面托升起来造成的假象。
但是“水质性缺水”的理论,无法解释广东大量河流水流逐年减少的事实。可以说除了西江,其余所有源自广东北部南岭的梅江、韩江、东江、新丰江、流溪河、北江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等河流一概如此。在旱季时很多河流临床见底,只剩下涓涓细流;原来可以通航的河道,有些地段现在徒步都可渡过;河流流经的城市,如梅州、河源、韶关、清远等为了城市的景观或用水都筑起栏河坝,几千年来从不止息的一条条江河,被一道一道的堤坝拦腰切断,堤坝上游河水清清,风景秀丽,如河源市的“东江画廊”,可是堤坝的下游却断了水源,河底的沙石尽现。如果你有心,沿着每一条江河,从下游向上游或从上游往下游,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一个问题,广东不单是“水质性缺水”,而且是严重的“实质性缺水”!在全球水资源越来越缺乏的时代,我们不能抱着“水质性缺水”的幻想,忽视“实质性缺水”的现实。
三、丰沛的雨量降到广东大地,但水都到哪里去了?
广东省每年有300亿立方降水量,河水不会和改革开放过不去,不会和现在的广东人过不去,那为什么广东的河流每年大部分时间都缺水呢?千百年来滔滔不絶的河水又为什么总是消失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广东山区的原始山林已被砍伐殆尽,失去了天然的储水器,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江河水的源,其实都是来自大气层的降水,一种是以雪的形式,一种是以雨的形式,降落在大地上。一种是固态,一种是液态。它们的主要物理区别是:落地后立即流动和不流动。以固态降雪的形式落在大地上,堆积形成是雪山,雪山上的积雪不会即时流淌,要等到气温逐步升高才会逐步融化成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汇聚在一起成了江河。我国的黄河、长江、珠江的主流西江等都是此类河流,称之为雪源河。以液态降雨方式降落在大地的水为主要水源的江河称之雨源河。液态降雨的特点是即降既流,如果上游没有储水容器,它便会片刻不留从高处冲向低处。上游如果有储水容器,那么待到容器装满以后多余的水才会往下流。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储水的多少,对特大容器来说再多的水也是少,对特小容器来说再少的水也是多。
这个储水容器就是河流上游的森林,就是青山!它们是雨水的天然存储器、调节器,失去了作为存储器的青山、森林,就失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甚至出现有雨也是灾,无雨也是灾的惨剧!
四、未雨绸缪,标本兼治
我们在抓“防水”的同时,必须先抓“保水”。正所谓,治水先治山,治山先种树。只要青山在,水患必自消。再造南国大地的青山,既可从根本上解除广东的水害,同时可以蓄纳宝贵的水资源,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其意义不在“南水北调”之下。
广东经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初具规模,人民的生活水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环境污染、资源透支等代价亦非常高昂。社会、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政府也应该像军队一样,打完胜仗要及时清理战场,恢复生机,要把注意力适当地转移到过去未注意、来不及注意或未有能力注意的方面,其中包括生态建设。研究大规模的造林战略,编制全面的建林规划,制定严密有效的保林政策措施,恐怕应该成为省委、省政府马上启动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而非权宜之策。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广东山林的破坏、源于乱砍滥伐,所谓乱砍是指什么人都可以都砍,所谓滥伐是林业部门以伐为业。广东的山林几千年来供应着数以千万人的生活燃料,并没有毁灭,但近50年全部原始山林便全成秃山,令人痛心。这其中尤其以林业部门的自管自伐为甚,林业部门应对生态的破坏负主要责任,应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山林所有权的随意变更是山林被破坏的制度上的原因。全民所有、公社所有、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个人承包等等,轮番出现,每一轮产权的变更就引发新一轮砍伐的高潮。最终是砍尽伐絶,但却找不到责任人。所有权的无序变更是各种因素中破坏力最大的因素。
因此,要恢复广东的山林,必须稳定山权,由于树林的生长期特长,不是一般农作物所可比拟的,因此山权的稳定期要大大的长于30年,至少是50年甚至100年。要制定严密的山权保护措施。
(三)山区的农民应成为山林养护的主体,省政府应该以一种特定有效的方式,发给他们工资或补贴,养山要养人,养人即养山。这也是从另一角度支援山区建设,因为几乎所有的贫困县都是山区,几乎所有的山民都是贫民,向山民发工资或补贴,让他们成为林业工人,保山保水,利国利民。
(四)要成立省级森林科研和监控中心,充分利用卫星等现代的技术,时刻对全省森林的生态进行全空间不间断的监控。
(五)建立复盖全省的森林保育服务体系,飞机播种、杀虫,为森林防火配备充分的人员和装备。
水资源在全球和全国已逐渐成为稀缺资源,有人预言未来的战争是争夺水资源的战争。广东省每年有300亿立方降水量,这是上天赐给广东的财富,过去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我们要珍惜它保护它。可以相信,只要政策到位,行动到位,不用30年,南粤大地又会是郁郁葱葱,江河滔滔,青山常在,緑水常流!
2010年3月19日
(刘昌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