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少唱高调 多点同情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8年9月23日 第3版
今年夏季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特大洪水,虽然经过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但是,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仍然是严重的,据统计,截至8月下旬全国受灾面积达318亿亩,受灾人数达223亿,其中,死亡3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不少灾民家毁人亡,无家可归;不少孩子没了课室上课;不少农田已不能耕种,洪涝地区江河两岸一片狼籍。这场洪涝,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祸就是政策的失误,其中,人口政策的失误、全民大炼钢铁、“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和体制的多变等,使森林屡遭破坏,湖泊、池塘等水域不断缩小,造成环境容量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教训是深刻的,当务之急,是总结抗洪胜利的经验和造成罕见洪涝的教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再接再厉,进行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减灾防灾,使全国人民能全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重建家园,又需要花费个人和国家多少金钱、物资、人力和时间,因此,全国人民对于受灾的群众应多同情、支持和帮助,想方设法为国分忧,但在这方面却有不少不和谐的噪音。今年9月10日《广州日报》现代科技版(D7)刊登了一篇题为《旧的去了新的来 辩证地看待洪灾得失》的文章,对这场灾害阐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经济新见解”其中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来光贤教授说,损失的另一方面可转化为需求。……即使是长江两岸的主要水稻和棉花产区被水淹,能产生的一个补偿的效果是使农产品的价格坚挺起来。他还特别强调,灾后重建工作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经过主动调整,这次天赋机遇才能真正发挥效益。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灾害有助于扩大内需,…首先水灾破坏了住房,生活设施,重建家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绝大部分家庭要动用储蓄,政府也会投入资金,大力帮助。经济学家李成勋认为,洪水灾害如果辩证地看,也有对经济有利的一面,除了刺激国内需求之外,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城市化都有好处。杜一教授介绍(于光远)的“灾害经济学”说,投入问题是灾害经济学要研究的一种根本性问题,可谓“减负得正”即减少灾害,获得效益。对减负得正的经济效益,他认为投入效益大致为1:8。
上述这些观点,似乎不明白灾害的严重损失,而且一些损失是补不回来的,如失去亲人。而失去财产的损失是使社会失去财富。他们不知灾民家破人亡的痛苦,不知重建家园要个人和国家花费多大的气力,这些观点事实上和文革时的“贪官比清官好”的理论毫无二致。按照这些理论,何必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动员数百万军民去抗灾呢?不是让受灾更大些,好处更多些,可使内需更大,新经济增长点更大吗?按照这些理论,帝国主义的侵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好处”可能也不少。这种以经济论经济的观点实在是太片面了吧!还是少唱高调,多点同情,多谈些教训和经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