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科技是全球化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汹涌澎湃之时,谁是这股大潮最主要的推动力呢?

  科技推动全球经济升级换代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6月14日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上指出,科技是全球化的推动力。他说,当年没有人预见到,通讯和交通的科技发展,会促使跨国公司的兴起和激增,这些跨国企业可以跨越国界,将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扩展到世界各地。

      李光耀先生的这一观点,在本次论坛的另一位贵宾——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博士的演讲中得到呼应。这位元以研究控制论、系统论和航太技术著名的科学家,从科技的角度观察“全球化”:18世纪由科技引发的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20世纪科技加速发展,工厂化、机械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替代了家庭经济和手工业作坊;现在,自动化、资讯化又置换和提升着机械化和工业化,进一步提高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宋健充满激情地说,没有人怀疑,全球化有助于科技知识的高速扩散传播。科技界张开双手,欢迎全球化的到来。

      实际上,不管你欢迎不欢迎,以通讯和资讯技术为原动力的新技术革命,在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近10年来,不断加速贸易与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朱高峰说,多年来全世界外贸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扩大,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逐渐加速起来,其中资本的流动更为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6月15日在“论坛”午餐会上分析,1998年,全球商品和劳务贸易规模已达71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4%。1998年全球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 的40%,贸易占全世界 的60%,对外直接投资占全世界 的90%。1999年全球跨国投资8000多亿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

      “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扭转全球化这一趋势,因为促进全球化发展的科技进步无法倒退。”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斯文•桑兹卓姆如是说。他认为中国有效地利用了全球经济日益扩大的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刺激了本国的发展并减少了数百万贫困人口。

  网路经济巨大前景不容忽视

      自邓小平1978年宣布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中国外贸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约12%,如今已达36%,是当时的3倍。李光耀先生引用对比资料,中肯评价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迁。他指出,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在其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人均收入就会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1978年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83%,中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也从1978年的24%增加到1999年的32%。

      这位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的著名政治家还花了相当的篇幅谈论互联网和新经济。他说,电脑和互联网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04至06个百分点。而数码革命可以把中国的长期增长率每年提高一到三个百分点。然而中国目前在互联网主机、电话线与个人电脑渗透率方面,不论在商用还是在科研领域,都落在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后头。李光耀建议,中国应尽快增加电脑与互联网的使用。

      事实上,全球一体化正通过互联网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资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鹤指出,90年代以来,网路经济全面扩张,1996年之后,国际互联网的用户每9个月增加一倍,与此相适应,带宽和资讯流量也翻一番。到目前为止,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数已达到26亿人,预计到2005年,互联网用户总人数可达10亿,约占全球人口1/5。国际资本的流动、产权交易、企业之间的并购每秒钟都在进行。

      中国发展网路经济才是近两三年的事,其速度却成几何级数增长,1997年6月,全国网路用户才62万户,今年6月就已达1000万户,年底可能再翻一番,成为全球十大互联网使用国之一。香港“小超人”、盈科拓展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泽楷分析,网上电子商务方兴未艾,1998年全球电子商务成交额是6000万美元,今年将达24亿美元。而传统企业利用网路进行结构调整更有诱人的前景。亚太地区线民目前50%在日本,普及率为14%,其他国家和地区普及率仅为2%,这意味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将是未来网路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

      尽管网路经济目前尚存泡沫之类种种缺陷,但今后的经济活动将离不开网路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新的网路经济席卷而来时,我们相当多的官员、经济、科技和企业精英却置若罔闻,刘鹤等人对此表示担忧。他们呼吁,当务之急是用开放的思维方式,接纳网路经济时代到来的现实和事实,全面转变传统观念,从国家战略角度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科技人才成为竞争焦点

      全球化增加了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以通讯、资讯革命为特征的网路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之后,许多国家放宽了移民条件,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动性。全国政协委员房维中警告,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人才流失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李光耀先生举例分析了美、德、英、日、韩等国大量网罗人才的新动向——

      从1971年到1997年间,移居美国的移民约有1900万,几乎是之前那段时期的3倍。而在这些移民中,掌握技术的移民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美国正考虑把外国专业人员的顶限人数,从每年115万增加到20万人。

      德国也宣布,它要在欧盟以外吸引2万资讯科技专业人员。

      英国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让英国公司能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资讯科技专才。

      就连具有强烈民族中心主义而且属于单元种族的日本,也鼓励外国人才到日本生活和工作,并且建议从日本学府毕业的外国学生有权在日本居住和工作。

      韩国则发给“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师在韩国居留10年,希望借此吸引20万高科技人才。

      李光耀诚恳地指出,中国拥有最多的人才,但受过训练的人才却只是总潜质人才的一小部分。他赞同中国制定的“211计画”,该计画将设立100所世界级大学,以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科技人才。针对一些名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出国的现象,他认为无需阻止,因为根据海外的经验,这些留学生有许多会在10年到30年内回流,并带回他们在科技、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赚钱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把国外科学家和商人的联络网带回中国。这些年轻人在美国或欧盟等发达国家工作时间越长,知识积累就会越深,联络网就会越广,而这些正是建立新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面对发达国家利用高工资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争夺人才的严峻挑战,我们怎样去吸引和留住新经济急需的各类人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纲提出,从五个方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即产权机制,让人才有财产权来承担投资风险;经理市场,给人才定价并变现;奖励机制,小到奖金补贴,大到股票期权;乌纱帽机制,是与经理市场平行的一种激励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当代中国对现代管理行之有效的一个贡献。

      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经济大潮不可逆转,人才的竞争远比资源、资金的竞争重要。吸引人才,不仅是盯住国内,还要放眼世界,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人才战略的最新启示。

  

  (原载2000年6月20日《中国保险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