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海平面升降的报刊访谈及文摘系列
珠江水位升高≠海平面上升
原载《广州日报》 2004年1月3日 A4版
本报讯(记者邝白薇 通讯员岳科) 针对日前有媒体报道,因全球气候变暖,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海平面到2030年可能会上升30厘米,更有耸人听闻的说法“30年后广州变水城,将有百万人大迁移”。为此,记者走访了几位地理学专家。
30年后广州将被淹没?
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海平面上升及灾害问题,专家认为保持关注和警觉是正确的,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不可言过其实,也大可不必制造恐慌。
日前,有媒体报道:近年来,珠江水位不断上升。据称,广东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至2030年,将上升30厘米,并称在最高潮位下,可淹没1154平方公里面积的沿岸区域及岛屿。其中珠江三角洲上升30厘米,粤东15厘米,粤西156厘米,韩江三角洲20厘米。
其中影响最大的地区包括广州市、斗门县及佛山市。为此,更出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如“30年后广州将被淹没成汪洋”、“珠三角被淹的主要县市可能将有近百万人口大迁移”。
科学界历来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地理学专家。有专家指出,由于全球气温在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确实很大,虽然各区域的升幅并不一致,但以每年升幅1-3毫米的速度上升的幅度是多数专家所认同。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这个范围内。
海平面每年仅上升1~2毫米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地理研究所陈朝辉教授认为,按海平面上升论的观点,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到2030年也只有3-6厘米的上升幅度。这对于我国大陆和较大岛屿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
另外,单从珠江水位升高判断海平面上升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珠江水位上升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因素:自50年代末,珠江下游及口岸海域实行大面积的滩涂围垦,使河口延伸、收窄,致使河道水位上升;由于兴修水利,江河两岸的堤坝加高、加固,中下游的洪泛区面积明显减少,河水被阻隔在河道内,使水位上升;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后建了不:抄桥梁,桥墩明显阻塞水流,加上沿河修建高速公路,基建用的土石被推到江中,使河床垫高,也会使水位上升。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超羽教授专门研究了关于广东沿海海平面加速上升趋势的问题,发现上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闸坡的年均海平面并不存在显着的加速上升趋势,而是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
没证据表明海平面加速上升
而根据万顷沙西、黄埔、横门等验潮站的记录,其年均水位长期变率相差较大。这反映了三角洲联围筑闸、河口口门延伸和其它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地壳形变和沉积物压缩所导致的相对水位的变化。
吴教授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30年后广东的相对海平面会加速上升。
30年后广州将变水城?
原载《信息时报》 2003年8月11日 A07
广州地理专家认为“广东海平面上升到2030年
珠三角有1000多平方公里被淹”一说纯属杞人忧天
本报讯(记者 周卫国 实习生 张晓丹)日前有媒体报道,因全球气候变暖,广东沿海的海平面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上升,至2030年,海平面可上升30厘米,届时珠三角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和海岛面临被淹的危险,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需要迁移。该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广州地理研究所的陈朝辉教授,他人为此说法纯属杞人忧天。
观点一:
海平面上升威胁珠三角,珠三角将大片被淹
日前,有媒体披露中科院某专家的观点:据他们预测,广东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至2030年,将上升30厘米。这家媒体称,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估算,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30厘米,在最高潮位下,可淹没1154平方公里面积的沿岸区域及岛屿,直接经济损失可高达1332亿元,珠三角被淹的主要县市可能要迁移的人口将达9964万人。而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后,淹没面积更高达6520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很可能被海洋整个淹没。
广州、斗门和佛山受威胁最大
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后影响最大的是沿海及近海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对珠三角主要市、县威胁最大的是广州市、斗门县和佛山市。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每年平均沉降15毫米,现在约有27%的平原面积低于海平面,未来海平面上升30厘米,将会扩大到42%。”该专家认为。因城市的防洪标准偏低,在海平面上升30厘米后,原来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的堤围,有可能连20年一遇的洪水都防御不了。
观点二:
该观点纯属杞人忧天
但是,广州地理研究所教授、全国资源学会理事陈朝辉认为,该观点得出2030年珠江口海平面上升30厘米结论所依据的资料是错误的,至于其推测的珠江三角洲42%的面积将低于海面,实属荒谬之谈。
海平面增长比不过海岸增长快
陈教授表示,根据世界各地初步研究结果报道,近年来全球海平面大约以每年142毫米左右的速度上升,假如未来30~50年内海平面一味上升而不下降,那么,到2050年也仅上升5~10厘米。这对于我国大陆和较大岛屿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在冲积沉积海岸地带,尤其是河口三角洲,由冲积泥沙形成的海岸线每年地面增高这几厘米,岸线外伸以每年数十米至上百米计,这与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的数据,是完全不同的量级,将不显示其影响。
测量海平面应到远海
陈朝辉认为,用近代沿海形成的海滩岩来证明海平面的上升是错误的。海滩岩的成岩年代是以成千上万年计,而其当今分布状况是由地层的升降造成的,更是以上百万年计,况且其分布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根本证明不了近年海平面上升的事实。
陈朝辉还认为,仅根据河口水文站水位上升来证明海平面上升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河口三角洲海域大面积地围海造田,由于兴修水利、各河道都架起不少桥梁,尤其是沿河修理高等级公路,两岸丘陵山地大量沙石被推入河道、垫高了河床,也使河道水位上升。以上多种原因使得河口水位异常,但并不能证明海平面上升。他说,若由此水位异常竟推断出2030年珠江口海平面将上升30厘米,为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5~10倍。这样珠江口海平面岂不是像孕妇的肚子一样膨胀起来?
陈教授表示,测量海平面是否上升必须到远离海岸的深海,而且10年左右才能对比出结果。还要同时参照冰川融化情况对海平面的影响。
海平面会上升吗?
原载《中国环境报》 2003年10月31日 第3版
地球海平面的升降是自然环境长期缓慢的变化过程,并非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究其原因是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还是周期性变化?究竟会产生何种后果?
根据世界各地初步研究结果报道,近年来,全球海平面大约以每年1~2毫米左右的速度上升。假如未来30-50年内海平面一味上升而不下降,那么,到2050年也仅上升5-10厘米。这对于部分低地、地层下沉的海岛,或像图瓦卢国地层在下沉、又处于海平面仅几十厘米高的珊瑚岛有影响外,我国大陆和陆域较大的岛屿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应是不大的。大家知道,我国陆地海岸线大体可归纳为冲积海岸和基岩海岸两大类。在冲积沉积海岸地带,尤其是河口三角洲,由冲积沉积而成的岸线每年地面增高达几厘米,岸线外伸则以每年数十米至上百米计,这与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是完全不同的量级,将不显示出其影响。在基岩海岸,即使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10厘米以上,对岸线的影响可以用“隔靴搔痒”来形容,根本就不致造成灾害。有推测说到2030年珠江三角洲42%面积低于海面,实属荒谬之谈。
近年来,对海平面上升的后果明显被夸大。而究其研究所用的资料,不是缺少依据,就是依据不足,得出的结论更是耸人听闻。这是一种误导,将会造成领导决策的失误,其造成的损失将严重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损失。
其中不当论据首先是用近代沿海形成的海滩岩来证明海平面的上升。事实上,海滩岩的成岩年代是以成千上万年计,而其当今分布状况则是由地层的升降造成的,更是以上百万年计,况且其分布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根本证明不了近年海平面上升的事实。
其次,根据河口水文站水位上升来证明海平面上升,依据则是不足的。以广东省珠江口为例,众所周知,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河口三角洲海域大面积的围海造田,特别是大片联围,使洪泛区消失,河口延伸、收窄。这是河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兴修水利,江河两岸堤防加大、加高、加固,中下游长期水患的洪泛区也不存在了,更使河口水位上升。同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因交通建设,各河道都架起不少桥梁,大量的桥墩在洪水期明显阻塞水流。尤其是沿河修建高等级公路,两岸丘陵山地大量沙石被推入河道,垫高了河床,也使河道水位上升。以上多种人为的原因使河流(口)水位异常并不能说明是海平面上升。有人因为水位异常竟推断至2030年珠江口海平面上升30厘米,为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5~10倍。这样,珠江口海平面岂不是像孕妇肚子一样胀了起来?并且由此推断出将造成三角洲大面积海侵、堤防失效等严重后果。这是杞人忧天。前几年甚至有人在某大报上扬言,海平面要升高多少米。要是这样,地球可能要向外星球借水了,不然何来这么多的水呢?
事实上,近几年来因“温室效应”或全球气温较高造成大陆冰川的缩小,并由此引起全球陆地气候和水文的变化,其影响更是明显的,而且这是迫在眉睫之事;倒是应重视并尽快研究,以便采取对策,避免损失。
30年后珠三角被淹?
原载《潮州日报》 2004年5月1日 第2版
专家认为言过其实不必恐慌
本报综合消息日前有媒体报道,因全球气候变暖,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海平面到2030年可能会上升30厘米。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海平面上升及灾害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不可言过其实,也大可不必制造恐慌。
媒体报道称,近年来,珠江水位不断上升,广东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至2030年,将上升30厘米,并称在最高潮位下,可淹没1154平方公里面积的沿岸区域及岛屿。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全球气温在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确实很大,虽然各区域的升幅并不一致,但以每年升幅1至3毫米速度上升的幅度为多数专家所认同。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这个范围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地理研究所教授陈朝辉认为,按海平面上升论的观点,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1至2毫米,到2030年也只有3至6厘米的上升幅度。这对于中国的大陆和较大岛屿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另外,单从珠江水位升高判断海平面上升也缺乏科学根据,因为珠江水位上升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因素:自50年代末,珠江下游及口岸海域实行大面积的滩涂围垦,使河口延伸、收窄,致使河道水位上升;由于兴修水利,江河两岸的堤坝加高、加固,中下游的洪泛区面积明显减少,河水被阻隔在河道内,使水位上升;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后建了不少桥梁,桥墩明显阻塞水流,加上沿河修建高速公路,基建用的土石被推到江中,使河床垫高,也会使水位上升。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超羽教授专门研究了关于广东沿海海平面加速上升趋势的问题,发现上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闸坡的年均海平面并不存在显着的加速上升趋势,而是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根据万顷沙西、黄埔、横门等验潮站的记录,其年均水位长期变率相差较大。这反映了三角洲联围筑闸、河口口门延伸和其它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地壳形变和沉积物压缩所导致的相对水位的变化。吴超羽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30年后广东的相对海平面会加速上升。
气象专家不要信口雌黄
原载《广东科技报》 2003年4月12日 第1版
本报讯(记者钮海东) 日前,广州地理研究所陈朝辉教授约见本报记者,就广州一家媒体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广东未来气候和海平面变化造成影响的矛盾报道,提出质疑。认为此间题科学部门应正确预测,尽量减少对公众的误导。
两则报道的说法截然相反
陈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区划、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是我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陈教授对记者说:2003年3月22日广州某大报报道:“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周期。在未来50年间,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变化,从‘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第二天该报又登文说,“中国气象局热带海洋气象研究中心专家认为,广州未来100年的气温将保持每年003℃的速度递增。并说,珠江口海平面在近50年内每年以26毫米的速度递增。在未来100年后还将上升28-68毫米。”
陈教授说,上述两则消息均出自国家气象科研部门,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说法却截然相反。他认为对自然变化规律应作科学的预测,不能仅靠某些表面现象去猜测。这两则报道前者是利用长期天气变化的规律进行短期气候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后者只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十年天气变化作推测,其依据有底气不足之嫌。关于广东和珠江口海平面变化的预告则有人云亦云的味道,而且预测时段长达150年之久,更欠依据。
科学研究不能以表像做推测
陈教授说,近年来,有关我省和珠江口海平面上升的报道不绝于耳,但是截至目前为止,综合各方面情况,并未有人作深入的研究,多以不足为凭的资料作为依据,然后作出推测,致使事实不清,不但成了笑话,也吓坏了一些人。这样的误导,很有澄清的必要。
他接着说,根据世界各地的初步研究,近年来全球海平面大约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上升。这是“温室效应”使然还是地球规律性变化的原因则仍有争论,在我省却被大肆渲染,而且预测后果越来越惊人。
陈教授认为,研究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正确方法,应在远离大陆、不受陆地地表径流和人为干扰影响的海域,在地基稳定的海岛或其他固定地点设立海洋水文观测点,或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经一定时期的观测,同时,对全球气候和冰川等变化作相关研究分析,有充分证据,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预测。科学研究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决不能以表像作推测便得出吓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