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付出的人,才能成为好记者;敢于付出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传媒管理者。付出永远大于回报,这是敢于付出的传媒人的命运。
赵健,就是一位敢于付出的传媒人。
从事新闻工作已达22年之久的赵健,在无数次的机遇中,有两次为是否继续留在新闻界而产生过短暂的犹豫。一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有个去中央部委从政的机会,领导见了面,谈了话,请他考虑。他再三思量,放弃了。另一次,是两年之后,一家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邀请他加盟,承诺高层位置和丰厚的薪金,还有房子车子。他已做好一切准备,就要离开新闻界之际,突然自己变了卦,不去了。事后他说,要走的理由有多个,不走的原因只一个,就是热爱新闻。
无论是官位还是金钱,在真正的传媒人面前,不见得有多大的诱惑力。传媒事业,才是传媒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赵健已经无可救药地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传媒人。一般人不懂,但是我懂,因为我也是一个传媒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与赵健相识相知26年的老同学、老朋友,更是明白赵健不愿意离开新闻界的心情。明明知道回报就在眼前,但是选择的始终是付出。
1978年10月我与赵健相遇在珞珈山,成为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同学,4年同窗而且同宿舍。大学毕业后,我们一起来到北京,同样在中央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了,在多少诱惑之下,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我们深知,我们这一辈子,都无法与新闻事业分割了。
记得还是读大学的时候,赵健客串了一回记者。湖北一位青年因高考落榜,无缘进入大学,但是他发奋自学,努力写作,事迹颇为感人。赵健代湖北日报赴孝感采访,我作为陪同一起前往。采访非常成功,赵健的新闻报导刊载后,引起轰动,这位青年成了自学成才的典型。
从此,赵健走上了新闻记者这条不归之路,一直前行。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我对赵健老同学始终抱着敬佩的心情。在今天,多少人把记者这个行当当作是摇钱树呀,但是赵健,二十多年来从未改变刚入行时的心愿:要把记者手中的笔,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
他到北京当记者时间不久,在1983年5月,就干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当时,一位元老记者与他在湖北省襄阳地区采访,发现地区的主要领导数人超标准建住房,在中纪委公开信发表后占房,群众意见很大,于是采写发表了批评报导,点名批评了地委一把手和三位地委副书记。一时间,全国各大小报刊、电台纷纷转载转播,书记们闻过即改,社会反响很好。时过21年,今天的反腐败,规模已非昔比,但在当时,批评地委书记,已是惊人之举了。
今天,越来越多的记者已经习惯新闻发布会,习惯抄袭别人已经写好了的宣传稿。用生命去采访,可能成为怪事或笑话。但是赵健当年就是一个玩命的记者。
在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岗位上,赵健越干越出色。1985年的西藏万里行,他是用生命在采访新闻,步行、乘便车、骑马,与同伴深入雪域高原,行程万里,途中危险不断。更令人闻之色变的是,他差点命落泥石流。1987年他采访大兴安岭火灾,同样是在玩命。一个没有冒过生命攸关的危险采访新闻的传媒人,哪有资格享受传媒人的乐趣呢?就像一个没有当过士兵的人,难于享受到做将军的快乐一样。
比起赵健来,我的记者生涯要平淡得多,但是我也尝到过玩命的滋味。1991年8月,作为42年来第一次踏访台湾的祖国大陆记者,台独分子视我和同伴为眼中钉,于是发生了数百暴徒用木棍、石头追打我们的事件。当我们侥幸逃脱后,第一件事就是写稿、发稿。
至今,我和赵健回忆起各自的玩命生涯,我们拥有的是满足,因为敢于付出,我们再也不会愧对记者称号。
如果赵健继续做一名记者,他在新闻采访中的成就会更大。但是他很快就转向了新闻管理方面。渐渐地,他从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记者,变成了在传媒事业管理方面兢兢业业的报人。
在《经济日报》打出一片天地之时,他放弃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脉关系,进入《金融时报》担任编委兼金融部主任,后来又创办《每日证券》,这又是一个需要开拓、需要付出的岗位。随着事业的发展,享受成果的日子越来越近,他竟然又舍弃一切,在香港回归之前南下深圳,挂职另一家金融大报《金融早报》任社长兼总编辑。
赵健在深圳办报的时候,有两项业务措施,是值得一提的超前之举。
第一,在1996年元月,他推进报社印刷厂的技术进步,把报纸改为每期彩色印刷,这在当时的中国内地正规日报中,有这样魄力的还不太多。第二,也是在1996年,赵健提出了创办报纸电子版的思路,他在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29届年会提出了利用互联网“借船出海”的主张,得到海外中文报同行的认同。次年,《金融早报》开始实施电子版开发计画。
赵健从深圳回到北京后,来到《中国保险报》,先任常务副总编辑。我到报社看望他。此报与深圳的相比,规模和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在深圳以宾士500代步的他,现在借了一辆桑塔纳,2000年他的腿骨折后,每天坚持拄着拐杖打车上班。但是,他非常坚定地说,保险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是朝阳行业,《中国保险报》的前景看好,选择此报,他想做几件在以前没做了的事。
对于他的选择,没有几个人会理解,但是我完全理解。就像7年前,我辞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的职务,赤手空拳办中国评论月刊一样。我们过去是,曾经是,现在是,以后还会是,一个视理念为自己生命的、愿意为理念选择付出的传媒人。7年后,《中国评论》已经由一家杂志社走向控股集团,有杂志社,有出版社,还控制着上市公司的股份。更重要的是,《中国评论》是惟一能在两岸及港澳同时传播的媒体。理念,不会拒绝敢于付出的人。
但是,我深信,赵健将会有新的作为。果然不出所料,他在任总编辑后,与报社同仁一起,不仅出了彩报,办了网站,努力把行业报推动向行业资讯服务平台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保险业发挥了舆论促进作用。在《中国保险报》创刊10周年的答谢宴会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说:《中国保险报》“在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不就是赵健的最大心愿吗!
其实,赵健身上,映射着一代传媒人的精神。从赵健的报人经历中,我们分明看得到,整整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推动了中国经济类媒体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整整一代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理想,全部贡献给了辉煌的改革开放时代。在前无古人的时代大潮中,勇敢地付出一切。这样的付出,是我们这一代传媒人的最大的自豪和骄傲。因为,我们记录了历史,我们与历史同步,我们也是推动历史向前的一分子。
为了更上一层楼,今年以来,赵健最大的兴奋点在于,如何把主管部门将《中国保险报》改组为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设想变为具体操作。据知,事情越来越有眉目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同意了有关股改方案。此举,在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上将会写下闪亮的一笔。记得早在数年前,赵健就对我说过,《中国保险报》是他最后的一座传媒舞台,他要将过去所积累的经验,全部用在办好此报上来。他就是这样的实在,这样的负责任。
一件当年的小事,让我记住一辈子。刚入大学的那个学期,学校伙食奇差,我们常常有饥饿的感觉,但是手中缺钱,改善伙食不容易。正在这个时候,赵健家中寄来30多元钱,要他买件军大衣御寒。赵健说,还是肚子重要。于是拉我去喝4毛钱一碗的排骨汤。几次下来,发现“领子”、“下摆”都喝光了,买军大衣的钱不够了。赵健说,不要紧。后来他弄了一件没有领子的短棉袄穿上了。当时我就认定,赵健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敢于付出,也善于付出,是一个值得终身为友的人。20多年的观察,证明我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观察赵健在中国新闻道路上走过的22年,可知他勇敢地付出了,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智慧,付出了思想,付出了岁月。
(郭伟峰 42年间第一次赴台湾采访的祖国大陆两记者之一,现任中国评论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评论月刊社长、全国青联常委,曾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