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生态环境建设讲座
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建设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2月23日 第3版
**本篇(一)至(八)共8篇文章为《珠江环境报》连载文章。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三大任务。而环境保护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防止和整治环境污染,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前者,人们已有共识。对于后者,却仍然被忽视,或尚未有全面的认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但是生态环境建设与防止和整治环境污染一样重要,在某些地方则是更加重要。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8261亿元,为1980年的129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86%。城镇和乡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893元和1578元,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加787倍和726倍。广东省毗邻港澳,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更快。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538172亿元,占全国的93%。城镇和乡村人均收入分别为6850元和2699元,约为全国的176倍和171倍。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从1980年至1995年15年间全国减少了650145万亩耕地,相当减少了江苏、安徽两个省的耕地。在此期间,广东省减少耕地共650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76%,占全国减少耕地数的10%;15年间全国砍伐林木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952年全国伐木量的49倍,广东省砍伐林木约4500万立方米。1995年全国城镇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达37285亿立方米,工业废气123407亿立方米,废物645亿吨。广东全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分别为全国的94%、54%和29%,均比1980年增加数倍。广州、肇庆、韶关、梅州等大、中城市上空终年“霾气沉沉”,一年之中难见几回丽日蓝空;街道满是粉尘和刺鼻的汽车废气;许多城市河流成污水,已不能饮用。环境污染已大大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虽然近年来环境污染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着手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生态环境的建设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虽然有了认识,但由于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便视而不见了。
广州市要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人民生活要有更大的改善。但是人民生活的提高不但只是以货币收入或物质享受来衡量的,文化科技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活环境质量等也是重要的内容。作为现代化同际城市来说,自然环境素质更加显得重要。然而,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需要整治好环境污染,更需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就好象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一样,不但要防止病菌病毒感染,医治病痛,而且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生态环境建设如同人们锻炼身体,即是一种“治本”行为,它能增加环境因素的生态效应,提高自然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化解环境污染,保证自然环境的高素质和美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下列任务:1.保护好农业用地;2.合理布局城镇和工业,建立合理用地结构;3.搞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发展现代化农业;4.保护好生物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5.加强林业建设和保护,建成生态屏障;6. 加强水体环境和水体生物的保护;7. 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现代城镇等。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应设置统一的、有力的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要有党、政足够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农田片片皆珍惜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3月5日 第3版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业生产作为第一性生产,即直接利用大自然的光、热、水、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等生产出碳水化合物,不但对人类的生存提供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而且对人类提供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以我省为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每亩耕地一年可生产出成吨粮食,或3-10吨甘蔗,或3-6吨的蔬菜等。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数百公斤以至数以吨计的二氧化碳。“消化”空气中大量尘埃,和“鲜化”了大气,起了自然“净化器”的作用;每亩农田每年可消耗数十吨人畜粪便或其它“垃圾”肥料,“变废为宝”,又净化了土壤及水体,起到自然“过滤器”的作用;同时,每亩农田要消耗大量水分;起到水循环和调节气温的巨大作用,不但是自然的。“空调器”,更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因此,在有几百万人口的广州市区内,不但要有白云山,要有珠江水域,还必需保存有大片农田,才能保证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人口的激增、城镇的扩展,尤其是人们对农村城市化的误解,导致政策的失误,使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农业用地—有被吞没的危机。自1956-1995年的39年间,全省已减少耕地114813万亩,即减少了四分之一耕地。近10多年来耕地减速明显加快。仅1990年-1994年四年里,全省共减少耕地31728万亩,减幅达84%,减速几乎翻了两番。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情况更加严重,从1992-1993年两年就减少耕地125万多亩,减幅近10%。更堪忧虑的是自90年代以来“撤县设市”掀起的“县市化”热,又把“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误解为都要把农村建成城市,同时,一些人对升作“市官”兴趣浓厚,每个市都要争,建成“地级市”,甚至建成为国际大都市,而大搞房地产圈地,使城镇规划严重脱离实际,成为吞食耕地的“地老虎”。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划用地多达1万多平方公里,加上乡村、交通和其他建设用地,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以其用地规模,现有耕地仍不足用。这该是骇人听闻的消息。这些规划者们是否知道假如缺乏耕地,缺乏乡村环境,城市也是难以存在的。只有城乡协调,才能形成一个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社会体系;可以这样说,有足够的农业用地并能可持续利用,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现实,应该引起决策者们高度的重视:要生存和发展,应切实保护好农业用地!
保护农业用地,首先是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其他措施是: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计划用地和依法营地;端正党风,克服“县市化”和城市(镇)规划的弊端。在这里要正确理解,“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一方面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同时,促使农村的人口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而决不是要把乡村都建成城市;要完善土地管理法规,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土地法》以及《耕地保护法》;完善土地管理和监督机制,实施有效土地管理等。
应该指出的是应使领导和群众懂得:农业用地问题,不但是有关吃饭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问题,在建立用地结构、尤其是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划中,应非常认真的考虑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农业结构问题,这一方面,也应从法律上得到保证。
城是城,镇是镇!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3月26日 第3版
合理布局城、镇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性措施
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布局城镇,是建立合理用地结构、协调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城市是一定规模非农业人口和工、商业集中的地方。列宁曾说:“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到今天的时代,一些地区已是城镇林立,并且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城市群,但是,从整体来说,城市毕竟应是小区域,是大区域的中心。只有城乡并存,城市才能存在和发展,同时在人与自然界共存的大自然环境中,也即生物圈内,包括森林、植被、农作物和水生植物在内的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们不但给人类和动物界提供生活物质,而且发挥其生态效应,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人类只能依其而生存,因此,人类社会应与之构成的环境相协调才能存在和发展。
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城市。但从生态系统来说,城市只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它必须与乡村,即泛指由林地、草地、农田和村落构成的乡村环境相结合,才构成(相对的)生态系统。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城市生活和生产必须依靠来自乡村的大量物资供应,同时,由它产生的大量“环境废物”,即城市和工业的“三废”又要靠乡村环境“消化”掉。所以城市和它的乡村腹地才构成了生态体系,城市要依乡村而生存。城市越大,越需要更大的乡村腹地。但是,自90年代以来,全国,尤其是广东、山东、江苏等省掀起了“撤县设市”热潮,出现了“县市化”,所有县都争要称“市”,而且都争升格为“地级市”以至“特区市”,乱套所谓“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把行政区域和城市的概念搞乱了。如果以此设“市”,并以“市”建设,很快便可以普及“省市制”以及“国市制”,但是,这并非人类的福音,而是我们的生态环境的大灾难。这绝非耸人听闻。在近年来的城市规划中,城市规模令人咋舌,广州市规划面积是555平方公里,番禺市桥是180平方公里,增城荔城120平方公里,花都新华128平方公里,东莞莞城250平方公里,中山石岐扩大到400平方公里……。市辖下各镇规划面积也多达15~30、以至50~60平方公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可居住上亿城市人口,不谈物质供应和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仅从生态环境来说,它首先是剥夺了成万平方公里土地对水分的渗透,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而且每个上百平方公里至数百平方公里连片的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以及造成的温室效应,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城市越大,生态环境问题也将越多,社会对它付出的代价也将越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理论考虑,合理布局域镇,控制城市规模,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也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如果让城镇无序地发展,真的按“县市化”的混乱格局去建设城市(镇),将是对时代的犯罪,将会危害子孙后代。为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决策部门的领导和城市规划部门的专家,不但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且应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也即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确地理解城市的职能,城乡的关系,明白什么是“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搞好城镇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当务之急,应及早纠正“撤县设市”的弊端,尽快“撤市复县”,并在县内建市,以县辖市,把被颠倒的城乡关系再颠倒过来,理顺行政区域的隶属关系,以利社会的稳定和地方的建设。同时,应切实严格地控制城市规模,限制大城市,特别应限制超级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并且,应在中央和省区的统一领导下,排除地方的干扰,独立地、科学地进行城镇布局规划,不但以地域职能布局好城镇,而且应城乡结合,把城镇布局于乡村山水之间;对于大城市则应以组团式地与园、林、田相结合,形成城乡相间有序的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地域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且有利于保证城镇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利用城镇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优势,促进农村腹地社会经济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同步发展。这也才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城外有乡 乡中有城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 月 日 第3版
城乡结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乡村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自然净化器”城市则是产生生活和工业“三废”的重要源头,只有城乡结合,形成有利于良性循环的城乡生态~经济体系,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发展经济。
城乡结合,就是城市和农村合理、有序布局,使城市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包围之中,城市和农村形成生活物质和环境物质互相兼容,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且能充分发挥农村农业自然净化环境的作用,保持城市环境的“鲜美”感。这也是“山水城市”的概念。这对于小城镇,是不成问题的。象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提倡发展小城镇,既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的城市(镇)化,也具有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对象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值得深入研究了。目前广州已有317万城市人口,市区建成区达274平方公里。由于城区广,市中心远离乡村和农业,城市环境已日益恶化。然而,到2010年城市规模还规划发展到555平方公里,而且按城区发展规划,将来城区将向北和向东地毡式的延伸。现在的2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和农田将基本由水泥所覆盖。到时,这555平方公里城市的上空将为废气所笼罩,并形成“温室效应”,环境质量无疑将下降,人民的健康会受到较大的威胁,到时,这555平方公里土地将难以渗透来自大气的降水,这不但使地表洪水涝渍加剧,而且还危及地下水环境,加重了自然灾害。但是,如果能尽可能在控制城市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城乡结合的合理布局,在城市建设中也注意生态环境建设,把连片的城市分成若干组团,使这些城市组团与农村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城乡统一的生态体系,将有利于环境物质的交流并在治理城市“三废”污染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周围农业的生态作用,就可能造就较好的城市自然环境。这才是城乡一体化的真正含义,当然其中也包括城市经济的密切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在城乡结合、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的同时,还应搞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现代化农业有多种内容,但是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最重要的是发展生态农业和“三高”农业。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结构上就是农~牧结合、牧~渔结合、林~农~牧~渔或果~牧~渔结合的生产体系,以及种植上的水、旱轮作、间种等。林业结构中林~灌~草结合,渔业中的合理混养不同鱼类等,也包括“无公害”农业等。“三高”农业中的高产农业,当然其生态效益也高,但是,“高效”农业就不仅是农产品价高的农业,也应包括“高社会效益”的农业,例如发展粮、棉、油等基础农业就主要是“高社会效益”农业。
在上述问题中,城乡结合,合理布局城乡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硬件”,应加以广泛宣传,让整个社会有所认识,并在法律上得到保证。现代化农业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软件,但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请给它们一个家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4月9日 第3版
建成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组成了食物链,形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起到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作用。人类也处于生物食物链中,从自然界各种生物中索取生活物质,因此,保护好生物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不仅对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也是人们生活丰富多彩的必要保证。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城乡和工业的发展,森林不断遭破坏,“三废”污染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尤其是滥杀野生动物,滥伐珍贵植物,使野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在农业生产上,由于益鸟、益虫和其它有益野生动物的减少,使病虫害日趋严重。今天,交通空前发达,人类足迹已几乎没有去不到的地方,但这却给野生生物带来了灾难。在我省,由于人们嗜好野味,使野生动物更遭厄运和浩劫。为有效地保护好野生生物资源,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必须全面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
我省于1956年在肇庆市鼎湖山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先后相继建立了新港、清溪洞、黑石顶、车八岭、称架、太平洞等20多处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数千种野生动、植物,其中,有不少为珍稀或濒危物种。但是,全省20多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仅523平方公里,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29%,而且分布分散,不但受保护的植物不多,对流动性大的野生动物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不善和社会治安不良,保护区林木常被偷伐,野生动物被偷捕偷杀以及任意挖山取土、石的现象时有发生,严峻的现实应引起各级政府的警觉,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要在巩固已有自然保护区的同时,扩大保护区面积,并增设新的自然保护区。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应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7%以上,各保护区功能具有连续性,类型齐全,成为能较有效保护好生物资源,并能较好发挥生态屏障作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根据本省自然条件,自然保护区体系可由下列几类保护区组成:(1)以中山山地为主体的山区自然保护区体系。我省山地广袤,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均有山地分布,山峰海拔高程多达千米以上,地形复杂,生态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可以这些山地为主体,建立连续性的自然保护区,成为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主体,并成为全省平原的生态屏障。(2)丘陵平原自然保护区体系。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粤西雷州半岛的沿海平原,其中有部分丘陵山地分布,是这些地区难得的水源地或风景区,应在封山育林,发展生态林、风景林的同时,选定一些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可结合水源保护,对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库和丘陵建立水源保护区,并使之成为鱼类繁衍之所。(3)海岛和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可以利用一些无人居住的海岛或大岛中的林区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同时,利用沿海海域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如盐沼自然生态保护区,水产生物保育区和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区等。(4)特殊自然生态保护区,如怀集燕岩金丝燕保护区、新会“小鸟天堂”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区人口外迁以后也可以通过造林、护林、放养野生动物等措施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应在全省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此,应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基本建设中进行投资,还应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建设和管理,更应完善立法,在法律上得到保障。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以后,可以把保护;科研和开发试验结合起来,既是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基地,也可结合科研和教育同时,可以根据各保护区的实际,在严格保护和管理的条件下,适当开展资源开发,例如繁衍珍稀动物、繁殖稀有植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旅游业。
营造起浓绿的生态屏障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5月7日 第3版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生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但能储蓄水源,调节气候,增加大气中的氧气,净化空气,并且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繁衍的良好场所,还能增肥土壤。发展和保护好林业,不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投入。
然而,由于林业的经济效益低,其社会效益又被忽视,加上体制上的原因、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其反复遭厄运,发展十分艰难。我国林业历经1958年“大跃进”,文革时期的1968年和1978年体制变化等三次大破坏,元气大伤,大大削弱了生态作用,加重了水旱灾害。直到劝年代,林业才受重视,尤其是1985年省委和省政府作出了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决定,掀起了造林、种果的热潮,使广东省林业步入发展时期,到90年代中期,林业基本上得到恢复。但是,种种情况表明,本省林业并未尽人意,同时,有可能又一次进入灾难性的时期,应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全省造林绿化达标存在“水分”,有些地区大面积边远山地并未造林绿化,有些地区连近山丘陵地也被留作“垦用地”而无绿化,故至今仍存不少荒地;其次是本省林地主要是以松、杉针叶林为主,桉树林等为辅生态效益较低的林类,林业总体生态效益差;90年代以来,生态林建设已被重视,省林业部门提出发展40%的生态公益林和60%的商品林。这是一大进步,但同时,这一按比例的提法在一些山区被理解为利用丘陵山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果林,部分难利用或难管理的山地称之为生态公益林地,而放任不管。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对“三高林业”的片面理解,以为“三高林业”就是一味追求林业经济效益,于是,不顾林业刚刚恢复生机,又在大肆兴办大型造纸厂、板材厂,大面积种植尾叶桉纸材林。有些地方则在毁林改种水果、经济林和其他作物,而不管其土地条件,甚至连水库水保林也被毁。若不及时纠正,将是我省林业的又一次灾难。
另一方面,我省大部分城市的林业建设也并不理想。就广州市来说,原市区内的树木日益减少,而得不到补植恢复;白云山风景区虽然有了管理机构,有了保护林业的法规,更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林地被吞食并未能完全制止。甚至有可能受到“建设性”的破坏。众所周知,白云山是广州市一块难得的生态林建设宝地,被誉为广州的“市肺”。笔者在80年代就建议,白云山风景区应恢复亚热带季雨林的原貌,以提高其生态效应,同时可引种外地及国外热带、亚热带树种,美化其林相,建设成生态风景林。近年来,白云山林地的改造虽然已着手进行,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已被砍伐,改种阔叶树种,问题是改种的阔叶树过多,为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有的成片改种杜鹃花,而前两种树虽然生长快,但树木生长期短,生态效益也不高,后者仅是灌木,只能作为风景点缀之用,生态效益更低。如此大面积地引种低生态效益树种和灌木草本花卉,是对白云山这片林用宝地的浪费。
那么,作为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环节的林业应如何发展?第一,要实事求是,全面落实宜林。荒山的绿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覆盖率;第二,要全面进行林业用地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调查,并根据土地类型进行林业类型布局规划;第三,要十分重视生态林建设。生态林包括水源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自然生态保护林以及风景林等,其用地是土地所在地理位置和土地类型决定的。第四,要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第五,发展商品林生产,要注意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和水果基地,提高用地效益。对发展类似尾叶桉纸材林等生态效益较低的林类,要选择有利于土地保护的土地类型种植,不要一哄而起任意用地;第六,要按《森林法》规定搞好森林保护,有计划伐林,保证林地覆盖率。
我省城市绿化和林业建设已是刻不容缓了。以广州市为例,广州要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努力就必须重视城市新区的绿化,同时更应重视老城区树木的保护,损失树木应及时尽可能回植、补植。绿化树种要选择生态效益高的树种,并力求美观,同时,要搞好楼房阳台及周围的园林建设。白云山风景区一定要恢复成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林区,可以点辍一定数量的花草,可在道路两侧或选择一定地段种植花草,但不应大面积栽种,部分山地可以划作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成森林顶级群落,既增加美感,又可提高其生态效益。
青山还需映绿水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5月7日 第3版
生态环境建设不但要建设好青山、绿野,而且要保护好水体和水生生物,保证流水不腐,清澈洁净。
水体环境包括江河、湖泊沼泽、山塘水库和池塘等在内的陆地水域以及海洋。水体环境是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整个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生态支柱之一。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活物质,水体和土地一样是最为重要的生产环境,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生活物品,因此,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水资源及水域更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净化剂”和“净化器”。海洋的水由于蒸发作用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然后随气流飘人大陆上空,受冷却成雨水降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汇集成河又奔向大海,在如此川流不息的大循环中,水把大气中的尘埃、地表的污物带进了陆地水体,然后经沉积作用或化学作用以及水生生物的吸收、转化等,起了大自然“净化器”的作用,还大地和空气以清新。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环境因素之一,它在生物圈中所起的生态作用比森林植被的作用还巨大,因此,水和水域资源和土地资源一样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水产业和海洋产业在内的水源产业也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生态支柱。
水体环境有一定的净化力和环境容量,其大小与水体体积、流动性以及水体生物链状况有关。森林、草地、农田和水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四大生态环境容量因素。但是,由于人口的激增,城镇和工业的发展,不但耕地被占用,不少陆地水域也被蚕食,在“大跃进”年代和“学大寨”运动中,尤其是在“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下,不少水域被“造田”种粮而吞没。由于陆地水域的减少,使淡水水源储蓄能力降低,环境容量减弱,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环境污染加剧,不少水体受污染。滥捕酷渔又使水体中水生生物资源受破坏,这也是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城市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陆地水域以及海洋受污染和水生生物资源受破坏已引起注意,但是陆地水域,特别是城市水域面积减少这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却未引起重视。殊不知,保护陆地水域比保护森林植被还重要,保护好陆地水域及其生物资源,并合理布局水域,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极重要的一环。
此外,水域环境也是不少陆生动物的繁衍场所,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为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必须保持自然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为此,除大力发展林业,保护好农田和发展高效农业外,还应把保护水域环境及其生物资源作为重要措施加以重视。
保护水域及水生生物资源,首先要保证陆地水域面积比例,不但农田中应保持一定面积水域,城市中更应有一定面积的水域,而且要合理进行水域布局,保持水流通畅,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同时,要立法加强对水生生物的保护,建立水域保护区。目前,防止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不但要整治好城市和工业“三废”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对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地区不少农村水域的污染已甚于城市的状况;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整治、以保护水域的自然净化能力。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谈
原载《珠江环境报》 1997年5月21日 第3版
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整治是保持自然环境质量、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环境保护和整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采取措施付之行动。然而,生态环境建设的许多内容却未被人们广泛认识,或只作为一般的环境保护内容,未破重视。事实上,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加重要,因为这是增加自然净化能力,提高环境容量的措施。生态环境建设搞好了,一般不超过自然环境容量的环境污染,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消化”掉,保证自然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农业用地保护,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农业建设,林业建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体系的保护,城乡和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复杂、广泛、但又是条理分明的地域生态——经济建设综合工程。
搞好这个工程,笔者认为应尽快采取下列重大措施:
一、搞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要唤起全社会,尤其要唤起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当今社会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和建设措施。
二、进行全民的生态环境建设教育,树立民众生态环境意识。各级学校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中,也应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教育的内容。大专院校环保、地理、规划等有关专业应增设生态环境建设课程,培养生态环境建设人才。
三、建立或增设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机构,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为落实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尤其是为保证各项建设工程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必须相应地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机构,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审批监督各种用地工程,并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机构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也可以与环境保护机构同为一体,称为环境保护建设机构(厅、局等),但要分摊管理,因为环境保护不同于环境建设。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应授予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机构以足够的权限,另一方面,这些管理机构应有高水准的知识和管理能力。同时,应避免目前不少管理机构“企业化”的弊端,不能让管理机构去“自食其力”,使之成为开发部门或成为发“破坏环境建设国难财”的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科研机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环境工程,应深入、全面地进行有关理论的研究,并从事必要的科学试验。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还很多,如在各种生态环境条件下环境自然净化力、环境容量、人口环境承载力等的定量研究,土地合理生态结构、城市生态环境模式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的研究。此外,还有立法方面的研究。
五、制定生态环境建设法规。为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对危害生态环境建设的行为进行制裁,因此,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从现行法律看,目前城市规划及其一些法规是有违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这是当今“合法”而无理地大量圈用耕地、水域等,造成土地浪费的原因之一,这些现象必须在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法规小于以纠正。
六、进行合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规划建设。主要是根据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理论,也即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全区域土地利用合理结构的规划。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也是依法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