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走出本省园林误区,建设高效园林绿地
原载《广东园林》 2002年第1期(总第92期) P7-10 并载于2002年3月28日《广东建设报》第8版。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人心,各地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正在落实。其中,园林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措施。近年来我省在城市园林建设也取得了很好成效,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市被誉为园林城市。省会广州市近年来在街道环境、公园周边和珠江两岸的整治、新城区的绿化,白云山林地的改造和环城林的建设也有巨大进展,城市面貌确有日新月异之感。但是,本省城市园林建设仍存在着不少误区,造成不良后果。要真正建设好城市园林,必须是走出这些误区。
一、我省园林建设的误区
(一)城市园林绿化“有增无减”,“数字化”的神奇统计法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资料,1998年广州市区园林绿化面积为1855公顷,2000年达的86204公顷,仅两年间全市园林绿化地增加了455倍,平均每天增加628%,的确真正进入“一天等二十年”的大跃年代。城市园林绿化进展如此神速,原因有三:
一是城市园林绿化“有增无减”,只统计城区新建的园林绿化地,却不计算老城区绿地的减少。由于旧城的改造,大多古老街树都被砍光或迁走了,不少小片树林或单株树更是不见了。一株古树仅占地几平方米面地其树荫却可达几十至几百平方米。这些树木的丧失,不但老城区绿化地在减少,尤其是城市绿化质量大大降低。但是,在统计上:却是城区园林绿化地“有增无减”。这是全省普通现象,是不实统计。
二是曲解“撤县设市”和“改市为区”为行政区域“市区化”,市区内的山地森林“园林化”。2000年广州所辖市县花都和番禺改称为区,这原是为便于治辖的行政措施,但是,“统计法”却把原两县市也计人广州市“建成区”。两区的所有山林也象“随母改嫁”一样。改名换姓成市区园林。这是对城区和园林的曲解。
三是变戏法飞地变成园林。原白云区的帽峰山和从化市北部山区的森林、近年来,要以林发展旅游业。便把部分林地改名为“森林公园”,于是乎,这些离市区20公里到80多公里的森林公园也被计人广州市区的园林绿地。这是“飞地法”。
上述三种城市园林绿地统计法,实际上是弄虚作假的行为。此为误区之一。
(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弄巧成拙营造老树头林
一些城市可能是钱财遍地,为了急于绿化环境,不惜工本地把其他地方的大树除头去尾,然后移植过来,马上绿化。然而,这些成年大树惨遭外伤内残,不但生长不快,而且树形不雅,也伤及寿命。这无异于拔苗助长,从长远看,于绿化并不利。事实上,若确实急于绿化,可选种速生树种,间种优质树种。然后逐步淘劣留优,也可达到快速绿化良好的效果。
(三)一味追求“国际化”,大建草坪不种树
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园林绿化大赶洋时髦,凡要绿化必是大建草坪不种树,或孤零零地种几株鱼尾葵、王椰、葵树等棕榈科树种。看起来,既不象草坪,又不是热带风光,有点象“萨王那”(热带干草原),不但不漂亮,而且草坪难于管理,要不断地浇水、施肥、施农药,更不值得是其生态效益低,几十亩草坪还抵不上一亩林地,这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是劳民伤财之举。我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夏季长而炎热,光照强,城市绿化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以树为主,大建森林公园、林荫大道,闲散零星地也应尽可能“见缝插针”地种上树木。并且以林、灌、草(花)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观赏价值,还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
(四)不适当的林地改造,毁林种树,种花草
广州市白云山经多次造林和长期保护,已形成“白云松涛”美景。不过,白云山林地基本以松林为主,生态效益不高,景观价值也不高,而且松林常受病虫害威胁,有毁于一旦的危险。为提高白云山“市肺”的作用和观赏价值,必须进行林地的改造。问题主要在于毁林种树的办法,并砍伐松树种植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尾叶桉以及杜鹃花和草坪。其不当之处是首先是毁林。这是不必要的。第二个不当之处是替代树种生态效益不高,树龄不长;第三个不当是用宝贵的宜林之地来种草、种花、大大降低生态效益,浪费土地资源。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松林内间种耐阴的阔叶树种,通过“自然演替”发展成适宜本地环境的季雨林,并且以林、灌、草相结合,发展成顶极群落,花、草可以点缀园林。这样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将会更高。
(五)主次颠倒,大量毁田搞绿化
90年代初,我省大规模“撤县设市”形成的“县市化”过程中,不少县改市后都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城区规模无限扩大,大面积农田被填上黄泥作为建设用地和工业开发区。后来,不少建设用地因无设可建,省要求复垦,这些土地不少被种上树木以应付检查。现在这些原来田中树林也成了城市绿地。本省某县被升格为地级市之后,为了扩大城区,全市耕地面积从1992年的110多万亩,到2000年仅剩57万多亩。由于该市财力充足,毁田造地种树、种花、种草成绩显着而被誉为园林城市,但这却无人提及这种损失50%农田为代价的绿化,不能说不是我省农业的严重内伤。
事实上,农业生态体系与园林绿化一样,不但具有巨大的生态作用,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景现价值,“田园诗”般城市与园林城市同样是生态城市,甚至更具景观价值和经济效益。田园包围中的城镇适当的发展一些园林绿地也是必要的,但更应充分利用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城市,这可以一举多得。由于农作物的单产高和物质循环快,故具有更大的生态效益。
(六)讲排场,论改绩,不负责任建广场
近几年来,一些县市领导为了讲排场,搞政绩工程,在城区周围征用大量农田建广场。据说,有人还扬言要建比天安门广场更大的广场。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城镇要建这样的广场何用?集会用吗?不是。美化环境吗?更不是。这些所谓广场实际上只是一片烂草地。牺牲几千亩良田换一片烂草地谈什么美化环境呢?须知在人多地少的我国,耕地是何等宝贵,是我们的命根。曾记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奋斗,牺牲了千百万生灵,主要目的就是夺取政权,并把地主手里的耕地夺回来分给少地、无地的农民。这是何等壮烈!又是何等艰辛!然而今天。我们有的干部却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农民的耕地(须知全省人均仅045亩)夺过来,让它作长草、晒太阳的“广场”,要是让它生农作物不是更漂亮吗?
(七)一切只要地,大量填埋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有比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的生态效应和景观价值,也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及水域内生物群落构成水域生态体系,而且由于水的流动性并参与大自然水分循环,因而起着与森林生态体系一样、甚至比森林生态体系更大的生态作用,其景观价值更是殊同。广州市区有珠江环绕,兼有众多河涌、湖泊和沼泽湿地,拥有良好的水域体系,具有建设高质、完美园林的优势。近年来,市区珠江两岸和公园周边地区通过整治,清除障碍建筑物,还河、湖水域于民,展现珠江和公园湖泊的原貌,不但增添美丽,又感亲切。然而,人们在索求土地中往往忽视水域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在以往的围垦造田、平整土地,还是近年来城乡、工矿及交通等建设,都是尽可能填埋各种水域,多占用地。部分水域因建筑造成阻塞,成了死水,加上污染,使之由发挥生态作用变成污染源。这也是园林建设中的误区。
应该正确认识水域环境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巨大生态作用和景观作用,在各种建设中切实保护好水域环境,整治相关环境,并保持水流通畅,同时,在水域周围应加辅以林、灌、草美化和保护水体景观。同时,逐步配建标志性人文建设景观。相映成趣,以提高其景观效益。
(八)长官意志瞎指挥,胡搞政绩工程
园林建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经济学、美学和工程技术,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科学和艺术相交织的学科。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出现了一些领导,特别是第一把手“全才”的人物,在城市园林建设上喜欢搞政绩工程,长官意志瞎指挥,创造了许多“长官园林”,典型的例子很多。县市城区大建广场、肇庆市鼎湖区的建设规划、在端州区北岭山和七星岩景区内大建别墅群以及上述一些园林建设误区都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这些园林建设的误区破坏了自然风景,又浪费土地资源,并且劳民伤财,将成为历史的笑柄。
二、建设生态与景观协调、高效园林的途径
园林绿化建设虽然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但主要是生物生态学与景观工程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重点是研究城乡、工矿、商旅、交通等人文建设景观与林、农、草、水(体)、生(物)等自然生态系统布局相协调,达到最大环境容量和最佳景观、效益的艺术建设工程,也可称之为“科学风水”景观建设工程。
研究园林建设目的是建设高生态效益、高景观效益的园林。在本省园林建设中。应走出误区,才能达到此目的。正确途径是:
(一)依法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园林建设的基础。虽然我国曾有“地大物博”之称,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可利用地又少,人均用地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本省人口已超过8000万、人均耕地仅045亩。在潮汕地区,人均甚至只有020亩耕地,如果对有限的土地不严加保护,全部作为建设用地尚且不足,怎能进行园林建设呢?因此,保护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已成当务之急。应以“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实施法治,严厉治党,切实纠正党内不正之风。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自然环境保护的法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反对弄虚作假行为,保护好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以保证园林建设的基础。
(二)在城乡建设规划中重视园林建设规划
园林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一样,也是城乡建设规划中的重大规划,应加以重视,同步完成,纠正以往在城乡建设中“规划开头,建筑紧跟,园林扫尾”的错误做法。同时,应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凡园林建设用地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占用,并且永不改变其用地性质。
(三)要扩大园林建设的视野,做到宏观生态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协调
园林建设规划首先是城乡等人文建设大环境的宏现规划,是城乡等人文建设布局与其环境中林、农、草、水(域)、生(物)等生态体系的协调规划。这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其次是城乡建设中的园林微观建设规划。后者应在注意生态效应的前提下,结合山水林草花木与亭台楼阁的适当结合,突出景观美感的艺术,达到区域生态与艺术的统一。在建设总体规划中应注意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协调。
(四)要培训一批合格的园林规划与建设的人才
园林建设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必须有一批具有相应知识水平的人才,才能担当起园林建设规划和建设的任务,因此,为适应城市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园林建设人才的需求,应加强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应予大力支持,有关大专院校应担负起这一任务。
(五)各级政府应重视园林建设
园林建设是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基础建设,各级领导应予重视和支持,从人才培养到规划和建设等,要从政策、法律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有关领导,应有自知之明,在园林建设决策中不要越俎代庖,企图搞政绩工程,以免成为历史的笑柄。这是为人民负责。
(六)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园林
园林建设要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广东省的园林建设首先应考虑本省气候条件和生境特点。同时,还应考虑本省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工业发达等情况。由于本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湿润,光照强,在园林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成高生态效应的园林。在大环境建设规划中,应在控制建设规模前提下,保护田、林、水,尽可能建成山水田林与城镇(含工业区等)形成、城乡协调的生态~经济体系。城区内的园林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宜林则林、宜树则树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地多建设森林公园(此处不是山林中的森林公园)、森林广场、林荫大道、林荫庭院等。树木不但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卉”,而且一些树木树龄可达千年,树木越古老,越大,也越美丽,生态作用也越大。同时,植树造林,一次成材,千年受益,不象草坪需经常浇水、施肥,以致劳民伤财。园林绿化选择树种应以树冠大、具有浓荫的阔叶树种。为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应采取林、灌、草、花、农作物相结合方法,配合流水、小桥、楼、台、亭、榭、营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衬托、相协调的园林。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应注意避免千佛一面,各地城市应具有各自不同特色。在城镇内,应以一街一景或一地一景为好,构成千姿百态、形式各异的景观。有些地方适当建造草坪是可以的,但千万别到处是“草坪加葵树”,令人生厌。
注:本文为“2001年广东省园林学会年会”上的学术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