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入世后的保险宣传思路


  入世以后,保险作为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因其与外资实力悬殊,与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而为社会空前关注。保险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保险宣传同样要适应这一变化。《中国保险报》借鉴保险差异化服务的思路,对入世后的保险宣传,尝试在保险开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宣传物件,在相关版面安排不同的内容和专版专栏专题,以适应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聚焦调整中的保险政策资讯

      入世之初,业界读者特别是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国家对开放保险市场的承诺。根据外经贸部的统一安排,2001年12月公布我国对入世的承诺。在此期间,《中国保险报》将在第一时间刊发有关保险的全部承诺,并对一些具体条款约请中国保监会作权威解释。

      入世对保险业的挑战,首当其冲是监管部门和企业要按WTO新规则办事。保险报首先要宣传入世新规则,上周已发了相关评论。现在,保监会正在组织学习WTO的有关规则,建立和完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清理与WTO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法律和法规,并将修改和补充《保险法》等一些法规条文。本报将及时公布并解释这些新规则,积极报导立法部门和保监会修改法律法规的进程,深入报导各保险公司学习入世新规则、适应入世新规则的情况。

      入世之后,受到约束最多、挑战最大、影响最直接的是保险监管。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本报将重点报导监管工作如何与WTO的新规则衔接,在强化保险业自律机制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逐步把监管中心从市场行为监管转移到偿付能力监管上。保监会明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大监管市场的力度,并将在广东试点。报纸将重点跟踪,典型引路,适时推广。

      当前要继续推动保险公司改革体制和转换机制。本报年初已对中国人保机构与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进行了深度报导,今后将抓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核心问题,报导国有独资公司通过参股、合资和规范上市等多种形式理顺产权关系,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与制约机制。报导中资股份制公司吸收外资、民营和上市公司参股,增加资本和偿付能力,强化公司法人治理,鼓励规范上市。

      综合经营是未来金融业发展方向,在我国目前坚持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中间业务。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增长强劲,最需要保险同银行、证券机构加强谘询合作,利用熟悉各自客户的优势,提供从产品介绍到投资理财的全面谘询和相互代理服务;同时,也需要银行、证券与保险之间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的融合,比如客户买房需要银行抵押贷款,可以开拓人寿保单抵押业务;保险资金规范入市,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与证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空间很大,本报将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报导。

  引导做好入世准备工作

      入世对于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准备工作做得好,机遇会大于挑战,仓促应付则相反。因此,本报特意在一版开辟《做好准备  应对入世》专栏,报导各地各公司抓住时机,加大改革,改善服务,促进发展的积极措施,为入世竞争做好充分准备。11月20日已推出专栏首篇“北京保险服务统一标准”一稿并配发编者按,报导北京保险界在“北京保险优质文明服务月”里,专门组织研讨“入世后的保险服务”,率先在全国推出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和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准。以后陆续发表系列报导,把入世宣传从务虚引向务实,促进全行业扎扎实实做好入世的准备工作。

  根据金融企业以信用为本的特性,本报将重点报导保险公司重信诺的典型,开展如何提升保险公司信誉度的讨论,并选择不讲信誉的案例适时曝光。针对前一时期个别公司和行销员夸大投资连接产品回报率的误导行为,对投连产品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以正视听。

  阐述中外保险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正在排队进入的外资保险机构将是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要成员。本报拟通过言论阐述:中资与外资保险机构不是狼与羊的关系,好象非得要谁吃掉谁,而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中国的保险市场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保户分享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中外保险企业也从中获得最大的利润。本报这一观点,在本月初与部分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座谈时得到强烈反响,认为有利于保险市场开放。近期拟撰写评论公开见报。

  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一些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与国际接轨;一些外资公司完善的内控制度,审慎的经营原则,为我们防范风险提供了示范;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的公平竞争,有利于中资保险公司改善服务品质。本报在开辟专栏专题报导这些内容的同时,更注重中资保险公司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苦练内功,赢得时间,增强实力,迎接挑战的宣传力度。

  

  (本文为作者2001年11月20日在中央金融工委宣传座谈会上的发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