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是明清以来流动人口在异地他乡凝聚乡情的重要场所,也是商帮存储货物、互通商情的要地,甚至还是政治人物活动的秘密地点。会馆建筑一般追求高大华丽的视觉效果,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人们围遶会馆建筑所举办的社会文化活动,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互动交流,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一扇窗口。本文所说的广府会馆,是指明清以来由肇庆府和广州府在异地合作共建或独立建立的会馆。本文以广府会馆为例,试图揭示会馆建筑传达的广府文化气息,分析会馆建筑作为一种载体在地域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一、广府会馆建筑的文化特色
明清以来,广府人因为经商或求学的需要,在海内外建立了众多的会馆。以今天政区来看,国内以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及广西最多,江西、福建、湖南、山东、东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甘肃、云南等也有分布。海外的广府会馆则因广府人几乎遍及亚洲、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尤以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最多,也因此建立了众多的广府会馆。这些会馆多以县为单位建立,说明广府向海外移民人数庞大。〔1〕
一般来讲,会馆建筑规模较为宏大,房屋数量较多,人们通过会馆建筑,就可感性地瞭解会馆的地方文化特色。北京作为明清以来政治、文化中心,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会馆建筑比比皆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学者统计,广东会馆在北京的数量就在40所以上。〔2〕其中广府会馆占居絶大多数,这些会馆虽多为举人应试居住的试馆,但商业气息浓厚,除会馆主体建筑庞大外,都有一定数量的附产房屋租赁,如由广府人兴建的粤东新馆主产房屋109间,位于南横街26号南半截胡衕28号,附产330间以上,位于宣外丞相胡衕、铁老鹳庙、醋章胡衕和广安门大街等繁华商业地段,用于出租生息。〔3〕众多广府会馆分布在北京大街小巷,其建筑特色无疑会增加人们对广府文化的感性认识。
那么,广府会馆建筑有何特色呢?宣武门外米市胡衕的南海会馆共有13个庭院,190余间房,院与院之间有门相通,房与房之间有走廊相连,布局整齐。1882年康有为赴京会试,寓居该馆东北小跨院内,因院中有七棵树,康遂以“七树堂”命名。七树堂院北屋犹如小船,窗上镶有西洋五色玻璃,康称之为“汗漫舫”,其诗集即名《汗漫舫集》。1888年5月,康有为到达北京仍居住南海会馆,“十一月,先生初上变法书即草创于是。”〔4〕后来,康有为每次赴京都居住该馆。1895年5月,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各省举人1300多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1月,康有为集结广东在京人士20余人在南海会馆成立粤学会,倡导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广仁在南海会馆被捕。后人称“米市胡衕南海会馆,中华变法策源区。”为了纪念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贡献,1953年叶恭绰在南海会馆大门题写“康有为故居”。〔5〕
新会人梁启超入京赴考则居于永光寺西街的新会会馆,他居住在中院内三间北房中,并将此屋取名“饮冰室”。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即以此命名。1894年梁氏再进京时,则居于粉房琉璃街新会邑馆。〔6〕
天津的广东会馆是1903年由天津海关道香山人唐绍仪倡议集资修建,位于城内鼓楼南大街,1907年落成。会馆呈四合院形状,院门宏阔,罗汉山墙高耸,内部装修华丽。周围建造了铺房、住房300多间,并在会馆东南修建了“南园”,栽花种树,凸现岭南特色。会馆戏楼最具特色,戏台上悬挂着“岭渤凝和”巨匾,穿过夹道,是一座可容纳七八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楼上观众席为包厢,楼下是散座。戏楼舞台深十米,宽十一米,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雕花工艺精美,音响效果好。前台横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狮子滚绣球图案,两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状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镶嵌着巨幅《天官赐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云气和四角的蝙蝠,构成活泼、协调的画面。戏楼的门窗则雕有狮、凤、牡丹等传统纹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杨小楼等都曾在此演出。〔7〕
广西的广府会馆也很有广府文化的建筑特色,1990年第2期《文物天地》刊载的《广西钟山县粤东会馆》记载,该县英家街粤东会馆建于干隆年间,由广州府商人所建,为四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前后两座硬山顶式砖木石结构,正门前檐两侧石柱上为浅浮雕双龙戏珠石额枋,其上是通体透雕的瑞兽石麒麟,石枋下两端雀替为俩俩相伴的石雕八仙人,两侧叠梁为百尊木浮雕戏剧故事人物,大门上花岗岩阳刻“粤东会馆”,其墙上方金饰大幅画工精细的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彩画,其瓦面正脊博古内外均为花鸟彩灰塑,前座内廊为素身木叠梁。后殿为八柱叠梁构架,外檐双柱为花岗岩,石柱阴刻楹联一幅。笔者于2007年7月,考察了苍梧县龙圩镇广东会馆,由广府贩运米粮的商人于康熙年间开始建立的,后不断修葺,总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由前、中、后三座和更楼组成,屋檐底层为元宝脊,每座由4根大木柱和2根石柱支撑,栋梁以铁黎木相吻合,檐梁饰以浮雕图案。另据1997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记録片《邓小平》第2集记载,百色的粤东会馆是康熙年间兴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有序,以三个大厅为主体,两侧是边廊和厢房,左右对称,形成“曰”字形平面布局,是一个三进两廊封闭式的独立建筑群。建筑房顶屋脊包括中脊和山脊,均有筑脊,上有多幅以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彩色雕塑,檐沿、柱顶及某些墙头,也有人物、鸟兽或花艹之类装饰,以陶塑、瓷塑、石雕、木雕等表现为主。1929年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的红七军军部就在粤东会馆内策划百色起义。今为广西右江革命纪念馆。
二、广府会馆活动的文化元素
会馆建筑是广府人在各地传播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围遶着会馆建筑开展的酬神演戏活动,既展现了广府文化的特色,也丰富了所在地的文化生活。一般来说,会馆内均供奉大家共同信奉的神灵,定期举办祭祀神灵活动。如广府商人每年惊蛰前后到达天津时,均会在会馆举行隆重的酬神仪式,答谢天后保护商船安全的功德,并形成了以会馆为中心的购物市场。每年秋后财神爷生日,又在会馆设宴并演戏三天,招待往来客户,联络感情。广府商人还利用城乡居民认同的民间传统节日,耗巨资举办大型娱乐活动,既传播了广府文化,又起到了商业广告宣传效益,张焘《津门杂记》卷下记载,粤商在每年盂兰会期间,都会在天津“醵资作会,高搭席棚,长有数百步,悬列灯彩无算,高低不一,照如朗日。又有巧匠扎成粤戏数折,人物如生,挂向坛前,延僧设醮,放焰火,抛施食物,锣鼓喧天,锭帛遍地,历年用款不止千金,鼓动游人不下万计。车船轿马,流水游龙,倾城士女,空巷来观,熙熙攘攘,几于联袂成帷,挥汗入雨。至夜晚……游人之兴仍复不减也。”
上海的广肇会馆由香山籍大买办徐润、郑观应等人参与组建,在当时的上海滩无疑是广府商人的代表。此外,上海还有顺德会馆、南海会馆等广府县级单位建立的会馆。但以广肇会馆势力最大,广肇会馆在上海,每逢盂兰盆会,都会搭建专门的水陆道场,各商行建造台阁,展示杂耍、纸扎人物的广府文化,“届期游人毕集,极为热闹。”因游人太多,甚至要请警察维持秩序。《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轶辑録的《凇南梦影録》卷13称:“广肇山庄在新闸之南,粤中人会馆也。每年七八月之间,彼都人士竞集资为盂兰会,香烛锭帛务极奢华,一会之费动至万金,至期不特百粤衣冠座中毕集,即吴娃楚艳亦莫不香车宝马络绎而来,鬓影钗光撩乱于夕阳影里。门外必雇西捕弹压,否则打架、扛帮随时而有。”
酬神祭祀往往伴随着大型灯会活动,据嘉庆《直隶绵州志》卷12《风俗》记载,每年正月十五上元会期间,广东会馆都会“树灯杆百尺,上悬圆灯数十,结成佛字,高矗碧空,彻夜光明,观者如堵。”2001年笔者赴成都龙泉驿区考察了广东移民后裔在夜晚表演的灯会。各会馆都建有专门戏台、戏楼,分设男女看台。会馆演戏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但会馆本身为乡土观念的产物,其内容多以故土戏为主兼及其他。据嘉庆时刊行的《成都竹枝词》载:“过罢元宵尚唱灯,胡琴拉提是淫声。回门送妹皆堪赏,一折广东人上京。”〔8〕而《广东人上京》应是在广东会馆内排演。会馆举办的祭祀、演戏、灯会等大众化活动,充分展示、传播了岭南文化。
会馆举办新式教育,几乎是晚清以来最时髦的大事。据1947年刊印的《上海粤东中学重建校舍特刊》记载,1919年,上海的广肇会馆办有义学8所,后又创办上海广东中学校,校董基本由上海滩的大粤商组成,突出了广帮对办学的重视。其中1947年成立的上海粤东中学重建校舍募捐委员会就有宋子文、孙哲生、叶恭绰、邹海滨等政界名流组成。学校确定英雄花为校徽,英雄花又名木棉花,广东特产,这表明学校不忘故土文化,“一则有其为吾粤之特产;二则有希望造就人材为社会指导之意。”
广东会馆在天津也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活动,1898年4月,由康有为发起,联合各省学会,在粤东新馆成立了保国会,并在此举行了第一次大会,“集各省计偕诸人开保国会于南横街粤东会馆,到者数百人,公举先生敷讲政论,先生痛斥时弊与外人之毒螯,听者泣下”,倡言变法保国之必要。〔9〕1912年天津数家报馆在广东会馆召开庆祝民国成立大会,粤人到会6000余人。1915年5月,天津绅商学报工各界发起成立直隶救国储金团,并在广东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1万余人,当场认储金20余万元。同年夏,直隶救国储金团假广东会馆合演古今音乐大会及各项精妙技艺、文明新剧并电影,所得票价归作救国储金及广东水灾义赈。〔10〕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广东会馆,恰恰反映了广东会馆建筑规模的宏大。天津的广东会馆还于1915年成立广东音乐会,每周一聚,天津的粤剧即从此开始。〔11〕
明清以来,湖北汉口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城市,汇聚了各地富商大贾。广府会馆在文献中称为岭南会馆,据民国《夏口县志》卷5《建置志·各会馆公所》记载,广东商人在汉口设立的会馆、公所有5处。规模最大者为岭南会馆,位于大火路,占地5亩有余,创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后虽屡遭兵燹,但都被重新修葺。清末民初成为旅汉粤商营业会集之所。此外,广东商人在汉口尚建有广货公所、香山会馆等。据《申报》1878年9月17日报导,中秋节之前,“汉之广帮人纠合同乡之各号行店、茶栈、轮船等计四百六十余名,捐赀数百金,补行中元节,会于香山会馆,延僧大飨无祀孤魂,讽诵藏经三昼夜”。香山会馆在汉口中元节时举行的盂兰盆会一直热情不减,据1891年8月28日《申报》再次报导说:“楚北一省,城乡市镇之民情风俗,祭祖祀孤,莫不于孟秋为大节。……惟汉镇每年诸客帮中此事之最诚虔者,为粤东人首屈一指,其中香山帮为巨擘。今庚仍照向例借香山会馆为道场,讽经礼忏,虔备冥资,铺张华丽。……是举之盛,较楚人为优矣。”汉口广东会馆因规模大而受到媒体关注,光绪十七年10月21日《字林沪报》载:“粤人之旅居汉口者,类皆巨商大贾,坐拥厚资,前以桑梓情殷,酿资于大火路建造广东会馆一所,雕题画栋,金碧辉煌。”这次大概是重修,且重修规模及动作都比较大。报导说该工程逾七八年之久才落成。竣工之日,广东会馆决定于十月初五日,“谢土破台,开门演戏,选定庆喜、荣升两京班。互相演戏”。两戏班领导也十分重视,“竭力经营,往上海添置绣金绸缎,新制行头,并从京沪聘请优伶红菊花、麻子红、赵三、王小、洪福等十数人到汉。开门之日,堂上衣冠齐楚,贺客盈庭;台上则袍笏鲜明,霓裳雅奏,观者则人山人海。”应该说,这则新闻除了显示粤商在商界具有实力外,还凸显了广东会馆建筑在汉口的非同寻常。〔12〕
清代各地广府会馆举办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提高了广府商人的知名度,也广泛宣传了广府文化。这对内地民众认识与接受广府文化产生了起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以故土建材为主体的会馆建筑
明清以来,广府商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们在外地的活动几乎都围遶着广府会馆展开。因此,广府商人对会馆建筑十分讲究。
对于客居他乡的人来说,“故土”是一个容易勾起思念之情的字眼。“故土”不仅可引发乡思与乡愁,更被粤商当作一块金字招牌,以吸引顾客。俗语说“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团体的力量不容小觑,广府商人以此建立的会馆,对生意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广府商人在各地建立会馆时,几乎都十分注意建筑材料的来源,许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家乡运进。这一场景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影视剧中,老华侨回国探亲,包裹家乡土地带回国外的情景,这就是故土的凝聚力量。
天津的广东会馆建筑最能体现粤商凝聚力,民国《天津志略·会社篇》载:广东会馆发起者为唐绍仪、陈子珍、梁炎卿、冯商盘等政界、商界名流,会馆建筑“所有砖瓦木料,多自粤购来。”梁炎卿以怡和洋行买办的身份,资助从广东运送建筑材料到天津,运费仅收正常价格的一半,再现了粤商的凝聚团结精神。正因为这种故土的力量,会馆在天津的商业活动中十分活跃。其中唐绍仪为香山人,梁炎卿为南海人,他们是广府商人在天津的领头人。
安徽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交通发达,是皖南的重要门户。据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20日《字林沪报》报导,广府商人旅居芜湖以米业为大宗,起居阔绰,也“最笃乡谊”,因“生意日盛”,遂共同遽资创建广东会馆,建筑材料及馆内装饰物,大多从故土运来,“所有铺陈各件,皆自粤省办来,五光六色,令人目不暇给。”在芜湖成为标志性的建筑,“美轮美奂,金彩辉煌。”
天津、芜湖毕竟都是商业都会,那么在一些中小城镇,广府商人建立会馆的建筑材料,是否也从故土输入呢?江西的鄱阳湖是广东商人由梅岭古道贩运货物进入长江的必经水上航线,因此,鄱阳湖周边的码头也就成了广府商人的重要落脚点。号称明清“江西四大镇”的吴城镇,就位于鄱阳湖沿岸,各地商帮云集吴城镇,建立了许多商业会馆,其中就有广府会馆。广府商人在吴城镇建立会馆时,由于他们在当地经营有方,吴城镇地方乡绅的商业活动可能受到影响,他们禁止广府商人动用当地的一砖一瓦来建立会馆。其实,广府商人原本也没有打算用当地建材。广府商人当时运往江西的货物主要以糖货为主,他们众志成城,在运往江西的糖船中,大家在每袋糖包中都夹带一块砖瓦,仅用了一二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敞的广府会馆就屹立在吴城镇的繁华街道上。
我们不能肯定各地的广府会馆建材都是从故土运去。但是,至少广府商人在外地建立会馆时,主要建筑材料都会从故土运来。不管这一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其对广府商人产生的凝聚力十分明显。因为船只运输货物有固定的载重量,而建筑材料往往十分沉重,这样就会减少船只的货物装载量,但运输成本却没有变,利润自然就会降低。广府商人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这种损失,除了说明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充分凸现了他们精诚团结的一面。
故土是唤起乡情、亲情的最好招牌。事实上,各地商人建立的会馆,基本上都以原籍冠以馆名,如广东会馆的名称,本身就是以故土为号召的最好验证。〔13〕
纵观全文,明清以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广府会馆建筑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会馆主要建筑材料都从广东本土购进,使得会馆建筑本身就藴涵着厚重的广府文化气息,也成为传播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会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馆举办的各类具有浓郁家乡风情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当地人文化生活,也传播了会馆祖籍地的文化。会馆的各类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内将区域市场、地方风土文化等纽结在一起,促使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互动,传递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信息,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广东会馆研究,目前全国各地还有部分现存尚好的广府会馆,如广西革命老区白色地区的粤东会馆,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就在该馆策划白色起义,今右江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原粤东会馆中。北京的中山会馆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的南海会馆“是六君子及戊戌党人议政之地”,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的广东会馆已改为天津戏剧博物馆,邓颖超题写馆名。当今的广府商人若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对过去的广府会馆进行修缮、保护,既可保存文化古迹,展示广府商人当年奋斗足迹,又可显示当代广府商人对文化古迹的重视,更可借此宣传广府文化。在与所在地的政府文化部门切磋后,可充分利用修缮后的广府会馆进行广货展销、公演带有浓郁广府特色的文化,将原先一味强调在自家门口举办的会展业、旅游业,通过修缮后的会馆主动摆放到全国各地,这至少应可看作是广府文化建设的一个思路。以会馆为中心举办具有浓郁广府风情的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会馆所在地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借机传播广府文化。会馆将商业与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功能。
注释:
〔1〕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王灿炽.王灿炽史志论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384~387。
〔3〕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会馆档案史料〔M〕.北京出版社,1997:786-787。
〔4〕叶恭绰.北京岭南文物志〔M〕.北京,1954:51。
〔5〕林克光等主编.近代京华史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07。
〔6〕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70~71。
〔7〕天津戏剧博物馆编.今日天津——天津戏剧博物馆〔J〕.刊印年月不详。
〔8〕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5。
〔9〕林克光等主编.近代京华史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07。
〔10〕天津市档案馆等.天津商会档案汇编〔M〕.第4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4581、4592、4599。
〔11〕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J〕.第2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46。
〔12〕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中华书局,1995:752。
〔13〕刘正刚.话说粤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239—243。
刘正刚(暨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