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变化点与突破口


  确立全国性行业报的基本定位

  据中国报业协会最新资料,我国报纸已从2200多家调整为目前的1944家,《中国保险报》是惟一一张以保险为主要内容的财经报纸。

  《中国保险报》2000年加入了中国行业报协会,在73家全国性行业报成员中,本报是中国保险行业惟一的一家公开发行的大报。

  2000年3月,中国保监会授权《中国保险报》为保险重大资讯披露惟一指定报纸。

  上述三个惟一表明了《中国保险报》目前确立的全国性行业报定位。从机关报转向行业报,这是去年初本报增期扩版时的目标,也是同年7月25日本报新闻宣传座谈会上保监会领导的要求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共同需求。

  全国性行业报,不包括各省厅局主办的500家地方行业报。去年,这些地区行业报已全部停办或改变了隶属关系。

  目前,73家全国性行业报总发行量约700万份,发行量最大的如《中国税务报》每期发行60万份,最少的3万份,多数为5-7万份。《中国保险报》目前每期发行10万份以上,属中等偏上。

  2000年73家全国性行业报广告额14亿元,占全国报纸广告额的十分之一。年广告量最大的如发行20万份的《电脑世界报》约3亿元,最少的几十万。《中国保险报》广告和发行收入自支有余,但年广告额不足1000万,处于初期开发阶段,未来开发潜力巨大。

  行业报的生命力在于行业,只要有行业,就会有行业报。行业报的利弊也在行业,其优势是熟悉行业,其劣势是拘限于行业。事实上,报纸正在成为资讯产业。面向市场,搞好服务,不仅是新世纪中国报业的两大突出特点,更是《中国保险报》这样的行业报与综合报、都市报激烈竞争的生存选择。

  增期扩版与电子化带来报纸新变化    

  去年以来,本报按照“立足保险,面向社会,服务行业,贴近百姓”的16字办报方针,以面向社会,服务行业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抓了增期扩版和电子化改造两件大事。行业内外公认本报的变化是,信息量大了,离保险近了,版面好看了,时效更强了。

  第一件事,顺利完成增期扩版。

      根据保险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国保险报》从去年初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其中,周五“幸福周刊”为彩色八版,这是本报创刊以来首次出彩报,对内容和版面进行了较大调整。

  首先在要闻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上花了功夫。报社加强了与保监会的资讯沟通,从扩版以来始终坚持对保监会的稿件重点处理,当日新闻当日刊登,重大消息突出刊登,独家资讯详细刊登。如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报导,去年本报提前向报刊发行局申请增刊,以保证开会期间代表每天能看到会议新闻,开幕当天就结合会议精神配发了系列评论;对重要消息,本报在各报中惟一用一版头条通栏加照片显着处理,并同时上了电子版,使全保会精神当天就传遍全国。保监会仲介资格考试名单,本报也是不惜版面独家刊登的。在读者心中,现已基本形成了习惯,要看保监会资讯,还是《中国保险报》登得全,登得准。本报对保监会新闻情有独钟,受到了保监会几位主席的肯定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好评。

  同时重视突发性新闻和各保险公司主流业务的报导。仅以去年三季度本报为例,关于突发事故,7月就有江门爆炸、宁夏中毒、四川瓦斯爆炸、武航失事后续新闻等,7月13日就此及时发表评论“请对生命负责”。8月又有浙江派比安风暴、桑门台风、新疆爆炸等等。虽然都是灾害报导,由于本报是从保险角度反映灾情和救灾情况,有利于稳定局势,也有助于保险宣传,政府、保险公司和群众都爱看。三季度的保险业务和改革报导,有泰康分红、世都退保、港澳偷食广东市场、太保万能寿险、太保兵保分业管理、新疆保险座谈会、新华引入洋股东、保监办挂牌、公估人、精算师考试、三星汽车专版、金融监事会连续报导5篇、“中国再”竞聘和承保人制度改革等等。其中世都退保风波报导,本报根据事实客观分析,没有参与媒体的炒作,见报后马上被新浪网转发,平安公司认为本报为保险公司讲了公道话。去年以来,对中国人保的全国统一服务电话、年底的总部重大机构人事改革,对中国人寿的各地业务竞赛,对平安、新华、泰康、华泰、太保等公司开发投资连结分红产品,对泰康、新华引进外资股东等重要新闻,本报均及时作了充分报导,特别是11月全国首次保险宣传周活动,本报图文并茂大篇幅报导,给业内外留下了较深印象。 

  为了突出专业报的特色,我们强调专版要专。新增加的专版有:“行销专刊”、“汽车保险”、“保险论坛”“教育培训”、“投资基金”、“网路时代”、“理财”、“人物”、“社会”、“品书”、“观点”等。报社还加强了美术编辑力量,注重版面风格,突出一版头条,在版面编排中特别重视短新闻和照片、图表,讲求色彩变化,强化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为了在第一时间内将重大新闻奉献给读者,编辑部按日报要求办报,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2000年共出版报纸147期。其中,周二、周四出版的正刊98期,周五出版的“幸福周刊”49期。经过一年来的运作,增期扩版基本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第二件事,安装使用电子采编系统。

  为了搞好技术改造,报社专门成立了电子化改造领导小组,按照“超前设计,尽可能采用新技术”的原则,经多方论证,几易方案,最终确定采用北大方正的采编系统。去年9月安装这套采编系统后,使报社电子化水准在73家行业报中处于前列。目前,编辑、记者,部门主任、总编辑都能在电脑网路上工作、交流,所有采编人员的写稿、编辑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同时报社可以对稿件的编辑、修改、签发过程实施跟踪、监控,还开发了资料检索以及其他子系统的链结等多种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减少了差错,避免了丢稿、重复用稿等现象的发生。

  为了提高《中国保险报》的知名度,报社利用地处天安门广场西南角繁华位置的优势,去年“十一”之前,在办公楼上打出了“中国保险报”的霓虹灯,对提升报纸形象很有效果。

  去年,报社的广告、发行都超额完成了计画,报社人心向上。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大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报纸的整体策划水准有待提高,二是有影响的战役性报导不多,三是报纸电子采编流程有待进一步熟悉和完善。  

  力求在重头报导和社会服务上有新突破  

       2001年报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国保监会和各保险公司的要求,坚持既定的办报方针,夯实基础,提高素质,规范管理,稳健发展。总体要求是:“稳步发展两头(办报和经营管理),快速发展中间(运用现代化资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通联站点)”,力求把报纸做“精”,把经营做宽,把网路建设做快,使报社管理进一步加强,报纸品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有所突破,报社和员工收益有所改善。

  目前正在出现的变化,一是从今年首期开通了报纸电子版,各地读者只要点击本报网址,就可看到当天本报新闻摘要。二是报纸从周三刊改为周四刊,每周二、三、四、五出报,特别是增加了行销专刊,重新设计了报头,期期彩报,价格不变。三是集中力量抓重头稿,抓头条,进一步提高报纸的深度。

  首先,强化品质意识,把《中国保险报》办成品牌报。

  周三刊改为周四刊,加上推出电子版,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了。目前,电子化改造和人员培训已经完成。怎样利用电子采编系统加强与各家保险公司的联系,是今年业务建设的一个重点。编辑部门已经公布了电子邮箱,欢迎通讯员使用电子邮件投稿。

  报纸编排要充分体现保险特色,需要及时听取各保险公司宣传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力争每个月与一到两家保险公司合作,紧扣公司的中心工作,搞一次大的新闻策划,共同定好选题,公司提供素材,报社派人采写。每家大公司一年至少推出一组有影响的专题报导,或一到两个有特色的专版。

  行销专刊是本报今年重点推出的特色专刊,不光是寿险行销,还有车险专版,主要为全国70万行销员服务。我们希望与各公司行销部密切联系,为行销版设计栏目,组织活动,提供线索,撰写稿件,订阅报纸,回馈资讯,真正把行销版办成行销员之家。行销版目前是对开四版,当稿源充足、发行扩大时,我们将适时增加版面,也欢迎保险公司的行销部合作办版。

  其次,强化服务意识,开展网站链结、组织社会活动,为保险行业服务。

  电子版是传统报纸向新经济延伸的载体,本报电子版开通以来,点击率与日俱增,全保会消息见报当日,点击人次居其他新闻之首,华泰老总专访的点击又超过了全保会消息,可见读者对新型公司的经营之道极为关注。各家保险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网站,但在保险新闻方面本报具有独特优势。本报愿与各公司网站链结,优势互补。

  保险报为行业服务,强项是资讯宣传服务,但同时又可参与教育培训服务,通讯员讲课服务,理论研讨服务,并提供与其他媒体沟通的服务。为便于重大情况的上传下达,本报计画适当的时候推出保险内参,届时希望得到各保险公司内部刊物的支持。  

  再次,抓好通联网路建设,继续做好发行工作。

      2001年,报社要将通联网路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力争在每个总公司设立通联站,在1/3的省级公司设立记者站(通联站),在驻外机构中设立资讯员。发行工作的重点是以行销为增长点,保证系统内,开拓系统外,使发行量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本文为作者2001年2月9日在中国保险报新闻座谈会的主题发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