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金融面对全球化挑战


  听“21世纪论坛”重量级人物论述经济全球化,有关金融全球化的话题不绝于耳。

      从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斯文•桑兹卓姆、泰国前副总理威拉蓬•拉曼军,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其演说无一例外,不断蹦跳着“金融浪潮”、“资本流动”、“危机”、“风险”、“机遇”、“挑战”之类动感十足的词语。

      记者闻其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一列加速行驶的过山车上,在体验速度快感和变化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夺人心魄的惊悸。

  金融全球化四大特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热门话题。

      以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为突出表现的金融全球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对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繁荣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给世界一些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失衡和金融不稳的更大风险。

      面对金融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

      金融全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出席本次论坛的中国金融界三位演说者对其各有界定:中央银行行长戴相龙认为,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行长表述为: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而另一位专家——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纲则说,人们常常将全球资本的跨国流动称之为金融一体化。

      毁誉不一的金融全球化,近10年来以其独特的规律和影响呈加速度发展。它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曾在伦敦、纽约、香港等中资银行工作多年的一位国际金融家分析,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类:其一是实体经济因素,指的是诸如贸易、直接投资(实业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其二是金融技术因素,这主要归因于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其三是经济制度因素,这主要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只要生产在发展,技术在进步,金融全球化就不会停止。

      留美博士、曾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案顾问的易纲概括,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有四个主要特征: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增大;私人资本流动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力,大约占到全球资本流动的3/4;跨国银行呈现出“全能化”发展趋势,业务趋于综合化;大规模的银行兼并风起云涌,仅1999年就发生了7起金融机构兼并案。

  鲜花与苦果同在

  网路技术和资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流量在全球流动。据戴相龙提供的权威资料,跨境银行债权1992年约为2000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9000亿美元。国际融资总额1992年为2000多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88万亿美元。1998年十大外汇交易市场日均外汇交易额已超过19万亿美元。

      金融全球化的增长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的管道,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斯文•桑兹卓姆笑盈盈地看到,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短期借款在内,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值在1990至1997年间增长了7倍,新兴的东亚市场化国家,特别是中国,是这些跨国资金的主要受益者,而得益最大的首推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和各种机构投资者。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鲜花往往与苦果同在。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金融动荡由此产生,终于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谈到最先发生危机的泰国,桑兹卓姆先生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泰铢的崩溃导致大量资金外流,商业银行大批离去,在18个月内收支差减少了近1000亿美元。三年后的今天,泰国前副总理威拉蓬•拉曼军痛定思痛,语气仍很伤感:“国外资本像开闸后的洪水一样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一段时间过后,发展中国家这个盆地出现了严重的资本泛滥现象。一切被毁灭之后,盆地很快就乾枯了,乾旱随之到来。”

      “乾旱”迅速蔓延到亚洲10多个国家,使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转眼倒退了若干年。中国虽然成功避免了这场危机,并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确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值得记取──由于全球金融的运行规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同时,由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不同,由于金融调控经验有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对金融动荡熟悉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差别,金融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在发展中国家可能表现得更为充分,影响也可能更大。

  我们需要怎样去应对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有机遇,更有挑战。参加“21世纪论坛”的中国金融家对此形成共识:金融全球化不可逆转,我们必须深化改革,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在接触中完善”。

      一、促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

      戴相龙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和有关国家政策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他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制四条措施:

      要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全球化使单一储备货币体系暴露出不稳定性,主要发达国家应负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汇率之间的波动。

      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国际社会应尽快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标准,抑制短期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对对冲基金、高杠杆机构和离岸金融中心实行有效监管。

      改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中国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20国集团的活动,并支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

      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一是对宏观经济基本面预警,二是在出现危机苗头时提供国际流动性资金。

      一位国际金融家还主张创造条件,建立一个能够使亚洲国家获得公平地位,并能促进亚洲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的货币共同体。

      二、关注银行业开放

      在2005年1月1日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物件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什么两样。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于垄断外汇业务、巩固中间业务、争夺优良的企业、吸引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等方面,必须抓紧时间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快发展非国有银行体系,迅速提高中资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在国有商业银行行长们看来,中国银行业应对外来竞争,除了可采纳按国际惯例寻求必要的合理保护、细化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等自我保护措施外,加强银行服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产权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占我国银行业绝对比例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易纲认为,首要任务是理清产权关系,建立有效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加快进行不良资产重组。其次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第三是调整现有组织机构,撤并无效机构,清理包袱。

      三、加快保险及证券市场发展

      保险业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构成。我国保险业发展虽快,但与国际同业相比还非常稚嫩,欲与外资保险巨头竞争,需要加速培育一批经营先进、效益优良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同时逐步实现保险资金运用的多元化。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运用率普遍达85%以上,而我国只有10%,应逐步发展包括寿险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允许寿险基金直接经营证券业务,以分散投资风险。

      我国证券市场的对策一是发展,二是规范。目前证券市场基本没开放,但长期看,其市场开放将无法回避,因此高效率的监管不仅是现实的必要,更是长远的需要……

  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势必加速融入全球化。“21世纪论坛”虽已闭幕,但人们对于金融全球化的探讨,将会更加深入。

  

  (原载2000年6月23日《中国保险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