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海上贸易与文化交往的交通航线,属文化遗产类型中的遗产线路项目。广东省阳江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展出的“南海Ⅰ号”文物,是海上丝路的物质遗存与重要物证,“南海Ⅰ号”的遗产研究,可以其本体或附属文物及其影响与意义为专题,也可以与之密切相关的海上丝路沿途的广东省海港与窑址为对象。鉴于这一认识,本文就“海上丝绸之路”,经学术期刊网的“题名”“期刊”检索,共获183篇文章,其中涉及广东省的42篇,涉及湛江市的11篇。主要探讨了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1〕〔2〕、湛江暨雷州半岛海港〔3〕 〔4〕、徐闻港兴衰〔5〕与历史地位〔6〕、雷州半岛的文物〔7〕与文化〔8〕等专题,以及会议报导〔9〕等;而有关湛江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著述有《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10〕与学术期刊文献,涉及区域发展〔11〕、湛江海港〔12〕及航道〔13〕、海湾型城市〔14〕、城市环境承载力〔15〕、城市建设〔16〕、城市规划〔17〕、城市竞争力〔18〕、历史名城〔19〕 〔20〕、城市历史地理〔21〕、历史建筑〔22〕 〔23〕、古村落〔24〕、古树名木〔25〕、海滨公园〔26〕、文化产业〔27〕、海洋文化〔28〕、地方传统文化〔29〕数据库建设〔30〕、非物质遗产〔31〕 〔32〕 〔33〕、旅游产业〔34〕等专题。有少量涉及湛江市古代窑址的文章,主要涉及雷州窑瓷器〔35〕的特征与年代考证〔36〕,以及艺术〔37〕与装饰〔38〕研究〔39〕。尚无海上丝路遗产视野中的丝路窑址保护规划的专题研究,本文即就广东省湛江市暨雷州半岛古代窑址为案例进行这一专题探讨。
一、湛江地理背景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东经109°31′-110°55′、北纬20°12′-12°35′,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同省茂名市接壤,背靠大西南。市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东经110°24′,北纬21°12′。行政区划设3县级市(雷州、廉江、吴川)、2县(遂溪、徐闻)、4区(赤坎、霞山、麻章、坡头)、2开发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共有85镇、2乡、34街道办事处、287居委会、1501村委会(图1)。全市总面积1247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243.7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港湾密布,共有港湾101处,较大的有湛江港湾与雷州湾〔40〕。
图1 湛江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片略)
二、湛江窑址概况
作为海上丝路的港口之一,雷州半岛港口的位置,从南向北逐渐迁移,先后形成了西汉徐闻港、唐宋元雷州港、明清赤坎港。虽然随着海上丝路的兴盛,珠江三角洲更大的经济腹地优势,使广州港至唐代起,逐渐取代徐闻港而成为海上丝路广东省的主港。但雷州半岛仍然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贸易地区,受到有士之识的关注,1997年底召开的“海洋文化(湛江)研讨会”〔41〕与2001年11月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42〕,即说明瞭这一点。
湛江市古代陶瓷生产和外销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是紧密联系的。陶瓷是古代湛江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陶瓷的生产和外销对湛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陶瓷贸易的兴盛而兴,也因陶瓷贸易的衰落而衰。因此,陶瓷遗存的研究与保护,对湛江市暨雷州半岛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理环境看,雷州半岛属亚热带气侯,雨量充沛,树林茂密,灰白色的瓷土遍布南渡河两岸,烧制窑产品的原材料及燃料丰富且可就地取材。贸易交通的内河水路与海路均便捷〔43〕。
从时间分析看,湛江地区的古代窑址,据目前发现的古窑址文物调研分析,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44〕。
从数量分析看,湛江地区的古代窑址很多,据国家文物局网页公布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録”,湛江地区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窑址有13处〔45〕,其具体名録如表1所示。
表1 湛江市市县级窑址文物保护单位(表格略)
从空间分析看,湛江地区的古代窑址主要分布在雷州市、遂溪县与廉江市。形成了中部、西北与东北三个古代窑址群集中分布区(图2)。雷州(海康)宋元古窑址有50余处〔46〕。遂溪县境内,从杨柑镇马城村至草潭镇东港仔村,界炮镇西湾村至海田村的海边,有唐、宋、元时代的窑址连片成群,长度达20里,由8个窑址群组成〔47〕。廉江市有数个窑址群。吴川市〔48〕也有古窑址发现。
图2 湛江市古代窑址文物保护单位与窑址群分布区(图片略)
三、港城窑址比较
作为广东省内的古代瓷器生产地,雷州(海康)与广州、潮州齐名;作为海上丝路沿途的港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与蓬莱,是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遗产项目的五座城市〔49〕。故将湛江与上述6座城市进行古代窑址的比较。据“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録”,广州、潮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窑址分别有0、2、19、17、0、0处〔50〕(表2)。
表2 海上丝路港城窑址文物保护单位比较(表格略)
据表2可知,按古窑址文物数量比,前三位是泉州、宁波与湛江;按古窑址文物年代比,前三位是宁波、泉州与湛江;按古窑址文物级别比,前三位是泉州、宁波与潮州,分别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与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广州、扬州与蓬莱无古窑址文物。
四、湛江窑址价值
虽然在7座海上丝路中国沿途港城中,湛江古窑址的文物数量与文物级别不占优势,但仍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遗产价值,需要做好遗产保护规划。
1.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在海上丝路的线性遗产中,具有全国性的独特地理位置;
2. 在广东省内的三座海上丝路港城中,湛江古窑址的文物数量最多、建窑年代最早,具有区域性优势;
3. 湛江古窑址出土的元代瓷器,精美别致,质量上乘,是元代瓷器中难得的珍品,具有全国性的文物价值优势。
五、保护规划建议
有关湛江古窑址遗产保护,尚无专门的保护规划。在湛江市2003-2020年的城镇体系规划〔51〕中虽有所涉及,但并没有从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角度针对众多的古窑址遗产进行较为具体和详细的规划,而只是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原则性条例(表3)。
表3 湛江城市遗产保护相关内容(表格略)
有鉴于此,为了保护海上丝路的物质遗存、充实“南海Ⅰ号”的研究内容,在遵循世界遗产法规,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编制略为超前的保护规划
以避免古窑址遗产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用地或产业扩张的牺牲品。如遂溪县杨柑镇甘来村的唐宋元古窑址,在大跃进开垦种田时,遭到大面积破坏,目前又有人打算在其旁挖塘养殖,并挖乱开路,破坏不少古窑址〔52〕。
2.实施长远结合的修复工程
对于结构完好的古窑址遗存,以维护其完整性为主;对于受破坏严重的窑址,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的。
3.注重社会效益的保护利用
古窑址的保护规划,应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使古窑址遗产的保护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注释:
〔1〕韩湖初, 杨士弘. 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 2004, (6):738-745.
〔2〕鸿道.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J\]. 航海, 2000, (6):29.
〔3〕丘明章.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纪的新辉煌──湛江海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岭南文史, 2000, (04): 8-12.
〔4〕阮应祺.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 19-22.
〔5〕沈荣嵩. 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古港的兴衰\[J\]. 珠江水运, 2001, (04): 46-47.
〔6〕阮应祺. 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J\]. 岭南文史, 2000, (04): 19-21.
〔7〕杨晓东. 雷州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J\]. 岭南文史, 2000, (04): 30-33.
〔8〕刘佐泉. 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 23-28.
〔9〕毛铿祖.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召开\[J\]. 广东蚕业, 2002, (1): 48-49.
〔10〕陈立新. 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 香港: 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孙海燕, 沈静.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湛江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1): 70-74.
〔12〕丘明章.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纪的新辉煌——湛江海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岭南文史, 2000, (4): 8-12.
〔13〕张英华, 林春媚. 结合工程档案调查探讨湛江港航道的历史变迁\[J\]. 城建档案, 2004, (5): 39-40,28.
〔14〕张义丰, 贾大猛, 谭杰, 等. 海湾型城市定位对湛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 1-11.
〔15〕唐崇杰, 关卉, 鲁磊. 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以湛江市为例\[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0(1): .22-26.
〔16〕赵绪福. 发展极理论与湛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2(5): 102-106.
〔17〕何均发. 湛江市城市规划百年回顾与城市发展\[J\]. 规划师, 2001, 17(3): 104-108.
〔18〕周毅, 刘慧聪. 湛江与北海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1(12): 36-40.
〔1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J\]. 岭南学刊,1994, (03): 59.
〔20〕麦家顺. 论雷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J\].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7, (09): 51-52.
〔21〕赖琼.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40): 70-74.
〔22〕陆建志. 谈湛江城区历史建筑\[J\]. 中外建筑, 2005, (5): 52-53.
〔23〕王冠贤, 魏清泉. 湛江历史建筑特征及其保护\[J\]. 规划师, 2003, 19(3): 42-47.
〔24〕林潇. 新村镇建设中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雷州市邦塘村为例\[J\]. 广东园林, 2007, 29(02):74-76.
〔25〕吴刘萍, 林国权, 薛宝莲,等. 湛江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 24(6): 62-67.
〔26〕李志强, 吴子现, 刘长华. 设立湛江国家海滨公园的初步探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1): 15-17,30.
〔27〕邓碧泉. 湛江文化产业的发展\[J\]. 党建, 2004, (6): 56.
〔28〕杨芹溪. 发挥海洋文化优势,促进湛江经济发展\[J\]. 广东经济, 2000, (6): 3-4.
〔29〕赵银月. 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传统文化发展问题浅探——以广东湛江为例\[J\]. 西安社会科学, 2009, 27(5): 42-44, 52.
〔30〕赵霞. 浅析湛江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构建\[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2(11): 42-44.
〔31〕邬凤. 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17(11): 112-113,121.
〔32〕李日星, 林迪, 刘钟等 .论雷州石狗的文化价值\[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02): 11-15.
〔33〕何成莲. 雷州半岛人龙舞的文化特质及其开发保护\[J\]. 体育科技, 2009, 29 (04):13-16.
〔34〕阮日生.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 广东经济, 2010, (12): .4-8.
〔35〕杨晓东.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J\]. 收藏家, 2003, (3): 64-68.
〔36〕杨晓东.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的特征及其年代\[J\]. 南方文物, 2001, (3): 66-71.
〔37〕李海勇. 雷州窑瓷器装饰纹样艺术研究\[J\]. 美术大观, 2009, (7): 218-219.
〔38〕王嫚. 试析雷州窑瓷器的文字装饰\[J\]. 装饰, 2010, (12): 76-77.
〔39〕王嫚. 特色与艺术的结晶——雷州窑瓷器菊花纹装饰研究\[J\]. 中国陶瓷, 2010, (9): 49-52.
〔40〕湛江市人民政府网. 走进湛江. (2010-08-27)\[2011-04-30\]. http://www.zhanjiang.gov.cn/_Layouts/ApplicationPages/Modules/ComeInZhanJiang/Welcome.aspx
〔41〕姜樾. 海洋文化(湛江)研讨会述评\[J\]. 岭南文化, 1998, (1): 63-64.
〔42〕毛铿祖.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召开. 广东蚕业, 2002, 36(1): 48-49.
〔43〕宋良璧. 海康窑彩绘瓷的发展与特征.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4〕陈立新. 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M\]. 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1-112,118-136,152-154.
〔45〕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録·广东省,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46〕宋良璧. 海康窑彩绘瓷的发展与特征.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7〕碧海银沙.连锦20多里陶都,见证湛江亘古辉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48〕吴川市·下庙岭等宋代窑址. (2009-10-07)\[2011-04-3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07/18/296815_6926707.shtml.
〔49〕周文. 中国五个城市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计划. (2009-09-04) \[2011-04-30\] http://pindao.gmw.cn/news/43248.html.
〔50〕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録.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51〕湛江市规划局. 湛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2006-07-11) \[2011-04-30\]. http://www.gdcic.net/GdcicIMS/Front/Message/ViewMessage.aspx?MessageId=74749&ColumnId=172.
〔52〕碧海银沙. 连锦20多里陶都,见证湛江亘古辉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参考文献:
1.韩湖初, 杨士弘. 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 2004, (6):738-745.
2.鸿道.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J\]. 航海, 2000, (6):29.
3.丘明章.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纪的新辉煌──湛江海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岭南文史, 2000, (04): 8-12.
4.阮应祺.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 19-22.
5.沈荣嵩. 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古港的兴衰\[J\]. 珠江水运, 2001, (04): 46-47.
6.阮应祺. 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J\]. 岭南文史, 2000, (04): 19-21.
7.杨晓东. 雷州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J\]. 岭南文史, 2000, (04): 30-33.
8.刘佐泉. 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 23-28.
9.毛铿祖.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召开\[J\]. 广东蚕业, 2002, (1): 48-49.
10.陈立新. 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 香港: 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孙海燕, 沈静.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湛江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1): 70-74.
12.丘明章.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纪的新辉煌——湛江海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岭南文史, 2000, (4): 8-12.
13.张英华, 林春媚. 结合工程档案调查探讨湛江港航道的历史变迁\[J\]. 城建档案, 2004, (5): 39-40,28..
14.张义丰, 贾大猛, 谭杰, 等. 海湾型城市定位对湛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 1-11.
15.唐崇杰, 关卉, 鲁磊. 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以湛江市为例\[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0(1): .22-26.
16.赵绪福. 发展极理论与湛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2(5): 102-106.
17.何均发. 湛江市城市规划百年回顾与城市发展\[J\]. 规划师, 2001, 17(3): 104-108.
18.周毅, 刘慧聪. 湛江与北海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1(12): 36-40.
1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J\]. 岭南学刊,1994, (03): 59.
20.麦家顺. 论雷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J\].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7, (09): 51-52.
21.赖琼.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40): 70-74.
22.陆建志. 谈湛江城区历史建筑\[J\]. 中外建筑, 2005, (5): 52-53.
23.王冠贤, 魏清泉. 湛江历史建筑特征及其保护\[J\]. 规划师, 2003, 19(3): 42-47.
24.林潇. 新村镇建设中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雷州市邦塘村为例\[J\]. 广东园林, 2007, 29(02):74-76.
25.吴刘萍, 林国权, 薛宝莲,等. 湛江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 24(6): 62-67.
26.李志强, 吴子现, 刘长华. 设立湛江国家海滨公园的初步探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1): 15-17,30.
27.邓碧泉. 湛江文化产业的发展\[J\]. 党建, 2004, (6): 56.
28.杨芹溪. 发挥海洋文化优势,促进湛江经济发展\[J\]. 广东经济, 2000, (6): 3-4.
29.赵银月. 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传统文化发展问题浅探——以广东湛江为例\[J\]. 西安社会科学, 2009, 27(5): 42-44, 52.
30.赵霞. 浅析湛江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构建\[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2(11): 42-44.
31.邬凤. 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17(11): 112-113,121.
32.李日星, 林迪, 刘钟等 .论雷州石狗的文化价值\[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02): 11-15.
33.何成莲. 雷州半岛人龙舞的文化特质及其开发保护\[J\]. 体育科技, 2009, 29 (04):13-16.
34.阮日生.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 广东经济, 2010, (12): .4-8.
35.杨晓东.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J\]. 收藏家, 2003, (3): 64-68.
36.杨晓东.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的特征及其年代\[J\]. 南方文物, 2001, (3): 66-71.
37.李海勇. 雷州窑瓷器装饰纹样艺术研究\[J\]. 美术大观, 2009, (7): 218-219.
38.王嫚. 试析雷州窑瓷器的文字装饰\[J\]. 装饰, 2010, (12): 76-77.
39.王嫚. 特色与艺术的结晶——雷州窑瓷器菊花纹装饰研究\[J\]. 中国陶瓷, 2010, (9): 49-52.
40.湛江市人民政府网. 走进湛江. (2010-08-27)\[2011-04-30\]. http://www.zhanjiang.gov.cn/_Layouts/ApplicationPages/Modules/ComeInZhanJiang/Welcome.aspx
41.姜樾. 海洋文化(湛江)研讨会述评\[J\]. 岭南文化, 1998, (1): 63-64.
42.毛铿祖.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召开. 广东蚕业, 2002, 36(1): 48-49.
43.宋良璧. 海康窑彩绘瓷的发展与特征.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4.陈立新. 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M\]. 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1-112,118-136,152-154.
45.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録·广东省,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46.宋良璧. 海康窑彩绘瓷的发展与特征.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7.碧海银沙.连锦20多里陶都,见证湛江亘古辉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48.吴川市·下庙岭等宋代窑址. (2009-10-07)\[2011-04-3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07/18/296815_6926707.shtml.
49.周文. 中国五个城市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计划. (2009-09-04) \[2011-04-30\] http://pindao.gmw.cn/news/43248.html.
50.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録.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51.湛江市规划局. 湛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2006-07-11) \[2011-04-30\]. http://www.gdcic.net/GdcicIMS/Front/Message/ViewMessage.aspx?MessageId=74749&ColumnId=172.
52.碧海银沙. 连锦20多里陶都,见证湛江亘古辉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阙维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吴春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